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开放与丝绸之路的复兴_丝绸之路论文

西北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开放与丝绸之路的复兴_丝绸之路论文

西北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开放与丝绸之路的复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开发区论文,丝绸之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九十年代我国区域经济变化的新格局与西北经济区的发展态势

1.九十年代是我国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新的区域经济格局已初见端倪。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要求,参照经济地理和市场联系的状况,九十年代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的划分将呈现出由八大经济区构成的“开”字形网络状态。即:(1)东北经济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东部三盟一市);(2)华北环渤海经济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3)长江下游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4)华南经济区(包括广东、海南、福建、香港、澳门、台湾);(5)长江中游经济区(包括湖南、湖北、安徽、江西);(6)西北经济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西部三旗);(7)黄河中游经济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中部各盟);(8)西南经济区(包括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西藏)。

2.西北经济区全区面积284.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9.72%;人口4774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1%;1991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707.51亿元,占全国的3.5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482元,是全国平均数的85.9%(以上数据指甘、新、宁、青四省区,不包括内蒙三旗)。主要经济特点是:(1)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开发潜力大。西北经济区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八大经济区中居倒数第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第五位。从各省发展水平看,国民生产总值的位次四省区分别为甘肃第26位,宁夏第29位,青海第28位,新疆第24位。虽然目前开发程度较低,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2)资源丰富,特别是能源品种齐全。拥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多种能源。其中水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黄河水系的水能富集区。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和盐类等矿产资源在全国具有相当的优势。(3)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西北经济区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全年降雨少,风沙多,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和农业自然条件较差。(4)少数民族比较集中,有突出的民族经济特色。西北经济区是我国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有蒙、回、藏、维等50个少数民族,是连接新疆、西藏、宁夏、内蒙古四大民族自治区的核心区。(5)经济发展中的“二元结构”特征较全国其它经济区更突出。西北经济区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轻重工业之间、大中型国营企业与非国营企业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水平过低且偏重既有传统的比重较大的农业部门,又有一批在国内经济中占有一定地位的现代工业部门,特别是一些大型的重化工企业,在西北经济区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国家开放度的扩大和发展重点的西移,西北经济区将面临加速发展的机遇和加快开发的艰巨任务。九十年代西北经济区开发的重点是:

(1)能源开发。加紧进行能源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加快建设龙羊峡、李家峡、大峡等大中型水电站,加快柴达木盆地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水电开发为龙头,带动多品种新能源开发,把西北经济区建设成全国重要的能源产业密集区。

(2)矿产资源开发。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有色金属的冶炼和加工。利用柴达木盆地丰富的氯化钾、食盐、锂、镁、硼等盐类,配合水电开发在大电站附近发展钾肥、制碱、有机化工等电化工和盐化工业。利用甘肃金川的多金属铜镍矿床、白银的铜和铅锌矿,发展有色金属、稀有贵金属工业。利用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在兰化、兰炼等石化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发展石油化工工业。从而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水电—盐化工基地,水电—铝、镍、铅、锌、铜等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石油—石化基地等工业联合生产基地。

(3)建设高原牧业和绿洲农业生产基地。重点建设甘肃、青海、新疆的高原畜牧业生产基地,发展畜牧加工工业;重点建设宁夏河套平原、甘肃河西走廊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南疆的棉花、瓜果、甜菜生产基地。

(4)进一步完善欧亚大陆桥沿线的配套建设,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推进向中亚、西亚、中东、东欧的开放,加强同中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

4.加快西北经济区的开发和建设,是我国进入九十年代后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西北经济的开发建设有利于加快我国资源开发产业的发展,改善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制约,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配置;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为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后续力量,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我国经济开放度的进一步扩大,加强向中西亚地区的开放和经济贸易合作;有利于我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有利于缩小我国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改善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布局,培植新的生产增长点。

(二)丝绸之路的复兴及西北经济区向西开放与合作

1.丝绸之路贯穿西北地区全境,对古代西北地区的经济兴衰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古代西北地区的兴衰大致与丝绸之路的兴衰休戚相关,河西四郡新农业区的开辟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起了关键作用,而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又反过来促进了河西地区以及整个西北地区经济的振兴和发展。西北境内的一些中西贸易重镇的开辟和形成,较大经济综合区域的建立都与丝绸之路的繁荣兴衰是分不开的。今天,丝绸之路的复兴将为西北经济区走向开发与开放提供重要契机。

