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典籍外译的困境研究 *
刘会然
(青岛工学院 外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300)
摘 要: 儒家文化典籍外译在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屡受挫折,从多元系统角度来看主要由于当前目标语文化系统正处于稳定自足的状态,翻译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外译作品在其文化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难以占据中心地位。中国文学译介作品在目标语世界译评中的缺席,致使译语读者缺少对儒家文化典籍的兴趣,这也是儒家文化典籍在海外遭受“冷遇”的原因。完成儒家文化典籍有效外译需多方合力,以提升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关键词: 儒家文化典籍;典籍翻译;多元系统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文学外译工作,其中外译了部分儒家典籍经典,如《大中华文库》系列的《论语》《孟子》和《荀子》3本儒家典籍,但是这些典籍外译效果并不理想,并未被海外读者完全接受和认可。就此学者们多方面探讨中华文化外译不畅的症结,认为外译文本翻译质量不高,或者未能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作者的创作内涵。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流,对外译介失败仅仅归于文本的不忠实、不充分显然是不够的,还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从埃文·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出发,从多方面探讨儒家文化典籍对外译介不够理想的根源,以期实现儒家文化典籍在海外的有效传播并增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一、埃文·佐哈多元系统理论
埃文·佐哈用“多元系统”表示社会文化中彼此关联的系统网络,在文学系统中有处于中心位置的经典文本,也有位于边缘地位的非经典文本,在不同情形下翻译文学处于文学系统的中心或者边缘地位。埃文·佐哈认为,译语文化传统的自足性使翻译文学处于社会边缘地位,除非译语文化处于危机时期,翻译文学才有可能占据较为中心的地位。有三种情况可以使翻译文学占据主要位置:一是文化中文学较为“年轻”,或处于建设过程中;二是文学处于“边缘”或“弱势”地位;三是文学经历“危机”或转折点时[1]116。否则,翻译文学很难进入译语文化系统并占据其中心地位。
多元系统理论本身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之间在不断互动,各系统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该系统在翻译理论上的应用主要是探讨多元系统内部翻译文学在多个系统之间地位的转变。如果译入语文化系统稳定、自足并充满活力,本身可以产生形式多样的文学作品,翻译文学作为“次文化”就难以进入目标文化系统内部,或者只能游离于后者的边缘。反之,如果译入语文化系统如上述表述的较为薄弱,自身无法产生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则需借助外来文学样式和内容以丰富自身的文学系统,这种情况下,外来的翻译文学则较容易进入其系统并有可能占据中心位置。就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儒家文化典籍外译来讲,儒家文化典籍外译作品在译入语文化体系中还是处于边缘地位,毕竟,华语文学译作本身在西方文化中就有较低的认可度,难以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儒家文化典籍外译的困境分析
文学外译是一项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交际过程受到包括译者、编辑、源语和译语文化环境、译文读者等在内的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在文学外译过程中只有厘清多方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去应对,才能将译文作品顺利传入译语世界,完成译文的交际目的。我国儒家文化典籍外译也是如此,只有分析清楚其外译过程的影响因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实现文化典籍的顺畅传播。当前我国儒家文化典籍外译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我们在对中国荒漠主要植物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查阅中国植被资料,结合当前国家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植被区划及其植物分布图等,获得科尔沁沙地主要植被类型,再根据前人研究结果[30, 31]重新划定科尔沁沙地分布范围。基于科尔沁沙地区域物种分布数据统计,对该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变量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弄清科尔沁沙地物种丰富度格局的主导因素。
(一) 目标系统的稳定自足
观察发现,识别出的3阶模态和6阶模态振型图是独立的,与本身相比模态的置信度高,与其他相比模态置信度很低,所以为真实模态。1阶模态与2阶模态的频率接近,二者的振型图均为内部对称2点间的上下振动,置信度列表显示二者之间的置信度很低,因此可能为密集模态或重根模态。4阶与5阶模态的固有频率也接近,二者的振型图均为边缘的扭转振动,二者之间的置信度很低,所以可能为密集模态或重根模态。再通过复模态指示函数法分析试验数据,进一步确定是否为密集模态或重根模态。
(二) 目标读者的考查缺失
