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基本汽油,努力行走,实践理想_教育论文

节约基本汽油,努力行走,实践理想_教育论文

积蓄底气,努力行走,践行理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底气论文,积蓄论文,理想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仔细回顾,从过去的26年一路走来,艰辛而沉稳、平凡而实在。再回首,我的最大感悟是:不断追求内心想要的,不断设计自己的教学生涯,才能如春蚕破茧,达到自由翱翔之境。

当然,积蓄底气需要漫长的积累,努力行走之路何等艰辛,但展现自我的瞬间却是快乐的。在历经“农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修行之后,最终达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蜕变。

一、自发追求

1.自我定位

人生既可平庸无奇,亦可放射出耀眼光华。我的父亲曾是如皋师范的毕业生,并坚持在中小学任教,后虽调入县委组织部,但“文革”却把他淹没了,而我从小就很敬佩父亲的执著。母亲憨厚无比,但个性刚烈,同样受到牵连。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幸运的是,初中毕业就考入了县重点中学——石庄中学(全县仅考入160人)。石庄中学的那段岁月至今难以忘怀,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教学水平和师德修养都堪称一流,这段教育给我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之后我怀着对教育的钟爱和满腔热情,以高分考进了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坚信教育是伟大的事业,同时责任感愈发强烈而稳定——坚决把教师职业做到底、做到好。于是我的格言就是6个字“爱与责任同在”。毕业后,先是进入南通农业学校,曾执教化学和生命科学,前者包括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后者包括普通动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环境工程学和系统生物学等。作为一所大专学校,加之相对完善的实验环境资源,对专业的广泛涉猎和大量的“农田试验”,使我的教育教学功底渐厚。在大学的毕业论文《三眠蚕诱导剂SM-1对家蚕丝蛋白合成调控机理的研究——I.SM-1对3H-甘氨酸参入丝蛋白速率和对后部丝腺等有关器官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发表在《蚕业科学》1987年第3期。在此期间,我曾在如皋中学、石庄中学等兼任高三生命科学的教学工作。学校迁入南通后,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被调入南通一中任教。此间,曾任生化教研组组长、教导主任和教科所主任,南通市生命科学学科基地主持人和江苏省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成员。转眼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又来到了上海市七宝中学,如今已步入第7个年头。其间,学校管理、竞赛辅导、高考命题及其研究、大量的公开课和学术交流等锻造了自己。叩问自我,在感动中找寻本真。其实这就是被动与主动、选择与放弃、是与非、得与失的问题。教学生涯的定位是:专业发展目标绝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要彰显自我,把自身的发展融于学校发展和社会发展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一路坚持,不给自己说“不”的理由,以积极的心态构筑快乐的心境,在现实生存的土壤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并以自己的成长影响周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谁能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谁能给予自己成功的动力?是教师自己!只要脚踏实地、不怕辛劳,你就能感受到教学之旅其乐无穷,就能让美梦早日成真!

2.靠韧劲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能使自己眼界开阔,能使自己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审视世界,包括审视自己,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靠韧劲学习”成为我生涯设计中“积蓄底气”的方式之一。阅读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工作多忙我都挤出时间学习。中外教育名著、文学经典和各种杂志占据了书房近1/4的空间。几番变迁,虽丢了一些内容,但读书笔记、摘录卡片可能已有20万字以上。读书的摘录不是简单的复制,更多的是精神与文化的浸润,是取其所长、整合拓展、产生遐想和展望。我的感悟是:与好书相伴终身,如同与高尚的人同行。

“阅”就是“积蓄底气”的过程,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自己遇到困惑不解或找不着方向的时候,我对自己是如此说的:把直路走弯是豁达,因为可以多看几道风景,路不在脚下,路在心里。只有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质量、有深度和有思想的人民教师。学生和同事们戏称我为“百科全书”,我有点自惭形秽,但很欣慰,权当鞭策。

3.靠恒劲积累

昨天的积累可持续转化为今天的美好,“靠恒劲积累”成为我生涯设计中“积蓄底气”的方式之二。练好内功、不断积累已成为我的自觉行为。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之余,我努力挤出时间写教学随笔、教育心得,哪怕仅有几十个字我也赶紧记下来,哪怕与专业“无关”也无所谓。工作需要坚持和不断创新,其实这样做,并非为了获得名利,即使拿了一张张的奖状、出了若干著作又如何呢?只要生命科学知识充实我的生活,即使生活不会因此风生水起,但它诠释了我们生命科学教学的价值。

二、自觉尝试

教师仅有专业追求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实践与探索,努力跋涉。作为生命科学教师,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情感的积累。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是我们的教学使命。

1.改革教学模式

“重创意、重探索”是针对生命科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它集中体现在:超越课堂,超越教材。我认为中学生命科学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以高品位的欣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于是我有意识地扩展教学内容,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看做一种可以改变的客观存在的对象,积极审视和自选、重组教材,科学处理、拓展和创新教材,并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实施互补教学,对他们的个性发展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积累教学案例的同时也提炼出了相应的教学实施策略。