(1)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近年来,在国际国内又重新掀起了研究丝绸之路、复兴丝绸之路的热潮,从而丝绸之路这条古老商路再次成为国际国内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东山再起,重振丝绸之路的昔日雄姿,势在必然。

(2)新欧亚大陆桥的贯通,沟通了西北经济区与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大陆诸国的陆路联系,被喻为“现代丝绸之路”。从而以交通手段的现代化重振昔日丝路雄姿,扩大向西开放就成为西北经济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机会。

(3)九十年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重心西移,西北经济区以其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将再次成为国家开发的重点,从而丝绸之路将随着国家开发开放重点和战略的西移重新繁荣和复兴。

2.复兴丝绸之路,重振丝路经济,重点是利用欧亚大陆桥扩大向西开放。被称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欧亚大陆桥是当今世界上最长的一条经济走廊,这条经济走廊贯穿欧亚大陆,从经济开发的角度看,它有利于将西北经济区同西亚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阿拉伯海湾国家、中亚的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中西亚20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和2.3亿人口联结起来,向西进一步延伸,和东欧的大部分国家、中欧的一些国家以及西欧、北欧的一部分国家联接起来,从而形成一条巨大的大陆桥辐射带,为西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目前西北经济区向西开放的重点看,考虑到地缘经济,主要是扩大向中西亚地区的开放,加强与中西亚各国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3.繁荣丝绸之路,加强中国西北经济区与中西亚经贸合作的有利条件:

(1)具有传统的历史交往联系以及近年来初具规模的经贸合作基础。早在公元前6-5世纪,我国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之间已有商品交换,中国的丝绸传入西亚和欧洲腹地。公元前2世纪,“丝绸之路”作为一条商路已正式开通,延续了十多个世纪。留下了丰富的史迹。近年来,中西北亚各国与我国的经济贸易迅速扩大;西北经济区各省区主动“走西口”,加强了向中西亚开放的步伐。双边贸易显著增长,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迅速发展,相互投资和金融合作日益扩大,从而形成了一定的经贸合作基础。

(2)地缘优势。中国西北经济区与中西亚发展经贸合作地理条件优越,中亚五国有三国与我国西北经济区接壤,其共同边界长达3000多公里。在历史上,新疆与中西亚的主要外贸口岸就有十几处,既有陆地口岸,也有水运口岸。欧亚大陆桥贯通中西亚全境,现已开通联结乌鲁木齐和阿拉木图(哈萨克首都)的铁路和从乌鲁木齐直航阿拉木图、塔什干(乌兹别克首都)的空中航线,重新架起了联络我国西北经济区和中亚各国的桥梁,为进行政治、文化、经济交流和合作铺平了道路。

(3)文化传统相同,民族宗教相近。西北经济区和西北亚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民族风俗和宗教接近。中亚地区居住着60多万华人;西亚和我国西北经济区有着相同的伊斯兰文化。我国西北经济区的哈萨克(新疆约90万哈萨克人)、乌兹别克、塔吉克(新疆有3万塔吉克人)、吉尔吉斯(新疆约有10多万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与中亚五国的各民族跨境而居。中西亚各国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其中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在中西亚占统治地位,而中国西北经济区的穆斯林也多为逊尼派。相同的宗教特征,增加了情感和友谊的纽带。

(4)经济贸易结构互补。中西亚各国和西北经济区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资源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中亚各国有实力雄厚的基础工业,但其基本结构属于重工业型、资源型,轻加工生产能力不足,西亚各国则大多为单一的石化工业结构。西北经济区既有一定的重工业基础,又有较发达的轻纺工业,具有充足的出口货源,可以向中西亚提供急需的轻工业、服装、电子等产品。而中西亚的冶金、机械等工业产品便宜,可以向西北经济区提供钢材、汽车、化肥等产品。在技术结构方面,西北的轻工、纺织、电子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虽与先进国家及沿海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对中亚大多数国家而言,则处于比较领先地位,而中亚各国在黑色金属、电力、机械制造、化工等领域中具有适合西北经济区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适用性先进技术,从而双方可以利用技术的互补优势开发合作。

