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发挥问题,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一把“钥匙”。但从我国近年来有关实证调查结果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无论是高校学生还是一般市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普遍较低。据调查,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满意度(15.8%)明显低于对改革开放以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满意度(66.4%),整体上呈现下滑趋势。[1]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具有哪些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了深入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仅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做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综述
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一些专业教材的部分章节和一些学术期刊之中,尚没有一部专著出版。以“教育功能”为主题的研究专著仅有一部(即傅维利著《教育功能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从期刊来看,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从1994年至2004年,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主题的论文有43篇,以德育功能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有385篇。其中自1995年至2004年第二季度,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政治类专题和教育类专题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主题的文章仅有9篇,以德育功能为主题的文章有26篇(这两个数据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滞后于德育功能研究)。在“百度搜索”中输入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pdf),结果显示相关网页仅有133篇(真正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主题的文章更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德育功能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视角和思想资源,故本文将有关德育功能的研究成果亦纳入视野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等对待。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本质的研究
1.关于“功能、教育功能”内涵的主要观点。功能这一概念源于物理学,自引入到社会科学中来后,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在西方,较早使用“功能”一词的是19世纪的社会学家们。在我国,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而且首先主要从地位和作用来研究。
从总体上看,对“功能是什么”的解释存在着“主观论”与“客观论”的分歧。“主观论”者把功能看成主观的东西,并将功能和目的互换使用;“客观论”者认为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从影响力来看,“客观论”者明显拥有更多支持者。但在“客观论”者内部也有分歧,主要有“作用论”、“能力论”、“结果论”、“价值论”、“效用论”、“函数论”等不同的解释。
目的论。这是“主观论”的代表。尽管涂尔干在其一般社会学理论中,强调对“功能”和“目的”(或目标)要严加区分、并选择前者,但是一论及教育问题,却又在事实上将这两个概念互换使用。[2](p370)帕森斯虽然没有在表述上将教育的“功能”直接混同于教育的“目的”,但在实际内涵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帕森斯所说的“期待”与涂尔干所说的“目的”同属于主观愿望的范畴。[2](p372-373)在我国,有些学者把德育功能说成是“育德”,李太平认为这是把德育功能与德育目标混同起来。[3]
作用论。把功能与作用同等看待的观点可以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得到支持,其对功能的解释是: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曹书庆认为,所谓功能就是一事物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教育功能就是德育对于受教育者个体和社会所起的作用。[4]谭变娥也把功能解释为一种现实的或后续的作用。[5]在一些著作和教材中,有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地位和作用方在同一层次进行论述。大致存在“地位—作用分说”,[6](P82)地位—作用合说,意义—作用说,地位—功能说,功能—作用—地位说[7](P49)等不同表述。
能力论。唐小杰认为,功能是事物潜在的能力,是事物的要素或要素组合因其特定的性质及组合方式而具有的特殊能力,而事物是否由于具备这些能力而必然发挥可满足一定需求的作用及结果是未定的。[8]这种观点也可以从《辞海》中得到支持,其解释是:功能与“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
结果论。默顿指出,(教育的)“社会功能系指可见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主观意向(目标、动机、目的),若不能区分客观社会后果与主观意向,则必然导致功能分析上的混乱。”[9](P104)吴康宁以学校品德教育为例进行逻辑上的分析时指出,至少在“育人”方面,“功能即能力而非结果”的观点缺乏足够的说服力。[2](p392)鲁杰等人认为,功能是指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一个更为广大的体系来说所具有的被断定的客观结果。[10](P611)李太平认为,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3]
价值论。傅维利认为,教育的功能就是教育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11](p1)雷鸣强在关于“教育功能”与“教育价值”的表述中,将二者并列起来使用。[12]
效用论。芮明杰和孙远使用了“效用”这一概念,指出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功能就是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发挥的效用。这种效用的大小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或效果的大小。[13](p13-19)
函数论。有人把功能一词当作数学中的“函数”来理解,如社会现象X是现象Y的函数。就是说,社会体系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社会体系中的一个领域里的变化将在整个体系中产生结果。[10](p611)
此外,陈秉公还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这一概念,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进行了论述。[14]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概念的表述。有些著作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词进行界定,而是直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有哪些功能。在已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界定中,更多的学者是从“作用论”出发的。
谭变娥认为德育功能是教育者在培养被教育者品德活动中产生的现实或后续作用。田陈万柏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教育对象乃至整个社会所发生的积极独特的作用或影响。[15](p92-114)
仓道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效能和它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作用。[7](p49-70)
也有学者从“结果论”出发对德育功能进行界定。李太平认为,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3]程建平支持这种解释。[16]卢跃青也认为,德育功能是指德育对于个体和社会所产生影响的客观结果。[17]
别祖云则从“职能论”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德育功能是指德育能够承担的职责和应当具有的职能。简言之,它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18]
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点的研究。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特点的研究不多,主要有如下观点:
陈万柏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四个特点:第一,多面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样性;第二,多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个人或群体发生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发生作用。第三,长期性。第四,发展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15](p99-100)
