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需要意识的培养_政治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需要意识的培养_政治论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生思想论文,意识论文,需求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必须加强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世人的共识,为此,教育工作者作出了许多艰苦努力。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能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由于被动学习,学生自觉受制于人而产生厌烦情绪。为改变这一现状,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意识,从而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热情,以致提高教育效果。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需求意识的重要性

1.1 需求意识的基本内涵

“需求”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渴望,它是极其主要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缺少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生物机体本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脑中的反映。需求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人区别于动物关键,就在于人的需求意识远远超过了动物的本能的需要,它表现为既能感觉到需求的存在,又能明确它为什么需要,以及怎样才能满足需要。需求意识是人的本质决定和本质力量的展现。从本质上说,人的需求意识,是主体预感到缺少在头脑中形成的驱动的反映,它使人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有信心地从事某种事情,是人的能动性的根本表现。它与人的行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基础和出发点。从教育的角度看,表现为学生感觉对教育内容的缺少,同时这种内容又对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产生对教学内容的求知的渴望,以及对教育目的的追求,并把这种渴望和追求化成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因此,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的需求意识是极其重要的。它是良好教育效果产生的必要前提。

1.2 需求意识重要性的科学依据

需求意识,即人的自觉需要对人的行为产生及其良好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已被理论和事实证明。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它来源于人为满足某种需要的目的,人的行为正是在这种满足需要的支配下产生的。人类从树上转为地上生活的行为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道德产品是为了社会交往的需要。没有需要的行为,就不算是人的行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正如恩格斯所说,应该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他们的行为”。(注:《马恩选集》第3卷第51 页)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注:《马恩选集》第1卷第32 页)这些论述都说明人的行为的积极性的根本动力来源于自身的需求。人的需求的产生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最初动力。从内因和外因角度看,内因是事物存在、变化、发展的决定因素。需求意识是人类行为内因现象的表现,是行为者内在的需要,不是外在的强加。因此,他自然成为行为产生良好效果的决定因素。其次,从行为科学上看,人的行为规律表现为“需求——动机——行为”,需求不仅决定了人的行为目标和方向,并且是维持具体行为的动力源泉,人的行为源于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能满足需要的事,人们总怀着强烈的冲动和愿望,并且无可阻挡,而人们不需要的事,自然不愿意去做,即使在强力之下做了,也只不过水过鸭背,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有了需要的意识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才会有恒心和毅力去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作为调控人的行为的精神心理因素最积极、最活跃因素,需求意识是人的行为最终源泉和持续动力。在现实中,许多事实都证明,需求意识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的推进器。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和加强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积极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

2、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思想政治需求意识培养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必要性。人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其中,物质方面的需求往往与人类的生存紧密相连,如吃、穿、住、用等,是人的生存的第一需要,这种需求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具有自在性、自发性特点。而精神上的需求,特别是高层次的思想政治需求,是人类特有的非生存性质的需求,具有再生性、被动性,常常需要后天实践环境的培养和造就,不能自发产生。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一个需要经过渗透、积累、转化等不同阶段的较长过程,表现为长远效益,学生们不容易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且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对在校学生的行为影响并不明显。因为,校园生活及其环境不算复杂,学生们遇到的矛盾比较单一,还不存在重大的政治和经济矛盾。即使他们出现一些不良行为,对他们的生活影响并不大。所以,他们还无法体会思想政治对他们人生的重要影响,这就极大地影响他们对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产生。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注意学生这一缺陷,强化他们的需求意识的培养。

其次,我国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需求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具体表现为: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决定了思想政治需求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环境,但是这种思想并不会自发产生。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制度尚未健全,各种经济成份并存,思想道德意识呈现多元化状态,人们还不完全能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欲望,这种需求意识还必须靠党和国家进行宣传和加强教育,才能使大多数人较快地树立起这种需求和信念。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意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我们社会主义的命运,所以,培养他们强烈的思想政治需求意识,使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目标明确,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意识,是非常必要和极其重要的。2、 在今天经济大变动、思想大变革的浪潮中,急需进行需求意识正确导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纠正了过去“突出政治和阶级斗争”的左的思想,批判了“精神万能”“政治挂帅”的极端观点,但是,社会却出现了“精神无能”的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对学生们产生了极坏影响。同时,市场经济的建立,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自我实现和务实的精神,但也增强了个人本位主义、急功近利意识。社会出现的重技能轻思想道德的“人才”任用现象,使学生片面追求个人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政治思想道德的意识追求,这就必然产生思想道德缺陷的“歪才”、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人才”。因此我们应及时纠正这种错误倾向,加强学生全面发展意识的培养,特别是思想政治需求的培养。3、 大学生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现状更迫切要求加强引导。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际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使大学生们对党的信赖、对现代化事业的信心都极大增加,但是,由于上述各种原因,学生们对思想政治需求的现状令人担忧。少数学生能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渴望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考试来接受教育,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另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这种教育是多余的,只是浪费时间,采取抵触态度,经常逃学。这种现状极大影响了教育效果。应该说,大学生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群体,他们的理解、认识能力是足以学懂并掌握各种教育内容,关键在于他们怎样认识这种教育,愿不愿意学习,即有否需求意识的问题。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需求意识,开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因无疑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再次,国际形势的特点决定思想政治需求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特征,但是, 两种制度并存,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存在科技的竞争,经济实力的较量,更存在思想政治意识的竞争,培养接班人的竞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断加强自己接班人培养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接班人的垂青,时刻梦想着“和平演变”,对我国进行资本主义思想政治的渗透。如果我们不抓紧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的教育、培养,那么,就为资本主义的思想政治渗透开方便之门,它必然会占领学生的思想阵地,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受到后继无人的威胁。所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需求意识,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自然成为迫切的要求。2、今天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不仅是我国现实的需要, 同时也是全球性“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的警示。西方发达国家忽视青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造成今天的无穷后患,已为世人所公认。据《华尔街日报》称,美国因从60年代起公立学校多半取消了正规的品德教育,致使今天的青少年几乎都处于“道德空白”状态。它疾呼“品德教育是解决我国国民品性危机的最重要的办法之一。我们需要尽快在美国的每一所学校实行品质教育,作为任何真正有效的教育改革运动的一部分”(注:转摘《政治素质与未来人才》 侯惠勤 高校理论战线 97年第12期第50页)。罗马俱乐部前主席佩奇、日本学者池田大作都把人的思想、观念、道德素质的改善和变革称为不同于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新的“人的革命”(注:转摘《人的素质和当代中国的发展》 袁贵仁 新华文摘 98年第3期第35页)。 世界有识之士都认识到了当今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更应该吸取西方各国的经验教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主动地在学生的思想政治需求意识培养上狠下功夫,使他们尽快走上自觉学习的良好轨道,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典范,为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3、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途径