(5)存在良好的合作环境和气氛。中亚各国除塔吉克外,政局相对稳定,为吸引外资相继开辟了“开发区”、“自由贸易区”,而且各国经济改革的政策也比较现实。西亚各国外汇流动自由,贸易环境相对宽松,基础设施良好。这就为双方合作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气氛。

4.中国西北经济区与中西亚经济合作的前景。中西亚各国的经济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发展对潜在需求的多样性和对商品、劳务、技术进口的多重依赖性。因此,西北经济区加强同中西亚各国的合作具有良好前景。1992年2月,在原“区域发展合作组织”的基础上,成立了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经济合作组织,中亚各国相继加入,吸纳人口2.2亿。目前该组织正在考虑建立贸易与发展银行,为地区发展项目提供资金。从中东石油美元的投资去向看,中东各国正在把巨大的海外石油美元从欧美市场转向亚洲市场。1988年阿拉伯产油国的海外资本累计总额达3420亿美元,加上私人国外投资额3200亿美元,其全部海外资本已接近6700亿美元。我国引进阿拉伯资金仅占其海外资产的0.1%左右,因此,设法利用中东石油美元的投资和贷款,扩大西北经济区在中西亚资本市场的份额具有广阔的前景。从经济发展走势看,随着中亚各国摆脱困难,经济走上良性循环发展阶段,我国西北经济区和中亚的合作前景也看好。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希望利用哈中边境接壤的地缘优势和“欧亚大陆桥”加强与我国发展边境贸易;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多次表示,吉无出海口,只有发展同中国的合作才能走向世界,并希望通过陆路,借道新疆发展与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的贸易;乌兹别克表示非常需要中国的电子产品、茶叶、粮食和其它食品,且愿意以棉花、金属、化肥及其原料换取这些物品。从西北经济区同中亚的经济结构看,中西亚各国经济结构仍处于低势区位,双方存在合作的基础。

(三)加快中国西北经济区的开发和繁荣丝绸之路对策选择

1.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提出新举措,迈出新步伐。西北经济区在全国八大经济区中经济最为落后,从条件上讲,有诸多不利因素,但从思想上来讲,没有什么可左顾右盼的束缚,更应该解放思想,大胆推进超前性改革试验。在所有制结构、企业制度、乡镇企业发展等领域要有大的改革试验。国家在政策上应该支持这种改革试验,以探索缩小东西部差距的经验。

2.制定“高低两点论”的经济发展策略。根据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确立“高低论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即一方面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出发,发展那些资金、技术低流量和低层次的产业,特别要发展乡镇企业,转换农村产业结构,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和引进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瞄准有前途的“高精尖产业”,充分利用“后发”效应,重点培植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实现跳跃式发展。只抓“高”不抓“低”,就脱离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抓“低”不抓“高”,又会使落后地区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等距离甚至差距不断扩大地追赶,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永远缺乏竞争力。“高低两点论”是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在孙子兵法中,叫做奇正结合,有奇无正,就失去了可靠的基础;有正无奇,没有高着,就不可能出奇制胜。我们选择西北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时,应坚持这种战略指导思想,在稳步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有选择有重点地上一些高尖项目。为此,要注意开发中间技术、高尖技术等不同层次的技术,以适应开发区内、国内、国际不同层次的市场需要。这样才能加快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和开放的步伐。

3.加快西北经济区的开发要作为一项跨世纪工程来抓,需要加强统一规划和领导。建议由国家计委长期规划与产业政策司牵头,甘、青、宁、新四省区的有关部门参加,成立“规划协调领导小组”,提出规划方案和产业开发的方向与重点,协调区域政府行为。同时,建立不同层次的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联系和协调。联合起来,推动西北经济区整体优势的形成。

4.扩大开放度。西北经济区地处我国边陲,相对闭塞。应通过扩大开放来促进开发,在全方位开放的基础上加大向中西亚开放的步伐。首先,进一步扩大沿边开放口岸,向重要的市县镇延伸。其次,将内陆开放的范围从省会城市扩大到欧亚大陆桥一线的重要城镇,使“大桥”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国际通道,增开陆路运输口岸,建立内陆保税区和保税仓库。再次,开放西北经济区的“丝绸之路”古道,形成石窟艺术、宗教文化、民族风情、大漠、雪山、冰川、天池、“亚心”(即亚洲地理中心,在乌鲁木齐县永丰乡包家槽子村,位于东经87°20',北纬43°41')等景观众多、内涵丰富的旅游观光走廊和“金三角”旅游区(即天山天池—吐鲁番—天山1号冰川)。最后,加强对中亚、西亚市场的调研,研究向西亚、中亚开放的战略模式、开放步骤及相应的措施,收集整理该区域市场信息,建立相应的信息网络。

