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中国古典诗歌研究_诗歌论文

俄罗斯中国古典诗歌研究_诗歌论文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在俄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国论文,中国古典论文,诗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诗歌从前在俄国介绍得不太多。19世纪只有一些从西方语言译出的诗歌。当然,在1880年俄国著名汉学家V.Vasil'ev院士编写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纲》之时,译了《诗经》中《国风》的不少诗,有的引全文,有的只引几句,向俄国读者第一次介绍古代中国诗歌,并分几类,如“婚姻歌”、“爱情歌”(又分女性歌、男性歌)、“嘲笑歌”、“颂酒歌”、“诉苦歌”、“官场歌”、“家常歌”。〔1〕1882 年他出版了《中国文选》第三辑俄文译本和注解,是《诗经》的《国风》全译文及注解〔2〕。但是这部著作只是为了给学生当作教材用的, 没有多少文学价值,不是用诗体译的,是逐字逐句直译的(下面我还要谈谈这本书)。第一本较系统的诗选是1923 年出的俄文版《唐诗选》〔3〕,是由汉学家Ju.K.Shchutskij教授用俄文诗体译的。

Ju.K.Shchutskij 从《古唐诗和解》选了唐代五十多名诗人的诗(同时也参考一些日本人编的唐诗选),把诗分为九类,认为是中国古代诗歌最重要的典型题目,如“自然与我”、“离开自然”、“友人”、“在异乡”、“失宠”、“妻子”、“在庙宇”、“古咏”、“高龄”,另附白居易长诗《琵琶行》。他的老师著名汉学家Alexeev 院士写了序言(主要谈中国诗歌翻译的问题),以法国Ju.Gauthier 翻译的及俄国从西方语译的中国古诗为例,对那种似是而非、添枝加叶的翻译提出了批评。Alexeev为每一类诗作写了较短的但非常深刻的引言, 介绍每个题目之特点,可以说这是俄国第一部忠实介绍中国诗歌的书。

从1923年到1949年,俄国没有出版中国诗歌集。从50年代开始,俄国翻译家大量翻译中国古典与现代诗词。1949年著名汉学家L.Eidlin(汉名艾德林)教授出版了他编译的白居易绝句及一些新乐府〔4〕。 后来他于1951、1958、1965、1978年出版了《白居易诗选》〔5〕, 每次补充一些新译的诗,撰写新的序言。60—80年代Eidlin教授还译了其他诗人的诗,从屈原到唐代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但只译每人几首而已。从60年代起,Eidlin教授专门译陶渊明之诗。1965年第一次编出《陶渊明诗选》,后来多次再版,每个版本也增加一些新的译文(如1972年版本)。他采用一种新的译法:把中国诗的一行据诗中的停顿,分别译为两行(如七言诗分4字和3字,译为俄文时共两行)。很多译者用他的方法(实际上这个方法早在19世纪蒙古人译中国章回小说中的诗时已经用过,Eidlin不了解这一点,以为此法是他的独创)。Eidlin的译文很准确,他特意不押韵,是用无韵诗译的,因为押韵不一定能保存原意,常常为了押韵要用原作没有的词。50年代俄罗斯读者对中国各方面有很大的兴趣,有的诗人自己不会中文,托汉学家给他们一行一行地译成俄文,然后加工成俄文诗,如列宁格勒(Leningrad)诗人A·Gitovich这样译了杜甫(1955、1962年版)、李白(1956、1957年版)、 王维(1959年版)的诗。1979年另一位诗人A.Steinberg出版了他译的《王维诗集》。还有世界著名女诗人A.Akhmatova译了不少中文诗歌, 如屈原的《离骚》、一些李白的诗等。也有些汉学家自己会写诗,也译了不少古典诗歌,如L.Cherkasskij教授译了曹植的诗(1962、1973年版),M.Basmanov专门译宋词,出版了《李清照词选》(1960、1970年版)、《辛弃疾词选》(1959、1961年版),I.Golubev译了《陆游诗集》、 《苏东坡诗词集》等。另有I.Smirnov 译的关汉卿等元代诗及明代高启的诗(1979年版)。1957年出版了汉学家A.Shtukin译的《诗经》全文。 Shtukin于40年代就译完了《诗经》,但因被捕坐牢, 这个译本直到1957年才问世。

