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但也许是平庸的_亲子成长论文

很好,但也许是平庸的_亲子成长论文

很乖,但也许很平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庸论文,很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儿子今年7岁,上小学一年级,3岁之前由奶奶照看,之后送幼儿园。在幼儿园时,他就比其他小朋友任性难管。但当时我们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忽视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培养。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脾气越来越坏,任性起来不依不饶,从不认错,不服输。

我们在此期间曾多次进行说服、教育、讲道理,不见起色。我们对他束手无策,多次打他,他也不怕。

一旦要求满足不了,他就在公众场所或在家里大哭大闹,在大人身上抓、咬、撕,不顾一切,抓着什么摔什么。为出气,甚至连自己的眼镜都多次掰坏。平静过后,讲道理他也知错,但下一次仍旧重演。

而且他学习也总是静不下心来,现在,我们管起他来很吃力,很费劲。

针对他这种现象,我们无从着手。是孩子本身心理有问题,还是我们对他教育上的失败造成的?

-读者

7岁的孩子还远不是可以做个性判断的时候,因此也不能说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从孩子幼年发展来看,多少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一般爷爷奶奶照看孩子比较重视养育,在规矩与行为的管理方面可能不会那么认真。过去人们认为是老人的溺爱,其实我觉得是老人的人生经历太多,价值观已经与年轻人大大不同,对大多数事物常常容易接受和认同。孙子淘也好,动也罢,觉不出什么对与错。很多父母不愿带孩子,反过来又抱怨老人溺爱,这是很不公平的。

孩子的行为规则是从两岁时开始建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这个时候要让孩子在吃、喝、拉、撒、睡、玩中建立一种秩序,并对孩子按照规则行事给予及时鼓励,以强化他的自控能力,使他在遵守规则的行为中得到快乐并获得欲望满足。这样的教育一直要持续到孩子青春前期,11岁左右。

在直线关系里,我们的确可以说孩子错过了规则形成的重要期。他7岁了,已经发展了一套如何对付大人和获得欲望满足的行为技术,用简单奖励或责打方法也很难奏效。

但是,如果此时我们得出孩子的行为是教育失败的结论,不管这个结论对错,对改变孩子都没有多少好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父母一旦形成这种概念,就会在管理上无意识地变得严厉,使孩子的反抗更强,执拗、生气、肌体行为就会增多。而一旦父母感觉不可收拾,让步的时候,又强化了这些糟糕行为,结果越想管理结果越糟。这就是心理学经常关注的悖论情景。

孩子的欲求不满,遭到拒绝时怒不可遏,激发撕、打、破坏的行为最好要以预防为主,惩罚为辅。预防的方法是回避可能激发类似行为的场景,或采用拖延战术,说:“好孩子,等妈妈办完事就……”“真傻!说不定前面还有好的……”或采用讲条件的办法:“可以啊,不过今天回去你得做……”让孩子感觉获得一些满足,就要承担一些责任。慢慢地,他就不那么随意提要求了。当然,开始可以让他回报一些容易做到的事,慢慢地提高行为代价。

必须提醒父母的是,为了避免孩子的冲动行为升级,比如发展到破坏东西时,父母需要暂时退让。因为很多行为一旦升级就会反复出现,甚至步步升级。而如果孩子损坏了什么东西一定要他承担责任,比如一个月不给零用钱,不给玩具零食等,在一段时间要让他活得不舒服。这个时候,心疼孩子可能害了他。

另一方面,孩子的攻击性是一种生命的能量,如何把这种攻击性引导到身体锻炼、学习与社会竞争,父母需要多动一些脑筋。大多数聪明并富有天才的孩子性格都有些怪癖。孩子的动能很大,学习上静不下心,那么让他充分释放他的动能会怎样呢?培养他运动的才能,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怎样呢?比如,攻击性很强的孩子可以让他去学跆拳道、足球、篮球等有肢体碰撞的运动。很多家长会想:“这样孩子会不会更糟?”其实大多数爱动的孩子动能释放到一个极点的时候,身体会主动偏向静的一面。对更大的孩子,如青春期,父母比孩子还好动,孩子反倒容易安静下来。

如果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与孩子纠缠、较量,试图把孩子变成一个行为上很乖的孩子,可能消耗了孩子的这些动能,也许他成年后会是个平庸的角色。

标签:;  ;  ;  

很好,但也许是平庸的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