2.强化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校的脊梁。我十分注重课程建设,在完善校本课程导学案的同时,结合相关社会资源,引领学生分年级、分内容地进行归类和整理,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时空。

我的感悟是:超越课堂和教材的过程,就是吹走灰尘,拨云见日,让学生回归生活的过程。可以说,融汇在各种资源中的智慧、情感、理解及表达方式等都成为学生抒发情怀的永恒资源。

三、自悟提升

我喜欢做一名教师,当我走上讲台,我觉得兴奋而快乐;我喜欢我的学生,当我面对他们时,我感到自己的责任与热爱。教育是未来的希望,如果抱守以往的经验或成绩,自己的专业就会停止成长。因此,我将继往开来,让经验成为继续成长的出发点,我的生涯设计仍在继续。

1.为师观念的体认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耕耘;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求实;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改革。我笃信:人都是可以教育过来的,学生的长远发展就是教师的生命。若教育不好,则说明教育的火候不够或教育方式须改进。

“质量”是什么?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你的学生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不是只看学生当下的考分。“成才率”,就是看这所学校培养的学生参加工作后对社会的贡献如何,是否成才。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学生生长、发展的特定环境,是教师战斗的主阵地。教师是指导性主体,学生是发展性主体,两者互为主客体——“双主体”,两者互利共生。广义的课堂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为之努力!

“人才”的含义是什么?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教书育人是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境界”是什么?教师应有的境界是善于等待、宽容、分享和选择。善于等待意味着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善于宽容即教师应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创造宽厚、宽松和宽容的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和谐发展。善于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引导而不是灌输,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或以自我为中心的强制。善于选择既要使学生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又要通过教学活动愉悦自身的精神,真正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学相长”的契机。

2.履行创新型教师的职责

要履行教师的职责,其中善于提问、乐于反思、精于研究和敢于质疑是身为一名教师最需要的素养。

(1)做善于提问的教师。情境创设极为重要!生命科学课程中的探究未必都一定要是纯粹的生物学问题,其实快乐心理学强调,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音乐、美术图画、实物标本、PPT和动画等,拉近学生与学习主题的距离,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串的设计和变化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个的追问、一个个的学生提问,会使得学生由浅入深、不由自主地进入到教师创设的联想空间。

研究问题的设置,教师应学会“善问”,善于设问、追问,思考哪些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哪些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少提“请君入瓮”式的填空问题。课堂上精彩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在提问中,教师应先问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以及掌握的程度,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所学的生命科学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是结合本节课内容,了解学生对与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了解情况,然后通过提问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导向性铺垫。教师在提问中应该让学生暴露出存在的问题,多提那些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问题。

(2)做乐于反思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出现生成性问题。如关于基因工程策略的内容,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教师开始时并未想到的问题,这些生成性问题使我意识到不能单靠经验教学。教学的对象年年不同,生成的新问题会不断出现,我们必须学会不断反思和总结归纳。

我们要学会进行有实效的教学反思。不可否认,旧教材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无形之中,教师的教法也形成了一定的套路—一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应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泉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甚至丧失了对生命科学的学习兴趣。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时刻反思并不断改进。

(3)做精于研究的教师。我一直在研究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一课题。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性即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教学而得到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目的就是教师教学效果的达成,也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研究的课题。我曾在2008年和2010年给贵州省、山东省的高三学生讲解有关代谢调节和基因工程等专题和总复习时的注意点,由于是随堂课,而且教材版本不同,学生又是第一次合作,对能否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心里没底,想制作精良的网页或PPT又没有时间,但最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确实很不错。其实,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除了采用制作精良的网页或PPT、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以外,更重要的是精心备课和组织教学。我把学生的座位重新安排,主要考虑将他们原来的秧田型座位排列先改为M型(便于学生辩论),另一节课则将秧田型改成N型(为展示模型或呈现其他内容留出足够的空间)。当然,高质量的问题串是不可缺少的平台。这一切的问题都是基于草根式的行动研究。我觉得,积极开展行动研究对于重建学校文化、生成教学智慧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是一条行之有效、意义重大的策略。

(4)做敢于质疑的教师。现在各地不乏一些虚假的公开课,授课教师凭借精良的网页或PPT引导学生讨论、操作时…表面上让人倍感愉悦、流畅,但却忘了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还有,就是唯书唯上,没有批判、质疑的精神。殊不知,教材中还存在着不妥甚至错误之处!

一路走来,感悟至深的是:教育是培养未来人的事业,最好的教学方式是有民主、有互动、有合作,学生的自主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在于学会与自己对话,读懂自己,把准自己的脉搏,知道自己的不足与如何改进,能不断地寻找真问题,解决教学瓶颈问题,不断地锤炼自己的德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灵活机智的表现、高超的教学才能使自己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使自己在“积蓄底气,努力行走”的往返过程中努力探索,践行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名爱学生、负责任的创新型生命科学教师。

标签:;  ;  ;  

节约基本汽油,努力行走,实践理想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