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论文_兰正强

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论文_兰正强

贵州省仁怀市长岗小学 564506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教育战线提出了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课题。为了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构建面向21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的新体系。近年来,通过听课,对大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课堂教学还没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主要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老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研讨交流少;操练记忆多,鼓励创新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照本宣科多,智力活动少;显性内容多,隐性内容少;应付任务多,精神乐趣少等等。纵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进行认真而深刻的反思。

一、反思之一:怎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理想的数学课堂

有人批评我们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温度”没有“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那么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听了我校胡平平老师的一节数学课,细细品味这位老师的这节“随堂课”,我们觉得,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特点:

1.“简单”。什么是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简单一点,似乎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思索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最佳结合点,把握生活和数学两者的关系,以达成和谐统一;我们追求在确保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寻思如何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让孩子在平衡中体会生活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力量和价值……

那么,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轻轻松松学习,老师简简单单上课,不就是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反思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有些教师由于对新教材理解得肤浅,加之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使得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现象比比皆是,难怪有老师形容当今形形色色的“观摩课”、“优质课”是“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不动”。

胡老师的这堂“随堂课”告诉我们:理想的数学课堂教学其实就是要教师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得非常简单明了,而要把复杂的数学知识教得非常简单明了,我们就必须还课堂教学以“数学本色”,从而让课堂教学散发出数学特有的魅力。

前不久听一位老师这样说:“语文,应该体现一种力量,叫思想。数学就应该造就一种品质,叫智慧,简约而不简单的智慧。”的确,从胡老师的这堂“随堂课”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只有追求“还其本色”的境界,才能洗尽铅华,才能彻底解放学生,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个性,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持续的动力。而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只有追求“还其本色”的境界,教学才会有意义和价值。

2.“务本”。在推行新课程改革当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对“如何使用小学数学教材”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教材只不过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案例,我们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教材,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大家在求新上动足了脑筋,似乎认为只有对教材进行改编才能显示出我们对教材的思考与加工。而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某些小学数学教师却不自觉地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看起来是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而实质上是教材的篡改者!

其实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数学教科书。因为数学教科书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来编写的,是对《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所以我们认为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须研读文本,了解文本。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拓展与超越。正如有位特级教师所说的:“这法、那法,不吃透教材就没法。”

我们再来回顾胡老师的这节“随堂课”:当教师了解到学生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教师开门见山便问:“这些,你们都会了吗?”“那好,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总共用时4分钟。”学生面面相觑后,提出“不行,我们还没有练一练”时,教师又顺其自然,提出:“好,依你们的,练一练,请口头计算下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切是那样的水到渠成,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但是,恰是透过这些平实的话语,我却分明触摸到了教师的一份恬淡的自信,一种基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准确把握及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后的自信,一份对学生学习需要充分尊重基础上的豁达。因为胡老师清楚地知道,学生已经掌握了些什么,掌握到了什么程度,以及他们现在最需要些什么。而且他更知道,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先表达出来。因为,唯有如此,学生才会在“山穷水尽”的困惑之后,重新思考“我究竟掌握了多少”、“我是否还需要作些深入的探讨”等……

“要改教材,可以。但那应是在研读教材,深刻理解学情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似乎就是胡老师的这节“随堂课”要告诉我们的另一句话。

3.“求实”。细细品味胡老师的这节“随堂课”,我们发现:不论上家常课,还是上公开课,我们 教师其实都应该努力追求“三实”——真实、朴实、扎实。

(1)真实。学生“已经知道了体积公式”,怎么办?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在我们的课堂上“上演”。说实话,我们拥有太多的“招数”去应对:有时是步步设问、层层紧逼,直到他们在新的困难前就范,再乖乖地重新回到“零起点”上开始所谓的探索与研究;有时是置若罔闻,并美其名曰:“个别学生的发现不能代表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无需太在意,可以先悬置处理”……然而,在胡老师的课堂里,面对同样的情况,我们却看到了一种更为真实、也更加坦荡的处理——不作任何回避,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顺利地引导了学生在更高的学习起点上的产生学习需求,并开展了有效的学习……

