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 洛阳 471000)
【摘 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深基坑支护技术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应用。为了能够让整体的应用效率得到相应的改善。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其支护体系进行相应的改善。本文主要针对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建筑工程
【中图分类号】TU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04-0112-02
1.深基坑支护技术概述
深基坑支护是指为了保证基坑周边环境和地下结构的施工安全而采取的施工技术,该技术对于土建基础工程的施工建设发挥较大的作用。在近些年来,土建基础行业的发展极为迅速,相比于传统的基础施工技术而言,需要将深基坑的支护技术普遍应用到土建基础施工中,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对于土建行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作用。
1.1 深基坑支护类型
深基坑支护系统的类型较多,主要有:排棒拉锚支护、自立式支护、组合型支护、排桩内支撑支护等。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根据各种基坑深度的不同、环境、地质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类型。在进行支护类型的选择过程中,还要结合其整体的支护结构进行全面的组织性的完善。因此,想要让深基坑的支护效率全面的发挥出来,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让支护体系得到相应的完善。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支护效果。
1.2 深基坑支护特点
在对房建工程进行实际施工的过程中,深基坑支护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1)必须设置合理的水平支撑位置,一般而言,需要在两层地下室中设置一道水平支撑,开挖深度大约为9米。
(2)平面的刚度一般较大,需要依附周边的环境才能够进行水平支撑,加固地下一层周边的梁板,这样在对土方进行开挖的过程中,能够大大降低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避免围护桩发生位移或变形的现象。
(3)在房建工程的深基坑支护体系中,对于水平支撑梁不需要大量的拆除,这样能够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加快施工进度,保护周围环境。
2.建筑工程深基坑中支护施工技术的技术要求
面对当前的高层建筑或大型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具备各种不同的形式,对于深基坑的施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2.1 合理设计外部条件
对于基础工程的实施而言,外部条件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每一个建筑工程在启动前都需要检测多方面的因素,例如:水源供电、地质条件等,根据合理分析所得的数据,能够为深基坑支护方案提供有力的知识依据,确保工程能够顺利进行。在进行外部的设计过程中,其需要结合多种不同的方式对其设计体系进行相应的完善。从而让整体的设计效果更为明显。同时,在外部条件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还要不断优化设计体系,让整体的施工技术更为成熟。最终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
2.2 选择适宜支护技术
深基坑支护技术包含多个施工单元,针对不同的施工要求,需要选择出最适合的支护技术。科学、合理的支护方案在保证目标建筑物的质量情况的同时,还能使整个工程的质量得到保证。在进行支护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其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让支护结构更为牢固。从而让支护技术更为成熟。
2.3 保证稳固施工环境
深基坑支护技术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将地基工程的承载力提高,所以,在正式施工之前,需要使工地基坑的稳固性得到保证,与此同时,应及时做好防水工作。在进行整体的施工过程中,其需要避免施工环境遭受破坏。要不断地稳固施工环境,从而让整体的施工效率得到相应的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支护方案选择
3.1 选择支护结构类型的依据
对基坑支护工程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考虑的因素是否全面,基坑支护结构的选择是否合理。由于基坑支护围护及撑锚的方法较多,并且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需要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而定。
(1)工程用地红线图,建筑平面布置总图、基础图以及相邻建筑物的平、立、剖面等;基坑的尺寸,基坑场地的宽度、深度、形状等基坑支护结构所受的荷载。
(2)水文地质和场地的工程勘察资料。
(3)边坡环境资料:对基坑支护结构施工条件的要求,例如:地面污染、振动、噪音等;
(4)施工条件、施工经验、设备性能、施工技术等资料。
3.2 支护结构的选择原则
支护结构应结合各种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例如:施工季节、施工作业设备、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开挖深度、基坑周边环境等,通过严密、合理的设计,做到因地制宜,使方案具有灵活性与创造性。
3.3 选择支护结构体系要点