怎样评价这些译文?翻译家写诗天才不一;他们(汉学家)中文水平参差不齐。汉学家中,Eidlin教授的译文我想是最可靠的。他专门谈诗歌翻译的可引用性。确实,如我写什么研究论文要引用某诗人的一首诗,我当然看已发表的俄文译文。除了Eidlin及Shtukin 的《诗经》译文外,大部分都不好用。或者译的不够准确,或者离原意太远。大概的意思当然对,但具体的一行诗不行,不能引用。当然,有时有例外,如A.Akhmatova译的一些李白的诗文,但这样的例子不多。

不过可以看出来,从50年代至今俄国译出了中国主要的古典诗人的作品。谈起研究情况就比较复杂了。中国诗歌从《诗经》开始,上面已经说过,在俄国《诗经》第一次是V.P.Vasil'ev院士1880年介绍的。他大概第一次提出《国风》是民歌的看法,认为《诗经》是研究世界古代社会非常重要的材料。Vasil'ev写道:“我们手上的这些歌,既保存了当地的天才,中国人民的天才,又证明了过去中国人同其他人一样,欲望和缺点很相近:在可爱的教师没有把他们教育成伪君子之前,他们曾经比较坦率。我们在这里可以看见情歌;待嫁的姑娘之歌;迷上自己女友的情人之歌;安排幽会的歌;被抛弃的妻子的怨歌;夫妇、情人、亲眷离别的哀怨的歌。同时应当注意的是,这些哀怨也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的环境情况。”〔6〕Vasil'ev也注意到大概其他学者未注意的问题。 《诗经》中有些题材是世界其他古代民族完全没有的:“这里歌颂的不是祭司和预言家(先知),而是忠诚的官员或者皇帝的奴仆,使臣;他们以自己的名义说话,发牢骚,抱怨不承认他们的优良品质……”〔7 〕

俄罗斯学者还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虽然《诗经》之诗是许多独立国家之创作,尽管题目相同,但各种题材有不同的说法,“这是注家们完全忽略了的见解”。Vasil'ev第一次提出中国现代民歌及各地区特征研究的重要性。中国学者大概要到“五四”时期才注意到这个问题。总的来说Vasil'ev对《诗经》有创新的见解。

在1882年出版的他编的《中国文选》(注释本第三辑)中,他译了《国风》的全部作品,并作了注释。他的注解对传统的儒学铨释提出了相反的见解。他大约是第一个反儒注解《诗经》的人。他认为《国风》是真正的民歌。他把每首诗全文忠实地译出来、叙述传统的注解,然后写自己的意见。如《国风·周南》的《参差荇菜》,Vasil'ev认为是婚姻歌,与文王和太姒没有什么关系,述青年人想到一个少女,在床上辗转反侧,而这美丽的少女也夜里辗转反侧,想什么时候上天会把如意郎君给她送来。〔8〕又如《邶北·二子乘舟》,Vasil'ev认为, 与魏宣公家庭之事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简单描述一对情人乘船去游览〔9〕。 当然现在看来,这是一般的观点,但在当时完全是新的。后来1958年N.Fedorenko(汉名费德林)教授出了一本《诗经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 地位》的书〔10〕,较系统地对俄罗斯人介绍了这部伟大的作品。1985年圣彼得堡大学E.Serebrjakov教授写了一篇文章专门研究儒家怎样解 释《诗经》中的情歌,儒家怎样利用《诗经》讨论君王与他的妻子要具备哪些品德、夫妇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正确理解夫妇的义务对社会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整个体系都有意义,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它伦理问题。

屈原也是N.Fedorenko教授研究的主要对象。40 年代他在重庆苏联使馆工作期间开始研究屈原,师从郭沫若。虽然1943年他因写《屈原研究》获博士学位,但他在1986年才出版了介绍屈原的一本100 多页的书〔11〕,分析屈原的作品。

60年代I.Ljsevich开始研究乐府。1969年他出版了一本题为《中国古代诗歌与民歌(汉代乐府)》的书〔12〕。他认为乐府不是一个体裁,而是一组体裁,包括:(1)抒情歌词;(2)谣,谣与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儒教士人说通过谣表现天命,李氏认为不是天命,而是人民的命运(人民的意志);(3)叙事诗,这样的诗常常插入人物对话。 这些是伦理性的歌词,但情节冲突的基础可能是凡人的平凡的日常(家庭)生活悲剧。真正的叙事诗很少,也不是汉代的作品,如《焦仲卿妻》,大部分都是一些片断作品,情节不完整,有些作品位于叙事诗与抒情诗歌边缘上(如《孤儿》)。Liscvich认为某些歌是古代说唱的片断,例如他认为《击壤歌》就是这样的,尽管人们很难同意这种看法。

