(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湖北 襄阳 441500)
【摘要】 目的:探究颈臂丛组合麻醉方式在锁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于2014年1月到 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单双号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给予甲组患者颈臂丛组合麻醉,给予乙组患者单一臂丛麻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组患者麻醉总体优良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中给予颈臂丛组合麻醉能有效提高麻醉效果,促进手术顺利完成,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颈臂丛组合麻醉;单一臂丛麻醉;锁骨骨折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115-02
锁骨是连接上肢与躯干的惟一骨性支架,位于皮下,受外力作用时易发生骨折,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及青壮年,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传统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不易使解剖复位,临床常使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使解剖完全复位,但锁骨周围区受颈丛神经与臂丛神经的双重支配,锁骨骨折手术时麻醉操作较为困难。颈臂丛组合麻醉能有效减轻患者术中牵拉感,增强手术安全性。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来我院治疗的86例锁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颈臂丛组合麻醉方式在锁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6例于2014年1月到 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单双号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每组43例。甲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在14~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6±1.8)岁。体质量在26~81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2.1±2.8)kg。骨折部位:20例锁骨远段,16例锁骨终段,7例锁骨近段;乙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在1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0±2.1)岁。体质量在25~83kg之间,平均体质量为(52.4±2.6)kg。骨折部位:22例锁骨远段,15例锁骨终段,6例锁骨近段。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等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半小时给予患者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0.1g苯巴比妥钠,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并使用心电监护,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给予甲组患者颈臂丛组合麻醉,穿刺点为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颈外静脉交点下方0.5cm左右处,垂直进针遇骨质后稍微退针回抽无脑脊液、血液后注入0.25%的罗哌卡因+1%的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给予乙组患者单一臂丛麻醉,去枕,取患者平卧位,穿刺点为患侧上肢靠胸前中斜角肌间沟上方1 /3处,回抽无脑脊液、血液后注入0.25%的罗哌卡因+1%的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判断标准
麻醉效果判断标准:优:患者安静,肌肉松弛效果好,神经阻滞效果好,无不适感,可顺利完成手术;良:阻滞效果欠佳,牵拉时有疼痛或不适感,需辅助镇静、镇痛才能顺利完成手术;差:麻醉阻滞不完全,疼痛明显,肌肉紧张,需使用镇静、麻醉药物或全身麻醉才能继续手术。麻醉总体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根据SSPS19.0统计学应用软件对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总体优良率比较
甲组患者麻醉总体优良率为95.35%,乙组为76.74%,甲组患者麻醉总体优良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见表。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甲组患者出现1例喉返神经阻滞,1例霍纳综合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5%,乙组患者出现1例喉返神经阻滞,1例膈神经阻滞,2例霍纳综合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671)。
3.讨论
颈丛神经由第1—4颈椎脊神经前支组成,臂丛神经由第5-8颈椎脊神经—第1胸椎脊神经前支组成,颈丛分深、浅两支,颈丛深支支配颈深部肌群、膈及舌骨下肌群。颈丛浅支分为外中内三支,分别进入锁骨外中内,与胸分布区相连。臂丛神经分为上中下三干,三角肌由腋神经肌支支配,皮支绕三角肌后缘分布于肩部与臂上1/3外侧面皮肤。膈神经为颈丛主要分支,经前斜角肌前面下行,喉返神经由颈部沿气管食管沟上行,从环甲关节后方入喉。锁骨周围臂丛神经支配肌肉筋膜,颈浅丛分支锁骨上神经支配肩区皮肤,锁骨上神经由颈部纵行向下至锁骨前,分布于肩部皮肤、胸前区上部。
行单一臂丛阻滞时,麻醉药物可能不能沿神经鞘支配锁骨近段神经丛,从而阻滞效果不佳,单一颈丛阻滞时,麻醉药物直接注射进入甲状软骨近上缘水平线与同肌后缘交界处,阻滞相邻神经袢,扩散范围受限,神经根阻滞不完全[1],所以,行锁骨骨折手术时,单一颈丛阻滞或臂丛阻滞均不能起到良好阻滞效果,术中因麻醉不完全而导致疼痛严重,影响手术顺利进行。颈臂丛组合麻醉较单一颈丛阻滞或臂丛阻滞而言,其阻滞范围更广泛,且阻滞效果更佳,能有效缓解患者术中疼痛,提高治疗效果,促进预后[2]。
本次研究显示,甲组患者麻醉总体优良率明显高于乙组(P<0.05),与巨辉、程智[3]等学者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与单一臂丛麻醉相比,颈臂丛组合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麻醉效果更佳,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锁骨骨折手术中给予颈臂丛组合麻醉能有效提高麻醉效果,促进手术顺利完成,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郝永婷,龚丽娜.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内固定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2011,17(1):69-72.
[2]张丽华,张永国.颈丛联合臂丛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1,51(18):106-106.
[3]巨辉,程智,白国强等.锁骨骨折术中颈臂丛联合麻醉和单一臂丛麻醉的效果比较[J].医学综述,2015,21(20):3835-3836.
论文作者:杨祖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1
标签:锁骨论文; 患者论文; 组合论文; 神经论文; 效果论文; 两组论文; 手术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