(1)粘性土的颗粒相对较细,具有一定的粘聚力,强度随含水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地下水位较深,则不需要采取相应的降水、防水措施。当场地开阔时,则可以选择锚拉式、桩锚式、悬臂式、放坡支护结构;当场地较为狭窄时,则可以选择排桩、地下连续墙加锚杆的支撑方案。当开挖的深度较大时,可以考虑多层支撑或多层锚杆。
(2)软土主要的特点为:荷载作用变形大、渗透性小、压缩性大、强度低等,由于施工的周围环境较为复杂,在对软土地区的深基坑进行开挖,需要尽量的注意安全,例如:基坑周围的场地较为开阔,在其上部可以采用分台阶放坡,下部则可以采用挡土墙支护的方式,或锚拉式、桩锚式、悬臂式支护结构;当基坑周围的场地较为狭窄时,则必须要做好防水处理,采用能够控制地面位移与沉降的支持结构。当基础开挖深度较大时,需要设置排桩、地下连续墙或其它支护结构。
(3)硬质地基基坑开挖一般是非止水性支护结构与止水性支护结构共同使用。由于硬质地基地层具有压缩性低、承载能力高、紧密等特点,通常会造成开挖面沙涌和隆起的现象以及由于降水而导致周围地面出现沉降水的现象,从各种方面综合进行考虑,例如:造价经济性、施工可行性和设计安全性等,在硬质地基埋藏较浅的区域内,较为合理的方式是采用非止水性支护结构,这样能够保证实际施工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3.4 流程制定
要制定深基坑支护施工的流程,就必须先确定所要使用的最适合实际情况的工程方法,确定好施工方法后才能够确定深知坑支护施工的流程。深基坑施工支护流程为,首先在工程开始之前做好准备工作,平整好所需场地,然后开始挖土方,细致修整边壁,进行挖孔,灌浆和保养等工作。虽然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要比我们所看到的理论复杂很多,对技术的要求也十分高,这些工作都非常的繁琐,就当技术人员都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工程中时才能够避免发生失误。
4.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4.1 对连续墙体的基坑支护
地下连续墙体的支护也十分关键,其是保护支护体系的核心所在,而且其较为适用于地下深处的支护体系。而且在地基深处,其还能良好防水以及止水的功能。对于整个支护体系的优化效果表现的十分明显。然而在实际支护过程中,其系统结构的支护常常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其在地基夯实的过程中,还需要建立相应的地下水槽进行相应的施工。
4.2 桩支护结构
排桩支护结构对于整个建筑工程也具有较好的支护效应。尤其是在对钢筋混凝土进行钻孔的阶段,排桩支护体系能够较好的对施工过程中的其他程序进行保护。其二:在地基夯实的过程中,其具有十分明显的挡土以及围护的效果。在应用排桩支护结构的过程中,其不需要大型机械的辅助,施工难度较小,施工成本也相对较低。所以,在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用时,一定要对其整体结构进行设计,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应用,从而有效地提升支护的效率。
4.3 喷锚支护及强夯法的应用
强夯法支护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喷射混凝土和锚杆以及钢丝网,被称为联合支护型式。其主要由喷射混凝土是锚杆与钢丝网结合的联合。在有一定粘结性的杂填土、粘性土、粉土、黄土与弱胶结的砂土边坡以及地下水位低于开挖层或经过降水使地下水水位相对较高等地质情况都可以使用联合支护形式。在进行深基坑的支护过程中,其通常会有较多的支护形式。尤其是在强夯法的支护工艺上,其需要结合不同的支护形式对其支护体系进行相应的优化。在强夯法施工工艺开展的过程中,其首先需要选用2号锤锤重26.8吨,落距不少于15m,第一遍夯点间距5m×5m,正方形布置,单点击数7-8击,再进行下一个点依此类推完成第一遍夯点施工。然后推平夯坑,7天后,进行第二遍夯点施工。第二遍夯点布置在第一遍夯点之间,以同样的方式和施工参数完成第二遍夯点的施工,然后进行第三遍夯点施工。第三遍夯点布置在第一、二遍夯点正方形中间,以同样的方式和施工参数完成第三遍夯点的施工,推平夯坑后用夯击能1000kN?m满夯,满夯选用1号锤,锤重14吨,落距不少于7.2m,压1/3夯锤的满夯二遍。从而让强夯法的支护效率得到全面性的提高。在进行基础的强夯以后,其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在喷射混凝土,钢筋网和土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主动支护体系,以此增强对边缘土壁的依靠。
(2)之后具有柔性可以进行自我调节,因此不会出现支护局部受力超过自身受力范围的情况,并会使支护的受力结构处于一个相对较完美的状态。
在进行喷锚支护的过程中,其首先需要采用强夯法的方式对其混凝土结构体系进行全方位的加固。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其整体的结构体系,让强夯法得到实际性的应用。
5.结语
深基坑支护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十分重要。其能够让整体的支护效率得到相应的提升。在进行支护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首先需要对其支护体系进行相应的完善。与此同时,还要结合支护的特点对其整体的支护方案进行相应的优化。并及时采用强夯法等多种施工方法让深基坑的支护更为稳固。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支护效果。
参考文献
[1]施海新.深基坑支护施工中监理工作控制要点[J].江西建材,2016(22).
[2]黄明鑫.刍议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应用[J].江西建材, 2016(22).
[3]何嘉川.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现代装饰(理论),2016(08).
论文作者:耿炎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6
标签:深基坑论文; 基坑论文; 结构论文; 过程中论文; 体系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建筑知识》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