Lisevich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文人乐府。他认为古诗(如古诗十九首)也可以归入文人乐府。建安诗人也用民歌形式,但他们创作了崭新的表现作者个性的作品。Lisevich还研究文人乐府里作者因素的加强是如何发生的。抒情诗越来越流行,而文人乐府中没有谣的体裁。他指出,文人乐府同民间乐府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社会题材。社会乌托邦的主题用另一种方式展开的:如果古代是以“仁义之邦”思想为基础的,其中既无压迫者也无被压迫者,那么在文人(如曹操、王粲)乐府中这种思想就变为“仁义之君”的思想。作者认为文人乐府的特点是创作个性化日益加强,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的描写对象。

Lisevich揭示乐府诗歌存在的复杂情景:民歌——文人作品(对民歌的加工),然後又是作者加工后的民歌变体。因此,我们面对的是集体创作。这样看问题有助于理解文人乐府中存在各个时代的词语和现实事物。如蔡琰的作品《胡笳十八拍》到了民间,在口头流传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变异。

Lisevich的研究有不少新的看法,很值得注意。最近他的研究生S .Zenin正在继续他的研究,写好了硕士论文(1992年获得学位),题目是:《谣:从古代到17世纪》〔13〕Zenin与一般的汉学家不同, 他是数学家,后来学中文,对中国民歌有了兴趣。他研究谣这种体裁的文化渊源,包括民歌在儒学中的意义(各种哲学家对“民”的理解、对天命和民心的界定、童谣的概念等),又如谣的特性(童谣与民谣的区别等)这类问题。他详细地研究杜文澜编的《古谣谚》,分析各个时代谣的修辞:周代21首、汉代54首、六朝187首、唐63首、宋60首、元22首、 明117首——共524首谣,而且通常民谣比童谣多。例如汉代童谣23首,民谣31首;明代童谣33首,民谣84首。Zenin 特别重视具有批判意义的谣,即那些对人或事提出褒贬评价的谣,展示谣的批判性质:原来六朝的民谣对统治者持批评态度的较多(20首,但同期流传下来15首赞美统治者的谣)。明代是32首批评,33首赞美。据了解,这样的统计是首次进行的,有助于更深地理解全部中国民谣及其社会作用。

Zenin在考察谣的利用这一问题时,不仅引用了中国的材料, 还参考了古朝鲜文献、古越南史籍(如《越史略》)、日本典籍(如《日本纪》)中有关童话的资料。广泛采用整个远东的资料进行研究。使作者有可能揭示中国文化(主要是儒学文化)的一个特点——利用童话作为政治武器以及童话所具有的作为征兆的特殊作用,而这一特点正是上述远东诸古国所共有的。

Zenin研究谣的修辞特点时基本上是分析谣的格律, 把谣的格律同《诗经》及《楚辞》的格律进行比较,指出童谣和民谣大多数是四言诗。

笔者以为Zenin的研究对俄国汉学和国际汉学有重要的贡献。

曹植研究是Cherkasskij(汉名车连义)的硕士论文题目。1963 年他出了一本《曹植诗歌研究》〔14〕。作者的目的是揭示曹植诗同民间诗歌的联系,描述曹植的创作道路,他的诗作的创新之处,确定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作者认为曹植的诗渗透着矛盾的思想。渴望有所作为时而代之忧愁的沉思;追求英雄业绩常为凄凉的叹息所代替。激动与惆怅、渴望行动与无法满足,这就是曹植诗歌的情感要素。Cherkas-skij指出,曹植诗创作同他的世界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世界观既含有儒学因素,也含有道学因素。作者认为曹植从道学思想里主要汲取了它的奇幻思想,而不是它的哲学基础,尽管曹植曾经努力领悟道家的某些哲学原理,首先是无为论。曹植跟着孔子大谈君子,认为君子是自己的理想。Cherkasskij还研究了曹植诗的形式、 他在五言诗方面的革新、追求准确地表达思想、大胆地将新词语用进诗歌(这些词语在他之前很少有人用过或者用在另一个意思上)。作者指出曹植诗的开头与结尾特别考究,认为这些诗句是作品中最重要的。