(2)朴实。纵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些课过于追求场面热闹,教师边讲边问,学生积极回答,小手如林,整堂课声音彼此起伏,表面上是师生对话,互动生成,实质上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讲是为了灌输知识,问是为了检查学生收到了没有?有些课过于追求学生活动、合作、探究,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探究、不管学生起点如何、不管时机是否恰当,统统一股脑儿小组合作探究,导致学生或云里雾里不知咋办,或早已对知识了然于心懒得动手、动口、动脑。

但是在胡老师的课堂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朴实的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当学生了解了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引领学生去理解这一知识的由来——“那好,我来向你们请教。请问,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呢?”;当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又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你们在上课前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所有这些不正是胡老师这堂“随堂课”之所以会如此出彩的原因所在吗?

(3)扎实。一堂好的数学课必定是一堂有效果的课。对学生来说,在这堂数学课中,他至少要学到了东西,再进一步锻炼了能力,进而发展到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而这样的数学课,必定是一堂扎实的课,不是图热闹的课。

在胡老师的这堂“随堂课”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是多么的扎实、多么的有效。仅就简单的体积公式探索与交流来说,胡老师竟然安排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学生或探索、或看书,研究出结果,并展开交流;第二层次,学生操作学具,探索公式,并展开交流;第三层次,学生静思默想,回味别人精彩的发言,再作交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每一次新的探索与交流,都是对前一层次的提升与深化,这不正是胡老师努力促使学生扎实地进行知识建构吗?

二、反思之二: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对照胡老师的这堂“随堂课”,再反思我们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当前,我们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改进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而使其向着理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断前行呢?我们觉得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确地改进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使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做到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具体可以操作:

1.让课堂情境少一些华丽的生活外衣,多一些实在的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确,在数学教学中,好的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富有吸引力,让数学课堂充满诗意。但是在有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却将数学内容机械地套上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1】:《倒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出示汉字吞、呆。)你知道这些汉字的部首调换位置后各是什么字?生1:“吞”字上下部首调换应是“吴”字。生2:“呆”调换部首是“杏”。师:下面老师可要出一些比较难的题目,你们敢挑战吗? 请把我说的句子倒过来念。师:“客上天然居”!生:“居然天上客”!师:“人过大佛寺”!生:“寺佛大过人”!师: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倒数。

这个案例中的情境可用“漂亮、华丽”来形容,教师充分挖掘语文中的教学资源,通过汉字的倒写、句子的倒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倒数这一概念。但这是否就是一个好的情境呢?它又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多少数学思考呢?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在这位教师的课堂中,有些学生在学习了“倒数的认识”之后,把“6”的倒数写成了“9”,“3.27”的倒数写成了“7.23”。这不能不说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产生的教学价值的误导。

所以,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我们创设情境之时,要思考这样的情境是否存在“华而不实”的状况,思考这样的情境究竟蕴含了多少数学问题,思考这样的情境究竟能激发学生多少数学思考。我们要努力让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少一些华丽的生活外衣,多一些实在的数学问题。

2.让课堂活动少一些低效的操作,多一些深层的思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负担。”适当的课堂活动不但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并不是让人生畏、令人讨厌的,而是其乐融融、美妙至极的一件乐事。但是,在当前的一些的课堂中,学生的“手”动了,“心”却未动,学生的操作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可学生的思考、感悟却少了。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2】:《圆柱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摸一摸圆柱的底面,你发现它是什么形状的?生:圆形。师:它有几个这样的底面?生:两个。

请四人小组的小组长把圆柱的侧面剪开,看看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动手操作反馈:长方形。

……

让我们首先来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活动”,我想真正有效的活动应是带有一定目的性、指向结果的,并又能达成一定“过程性目标”的探究活动。而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只是充当了一回“操作工”,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机械地、接部就班地经历数学知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缺乏好奇心的驱使、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所以活动也就变成了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课堂确实需要热闹的活动,但活动必须注重质量,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感悟。所以,我们提议:应该让我们的数学活动少一些低效的操作,多一些深层的思考。

