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若干问题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1.文献资源共享是图书馆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源共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趋势使企业资本在国际范围内出现新一轮的重组和整合。随着文献类型的多样化和文献数量的剧增,而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又十分有限。虽然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要不断增加,但图书馆能够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在逐渐下降,网络化协作正成为图书馆界倡导的主流。业务工作的开展不再是单个图书馆“埋头单干”,图书编目、藏书建设、回溯建库、目录检索和参考咨询等方面更多出现馆际协作行为。文献资源共享不仅是图书馆文献的共享,其他图书馆已编好的书目数据、建成的数据库、富有经验的资深馆员等因素都具有共享利用价值。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正更多的出现联合编目、数据套录、联机检索等技术合作,这一切正超出以馆际互借为主的原有单一形式,预示着以网络化发展为载体,适宜我国国情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正在孕育。
2.当前社会环境及舆论力量环境对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十分有利。李岚清同志1998年10月2日视察北京图书馆时, 对开展文献资源共享作了充分肯定,指出北图作为国家图书馆应该在这方面成为龙头。1999年年初由北图召集的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以下简称北京会议)更是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界跨系统、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来自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技情报所等系统124 个图书情报单位共同在北京签署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倡议书》和《全国图书馆际互借公约》,表明“相互合作、资源共享”已日益受到国家重视,并成为全国大多数文献收藏单位的共识。
二、当前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满足的发展意识。“自力更生”一向是我们的优良传统。然而在文献资源建设上,一味搞自我发展,“人有不如我有”的观念导致大量重复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四库全书》,尽管价格昂贵、 卷帙浩繁, 国内各文献收藏单位共购置330 套(包括100套缩微品), 在××市相距不到一公里地方就有三个单位各购一套,类似行为在图书情报单位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落后狭隘的文献资源建设意识只能营造出一个又一个“大而不全、小而不全”的文献收藏体系。一方面图书馆提出的困难都是相同的,不是馆舍太小要扩建,就是没钱买不起书。另一方面藏书建设重复、雷同,过度分散造成了很大浪费。只要这种自我满足的发展意识不改变,我们的图书馆工作就会始终处在低水平层次,难以形成高层次、高水平的服务体系。
2.条块分割、缺乏横向联系的管理体制。尽管早在1957年国务院就发布《全国图书协调方案》,试图对全国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工作作出全面规划、统筹安排。1987年又成立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开展全国文献资源调查,评估文献情报机构的文献收藏并提出协调规划的建议。但图书馆体制与我国各方面体制一样,多年来形成条块分割的状况。由于众多不同类型的图书馆缺乏一个整体的领导,那些专业性质相同又同属一个部门或行业领导的图书馆便自然而然形成了“条条”和“块块”。李岚清同志在北图视察时就曾指出:“现在每个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单位都有图书馆,一方面钱少,一方面却又过于分散……,是体制造成的,过去的技术也很难做到资源共享。”仅从公共、高校、科技三大图书馆系统来看,其文献资源、技术设备、专业人员各具特色,如开展协作则互补性很强。近些年各系统内做了一些事,“条条”起了一定的作用。 教育部正在实施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已在全国设立了四个全国中心,七个地区中心,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建立一个广域网环境下的高校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但从一个特定地域看,光有系统内协作,没有系统间的横向联合,难免出现壁垒森严、条块分割的局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制问题不可能短时间改变。在目前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建设一个跨越系统的图书馆网络,国家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的合作为图书馆界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标准各异的自动化系统。随着采访、分编、检索和流通等业务环节普遍开始采用电脑管理后,系统软件和书目数据的标准化问题凸现出来。在笔者所在的武汉市,众多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其他类型图书馆或早或晚上马了自己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令人忧虑的是,这些大小不一的图书馆采用的业务管理应用软件竟达六七种之多。经核实其来源五花八门,有从国外引进汉化的进口软件,有购买国内开发成熟的商品化软件,有本单位自行开发使用的,有请大专院校代为设计研制的,还有行业主管部门指定使用的统一配发软件。这些应用软件或未采用国家标准CNMARC机读目录格式建立书目数据库,或不支持TCP/IP协议及Z39.50等标准接口。单独使用也许看不出太大问题, 一旦联网种种弊端立即显现,给文献信息联网检索、传送带来阻碍。
4.规定不明的利益分配。北京会议上刚刚通过的《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就馆际互借的内涵、目的、内容、操作模式、规范化和自动化作出规定,得到了与会各图书馆的认同。然而笔者在会议分组讨论和与会代表私下交流中不难发现,很多馆认为“公约”只是确定了图书馆之间开展馆际互借的基本原则,缺乏具体操作办法。随着馆际互借、互询、互阅及复制业务的开展,文献复制、网络查询和传输、电话通讯、邮寄投递等由此产生的费用承担问题,互借资格登记和互借信用担保等需要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制度。提倡馆际合作,强调协作奉献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解决以上利益分配及费用负担等实际问题,文献资源共享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
