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我教我的“顽固不化”的儿子一点也不严肃_阎肃论文

阎肃:我教我的“顽固不化”的儿子一点也不严肃_阎肃论文

阎肃:我调教“顽劣”儿子一点也不严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顽劣论文,严肃论文,儿子论文,阎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阎语是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的儿子,曾是一个多次被学校要求转学甚至开除的“刺头”,也曾经愁得他的母亲想自杀。可阎肃用自己特殊的教育方式,让儿子成为全校高考文科状元。现在,阎语已是一名银行副行长,不仅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还在工作之余写起了小说。

“劣迹”斑斑顽童愁得妈妈想“自杀”

2010年1月的一天晚上,身为银行副行长的阎语,在一天繁忙的工作后回到家里,像往常一样开始写作,直到深夜。阎语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地坚持写作?原来他是为了让他老爸——著名剧作家、词作家阎肃高兴,因为阎肃希望儿子继承他搞创作的爱好。

其实在两年前,阎语就出了一本书《我和我的阎肃父亲》。阎肃对此很开心,常把儿子的书送给文化界内外的朋友和各级领导。之后,阎肃就希望阎语继续写书,他认为儿子完全可以像他一样搞创作。但因为业务繁重,阎语一直难以静下心来。为了让爸爸有个安慰,不久前阎语告诉老人,他将写一本小说。阎肃听后非常高兴,支持儿子写下去。

阎语出生于1967年4月。当时阎肃在空军政治部任职,工作太忙又经常出差,而妻子在河北涿州的航校上班,实在照顾不上阎语,所以无奈之下,夫妻俩只得把小阎语送到沈阳的姥姥家。

3年过去了,阎肃来沈阳接儿子回北京上幼儿园。一见面,他吓了一大跳,只见阎语头上包着纱布,身上还有几处贴着胶布。原来,阎语在街上打架,脑袋被打破了。阎肃带着哭泣的“伤员”回到了北京,阎语进了幼儿园小班。很快,他就因经常打架在幼儿园成了“名人”,连大班的同学都怕他,他的家庭联系本上经常是写满了批评。

妈妈每周接他回家一次。每当妈妈去接他时,一走到幼儿园门口,几乎就会被一群小孩拦住:“阿姨,阎语又打人了……”妈妈认真地——回应:“好好,我回去打他。”

一天,阎语在幼儿园又犯了错误,阿姨批评他,他不服气,就和阿姨大吵起来。他竟然捡起一小块砖头要砸阿姨,吓得阿姨满院子跑,他就满院子追。最后是幼儿园养猪的饲养员赶来,一把夺下阎语手里的砖头,才把他制服。

园长让阎语罚站,当时正好要吃午饭了,阎语嘀咕着:凭什么让我站着,不让我吃啊?一生气,他把放在楼梯旁盛满菜的几个桶全给踢翻了。那天午饭,全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是吃咸菜、萝卜皮就米饭。

第二天是周六,两位老师一起把阎语送回家,将他的所作所为对他妈妈谈了。阎肃到家时,阎语已经躺在床上快睡觉了。得知儿子闯了“大祸”,阎肃走到床边,在儿子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几巴掌;“叫你踢翻菜!叫你打老师!”这是阎肃仅有的一次打儿子。

阎语7岁时,到灯市口小学上学的第一天,就和同学打架了。老师批评他,他竟把半个教室的课桌都推翻了。年轻的女老师吓坏了,把校长找来了。校长给阎肃打电话,阎肃当时正在京剧团开会,走不开,就打电话给妻子,让她去接儿子,可妻子说:“我可不去丢这个人!”她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羞耻,她说,有几次她坐公交车,一想到儿子都想直接跳下去。阎肃只好请单位的一个战士到学校把儿子接回家。

阎语上学不久,就认识了更调皮的高年级学生,他们教他旷课、逃学、抽烟。那时家里的三角柜里有一筒“中华”烟,阎肃一直不舍得抽,平时他都是抽“大前门”的,可阎语背着父母悄悄地一根一根地偷出来抽。

