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它要求城市对雨水的蓄排的性能如同海绵一般具有弹性,降水量大时蓄水,降水量不足时排水。通过人工的调节使得雨水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所做的城市规划能通过对城市绿化的保护、改进和重新布局,使得城市的蓄水能力增强、抗洪涝能力提高。有助于完善城市水利系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一个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城市。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规划;排水蓄水
前言: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管理建筑设施,使得城市整体有着像海绵一样的蓄水、排水、净水的功能。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解决了城市中降雨时的排水问题,也极大降低了洪水、干旱发生的概率,为城市的良好生态文明、市民的正常工作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总而言之,海绵城市是一种非常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城市规划理念。
1.海绵城市的几个特征
1.1构建海绵城市的理论基础
传统的排水方式要求在降水时排水设施能够迅速将雨水汇集、排出,在此过程中必不可少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而且在大量且集中降水的地区,可能会因为水量过多无法快速处理而产生危害社会正常秩序的现象,轻则不利于市民出行,重则会引发洪水等灾害。海绵城市则可以通过改变建筑物的形状和位置自然地将雨水蓄积、净化。降雨时,在保证不发生洪涝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蓄存雨水,从而实现雨水的利用最大化。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最早由澳大利亚学者提出,后在发达国家不断推广、完善,在美、英、日、荷等国家现在都已有了完备的制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引入我国时,要根据我国国情做适当的调整与改进。
1.2构建海绵城市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构建旨在以更为科学环保的方式解决城市洪涝问题。由于城市建筑设施的特点,城市的路面坚硬、房屋建筑密集,绿色植物、湖泊、湿地等天然的蓄水系统较少,一旦降水量突然增大,城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无法将雨水排出,将会给城市的防洪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严重时可危害到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理,当降水量不足时也会不利于市民的生活。海绵城市的蓄水系统可以将其汇集、净化,促进雨水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雨水的处理问题,达到合理利用自然水资源的目的。因此,海绵城市的构建可以缓解城市的防洪的压力,并且对生态环境是一种正面促进,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1.3目前构建海绵城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海绵城市的构建在我国是一种新的尝试,还没有形成规范的体制和准则,需要当今的设计制造者摸索前进,这其中就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海绵城市的设计是一项综合工作,需要各个行业之间的配合,如建筑业、交通等行业,如何让隔行如隔山的非同行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工作,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另外,海绵城市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解决降雨的雨水存储净化问题,但天气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并不是遵循简单的可预测规律,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地理形势不同、基础设施不同、城市布局不同,因此应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规划方式,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都处于定性的理论知识,而缺少定量的分析方法,这将会是海绵城市的建设一个障碍。除此之外,由于海绵城市引进我国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国内能够引以为蓝本的并不多见,要靠设计者们通过理论知识自主进行创造设计,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度较大。这就要求设计者们具有开拓精神,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随机应变等各方面的能力,加强实地调研,在大量工作开始前先选择合适的地方做好试点工作,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规划海绵城市的措施
2.1设置下凹式绿地
在保证道路良好通行能力的条件下,在道路两旁种植向下凹形状的绿色植物,增强道路的吸水、渗水能力。利用水的重力使得在暴雨来临时能将路面雨水迅速蓄积在凹槽中,方便路面的车辆、行人通行,为交通安全提供了保障。对于流进凹槽中的雨水,绿色植物和土壤对其有天然的净化能力,可对雨水或污水进行初步的净化。在此绿化带的建设时,应当根据当地的绿化条件进行设计。如果该地区原本存在绿化带,应该加强对其的保护,对原本的绿化带进行完善和改进;如果原本没有绿化带,则在此地区上进行建造。下凹的绿地主要是为了便于降水流入绿化带,有助于绿化带对雨水的存储和净化,但除此之外,新增的绿地面积提高了城市的绿化程度,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便利了市民生活。
2.2保护和修复城市原有的蓄水系统
天然的河流湖泊等水利系统对雨水或其他污水的存储和净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调查地区原有的蓄水系统,如湖泊、河流、湿地、沼泽,保护这些天然的蓄水系统,减少以发展经济或其他开发活动造成的对天然蓄水系统的破坏行为,如污染河流湖泊、禁止围湖造地等行为的发生。对于形势严峻的地区,可以相应地建立蓄水系统保护区,并在保护区周围的一定范围内进行划线,标示出不宜人类自由进出的范围,以便于对湖泊、湿地等自然蓄水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对于降雨量较大的地区,应注意保护自然林地以及增加人工林地面积。除了对原有的蓄水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工建造。在对一个地区进行设计时,要考虑整体性,加强各大蓄水系统的联系,使其能够形成一个网络,便于水资源的搜集和相互流通。
2.3提高路面的渗水能力
土壤本身对水具有净化的能力,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提高路面的渗水能力。提高路面本身的渗水能力可以通过改变铺设在路面的建筑材料来实现。透水路面是运用了一种新型的环保生态型材料筑成的道路,这种材料的透水性使得雨水能快速的渗入土壤,增加地下水的储量,避免出现因地下水采集过度而出现的土地下陷的情况,同时也能使土壤时刻保持湿润。目前国内使用的渗水性材料多为结构稀松的、中间带有圆柱形通孔的砖块,这种独特的孔隙结构便于对雨水的渗入和收集,并在吸收热量和储存热量方面效果堪比自然生长的植被,由此,这种结构的路面可以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并能缓解城市中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孔隙还有吸收噪音的作用,透水路面的多孔隙设计使得道路吸收噪音的能力加强,减少了城市中的噪音污染。除此之外,透水路面的孔隙还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灰尘等其他杂质,给市民的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空气条件。而孔隙自身的清洗也十分方便,只需用高压水枪即可清洗孔隙中的杂质。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透水路面不仅对处理降水问题十分有益,在其他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方面也十分重要,但这种路面也有其局限性,由于孔隙较多,造成材料的刚度和强度不足,安全起见,不能承受过大的载荷。因此在铺设这种路面时需要注意,一般只在人行道、自行车道上铺设,对于承载的载荷较大且机动车行驶速度过快机动车道,不建议铺设透水路面。渗水路面不止可以运用在交通道路上,也可以在公园、广场等户外休闲娱乐场所加以运用。
3.结语:海绵城市以其独特的环保节能优势为建筑设计者们喜爱,符合国家政府提倡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国外发达国家也有经验可以供借鉴。但不足之处是这在我国是一项新型的技术,行业内部的规则和技术还不是十分完善,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大都还局限于理论,定性分析也多于定量分析。但这是一项新兴技术发展的必经之路,海绵城市具有优质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过学者专家的苦心钻研,问题一定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田闯.发达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及启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6(4).
[2]鞠茂森.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和政策问题的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16(3).
论文作者:蒋受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4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路面论文; 能力论文; 孔隙论文; 系统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