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417000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实施亚低温脑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信封法进行分组,对照组纳入35例均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纳入35例均加以实施亚低温脑保护。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死亡率、重残率,结果显示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加以实施亚低温脑保护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故值得推广。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亚低温脑保护;临床疗效
创伤性颅脑损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类型,该病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预后康复效果[1-2]。此次研究将以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实施亚低温脑保护的临床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信封法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创伤性颅脑损伤。对照组纳入35例均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纳入35例均加以实施亚低温脑保护。对照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为(35.2±2.1)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16-61岁,平均年龄为(35.3±2.8)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础病例资料,对比结果均显示P>0.05,组间存在良好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均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如为患者进行脱水降颅压、营养脑细胞、预防并发症等治疗。对于颅内血肿较大的患者要进行开颅清除血肿治疗,对于出现脑疝的患者要予以骨瓣减压,并使用呼吸机为患者进行辅助呼吸。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控制患者肛温(控制在36.6-38.5℃之间)。并为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护以及颅内压、血氧饱和度的监测。为患者使用胞二磷胆碱,用药量为0.5g,1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共使用15d。为患者使用甘露醇,用药量为150ml,1日使用1-3次。共使用3-7d。
观察组:本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为患者进行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在患者入院或手术结束6h后对患者使用降温毯降低患者的体温。并为患者使用氯丙嗪、异丙嗪、哌替啶等冬眠药物。上述药物各取50mg加入到50ml的生理盐水当中联合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对于躁动明显的患者或降温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可适当增加卡肌宁25mg进行治疗,确保患者的直肠温度保持在32-35℃之间,持续使用3-7d。当患者的颅内压降到正常水平24h后则可停止亚低温治疗。若要复温则要采用自然复温的方法,如先停止使用降温毯,之后则停止使用冬眠药物,最后再停用呼吸机。
1.3疗效评价标准[3]
患者经治疗后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显示基本恢复正常,病残程度为0级则为痊愈。患者经治疗后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1分以上,病残程度在1-3级之间则为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分以上,病残程度在6级以下则为有效。患者完全病残或死亡则为无效。痊愈+显效=总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各项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以t检验对比组间差异;计数资料则以(%)表示,以x2检验对比组间差异。若对比结果显示P<0.05,则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死亡率、重残率,结果显示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下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频发,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临床发病率也有明显提高,该病症病情发展较快,极易出现脑出血,形成脑水肿。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而且也为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该病症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十分重要。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症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有研究发现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应用脑保护可进一步延长脑动脉阻断时间,避免神经功能缺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偏瘫、语言功能障碍等不良预后的发生几率[4-5]。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了亚低温脑保护,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5.7%显著高于对照组,另外对比两组患者的重残率以及死亡率,观察组也有明显降低。此次研究结果与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相比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综上所述,亚低温脑保护可有效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及重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康复质量,促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故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学安,胡世颉,李兵,等.亚低温脑保护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32(4):398-400.
[2]陈刚,曹勇.亚低温脑保护应用于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1(6):123-123.
[3]杨智勇,温中华,钟丽芳.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5,15(7):118-119.
[4]肖伟利,胡建军.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12(11):1785-1786.
[5]金东卫,李相基,彭林江.亚低温脑保护治疗96例颅脑损伤及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5,18(12):83-83.
作者简介:罗益民,性别:男,出生年月:1981-12,民族:汉,籍贯:湖南新化,学历:本科,职称:主治医师,单位:娄底市中心医院,科室:神经外科,研究方向:颅脑外伤。
论文作者:罗益民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患者论文; 颅脑论文; 损伤论文; 低温论文; 创伤性论文; 死亡率论文; 常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