3.让课堂提问少一些空泛的做秀,多一些有效的引领。“思维从问题开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设置的问题,是师生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的思想认识产生共鸣的纽带。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提问的艺术越高,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就越好。但是在当前有些数学教师的课堂中,提问成为了课堂的一种装饰。教师不但提出的问题没有质量,而且对学生的回答也只是随意地应和,不加以科学的、深度的引导,使得学生迷失了学习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从表面看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却缺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的有效提升,提问的积极作用也就转化成了消极作用。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3】:《1亿有多大》教学片断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亿”这个计量单位,你们能想象出1亿有多大吗?生1:我猜想1亿栋楼房摞起来可以冲到月球上去。师:你的想法真奇特!但是1亿栋楼房能摞起来吗?生2: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姚明那么高吧!师:比姚明要高多了!生3:我猜想我的指甲里大约1亿个细菌吧?师:是吗?那你可要讲卫生哟!生4:我猜想1亿张纸摞起来可以冲到天空上去吧,1亿粒米大约有一个房间那么多吧。师:同学们,你们的猜测都很大胆,到底谁猜得比较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1亿有多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想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通过讨论、比较哪个接近1亿,从而建立起“1亿有多大”这一概念。但是由于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空泛、教师的引导没有数学含量,以致学生只能瞎猜,而没有数学思考。这样的设计活跃气氛尚可,但时间上的代价太大,更严重的是造成一些原本善于思考的同学受其影响也随口说说、不着边际。

所以,我们认为: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少一些空泛的做秀,多一些有效的引领。一方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一些看似简单却能揭示规律的、有价值的问题,从而达到利用课堂提问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对话,利用学生集体的智慧,解决数学疑难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达到利用课堂提问引领学生有效地开展课堂学习的目的。

4.让课堂环节少一些形式化的过程铺设,多一些实质性的能力提升。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尽善尽美。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面面俱到,每个课堂环节的过程铺设都尽可能“全”和“齐”,但结果却是重了形式而少了实质,少了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4】:《三角形面积练习课》教学片断

教师先出示:三角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底为6厘米

(1)请学生计算三角形的高。

(2)让学生画三角形。

(3)进行反馈(投影展示)。

接着教师又出示了下一个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这个案例中,教师练习的设计本身是很好的,但由于教师预设后面还有很多的练习,所以当学生画好三角形后,教师校对了就结束了。试想一下,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所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得出等底等高的特征,然后让学生思考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三角形除了底为6厘米高为4厘米以外,还有哪些可能?从而得出底和高相乘的积是24的三角形面积都是12……那将会使这一练习增加多少思维含量,又会让学生获得多少实质上的思维提升?

特级教师朱乐平说得好:“不要对一节课求全责备。”是的,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定太多的、过于丰富的目标,我们应该做的是从课堂整体入手,考虑每节课的特点,或注重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过程体验,或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落实数学课程教学目标,当然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就能得到落实。所以,我认为: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堂环节,我们应该少一些形式化的过程铺设,多一些实质性的能力提升。

总之,改进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们要做的就是还课堂教学以数学本色,用更为经济、富具有活力的方法来呈现数学、表达数学、诠释数学,从而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能够实实在在地教,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能够扎扎实实地学。

三、愿我们在反思中将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之路走得更好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把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段长长的改革之路上,我们既需要勇敢地实践,更需要冷静地思考,如果说七年前初次接触新课程改革时,我们的内心都有着一种热烈的憧憬的话,那么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待新课程的态度,应该就是一种理性的思考。我们无须讳言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无法回避这些问题。因为任何新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对待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的应该是冷静的审视与理性的反思,因为我们知道有思考才会知不足,有思考才会明差距,有思考才会有超越,有思考才会得成长。愿我们在反思中将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之路走得更好!

论文作者:兰正强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  ;  ;  ;  ;  ;  ;  ;  

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论文_兰正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