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趋势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分析及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趋势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极大。高考改革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反应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来。那么随着高中新课标的重新修定、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强化,高考命题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怎样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呢?本文根据对政策文件的理解,结合近两年各省的高考命题,做了一点命题发展趋势的推测,并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一点针对高考(本文不做关于语文性质、功能等更深层次问题的探讨)的应对建议。 一、“教学立意”将成趋势 高考将逐年淡化须通过大量、集中训练来应试的命题倾向,而注重考查学生长期的、平时的语文学习的积淀。这对教师的常态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教师要改变平时教学风花雪月、考前训练招招见分的不正常的教学思路。 1.各省命题显示,考查学生平时语文学习积累的试题,考查中学一贯乃至小学中学连续性的语文学习积累的试题频频出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2015年湖北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有一道是请学生从给定的构字部件中选两个不同的部件,另组一个汉字,并用该字组成一个双音词,再以该词立意,写两句感想。这道题的任务,涉及偏旁部首组字、两个单字组词、词语造句或联想扩写等基本的语言文字应用,不偏不怪不难,称不上高大上,但是很基础,也很重要。考查的是平时习得的语文能力,不应该也不可能或没必要通过应试训练去完成。 2015年北京卷考查“凹凸”第一笔的正确写法。笔顺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这种笔顺的试题在2014年北京中考曾出现过,2015年在高考再次出现,体现了中小学12年一以贯之的语文连续学习的特点,破除由于小升初、初升高因学段原因造成的语文教学中的“断代”思维。 以上的高考命题,都有回归基础的趋势,都在引导师生关注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延续性。那么每个学段的教师,就不能紧盯着本阶段的“一亩三分地”的小目标,还要具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立足当下,远观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才能更好完成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语文教学。比如,高中阶段,很少有教师会关注学生的书写笔顺、字体结构等“小儿科”的问题,因为在意识里已经把它们抛到低年级的教学范畴里了。其实教师可以在更高层面去引导学生,从汉字的音、形、义、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字源、词源等演变角度,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深入理解汉字和词语中隐含的文化内涵,打通初级和高级之间的联系,让文字和文化成为浑然天成的教学内容。再比如,一些经典篇目,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学习过的,不妨经常作为新内容学习的切入点,温故而知新,让经典浸入我们的生活,不让它成为过去时。 2.高考中主题读写的考查,是中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反映,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学语文主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是主题阅读的主要考查方式,以北京卷的探索最为典型。2015年北京卷首次考查关联主题下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汉字照排技术的创新主题下,选编了三个相关的文本材料。三个材料分别从“中国印刷业与国外的巨大差别以及面临的巨大的危机和挑战”“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我国的科技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层层递进、相辅相成的论述。 传统教材按照文体分单元,除了文体相同,文章间在内容上几乎没有关联度和可比性。一般的老师,按照课文一篇一篇讲,文章间是割裂的、碎片化的。也有很多教师,把单元、学段甚至课内外打通,进行大胆整合,内容上形成有意义的主题单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同主题多文本阅读的方式拓宽了内容的广度,在多文本的比较中挖掘了内容的深度。更有一些有追求的老师,会形成自己的语文主题学习校本教材。 过去的高考中还没有以主题的方式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这反映了一线教学独篇教学的现状,同时也少了对主题阅读教学的引导。2015年北京卷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为引领高考语文主题阅读的考查开了一个好头。 写作与阅读进行关联命题,是针对主题读写的命题尝试。阅读和写作教学,比较普遍的情形是,阅读的归阅读,写作的归写作。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也是一种教学常态。但高考中阅读和写作的考查一般是截然分开的。2015北京高考大阅读和写作之间,形成了主题相关、读写结合的良好互动。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一篇文化散文《说起梅花》。而写作题如下: 《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爱为什么能深入灵魂?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这道写作题的素材和核心立意,来源于阅读文本《说起梅花》。换一个视角,写作也是阅读的延伸。写作的立意能否紧扣题意,与阅读的准度和深度相关。这不正是我们常态教学中常做的事吗?我们的写作练习,很多不是源于课文教学吗?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布置过多少续写的练习呢?有的老师会让学生续写《项链》,有的会让学生续写《木兰辞》……续写是阅读的延续,是对文本理解走向的一种形象化的确认。常态练习成为考题,教师的教学就不会分裂为“素质”“应试”两个极端。坚持语文教学中那些看似中规中矩,实则符合规律的经典练习,与应对高考的目标不矛盾。 二、“能力立意”的导向将向更灵活、更综合的方向发展,将向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方向发展 教师应关注即将出台的新的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中把培养学生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各种能力作为重要的考量维度。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如下表述:“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高考命题会更多考查学生快速处理信息的能力。以2015年北京卷为代表,整张试卷由阅读和写作两大部分组成,以往第一卷单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5道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试题,转化到阅读试题中,首次设置三段非连续性文本的长阅读考查,整张试卷文字量为8500字左右。