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提升群众获得感论文

推动农村牧区文化建设 提升群众获得感

文|王 伟

农村牧区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强,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地区,兴安盟不断加大基层文化事业建设发展力度,在改扩建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发展嘎查村级草原书屋等文化工程方面决策部署了一系列有效方案,并积极探索更加具有创新活力的发展之路。

把握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全面发展

(一)文化资源优势日益凸显。兴安盟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各种文化资源水乳交融,成为兴安盟文化事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蒙元文化底蕴深厚,二是红色文化基因强大,三是林俗文化特色突出,四是农耕文化别具一格,五是冰雪文化优势明显。

1.3.1 移栽方式对比试验 试验设3个处理:平栽、倾斜35~45°的斜栽、直栽。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30 m2。

(二)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加快。近年来,兴安盟高度重视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全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取得新突破,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得到新提升。主要表现在: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加强、文化阵地管理逐步规范、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等方面。

(三)文化产业发展起步破冰。文化产业逐步向前发展,产业形态逐渐扩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以红色文化、林俗文化、蒙元文化、马文化、农耕文化等多元素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逐渐成长壮大,蒙古族服饰、刺绣、银器、林俗树皮画工艺等文创产品走俏市场,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莱德马文化产业、义勒力特花香小镇等文化品牌逐步叫响。特别是以景区文化为核心,结合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探索“文化产业+脱贫攻坚”模式,带动种植养殖、食品制作、采摘体验、民族刺绣等文化扶贫项目,既做大做强了产业,又让民族特色文化得到了传承发扬。

实现创新创造性转化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力度

(三)加大农村牧区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农村牧区文化队伍建设,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重点培养一批热爱农村牧区的工作者队伍。一要充实基层文化队伍。明确基层文化站(室)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通过社会招募,将符合条件的人员充实到基层文化站(室)工作人员队伍中来。二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文化部门、职业学院和各类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开设民族手工艺专业或课程,加强传统工艺理论研究和民间制作技能人才培养。人社部门将制作技能竞赛纳入技能竞赛类别,促进民俗文化创意设计和制作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灵活开展文化创意制作技能培训,有效扩大培训覆盖面。支持具备传统文化技能的人员积极申报非遗传承人,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加快培育形成民俗文化与产业结合的人才群体。三要加强文化人才储备。建立文化人才资源库,加大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力度,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建立一支管理规范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招募一批乡土文化能人等。

(二)加大农村牧区文化资源转化力度。要加强统筹规划。研究制定专门的农村牧区文化发展规划,建立积极参与的协调机制,研究加快农村牧区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通过科学系统的整体规划,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地域风情、有文化产业支撑的新时代农村牧区。要加快开发利用。尽快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对全盟多样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深度挖掘故事内涵,加快文创产品研发,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将创意设计品牌向民俗文化延伸,加快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使文化资源由概念化到具体化。要加大产业扶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培育文化品牌,吸纳优秀地区文化创意项目进入创新创业服务载体,落实政策资金支持,促进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拓展文化产业价值空间。让文化元素亮起来、活起来,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与市场衔接起来。

(一)加大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力度。一要完善基层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步伐,补齐深度贫困嘎查村基础设施短板,积极争取实施基层文化站室标准化项目建设。到2020年,力争全盟苏木乡镇文化站达到自治区标准化要求,嘎查村文化室覆盖率达到100%。二要健全文化服务功能。把发展农村牧区文化和服务农牧民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拓展草原书屋、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的功能,建立新型农村牧区文化服务站点,在阅读图书、查询政策的同时,销售农副产品和网购产品,以“文化扶贫”助推“精准扶贫”。三要加强文化工作的日常管理服务。加强对乡镇苏木、嘎查村文化室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日常管理服务各项规章制度,免费向农牧民群众开放基层文化阵地,确保有效发挥作用;及时对草原书屋书籍、文化活动室设备等进行更新,确保文化阵地正常运转,及时满足农牧民群众需求。四要保障有足额的经费投入。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资金保障制度,设立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为基层文化场所正常运转提供充足保障。

(四)加大农村牧区文化活动组织力度。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志愿活动。定期组织文化志愿服务人员及乡土文化能人下乡为乡镇文化站、嘎查村文化室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积极举办特色文化群众活动。让群众在基层文化活动中唱主角,提倡利用传统节日、农事活动,举办那达慕、冰雪节、五角枫艺术节等各类文体活动。积极开展大众文化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旗、乡、村级博物馆、文化站、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设立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展厅、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对农村牧区民俗文化的认同。积极开展文化产品营销活动。以各类推介活动为平台,定期举办优秀文化创意产品的展览展示活动,加大宣传展示力度,拓展文化产品宣传销售渠道,规划建设一批能够彰显兴安盟浓郁的自然、人文特色的“特产店”和“文化创意产品店”。

鉴于中国乡村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以及价值观念被基层腐败和黑恶势力腐蚀的现实,乡村道德体系的修复、完善,在倡导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应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定向越野起源于北欧的瑞典,参赛选手可借用指南针和标有检查点的地图按照游戏的目标自行选择合理路线,并在野外努力去寻找地图上标注的检查点,在最短时间内寻找到检查点完成任务即算获胜。定向越野多在公园及森林场所开展,在参赛者体验刺激和惊险的同时还锻炼了参赛者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加大农村牧区乡风文明推进力度。以乡风文明行动、新时代新型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着力提升农牧民文化修养,在农村牧区形成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的良好氛围,为农村牧区文化发展创造条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利用农村牧区思想文化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宣传好身边的故事,传播出美德的力量。加强村民自治管理。引导农牧民传承“好家风好家训”, 以“好家风”带动“好村风”、引领“好乡风”,教育广大农牧民遵守法纪、崇德向善,彻底铲除不良势力滋生的土壤,树起应有的“文化符号”。加强文明村镇创建。通过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等切实可行的举措,推开优秀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推荐评选各级文明村镇的重要指标,使文明村镇成为弘扬乡风文明的重要阵地。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开展先进典型的选评工作,大力宣传本土色彩浓、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个人、企业、合作社、工作室。对推动农村牧区文化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宣传表彰。支持妇联组织引导妇女投身于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形成支持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把握发展时机,借助创新的方式、采取灵活的手段,挖掘文化特质,不断推动农村牧区文化发展,更多地满足农村牧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作者单位:兴安盟委党校)

(责任编辑/王英楠)

标签:;  ;  ;  ;  ;  ;  

推动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提升群众获得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