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曹月旺 /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 要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充分阐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内容概念,并且之后提出了关于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本文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谈一点个人的的学习体会,在毛泽东同志的基本观点上,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一 、认识的本质和源泉
认识是什么,来自哪里?这是认知过程中第一次飞跃的出发点或基本前提。在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引起感觉,从而形成了映像,并与这些映像有近似的外在关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便是感性认识阶段。显然,如果没有客观事物的存在,我们就失去了作用于感觉的客观对象,失去了反映的对象,就没有了反映的对象,也就没有了理解可以说的东西。只有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才能正确地把认识理解为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即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感性之所以具有主观形式,是由于理性的参与,比如人的情感与动物的心理活动的不同。在理性的参与下,人的感性产生了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这种感性的能动性表现为既能感知事物的外在形式,又能感知事物的内在状态。
因此,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坚持反映论的辩证法,坚持实践与反映相结合,必须承认认识的源泉既是客观世界,是感性经验,又是实践,三者是统一的。坚持三者的统一,才是全面而具体的了解认识的源泉。
二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问题初探
《实践论》的主题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目的是批判党的思想和工作路线中脱离实践的错误倾向。《实践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产生了丰富的感性印象,这就是认识的第一阶段——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深刻理解事物的概念,对事物做出解释得出一个合适的理解。
“3万块哪里值得了你的那个盒子啊,我看5万块还少了一截呢。盒子做工相当考究,上面镶嵌的也都是上好的货色。单是把镶嵌饰拆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呢。”叶总一边擦拭着自己店里的瓶罐,一边对孟导说着。“盒子虽然不是皇宫大内的物件,单是论工艺也不输于皇家御用品。我看多半是哪个老师傅花尽心血想把自己的技艺展现给后世,一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珍品呐。”
(1)基坑的周围具有一个边界效应,即在基坑外的湿陷量量会迅速的减小,而基坑内部中心点沉降量最大,其沉降量沿半径方向较为均匀的减小。
在认识论的范围内,物质是首要的,精神是次要的,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当物质事物被认识时,它就可以转化为认识的内容,人的思想经过加工后,就采取了观念的形式,这就是物质向精神的转化。但是,由于反映的对象仍然存在于人类思维之外,作为首要的东西,它并没有“嵌入”在人类的大脑中,更不要说消亡了,但也就是说,客观物质和人的主观理解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也不存在自然的矛盾。我们要承认,物质可以变成精神,如果不承认物质能够变成精神,那么精神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精神在反映客观事物的同时,又与客观事物始终一致,因此会有可能向客观物质转化,而精神转化为物质更体现了人在实践中改造世界的创造性作用,显示出了精神的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过程的关键一步,任何客观事物,只有当它成为人类实践的对象时,才能成为理解的对象。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使人们不仅要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也就是感性认识,还要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才能更加明确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产生其概念。人类的思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没有实践,不仅对人的认识和人的智力发展没有了基础,而且也就不可能把握对象的本质。人类与对象的某一方面形成了一种关系,才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以满足自身的属性需求,进而确定和把握对象的本质属性。认为感觉的形成离不开实践是错误的,概念的形成也只能通过思考才能从实践中获得。因此,必须有大量的、丰富的、真实的感性知识作为原始材料来形成概念。要获得丰富而真实的感官材料,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进行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从亲自参加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获得第一手材料。实践越深入,调查研究越广泛,感性材料越丰富、全面、现实,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机会就越多,从而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可以反映事物之间本质关系。
三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随着人们对社会实践的不断延续,这种感性认知进行多次重复,从而在认识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发展出了一个概念,即认识的第二阶段——理性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对感性阶段获得的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表面到内部,从而形成概念,然后进行判断和推理,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之前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没有办法解决从感性到理性飞跃的问题,因为他们不知道不理解实践的决定性作用,不理解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确立,实践观点在认识论中的引入,辩证法在认识过程中的运用,明确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物质对于精神具有起源和决定性,其表现在思维的内容上的同时,还表现在思维的形式上,思维的形式比思维的内容更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人们在千千万万的实践中,通过历史的积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一关系,一步步地巩固它们。人类最初的实践过程是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会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关系,这种信息的获取都依赖于感官。无论是真是假,它都被接受为基本信息,成为对客观事物的感性理解。客观现实是人类情感的源泉,这个认知阶段被称为感性认知阶段,如果感性认知只是用来描述一种现象,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当准确的,一旦涉及到解释和概念,便完全丧失了其能力。在实践中,是什么引起了感觉,经过反复的认识,人们开始总结重复的共同点,分析事物,就会得出与目前所观察到的一致的概念或结论。
2018年即将过去,展望明年投资市场,长城基金宏观策略研究总监向威达认为,明年稳基建力度有可能超出市场预期,房地产政策在强调长效机制的同时可能比今年灵活。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明年的建筑和地产等相关板块可能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此外,明年1、2月份是银行放款高峰,春节以后资金可能相对宽松,对市场反弹比较有利。
感性是最生动、最丰富的,它直接在主体面前呈现出客体的感性属性和形式。然而,在感性的具体中,真理与虚假混为一谈,必然性隐藏在偶然性之中,感性认识是相比去理性认识过于片面,没办法对客观事物事物的本质进行正确的反映,即事物的内在规律性,也不能正确有效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有必要借助思维的抽象功能对物质进行分解和分离,从中提取抽象思维,然后再将具体的思维进行总和的复制。理性认识形成后,它不再以纯粹的形式存在,我们必须时时从感性认识中获得现实的支持,获得源源不断的丰富材料,从而促进理性认识本身的转化。必须始终注意的是,思维不是面对一个直接的感性对象,而是由于感性认识的混乱表现而产生的。思维的抽象性活动能够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使认识越来越接近客观事物。同时,抽象使认知离开了整体的外观,离物体表面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这种辩证的认知运动过程中,矛盾的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思维之所以能够加工感性材料,是因为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影响,是具有能动性的特点。在理性思维中,活动主体必须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加强思维和锻炼,并适时切入生活,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改革,使用正确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
[1]袁贵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兼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论[J].天津社会科学,1985(03):32~37.
[2]梁映东.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问题初探[J].哲学研究,1982(04):24~31.
[3]李志.谈谈“感性认识”[J].图书馆学刊,2004(06):16~17.
[4]赵宋光.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奥秘[J].现代哲学,1986(02):23~2.
[5]田心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是两因素又是两阶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1):50~57,70.
[6]孙云.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J].哲学研究,1982(09):22~27.
[7]孔令来.正确的感性认识可以称为真理——再读《反杜林论》和《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0):268~273.
[8]吕正春,单维华.理性认识向感性认识转化的阶段、形态和模式——兼谈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认识机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17~19.
[9]郑庆林.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本质区别[J].学术月刊,1984(03):23~28,35.
[10]吴学德,周赵顺.试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概念多重涵义的矛盾及其解决[J].铁道师院学报,1991(04):70~74.
[11]《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新贡献[J].高淑贞.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06).
[12]洪向华,吕瑛.走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13~15.
[13]王成艺.试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J].社会科学战线,1983(03):9~17.
[14]霍树生.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特征[J].天津师院学报,1981(01):14~18.
[15]黄希贤.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04):4~9.
[16]刘怀玉,章慕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历史回顾到当代追问[J].学习与探索,2014(06):1~8.
作者简介 :曹月旺(1995-),男,汉族,山东菏泽人,在读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标签:马克思主义论文; 认识论文; 感性认识论文; 理性认识论文; 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