一年级还没上完,学校因为阎语老惹事,要求其转学。以前在幼儿园,阎语一个礼拜才回家一次,妈妈一个人也还算应付得了,可现在上学了,儿子每天都回家,几乎天天都惹祸,她坚持不住了,就跟丈夫商量怎么办。阎肃想了想,说:“那就让儿子跟着我吧。”

就这样,阎语和爸爸搬到了北京西郊的中国京剧团院里(妈妈和姐姐则住在原处),上了附近的小学。他到了新班级没两天,就将班里的“大王”打败,成了新“大王”。

老师将儿子的“劣迹”反映给阎肃,阎肃没有骂儿子,也没有因为他的“劣迹”怨恨他,更没有放弃他,而是把儿子当朋友处,指引他人生的大方向。到儿子长大后在一次做节目时,阎肃对主持人毕福剑说,那时他之所以没有打阎语,是因为他看儿子淘气的骨子里还算厚道,不是坏到家的那种,所以,他始终相信儿子是个好孩子。假如那时他放弃了儿子,那可能儿子真的就和坏孩子混到一起,自暴自弃了,那么他的一生就完了。

父爱有方“坏小子”高考校文科第一

跟爸爸在京剧团生活,阎语一下有了很多新的乐趣。凡是儿子想干什么,或想玩什么时,阎肃大多数情况下不会阻拦,而是会帮忙。比如一看儿子喜欢玩蛐蛐,他就找来各种能养蛐蛐的东西:用完的墨水瓶、罐头瓶、罐头桶、破缸子。

一天,阎语看到一只蛐蛐全身变白了,问爸爸怎么回事,阎肃也不明白,就让儿子找一位懂昆虫的专家请教。专家告诉阎语:“这是由于蛐蛐在蜕皮,你抓的都还是‘蛐蛐秧子’,等蜕完两次皮,变成黑色了,才是成熟的蛐蛐呢。”

阎语觉得太奇妙了,兴奋的回去告诉爸爸这一“重大发现”。阎肃得知这中间有不少学问,更支持儿子玩蛐蛐,他甚至在开会的间隙看到外面有一只很大的蛐蛐,就溜出来给儿子抓回去。每当儿子斗蛐蛐时,阎肃常会凑上来看,父子俩还经常打赌哪只会赢。像妻子说的,他快被儿子带“坏”了。可谁都不知道,阎肃其实在用自己的方式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兴趣,只有和儿子真正成为朋友了,才能真正影响他。因此,这个父亲不得不去学儿子感兴趣的东西。

令人称奇的是,随着课外知识的丰富,阎语渐渐对学习感兴趣了,不仅成绩好了,连长跑、短跑都是班上第一;手工课上做手工活,他也最快。

阎肃很少管儿子学习上的事,他惟一建议或指导过儿子的,就是唐诗。那年暑假,他扔给阎语一本唐诗集:“坏小子,你要把这本诗背熟了,任何古诗词、古文就都不怕了。”阎语斜眼看着爸爸:“是吗?”阎肃加了一句:“我就全会背。”阎语听后很不服气,决心一定要把它背下来。很快,阎语就能背诵那册子里的大部分唐诗了,而且他很喜欢听爸爸讲解古诗,“爸,听您讲唐诗,就像您是从那个朝代刚回来的人似的。”

阎肃不像大多数中国家长那样“望子成龙”,逼孩子学琴学画的,他有空时跟儿子聊的都是玩的事,教会了儿子下跳棋、象棋。他很赞成儿子看课外书,他会从单位的图书馆给孩子借回来。

为了让儿子做个好人,阎肃有时在无意中去引导孩子人生的大方向。他们一家四口住在定慧寺院的平房里,没有暖气,每家都烧炉子,小孩子就在上面烤白薯、土豆吃。有时晚饭后,阎肃会带着儿子在院里溜达。有次路过食堂,阎语看见一大堆土豆堆在外面,就跑过去捡起个很大的:“我拿回家烤土豆吃。”看爸爸也不反对,阎语把它放进兜里,准备再拿几个。阎肃连忙制止:“哎,别拿了,拿一个就行了,再拿就是偷了。”他让儿子明白,什么事不能做,更不能过分。

