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管类特色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
阚文婷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摘要: 新时期职业教育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通过建设特色专业学院—“房地产管理特色学院”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专业共建、责任共担、过程共管、人才共评、基地共建、师资互聘、文化互通”的“五共二互”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为经管类专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提出了较好的破解之道。
关键词: 高职;经管类特色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确定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新时期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突出校企协同育人,明确学校和企业办学的双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是在人才培养层面落实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各高职院校也都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给予了极大的重视,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协同育人,但是由于缺少支持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与运行机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还是存在着企业参与动力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从而出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实践教学条件薄弱等诸多问题。
(4)开发节庆活动。石门桂花村可以把当地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开发出来,并把它的规模扩大化。可以在每年桂花盛开的时候举办桂花节,还可以开发特有的桂花年糕作为特产。同时也要积极和当地旅游企业进行合作,设计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将旅游景点通过旅行社向游客宣传、推销。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经管类专业为寻找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破解之道,思考工科类高职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如何对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区域支柱产业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依托产业行业和学校办学特色打造专业品牌和亮点,在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大胆尝试,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形成了“五共二互”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虽然工作重塑理论初创时选取了基层蓝领和技术工人为案例,但之后的大量研究验证了该理论在不同职业中的普适性,样本涵盖不同国籍、行业、年龄和职业。其中多职业、混龄、多学历背景的混合型样本,以及面向知识工作者群体(如高学历人群、专业技术服务人员、教师和学者等)的样本比例均超过了35%。从作者和样本的地区分布看,北欧是工作重塑研究的主要发源地,北美和亚洲也是除欧洲之外的重要地区,其次是亚洲。
一、高职经管类特色专业“五共二互”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
为了开启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局面,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从2010年开始,依托已有的校企合作企业,校企联合开办了“华必信会计班”“邮政客服班”“景光物流订单班”等一系列的特色订单班,采取“工学交替”“学训结合”等形式,开展“校企双主体育人、双导师教学、双证毕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2014年,按照学校创新强校“1177工程”建设7个特色专业学院的布局,在总结订单培养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将专业建设基础较好的营销专业群定位在服务房地产行业方向,与房地产营销行业的龙头企业易居(中国)和新浪乐居,共建“房地产管理特色学院”,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房地产行业培养营销和管理精英。“房地产管理特色学院”通过开办独具特色的青苗特训营、“金种子”特训营和优才储备计划(TPP)特训营,建立易居营销储备干部培训基地、“双师工作室”“驻企工作站”,试行现代学徒制,逐步凝练形成了“专业共建、责任共担、过程共管、人才共评、基地共建、师资互聘、文化互通”的“五共二互”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并成功获得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房地产管理协同育人平台”的认定。“五共二互”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通过校企“师资互聘”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解决了“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通过校企“文化互通”,让学生多渠道、多层面接触企业,使他们更容易在真实的企业实践情境中,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了学生竞争、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
在保护生态环境上升为一种全民性认知之后,关于生态循环经济的内涵理解与特点认知也在逐渐的科学与全面化。生态循环经济作为基于生态伦理学理论与循环经济理念的“有机整合”,其超越了单一的循环经济理念,在该经济内涵中,其突出强调了“生态”的价值和影响力。在这一经济模式中,无论是发展理念,还是相应的经营策略、计划等,这些都将保护生态环境和整体效益最大化放在首要位置。所以,从整体来看,生态循环经济是在资源环境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障碍之后,所形成的更成熟、更科学的理念。
(一)以校企共赢为准则,探索践行“五共”育人模式
广东房地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结合学校的建筑类专业明显的品牌优势,经济与管理学院将营销专业群定位于服务房地产业,与房地产营销行业的龙头企业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共建“房地产管理特色学院”。基于“学校+职教集团+大型企业”的合作方式,从校企共同利益点出发,构建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模式,建立校企相融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文化,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即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设计,打造双导师教学团队,校企探索践行双身份管理、双场所教学、双主体育人、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三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校企“双导师制”,以人才定制为导向,把企业工作任务作为实训项目,将学习过程融入工作过程,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毕业即上岗的无缝对接。特色专业学院是建立在学校二级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之下,归属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校企双方各选派一名主要领导为特色专业学院院长,负责特色专业学院的总体规划,由学校方院长负责学院的运行。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院中院”,实施校企“双院长”制度,整合双方资源,发挥双方优势,打造了具有城建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2.责任共担。产教融合、实习实践把师生推向了企业一线,在体验真实的职场氛围的同时,也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这就要求合作双方形成责任共担机制,保障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利益,只有建立了责任共担机制才能确保校企合作的稳步推进。因此,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建立章程、签订协议,明确界定双方的责任,明确规定风险共担,以确保健康的合作关系和安全的合作利益。