儒家文化典籍在英美读者群体中边缘化的问题也导致我们和目标文化世界之间出现价值判断错位。所以,要顺畅地将儒家典籍外译作品传播给目标世界,并取得预期的成效,首先应该考察译语世界盛行的诗学规范,以及译语读者的兴趣点,“聆听译语文化的诉求”[4],以及如何得到译语世界译评的好感。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二战后,美国大批年轻人对美国文化和社会不满,酗酒、吸毒等自甘堕落,被称为“垮掉的一代”。寒山诗恬静、清新,崇尚自然,风格自由,在“垮掉的一代”中引起共鸣,这为寒山诗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系统提供条件,寒山诗英译当时在美国受到极大欢迎[5]。所以,在输出中华文化典籍英译作品时,可以先对译入语世界的接受情况进行考查,读懂目标读者的阅读兴趣,打入市场时先选择对方愿意接受的儒家典籍作品,在遵守文化输出原则的前提下,逐渐地建立起与译入语世界的联系,并不断加强巩固源语系统与译入语系统的关联,以使儒家典籍文化作品在译入语文化系统中的威望和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即实现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当前西方社会文化系统处于稳定自足的状态,对外来文学存在不自觉的抵触和反抗,翻译文学在其文化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长久以来一直是西方文化向外扩散传播,外来弱势文化难以打入强势的西方文化社会。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也是多以弱势的身份出现,进行儒家文化典籍外译,是中国作为文化输出国主动进行的文化外译行为。对于欧美等文化输入国来讲,中华文化目前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华文化的译介作品在欧美文化系统中也处于边缘地位,因此儒家文化典籍外译不大容易成功。结合埃文·佐哈多元系统理论,文学多元系统处于上述提到的三种情形,即处于年轻阶段、边缘地位或者出现危机或真空时期的情况下,才可能因为普遍缺乏自足感,让翻译文学在其中占据中心位置[2]。当前西方文化系统正处于稳定有自足感的状态,认为自身文化处于强势状态,对他们来说不存在自我形象低的问题,处处摆出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强势姿态。所以,译入语系统对于主动译入的儒家文化典籍不大容易接受,甚至对其进行排斥,儒家文化典籍难以进入稳定的译语文化系统,而作为翻译文学在目标文化系统中拥有一定的市场地位并产生相应的影响也实属不易。
在进行文化典籍作品外译时,首先需要考虑译语社会文化的需要或者目标读者的兴趣。目标文化社会对外来翻译作品需要时,或者典籍翻译作品恰似符合当前目标文化社会中盛行的潮流趋势时,翻译作品就容易在译入语文化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当前欧美主流译评很少将中国文学作品当作他们的评论对象,中国文学作品也很少出现在他们的推荐书单上,“这一事实给英美读书界的间接提示是中国文学作品不在精品出版物之列,谈不上值得 一读”[3]。这也无疑加剧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欧美主流市场的边缘化,于是儒家文化典籍译作进入欧美主流文化系统占据中心位置变得更加艰难。
(三) 选题单一
在儒家文化典籍译介中,重复翻译现象严重,选题单一,翻译涵盖的范围不全面。儒家文化典籍有十三经,包括《五经》《三传》《四记》《论语》《诗》《书》《左传》《礼记》等,对儒家仁、礼、道有深刻的见解。但是近些年在海外读者群体中比较盛行的《论语》,仅2004年至2008年其翻译版本就多达13个,接受状况均不令人满意,James Legge的论语译本被认为是“被世界各地出版社再版翻印最多的版本”[6]。《论语》的确是儒家典籍文化中比较经典的作品,对华夏民族影响深远,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进行文化对外传播时,首先输出的是我们自认为经典的作品。但这种文化输出只能算是“一厢情愿”的单向式输出,并未对译入语文化系统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 在选题方面,集中在《论语》等少量在海外盛行的作品上,而对其他典籍的翻译却相对较少甚至没有,翻译不平衡现象严重。实际上,对于海外读者比较熟悉的典籍作品,不应该过多浪费人力、财力反复进行译介,而是应该在理论层面着力探讨这些作品在海外成功的深层次的原因,并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呼应。同时,对于海外读者不熟悉、不了解的儒家文化典籍作品,应该在了解和调查译入语文化市场的前提下选择性地进行宣传和译介,提供更多机会让译文读者接触并全面了解儒家经典文化,进而认识更多中华文化,为其接受输入的译介作品做好准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学生才会从心底产生变化,感受到春风细雨般的滋润,乐意正视自己,改变自己。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却是难上加难。学生是成长的人,是学习的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从核心素养出发,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通过教学这个灵活的载体,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 出版营销不利
好的译介作品也得益于多方可行有效的销售渠道。当前儒家典籍外译主要依赖国内的出版商进行主动对外输出,销售渠道有限,没有在出版营销方面花时间、精力和财力,或者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导致译入语文化系统中目标读者对我国输出的译介文学了解甚少,无法构建起翻译文学与译入语文化系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联系。处于边缘地位的翻译文学要摆脱其微弱地位向中心地位靠拢,除取决于译入语文化系统本身这个无法改变的状态之外,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力,比如增加翻译文学与译入语文化系统内部因素的互动,增强译入语读者对翻译文学的了解和认可,这都可以借助有效的营销手段来完成。当前的儒家文化典籍外译只是遵循旧有的传统译介途径:选题—翻译—出版发行,在有效出版营销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导致译介的儒家文化典籍在目标文化中的认知度不高,不利于对方了解和接受我们的译介作品。在今后的儒家文化典籍外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渠道的营销宣传手段,比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采取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使目标读者进一步了解我国输出的儒家典籍文化作品,以扩大我国输出的文化典籍作品在译入语文化系统的认知度。