3.1 晓之以理,即通过科学道理的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们思想政治需求意识产生的理性支柱。首先,它是实现人的本质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双重性,即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而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体现,因此,精神需要才应该是人的需要的本质,人有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就在于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人的生存需要(即物质需要)固然是重要的,但仅以此为满足则不足以称为人。爱因斯坦把这种只追求生存享乐称为“猪栏的理想”,并认为,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毛泽东强调人应当有点精神。人除了有正常的七情六欲外,更需要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道德意识。作为现代人、当代大学生,毫不例外地应该去追求这一精神世界的丰满,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使自己成为名符其实的有现实意义的人。其次,它是社会主义高校性质和目标的决定。高校的本质决定了其既有生产力的属性,又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高等教育的特征,就是其培养的是具有社会主义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高级专门人才。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使他们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主义大学生毫无疑问的应该接受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并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再次,它是大学生成材及持续发展的需要。今天的大学生,应该成为未来社会的高级人才。未来二十一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它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即科学素质、人文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其中,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素质的核心。而创新能力决非仅仅是一种科学素质,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的整体功能的表现。只有具有坚定信仰的人,只有出自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挚爱的人才能产生意志、精神去献身科学,才会有所创新。许多事实都已证明,科学素质并不单纯在业务教学过程中养成。实际上,是高校特定的精神文化氛围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人才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为后盾,没有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的人往往会陷入急功近利的泥坑,往往会成为科技的奴隶,甚至被金钱和名誉所毁灭。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想成为有所建树的人,健康发展的人,就必须接受全面的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

3.2 育之以需,即通过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来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增加学生的需求意识。首先,必须增加教育内容的时代感。青年人充满朝气,充满热情,充满好奇,他们对时代的热点问题、现实矛盾比较关注。过去,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内容比较陈旧,与现实有些脱节,因此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应该增加时代感强的内容。如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需求的问题、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问题、高新技术革命与人的关系问题等等。其次,要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重在培养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即培养社会思想的共性要求,而忽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人利益要求,使学生感到有远离生活之感。因此,学生提不起兴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在传统内容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学生个人特殊性的思想矛盾、心理矛盾、情感矛盾等的相关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既能解决方向问题,又能解决个人现实问题,使学生感到学而有用,从而提高需求意识。再次,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社会大道理的传教,而忽视做人的小道理的培养,所以,远大的理想缺少现实行为的支撑。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不佳。人文素质教育将弥补这一缺陷,提高教育效果。

3.3 导之以行, 即用教育者自身坚定的信念与言行一致的人格形象引导学生,使学生从教育者的实践行为中,感受到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给人的行为带来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表率作用所产生的感召力是其它影响无法代替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教育者的人格形象对于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思想方面的影响是最深刻的。能对学生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莫过于言传身教的老师。从根本上说,教育者的劳动就是用人格来塑造他人的人格的劳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注:转摘《人体语言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龚竞异 思想教育研究 96年第1 期第21页)康德也提出:德行出自敬畏,敬畏源于伟大的叹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把真理化作自己的言行,用自己完善的人格,来感染学生,以自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作学生的表率。一个自己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言行不一、道德败坏的教育者,不但不能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反而会使学生对这一教育产生怀疑和蔑视。所以,大力提高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教育者高尚的人格形象,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意识,无疑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4 约之以规,即把思想政治相关要求,用制度和纪律进行硬性规定。把这些要求形成对学生的外在压力,使他们予以重视,从而把压力转为动力。当然,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意识,首先必须立足于教育引导,但同时,也要发挥社会和学校的管理、制约作用。社会用人制度,往往是学生求学方向的“晴雨表”。学校的各项要求,往往是学生努力的方向。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渗透到学生毕业、就业等重要环节之中。这样,势必会引起学生的重视。社会用人单位应该改变一些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现象,真正实行“德才兼备”的用人制度,这样就会引导学生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同时,学校通过校纪校规,来约束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如果不自觉地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人,就会面临不能毕业的危险,也会面临就业困难的威胁。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生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使他们把压力变成动力,把他律变成自律,从而养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意识,有效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标签:;  ;  ;  ;  ;  ;  

大学生思想政治需要意识的培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