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510006
摘要:在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的背景下,各地兴建大学城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大学城的建设往往较为粗放,为满足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新校区建设往往也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本文针对广州大学的交通实际使用状况,提出一种简便可行的调研方法,利用手机软件记录学生在校园内的移动轨迹,从而总结分析出学生的路径选择特点,以及现有校园路径的优劣,并提出路径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校园路径;移动轨迹;手机数据;优化策略
1.手机移动轨迹调查方法
智能手机作为居民日常工具,且自带GPS模块,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利用手机做交通调查。国内外手机定位数据的重要研究领域有:交通调查,个人活动行为,定位数据处理方法等。移动信息时代到来,智能手机日益普及,已经影响校园学生的方方面面,不仅对校园活动空间研究和实践提供新视角,也为研究方法提供新手段。特别是各种地图软件,路径记录软件,使用方便简洁。利用手机数据研究校园路径,既是丰富了校园空间研究的方法,又是对手机数据应用研究的拓展。
1.1 数据获得
数据的获得主要通过跑步类的手机APP在记录学生在校园中的真实轨迹。学生在校园内的主要活动可分为,上课,课间转换,下课,自习,休闲。其中上课,下课的路径较为相近,因此选择分别在上课,课件转换,自习,休闲的时间段记录下学生的路径,这些活动一般都是人流非常大而集中,因此一个样本就能代表大多数人,既可以减少工作量,也可以使样本数据更有意义。样本选取主要是从不同宿舍楼栋,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各寻找5个志愿者。对其路径进行记录。
1.2 数据处理
记录下的数据通过电脑处理,将不同路径进行分类。分为上课路径,课间转换路径,自习路径,休闲活动路径。三种路径各自重叠在同一张地图中,以此来分析学生无意识的情况下选取的路径的特性。将所有路径重叠在一起,反映道路使用强度,并与规划路径作对比,查找不同之处。
2.数据分析与评价
经过上述处理后,对现有校园交通做出分析与评价。
2.1 数据分析
主要从以下方面分别分析,路径选择特点,学生通勤时间,时空特点,道路使用强度。
2.1.1路径选择特点
主要有两种特点。一是学生更偏向走捷径,导致经常有大量人流同时挤在一条小捷径中;二是学生更喜欢从架空层处穿过,反映出某些路段遮阳设施不足;
下图红色线为学生常走的捷径,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有捷径是规划路网中不存在的小路,。而且这些“非法”的小捷径往往人流量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学生喜欢从教学楼的底层架空处通行,从日常的观察发现除了行人,还有自行车,电动车也选择了相同的路径,使得原本给残疾人士使用的坡道变成了自行车,电动车道。
2.1.2学生通勤时间
数据除了记录路径外还记录了时间,由于每个志愿者的情况不同,大致来说,学生从宿舍到教学楼的步行通勤时间在10到20分钟。从学生自习与休闲选择的路径可以看出,学校虽然绿地率较大,但是多是大片的整体绿化,缺乏宜人的园林绿化,供人停留的小尺度空间。
2.1.3时空特点
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集中在住宿区、教学楼和图书馆、食堂等区域,成为校园学生日常各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从时空特点来说,学生的活动时间非常集中。但是由于教学区和宿舍区分隔非常明确,导致除了上课时间,学生在休闲时间很少过去教学区,使得教学区显得非常冷清。
2.1.4绘制使用强度图
将所有路径数据叠加得到学生对道路的使用强度图。关注使用强度高,与使用强度低的路段。高强度路况应优化其路况,对人流进行疏导;低强度路段应考虑对人流进行引导,避免浪费资源。从叠加的结果可以看出,部分规划的小路反而成为学生使用的主要交通路径,而部分大路的利用率偏低。
2.2 评价
分别从优劣两方面对现有校园路径做出评价。优点:1.功能分区明确;2.人车分流大多数合理;3.道路宽度较足够。缺点:1.生活区与教学区割裂;2.部分道路利用率低;3.小尺度下的考虑欠缺。
2.1.2设计考虑不足之处
从学生的活动特性以及路径选取特点分析,可得出校园设计之初考虑不足之处,主要有:生活区与教学区的连接不够强,导致大量的潮汐性人流,使得校园部分道路某些时段拥挤,某些时段冷清;校园与外部交通连接考虑欠缺,使得学校大门冷清,而宿舍区的入口非常拥挤。
3 校园路径优化策略
增加路径:顺应学生自主选择,适当增加某些路径。特别是调研发现的学生自己走出来的捷径。:改善路况:某些路段由于设计之初没有考虑成为主要人流要道,因而损耗较大,对于这些路段应予以修复及改善。加强教学区与生活区的连接:应适当加强教学区与生活区的连接,避免出现较大的潮汐人流,降低公共设施使用率,甚至出现安全问题。充分利用使用强度较低的路段:对于使用强度较低的路段,应设法引导人流,增设公共设施,使之成为氛围良好的去处。
4 结论
利用手机来做交通调查是可行的,非常方便,准确率高,能够反映真实情况,不会受到被调查者的主观影响。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在设计之初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和针对小尺度空间的设计。目前我国各地还有些大学城在建设中,应该从已建成的项目中吸取经验,设计出更宜人的校园空间。对于已经建成的大学,仍可以通过今后的改造让校园更加美好。以广州大学为例,只需要通过一些小尺度的微改造,就能起到很大的改观。比如适当增加路径,打造宜人的小空间,增加遮阳设施等,可以对优化校园空间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申悦,柴彦威.基于GPS数据的北京市郊区巨型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空间[J].地理学报,2013,68(4):506-516.
[2] 郭璨,甄峰,朱寿佳.智能手机定位数据应用于城市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4,129(6).18-23.
[3] 赵娟.基于行为分析的大学校园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07.
[4] 郑锐锋.大学校园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7.
[5] 黄翼.广州地区高校校园规划使用后评价[J].华南理工大学,2014.
论文作者:方武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路径论文; 学生论文; 校园论文; 数据论文; 人流论文; 路段论文; 强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