非连续性文本,贴近日常文章阅读和语言学习的真实场景,符合当今信息时代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快速把握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文本虽然是非连续性的,但内容彼此并不割裂。文本间的关联性是怎么建立的,这对学生立体思维、关联能力、建构能力提出了要求。 精读和研读是语文教师的长项,单篇阅读教学也是常态。教师平时较少关注学生速读方法的指导和快速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也对多文本阅读缺乏系统性关注。而信息化、碎片化的文本阅读,是当下的阅读常态。2015北京卷的尝试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它必然会对其他省的命题有所启发,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教学资源组织形式,指引了一种能力培养方向。 2.高考命题将会更多考查立足现实情境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5年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题,要求学生针对一张邮票的图形,写出构图要素,说明图形寓意;2015年天津卷和广东卷语言运用题不约而同请学生写一段话,分析劝阻吸烟的手势的劝阻效果。这些试题都是取材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贴近。从能力的考查看,对学生的读图能力,也就是视觉观察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进行考查。 这些试题明确无误地引导师生,语文学习不能躲在象牙塔里,躲在有限的教材、练习资源里;也不能仅与经典对话、与历史对话,还要和当下的社会生活对话,成为社会生活的关心者、思考者、参与者、建设者。这样的语文观是母语情境下的大语文观。 3.高考命题会更多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如2015年北京卷文言文阅读选取课本《论语·侍坐》的内容,提供两种标点,要求考生辨别两种解读的不同之处并作出个性化的分析。这种开放性试题与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中的“如来和玉帝谁更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标准答案,考查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探究方法。 想象是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高考命题也在增加对想象力的考查。2015年湖南卷的一道选做题,题干明确了考查能力就是想象。试题是根据首尾语句,“发挥想象,有创意地补写中间一段文字”。2015年北京卷大作文1要求学生选择一位中华英雄,叙述和他(她)一起生活一天的故事。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对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2015年北京卷微写作3要求以“圆”为题,写一首小诗或抒情文字,也需要通过想象赋予圆丰富的内涵。 探究、创新、想象,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语文学科有更多的可能,因而也有更多的责任为培养学生钻研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提供更多有意义的训练。 三、“文化立意”将成为一种导向,经典阅读将会成为常考内容,核心价值观也会适度渗透 语文教学虽不能“包打天下”,但是作为母语应该承载的育人功能、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主流价值的传播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教师要做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通知,对中学语文的课程、教材、内容、组织教学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指导纲要》必然对课程标准的修订起到引导作用。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文化理解和传承必将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时重点关注的内容。《指导纲要》还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那么各学段、中高考将涉及哪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呢?《指导纲要》指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 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都是课程标准修订和高考命题的应有之义。中学语文教学理应成为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主阵地,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应增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比重。 经典阅读将成为高考命题的必考项,一般包括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相较而言,文学名著考查占比大于文化经典,文化经典考查难度大于文学名著。 一些分省命题多年来坚持考查文学名著,形成稳定且有特色的考查内容和方式,呈现从浅易了解到深层理解等不同的层次。 北京卷2014年开始也增加了经典阅读的考查。当年的文学常识考查了对《红楼梦》中人物的确认,微写作请学生用一段话推荐《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等名著的章节或片段。 和文学名著相比,文化经典倾向于考查学生的思考力、思想的成熟度,因而也更具区分度。 相信有更多的省份会把经典阅读纳入考查范围。经典虽然如汗牛充栋,但最基本的作品大家能达成范围上的共识。北京卷2016年考试说明给出12部文学和文化作品的范围,可供学生们做基本阅读的书目。基于这样的一种趋势,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大部头”,对常态语文教学提出了新挑战。只要教师对此有共识,可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比较多的。比如教材教学与名著阅读相结合、专题阅读研究、做好名著和学段的合理分配、比较阅读、阅读小组活动、读书心得报告……方法不拘一格。即便没有高考要求,经典阅读的指导也是语文教师应担负的神圣使命。教育现状是,凡不在考试范围的,往往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所以,经典进入考试,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只是教师不能以做题代替阅读,把经念歪了。 除了经典阅读的考查外,文化立意的导向还体现在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上。这既体现于命题选材上,也体现在命题引导上。前者比如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人物传记,一般会选取不同领域的英雄人物,而不是随便什么人物都可以;分省命题的文言文阅读素材往往体现优秀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后者比如2015年北京卷大作文1“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引导学生认识英雄,向英雄致敬、学习。这些试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立意是显而易见的。鉴于篇幅所限,此处不再展开。 本文高考试题取材于近两年的全国各省高考命题,趋势判断是立足于“大势”,重在对一线教学思路的启发。具体到分省命题的实际考查,虽然互有学习和参照,但还是各具特点,教师需做更精微的研究,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高考命题趋势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的分析与建议_高考论文
高考命题趋势对中学语文教学影响的分析与建议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