石书臣、郑建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阶级性是指它明确地属于哪个阶级,为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作用在于维护一个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社会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传递性、工具性、手段性等非阶级的、普遍性的一面,它可以为社会中所有人的发展和一切社会的发展服务,其作用是维系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19]
程建平认为德育功能具有整体性(德育功能是多元有机整体,多种功能同时发挥作用)和差异性(各项功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的作用不同)、间接性(功能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界起间接作用)和直接性(个体性功能对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起直接作用)、适应性(适应“现行”需要)和超越性(为未来培养人)等特点。[16]德育的经济功能具有间接性、迟效性、长期性的特点。[20](P59)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类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有哪些功能?从不同的视角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1.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分类。根据这种分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余秀兰认为,德育不仅会产生我们期望的效果——正效应,还可能产生低效应、零效应甚至负效应。[21]
2.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结构的角度来分类。李太平认为,德育根据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可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内部功能包括适应功能、认同功能、享用功能;外部功能一方面包括德育系统对德育环境所产生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自然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另一方面也包括德育环境对德育系统的作用,表现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对学校德育的控制作用,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的最终决定作用,文化对学校德育的渗透作用,自然环境对学校德育的熏陶作用等。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德育环境有多少因素,就有多少功能;德育系统内有多少因素,就有多少功能。[3]
3.从个人、社会以及自然的相互关系的视角来分类。曹书庆认为,德育功能可分为社会性功能、个人性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并强调要处理好这些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4];周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有两方面的功能,维护整个社会秩序并促进其发展;影响整个社会精神的形成与改造,这两者又恰是表现状态与内在精神的和谐统一。[22]也有观点认为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教育性功能三个维度。社会性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自然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包括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以及德育作为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23]
4.从笼统的角度可以来分类。这样的论述很多,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保证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调节功能、转化功能[24](P50);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有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25](P87-99);德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传统传承功能、完善人格特征、促进人身心协调发展的功能、调节功能等。其中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是两大主要功能[5]。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航的功能、认识的功能、保障的功能、育人的功能等。[7](p49-70)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容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容,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各具体功能的实际含义。目前学者们比较集中论述的具体功能主要有:
保证功能。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和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的体现。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是调动人们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可靠保证、是防止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可靠保证。[24](p70)也有称保障功能,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保障、政治统治的保障、思想上统一的保障、行动上统一的保障、社会管理的保障。[7](p54)
导向功能。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24](p72)也有称导航功能,包括对经济的导航、对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导航、对理想信念的导航、对人们行为的导航等。[7](p49-52)
凝聚功能。就是用特有的内容和方法把从表面上看起来是分散的、千差万别的个体的人凝聚成一股力量,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奋斗。[24](p74)
激励功能。就是运用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24](p76)
调节功能。就是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方式,进行人的情绪调控、人的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调整,从而达到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的目的,保证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24](p78)
转化功能。教育者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帮助人们改造思想,纠正人们既有的错误的思想认识,把他们引导、转变到正确的轨道上来。[24](p79)
育人功能。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完善人们的人格。[25](p93)有学者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具有完善人格功能、促进身心发展功能、教育性功能等大体与此同。
认识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从而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认识到自己对于他人、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7](p52)
开发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25](p95)
社会性功能。德育在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成统一的社会规范、确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作用,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称为“社会功能”。[23]
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23]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宏观整体上进行研究的同时,有学者从微观上进行研究。陈秉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具有的功能。[14]
除以上所列功能以外,学者们还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的其他功能进行了探讨。比如社会化功能[26]、个体享用功能、自然性功能、建构精神家园的功能、教育性功能[27]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关键问题,是从理论研究转入实践研究的重要环节。主要涉及如下几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受到哪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功能发挥不佳原因何在?功能发挥的途径有哪些?