3.过程共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学校与企业捆绑在一起,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即从招生、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和实施、学习评价和考核到学生顶岗实习等,都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管理。管理过程中,明确校方和企业方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推行“双导师制”,双方各司其职。
1.师资互聘。即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教师,引进企业大师进校创建“大师工作室”或“双师工作室”。同时,在企业建立教师“驻企工作站”,每学期学校会安排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究和挂职顶岗;寒暑假,学校会安排专任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开展产学研活动。专业班级教学建立“双导师制”,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师傅共同开展专业教学,从而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师资互聘”将实践教学、师资提升和四技服务融为一体,确保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品牌也是服务的综合象征,它是阅读推广在服务形式、服务策略、服务风格、历史服务声誉、服务口碑、服务格调、服务的人格化形象等的无形总和,是把读者所能看到和体验到的服务的品质、获得的价值感、对品牌的认知程度综合起来的表征。即读者通过品牌可以与阅读推广服务的相关特征联系起来,从而获知阅读推广服务的各层面的信息。
5.基地共建。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然而实训室的建设需要资金的保障,因此,很多的高职院校就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和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室,尤其是生产性实训室,即“校中厂”,为学生提供校内真实的实训条件,确保校内实训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通过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实习实训,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而且可以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厂中校”,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快速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质量。
(二)以优势互补为动力,精准实施“二互”协同模式
4.人才共评。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需求和工学结合实施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环节中将行业企业标准融入到教学质量标准中。学校应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组织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各类实践教学标准、毕业设计(论文)等等,形成基于工学结合的系统化的教学质量标准,用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同时,改变以学校和校内教师为评价主体的传统模式,让企业和企业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来。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专家或优秀技术人员担任校外基地兼职督导,及时反映校外实践教学的运行状态,实现人才评价工作由校内向校外的全过程延伸,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将高职人才培养的校内、校外实践环节和质量管理有效地合为一体,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
凝练形成的“五共二互”校企协同育人这一成果完善和补充了校企协同育人理论研究的不足,对推进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文化互通。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只有更深层次地交流沟通、更深度地融合渗透,才能让学生更多地拥有该类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该类企业的岗位需求。通过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职业素养,为高职生顺利就业、创业奠定基础。“文化互通”的主要做法:一是以专业的文化建设为基础,促进专业文化对接吸纳企业文化中最优秀的核心内容,通过对这些核心内容进行提炼、加工、升华,形成本专业的专业理念;二是以校内实训文化建设为重点,突显企业文化的职业化,坚持用能力本位的企业文化来建设实训基地,缩小学生实践环境与将来工作环境的差别,最大程度地仿照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来进行设计;三是结合专业实习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四是以校企合办技能竞赛等活动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学校通过“文化互通”打造职场化特色校园文化,营造全真或者仿真的职场文化氛围,合作企业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校园的奋斗精神和人文情怀,提升员工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
(三)以产教融合为目标,合力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1.专业共建。人才的培养和需求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契合点,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专业,从而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双方共同参与专业设置、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共编工学结合教材等,校企共育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从而破解“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难题。
二、经管类特色专业学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解决的问题
(一)以“五共”为抓手,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
通过与核心合作企业共建“订单班”和“特色学院”,卓有成效地推行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开展“理实一体”课堂教学,实施“工学交替”“学训结合”,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等,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校企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将协同育人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全过程。
(二)以“二互”为基础,营造企业真情实景
