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王献忠

天津河东天铁医院 056404

摘要: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塞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170例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5例,观察组85例。对照组给予CT检查;观察组给予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价值。结果 观察组在基底、脑干部、额叶部位检出的病灶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检查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但CT检查较核磁共振检查的时间更短,成像清晰,检查费用更低廉,选择何种诊断手段,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实力综合考虑。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塞;CT检查;核磁共振;诊断价值

腔隙性脑梗塞是由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诱发的大脑局部组织水肿、阻塞,其发病率高,且进展迅速,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1]。据研究报道,腔隙性脑梗塞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5,其病灶较小,无明显临床症状,不容易易被发现[2]。临床多采取脑部CT或者核磁共振协助诊断,故为了探讨腔隙性脑梗塞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我院特开展此次研究,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7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170例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85例,观察组85例。观察组:男性45例,女性40例,年龄55~78岁,平均(63.32±2.40)岁。患者发病时间为8~15h,平均(9.4±1.0)h。伴有感觉障碍的患者有20例,语言障碍的有15例,运动障碍的有14例。对照组:男性47例,女性38例,年龄53~78岁,平均(63.67±2.21)岁。患者发病时间为7~15h,平均(9.4±0.9)h。伴有感觉障碍的患者有18例,语言障碍的有17例,运动障碍的有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此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的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呕吐、肢体障碍、发声困难、目眩等;且患者病灶的最大径线小于15mm。

排除标准:癫痫的患者;精神障碍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严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肿瘤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CT检查;观察组给予核磁共振检查。对照组嘱患者仰卧,使用CT平扫,把扫描的层间距设置为6mm,厚度也设置为6mm,采取常规轴位扫描,从颅顶到枕骨大孔的扫描顺序,扫描结束之后,把图像、数据传至处理分析站进行相关分析,分析患者的病灶情况。观察组患者仰卧,选择超导共振扫描仪,把仪器的间距设为0.5mm,层厚设置为5mm,和头颈线圈进行联合,开始常规平扫,把AX和SAG当做为扫描的序列,对病灶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病灶检查数量(包括额叶、基底、丘脑、顶叶、脑干)、检查时间和检查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1.0处理所得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行X2 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若经比较差异显著,由P<0.05表示。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病灶检查数量

观察组在基底、脑干部、额叶部位检出的病灶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内容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

观察组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85例,患者的检查费用、检查时间分别为(1100.52±13.43)元、(18.92±5.12)min。对照组85例,患者的检查费用、检查时间分别为(330.25±6.04)元、(7.34±2.02)min。

3 讨论

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大脑的半球或者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病变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异常,管腔堵塞,形成微小梗死灶、缺氧、缺血、坏死、液化的脑组织被吞噬细胞移走形成空腔[3]。腔隙性脑梗塞的常见的发病部位为基底节、丘脑、内囊、脑桥、尾状核等。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引起的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纤维素样坏死、动脉硬化性病有关[4]。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患者多急性起病,因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灶较小,多数患者可无临床症状,比较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纯运动性轻偏瘫、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精细动作障碍、面瘫、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临床中采取脑部CT和核磁共振检查诊断腔隙性脑梗塞应用广泛。CT的工作原理是根据X线对不同组织的穿透性有所差异,经过计算机的相关处理之后得到有关断层图像,通过重建技术和窗技术使病灶特征显示;核磁共振是通过对磁场中人体内部氢质子所释放出的能量进行接收,把其转换为磁共振信号,结合相关参数,对得到图像所反映的组织形态进行分析。CT和核磁共振对于腔隙性脑梗塞的检查效果均较好,可以使病灶准确的被定位,但对于小病灶或者脑干、颅凹、顶部的病灶进行诊断时,核磁共振的效果更好,不易受到骨性伪影的干扰,不易出现假阳性病灶[5]。

观察组在基底、脑干部、额叶部位检出的病灶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检查时间、检查费用与对照组相比较,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发现CT检查和核磁共振在大脑的不同部位检出的病灶数量有差异性,CT检查对病情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对于隐蔽部位大脑的病变情况不能良好反应,其表现在图像上病变部位主要出现低密度改变,而核磁共振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以清晰的呈现病灶分布和脑组织图像,对脑水肿有高度敏感性,其诊断更全面准确,但核磁共振的检查费用、时间明显多于CT检查,两种检查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病情及患者的意见,选择更合理的检查方式。综上所述,对于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检查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成像清晰,但CT检查较核磁共振检查的时间更短,检查费用更低廉,选择何种诊断手段,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实力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罗辉宇.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9):4112-4113.

[2]李彬. CT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意义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1):197.

[3]郭宝堂. CT与核磁共振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价值探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9(04):66.

[4]桑银保. 腔隙性脑梗死应用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对照[J].影像技术,2015,27(01):41-42.

[5]郑锡山.腔隙性脑梗塞CT与核磁共振诊断价值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7):78.

论文作者:王献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7

标签:;  ;  ;  ;  ;  ;  ;  ;  

腔隙性脑梗塞CT与核磁共振的诊断价值研究论文_王献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