5.落后低效的文献共享手段。为整理解放前报刊文献,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等单位曾向武汉图书馆借走《经济论述》(1927年刊物合订本)、《建国晚报》(1947年)等资料用于制作缩微胶卷,而归还时恐邮递发生意外,1997年底,北图技术部两位馆员专程乘火车千里迢迢将所借资料送还,同时归还的还有所借湖北省图书馆的一批馆藏文献。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这种落后低效的馆际互借方式显然不适应现在的图书馆和读者应用。邮政投递虽普遍应用于馆际互借,但时效性差,易丢失损毁等局限性也十分明显。馆际互借的最佳方式是利用通信网络传送,E-mail(电子邮件)、FTP(文件传输)、WWW浏览服务等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络的信息传递,但因图书馆缺乏数字化转换设备和国内相对较高的通讯费用而受到限制。
三、建立分散互联的图书馆协作网络
1.图书馆网络协作为何难以开展?很多人认为,既然要建设图书馆网络,就必须要有一个中心馆,若干个协作成员馆。于是我们看到,不少地区以前也成立了各种图书馆协作网等组织,制定了合作章程。但是,有些成员馆名义上参加,实际上却不承担义务,协作网组织几年也难得开展一次活动。在某省图书馆召开的一次跨系统建立光盘检索网络会议上,当主持馆阐明以己为检索中心,在其他馆建检索站联合开展服务的联网方案后,与会的各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便以种种理由加以反对。不难看出,这种以我为中心的网络发展思想总是遭到抵制。一些“非中心图书馆”认为,以“某某”馆为中心一开始就有不平等之感。在人们的意识中,“中心”往往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再加上利益冲突,使非中心图书馆对网络建设持消极态度,这也是许多地方图书馆协作网络难以开展合作的原因之一。与此对比,北京会议提出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自愿参加”的指导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分散互联是图书馆网络化发展方向。图书馆自动化与图书馆网络化息息相关,抛开自动化就无法探讨图书馆网络,只有使用现代化手段才能把参加网络的各图书馆真正联结起来。在网络计算时代,计算机用户正由主机/终端向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转换。过去通过大型机以大量数据集中存储来实现的联机检索(如DIALOG系统)正被用主干网连接的数以万计的局域网系统(以Internet为代表)所替代。数据的分布处理、分布计算等技术趋势在协同计算中越来越占统治地位。由于分散互联网络的稳定、可靠、安全、多途径响应等特点,为最终用户提供了更好的灵活性和信息访问模式。因此我们认为以数据的分别储存、文献资源的分别规划建设、借助网络实现文献信息的多途径检索等为特征的分散式互联网络更为适宜目前的图书馆现状。平等互利、共求发展,才能打破门户之见和行业阻隔的坚冰。每个图书馆对内自成一体,对外互为支援,这样才能切合实际地形成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和共享。
四、当前最需要做的两件事
1.开发独具特色的馆藏文献数据库。正如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同志在北京会议上所说:“什么是数字图书馆,简而言之就是两句话,一是文献的数字化,二是传输的网络化。”图书馆网络化的目标是数据资源共享,目前许多图书馆正在回溯建立自身的馆藏文献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除注重书目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这方面论述文章很多,本文不作阐述),还必须树立竞争与效益观念。别人已经做了的数据,自己就不做,尽可能利用国家图书馆发行的标准数据库进行套录,避免因重复建设带来人力、物力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劳动。值得指出的是,在未来的网络数据交换中,图书馆应大力开发地方资料、特色馆藏等专题文献数据库,只有独具特色的数据才能赢得较高的网络访问频率。相对大多数图书馆而言,这是一种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效益的文献信息共享模式。
2.确定不同系统、不同类型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原则。从技术角度而言,公共、高校、科研三大系统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连接实属不易。系统间图书馆自动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存在着较大差异。
(1)硬件设备:有大型机/小型机、客户机/服务器、 微机/终端等多种类型设备。
(2)操作系统:分别使用Unix、Windows NT、Netware等。
(3)应用软件:国内有“文津”、ILAS、TOTALS、Perfect等。国外有Horizon、SIRSI、INNOPAC等。
由于各图书馆隶属于各自的主管部门,无法(也没有必要)靠行政手段改变这种状况。因此,把分散在各个地区、从属于不同系统的各类型图书馆组织成一个统一整体,必须要求各馆的计算机网络有一个被广为认可的集中原则。我们认为,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建设应至少遵循以下几点:
(1)支持TCP/IP协议及Z39.50标准,以使异机种在同一或不同局域网上联网,并能通过网桥、路由器等硬设备与其它局域网相连。
(2)支持广域网下的集成管理,如广域网下采访协调、 联合编目、文献检索、馆际互借等,能支持新型的、功能集成的用户终端设备。
(3)支持国际国内通用的大型分布式网络数据库,如Sybase、DB2、Oracle等。
(4)布线系统的传输速率应适应多媒体数据传输, 这点对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应用尤为重要。
(5)支持与ATM、千兆以太网等高速光纤网络的连接。
没有集中的分散必然走向无序和混乱,图书馆界只有确定了计算机网络建设的统一原则,把不同系统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文献资源共享才有实现的可能。
毫无疑问,国家图书馆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图书馆界的积极响应,北京会议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描述了一个美好前景,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封闭落后、自我满足的管理理念已不再适合现代图书馆管理。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和变革的社会,读者会不断面临新的选择。图书馆的希望与困难并存,机会与挑战同在。每个图书馆员都应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图书馆逐渐成为日益开放、与外界有大量信息交换且充满活力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