在撰写每一个实验脚本前,都要亲自做一遍实验,使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步操作都准确、规范,并记录实验时间。
(三)以融合为目标,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
在“五共二互”校企协同育人的基础上,校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合作机制,共建“房地产管理特色学院”,试点现代学徒制,践行“三双一体化”,确立校企“双导师制”,把企业工作任务作为实训项目,将学习过程融入工作过程,实现了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毕业即上岗的“无缝对接”。
三、经管类特色专业学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点
(一)理论的创新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而慎用甚至不用,而朗读被认为“有情有声”,在各类公开课以至常规教学中备受青睐,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特别是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训练中,默读被有意或无意地“自然淡化”。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上这种默读被弱化的倾向,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默读自身独特的价值:
(二)实践的创新
1.构建了“五共”育人模式,实现了校企“双主体”育人。“专业共建、责任共担、过程共管、人才共评、基地共建”解决了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实现了“双主体”育人,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依托“五共”育人模式的实践,经济与管理学院获得了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中心1个,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二类品牌专业1个、省公共实训中心1个、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等多项成果。
2.推行了“二互”协同模式,实现了校企“双发展”。建立“双师工作室”“教师驻企工作站”,融实践教学、师资提升和四技服务于一体,安排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专任教师暑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开展产学研活动。这激发了协同育人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院校积极参与服务企业需求,实现了校企的“双发展”。依托“二互”协同模式,经济与管理学院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1个,成为全省高校40个平台中唯一的一个民办高校。
3.推进了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了学生“双身份”培养。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了“房地产管理特色学院”,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了学生和员工的“双身份”,使市场营销专业成为省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房地产管理特色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工科类学校的经管类专业如何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进行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四、高职经管类特色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应用效果
“五共二互”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根据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为切入点,以开放式校企融合理念为指导,通过校企的“共”“互”“融”,依托校企双向发力,整合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解决了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中存在的企业参与动力不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教学条件薄弱等难题。通过5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五共二互”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将经管类专业建设与学校建筑类院校的特色和行业背景相结合,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推进了经管类专业的特色发展,提升了办学实力与竞争力。
(一)专业发展优势突出,内涵建设成果显著
“五共二互”协同育人模式的应用使得经管类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获得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中心1个,第一批省高等职业教育二类品牌专业1个,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个,省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以及110万元省争先创优专项资金;建立教师驻企工作站16个,出版工学结合教材15本,校企共建课程8门,开展横向课题研究10个,为企业开展社会服务项目10多项,累计到账总金额100多万元。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和教学改革,课题组成员近年来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7项,市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14项,发表相关论文34篇,出台改革方案11个。
(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就业优势凸显
近几年来,经管类专业学生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中多次获省赛一、二、三等奖,毕业生获取“双证书”的比例高达95%以上,受到了合作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13年以来经管类专业就业率高达99%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且呈现逐年提高趋势,平均薪酬也逐年提高,且幅度不断增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6-22.
[2]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2014-8-25.
[3]谭智,许文全.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J].教育教学论坛,2013,48(43):116-117.
[4]沈雕.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4(10):34-35.
[5]张瑞霞.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途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22):90-91.
[6]吴建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8,36(32):164-166.
[7]秦莲童,沈国良.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河北职业教育,2018,6(2):12-15.
收稿日期: 2019-08-13
基金项目: 2014年度广东省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的成果
作者简介: 阚文婷(1970-),女,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高职教育管理。
标签:高职论文; 经管类特色专业论文;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论文;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