一次阎语看电影《早春二月》,其中有个片段,是孙道临演的教师,帮助邻村寡妇的女儿上学,回来路上他十分兴奋。阎语问爸爸:“他干吗那么高兴啊?”阎肃说:“人做了好事就会高兴。”这句话对阎语影响很大,以后他都会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地帮助别人。

1980年,阎语小学毕业,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北京重点中学师院附中。1985年高考,他又取得了全校文科第一的好成绩,他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北外英语系,但是口试时,由于心理紧张被刷了下来。最后,他接到了最后一个志愿——北京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阎语不想去上,准备复读一年,但阎肃说:“就算学校不是一流的,但你是一流的,在哪儿都会很棒的!”于是阎语就进了该学院学商业企业管理。

亦学亦商困境中大男孩变成男子汉

上大学不久,一天阎语回家,爸爸说:“有个为残疾人搞的晚会,让我写首歌,挺紧急。可我最近实在没时间,忙不过来,你帮忙写个吧。”阎语吃惊地问:“我写的,行吗?”阎肃说:“嘿!你的水平我清楚,你写的还能有错啊。”被老爸这么一捧,阎语立马晕了,打起十二分精神写了一首《彩虹》。

这首歌请作曲家孟庆云谱曲,由几名歌手唱过,反响不错。但大家都以为是阎肃写的,在晚会和发表的词刊上都署着阎肃的名字。这下阎肃着急了,到处找人更正。阎肃潜意识里希望儿子搞创作,署儿子的名字,将来也算是他的成绩。

1987年寒假,报纸上最多的新闻都是关于海南岛开发,阎语听得心痒痒的,闹着要去看看。妈妈坚决反对,说儿子第一次独自去陌生地方,不放心。但阎肃挺支持,觉得男孩就应该出去闯闯,妈妈只好同意了,

那次海南之行让阎语开了眼界。在大学三年级时,他作出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一边学习,一边经商。

1988年下半年,他在一家小商店内,以月租500元租了一个柜台。他从海淀百货商场代销了一批库房里积压的服装,有毛衣、羽绒服等。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卖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卖动。但阎语没有气馁,一直坚持,直到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很快,他又在东四租了个柜台。阎语生意越来越顺了,学校也就越来越去得少了。阎肃担心儿子荒废学业,时常提醒他。

阎语大学毕业时没有服从分配,继续经营自己大四时创办的服装厂。妈妈对儿子没有正式工作头痛不已,那时社会上的个体户还不是很多,觉得这样将来肯定没有保障,便特意为儿子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阎语却不去报到,她气得不让儿子回家。

而阎肃却好像一眼看到了未来,他去儿子的厂子看了两次,并最终同意让他干自己的事业。

阎语在山东、江西等地都有了自己的厂子,其中有一个厂的职工达到了1902人,资产千万。但在2001年初,由于决策失误,阎语倾家荡产,还陷入一场复杂的经济纠葛之中,在山东接受有关部门的“审查”。在这些黑色的日子里,阎肃夫妇都坚定地相信和支持儿子。

阎语的妈妈更表现出母爱的一面,特意跑去看儿子。阎肃却依然有很强的原则性,他认为如果是儿子犯了错误,就应该也必须像个男子汉那样去承担责任。但如果儿子没有错误,也不能轻易被人冤枉。他专门为阎语写了首诗:杭州西湖底,笼囚任我行;十年不见日,乃有令狐冲。春秋太史公,武穆风波亭;古今多少怨,都付一笑中。

阎肃这种笑傲挫折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了阎语,使他在困境中逐渐从一个大男孩变成了男人。事实证明阎语没有问题,两年后,阎语重整旗鼓开办了一家广告公司,生意不错。

2006年,在妈妈的劝说下,阎语放弃经商,通过严格的考聘,进入中信银行工作。两年后,凭借自己出色的业绩当上了分行的副行长。

标签:;  ;  

阎肃:我教我的“顽固不化”的儿子一点也不严肃_阎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