1.关于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只是少数德育功能研究者偶尔涉及。邹群、马强指出德育虽对政治经济制度产生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终究不能起决定作用。学校德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不能成为执政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20](p61-62)杜时忠认为,德育功能的实现受制于三个因素:德育期望、德育结构、德育效果。[28]
张存库、陈英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高校德育功能发挥的因素,包括来自社会的影响、来自家庭的影响、来自学校的影响和来自学生自身的影响。[29]
从以上分析来看,对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因素的研究还很欠缺,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2.关于功能发挥不佳的原因分析。王勇健认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不佳,一是泛政治化;二是漠视思想政治工作;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低下;四是理论脱离实际;五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心口不一。[30]
西广明认为高校德育存在如下误区:德育外延扩大化、德育功能正向化、德育价值不可选择性、德育内容泛化、德育过程智育化、德育形式课堂化、德育管理量化、德育操作封闭化、德育行为功利化。[31]
卢跃青认为,德育的负向功能削弱德育的效果,学校德育负向功能包括师生关系的负向功能、教育者多重冲突的负向功能、教育者德育意识水平局限性的负向功能、德育内容的负向功能。[17]
余秀兰认为,高校德育负效应产生的原因: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是校外原因、高校德育本身缺乏力度是校内原因、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内在原因。[21]
刘恩允从德育功能观上进行反思,认为存在德育整体功能夸大化、社会性功能功利导向、个体性功能的工具理性倾向和教育性功能的智育化倾向。[27]
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途径。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途径的研究显得不平衡,有些功能在发挥途径上还没有人讨论。张耀灿、陈万柏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发挥的途径有目标导向、政策导向、舆论导向、自主导向;凝聚功能发挥的途径主要包括靠共同理想凝聚、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凝聚、靠爱国主义凝聚、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凝聚;调节功能发挥的途径主要有心理调节、情绪调节、人际关系调节、利益调节。[24](P78)
谭变娥讨论了德育经济功能实现的途径:培养劳动能力、调动人的劳动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协调经济管理活动、更新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5]
卢跃青认为发挥德育的正向功能,需要提高教育者的道德素质、提高学校德育内容的科学性、改进德育方法、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17]
除上述途径以外,有许多学者从各个学科途径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发挥问题,比如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网络、大型活动、舆论宣传、艺术教育课堂(美术音乐书法等)、校园文化、学生寝室文化、德育课程设计、图书馆服务等,在此不再赘述。
(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展和评价的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展和评价的研究是一个新领域,因研究成果不多,故将二者合起来概说。
郑永廷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发展需要出发,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发展,必然带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并指出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发展决定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包括由再生功能向超越功能发展,以及由单一功能向多样功能发展。[25](p451-458)
黄晋太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功能拓展问题,论述了理性审视现状是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功能拓展的前提、掌握科学理论是进行内涵与功能拓展的先导、坚持与时俱进是进行内涵和功能拓展的根本,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由教育功能向文化功能发展。[32]
秦在东、王蓓蓓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比,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并分别对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开发智力功能等进行了论述。
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芮明杰、孙远认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测定、所象征的工作对象特性测定、信息传递方式方法的测定。[13](p18-19)
曹书庆指出,生产力标准是衡量德育社会功能的根本标准,无论德育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功能,归根结底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标准不能代替政治、道德标准,因为在社会发展中,除生产力的作用外,还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4]
三、简要评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德育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论述比较深入。但是总体而言,还存在“散”、“浅”、“乱”、“不平衡”等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笔者认为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第一,关于对“功能”的理解。为了更好地理解“功能”的概念,有必要把功能与目的(目标)、结果、价值、作用、能力、职能等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和区别,以免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第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含义。从哪个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界定更合适,目前“结果论”者和“作用论”者说法不一,尚无定论。在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是从中性的角度(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还是从积极(正面)的角度进行,需要进一步研究。目前德育研究者多是从中性的角度进行界定,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则多是从积极的角度进行界定。
第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分类。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有多少功能,该如何归类,目前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大家基本一致认同的解释,存在较大的分歧。有些划分缺乏层次性(如把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个体性功能作为同一层次),这些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
第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研究不够系统,比较散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过程如何,目前还无人涉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途径缺乏层次性,理论性较多,但可操作性不强,对实践的指导性不够。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展和评价的研究。对于这两者的研究都十分重要,标志着功能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自觉性。但是总体上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有些新功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如咨询功能、怡情功能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