5.抓紧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各项基础工作,为加快西北经济区的开发准备有利条件。首先,加快陇海、兰新、包兰铁路的改造,加快宝中、兰新复线的建设,同时,围绕欧亚大陆桥建设一些地方支线和高标准公路,形成配套齐全的交通网络。其次,加快龙羊峡、李家峡、大峡等水电站的建设以及其它各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再次,加紧对各种资源的普查、勘探和论证工作,制定详细的开发规划。最后,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各民族的文化水平、整体素质和应变能力。培养一批熟悉中西亚市场行情和经贸知识的人才,为西北地区经济区开发和向中西亚地区开放提供人才资源。

6.重点培育西北经济区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经济增长点。从现有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看,西北经济区应该重点培育“一轴双极”的发展格局。欧亚大陆桥通过甘、青、宁、新全境串起了沿线一系列的大中城市,是最能起轴心作用的纽带。通过欧亚大陆桥这一发展轴的开放,带动沿线大中城市的开放,进而辐射到沿线其它地区。“双极”分别是指西北经济区的两大中心城市群,一是以兰州为中心的兰—银—西城市群,一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乌—克—伊城市群。兰州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有比较发达的工业基础,综合科技研究水平位居全国第九位;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西宁、银川的中心地带。把兰州培育成西北经济区的经济贸易中心,具有带动宁、青两省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形成西北经济区东部经济增长极。乌鲁木齐是西北经济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以乌鲁木齐为中心,联合伊宁、克拉玛依、塔城、博乐等开放城市,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西北经济区西部的经济商贸中心,形成西北经济区西部经济增长极。通过“一轴双极”发展格局,带动和促进西北经济区的开发和开放。

7.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西北经济区的四大工业基地,建立资源综合开发试验区和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从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心向基础产业倾斜,这将有利于加快西北经济区资源的开发。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首先,在兰—银—西三角区和乌—克—伊三角区建立“资源综合开发试验区”,形成高起点、高水平、有特色的资源开发基地。其次,进一步调整西北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开拓和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建设四大工业基地。(1)水电—盐化工业基地。以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为龙头,利用柴达木盆地丰富的氯化钾、食盐、锂、镁、硼等资源,配合水电的开发,在大电站附近发展钾肥、制碱、有机化工等电化工业和盐化工业。(2)有色工业基地。利用甘肃金川的多金属铜镍矿床、白银的铜和铅锌矿、柴达木盆地的铜和铅锌矿,以及现有的冶金工业基地发展有色、稀有贵金属和多金属及合金的采矿、冶炼、加工业,并把加工增值放到重要地位。(3)石化工业基地。发挥西北经济区是我国老石化工业基地的优势,在石油、天然气开发的基础上,围绕兰州、张掖、陇东、乌鲁木齐等石化工业基地,进一步发展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氨工业等,规划一批石化后续产业的开发和建设。(4)钢铁工业基地。可考虑以现有的酒钢和兰钢为基础,进行改建和扩建,调整产品结构,配套发展钢铁辅料的生产,逐步形成钢铁工业基地。最后,在调整工业结构、发展工业基地的同时,积极发展以农牧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绿洲农业,建立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8.借鉴沿海特区经验,建立西北经济区的工业特区。其重点可以放在开发能源、资源优势的工业上。因此,我们建议西北经济区应重点建设以下三个工业特区:

(1)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工业特区。它从范围上包括乌鲁木齐、昌吉州、石河子、奎屯市、沙湾县和克拉玛依市,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特区的性质属于开发型,发展方向应是石油工业、石化工业和纺织工业。

(2)格尔木工业特区。包括格尔木市辖县,面积约13.5万平方公里,性质属于开发型,发展方向应是以钾肥和盐化工业为主的化学工业。

(3)兰州西固工业特区。性质属于振兴型,发展方向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造,以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雄风,重点发展石化工业、乙烯、精细化工等工业和产品。

标签:;  ;  ;  ;  ;  ;  ;  ;  

西北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开放与丝绸之路的复兴_丝绸之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