三、结语
面对当前儒家文化典籍外译遭到“冷遇”的境遇,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译者、出版人等尽量多与评论者、书评人沟通联系,尽量引起他们关注儒家典籍译品的兴趣,并使他们对其发表积极评论,因为有影响力的译评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语读书市场,左右着译语读者的阅读兴趣,进入译评人的推荐榜单也就意味着可能拥有巨大的读者市场,这样儒家典籍译作也就较容易进入译语文化系统进而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次,在翻译选题上尽可能全面地译介儒家典籍,而不是仅仅向海外介绍目标读者熟悉的《论语》等重复翻译的作品。应该让选题更加丰富,尽量将译入语读者不大熟悉的可能会接受的儒家典籍作品介绍给海外读者,全面展示中华文化。再次,在出版宣传译介作品方面采取多种渠道,比如“借船出海”“联系国外的出版社,在国际市场直接出版发行”[7],强化与译入语文化系统的联系,广泛宣传译介作品,采用多种营销手段,为译介作品更为顺利地被目标读者接受做好准备。最后,还应在政策上对儒家文化典籍的外译工作有所倾斜,在资金上给予资助,让更多在海外有影响力的外来译者、编辑和评论者参与其中,在保证译品质量的前提下,综合各方面合力,实现全面译介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 GENTZLER E.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张南峰.文化输出与文化自省——从中国文学外推工作说起[J].中国翻译,2015(4):88-93.
[3] 刘亚猛,朱纯深.国际译评与中国文学在域外的“活跃存在”[J].中国翻译,2015(1):5-12.
[4] 夏婉璐.译作的普世价值与译介的有效性——林语堂编译《孔子的智慧》对典籍英译之启示[J].中国翻译,2016(4):49-53.
[5] 鲍晓英.“中学西传”之译介模式研究——以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译介为例[J].外国语,2014(1):65-71.
[6] 邸爱英.论语英译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9.
[7] 王宏印.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5(2):59-68.
Study on the Dilemma of the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 Cultural Classics
LIU Huir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ingda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Qingdao 266300, China)
Abstract :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abroad, Confucian classics translations have always gone into troubles. In terms of polysystem theory, present target cultural system is stable and self-sufficient, in which translations, especially those from Chinese literature, stand at a marginal position, and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be central in the target cultural system. Translation criticism in target world rarely take translations from Chinese literature as their objects, leading little interest in Confucian classics for target audiences, which is another reason why Confucian classics translations are “not successful” in the target culture. It requires great efforts from related institutions to spread Confucian classics so as to enhanc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t abroad.
Key words : Confucian cultural classics; classics translation; polysystem theory
DOI: 10.3969/ j.issn.2095- 333X.2019.05.021
*收稿日期: 2019- 03- 20;修订日期: 2019- 04- 18
基金项目: 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J16WC23);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18-ZC-WX-03);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2018JXY3016)
作者简介: 刘会然(1984-),女,河北保定人,青岛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典籍翻译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333X( 2019) 05- 0078- 03
(责任编辑:杨 艳 实习编辑:伏明洁)
标签:儒家文化典籍论文; 典籍翻译论文; 多元系统理论论文; 青岛工学院外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