三国时期的诗人中,俄国学者研究了阮籍。出版了V.Maljavin( 汉名马连文)的专著《阮籍》(1978年)〔15〕。作者以汉末三国整个时期作为广泛的衬托来描述阮籍,试图再现他的生平,并展示同时代人和后来各时期历史家著作传统中阮籍形象的方方面面。例如《晋书》里诗人阮籍的形象是矛盾的,相当复杂的。在一定程度上不乏心理深度。Maljavin仔细研究诗人阮籍吸收庄子思想的情况,得出结论说,他只汲取庄子思想里他本人觉得重要的东西。一方面我们见到的是一定的观念系统、自己的价值品位、原则和理想;另一方面是深刻的充满情感的个人的世界观。作者同样详尽地研究阮籍的抒情诗。阮籍的诗作里,感情和大自然充满不安的无定性、凄凉的欢愉——这就是阮籍抒情诗的令人惊诧的内涵。Maljavin还突出一个方面——阮籍笔下的世界大同主题。这要求作者分析阮籍的音乐观。阮氏认为音乐是大同理想的体现者。M-aljavin评论阮籍的这本著作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是独特地综合研究著作的一个例子:研究一个诗人的创作时紧密地同他的哲学探索和对其他艺术门类(音乐)的观点联系在一起。

1994年圣彼得堡出版了一本完全不同的M.Kravtsova博士写的书, 题名为《古代中国诗歌研究》〔16〕,这不是系统介绍古代诗歌的专著,而是完全新的文化学(culturology)的研究。Kravtsova主张为了理解中国诗歌,要深入研究古代信仰、宇宙观、宇宙论、国家制度等问题。她研究诗歌特别注意古代文化的特征,多用考古材料、中国和西方学者写的古神话研究、中国文化及华夏民族形成的问题。作者以为古代中国文化可分为中原与楚国(南部)文化传统。她从《诗经》分析开始,主张《国风》中大部分是民歌,但也有古代无名诗人写的作品(如《邶风》中的《北风》及《豳风》中的《鸱鸮》)。 Kravtsova博士特别仔细介绍了《楚辞》,然后介绍中原文化特点,包括中原人的宇宙论及世界模型,如五方的观念(以沈约写的《白马篇》为例),作者认为沈约或曹操《苦寒行》中描述西征之法与古代宇宙论有密切的关系(当然曹操描写真实情况,但没有提战争本身)。Kravtsova 以为古代的远征诗之主题思想是古代的地缘政治观念,诗中没有提真实敌人,敌对力量是西方之地,野蛮人(狄、胡住的地区)的自然(山水);中原与西域之界就是山或河,军士离开中央(即首都)越远,自然越接近敌对空间。Kravtsova 博士以为远征诗的空间结构特征我们也可以在中世纪初期(即三国晋代)的情诗里发现。情诗间的结构主题也是中央与远方对立,在情诗里是女人与男人所在之处,但是中央在情诗里不一定是首都,大多数是女人所在之地。她等待从远方要回来的情人或丈夫。Kravtsova博士也仔细地谈古代神祗及各种仪式, 帝王崇拜之原始根源,上层政权观中的萨满教因素及祭司因素,儒教帝王论等问题,但没有举例说明。

《古代诗歌研究》的另一章名为《婚姻与爱情》。作者多采用荷兰R.H.Van Gulik关于房中术之研究成果, 介绍古代自然哲学中性的色情论,儒教有关家庭与爱情的看法及中国情诗的paradox (似是而非论)。Kravtsova博士以为这个Paradox在于中国情诗是彻底色欲性的,描写自然、山水、女人之外貌,她的内室或暗指天地相交或暗示女人之性欲苦闷,但是连中国读者看这些诗也没有意识到这是爱情色情之诗,因为诗人用各种间接表现方法,专门的表示色欲之形象。第一类是用动物形象,如用雌雄,马(男生殖器之隐喻),鸳鸯、燕等各种鸟;第二类是植物形象,如草、青苔、浮萍等以及滴落其上的雨或露(天山的水)和各种爬蔓植物以象征女性(它们绕树上,暗指女性抱男性),或杨(阳也)与柳(阴也)。情诗常用莲花形象(与佛教诗不同),在情诗中莲(或菱)象征性交,采莲或菱暗示女性向往与情人会见。Kravtsova 博士以汉乐府为例说明诗中直接描述男人对女人之爱情的部分,如沈约写的《少年新婚咏》从西方人之眼看不出来什么淫秽的意思,但在中国以为是有伤大雅之义。

研究南部即楚国文学传统之时,Kravtsova介绍楚人信仰, 但是特别研究神秘之游。她从《离骚》分析开始,以为《离骚》描述的是神秘之游,《离骚》主人公乘神车而出游,这细节与一般的萨满出游不同,萨满不用什么坐骑,或骑鸟及野兽,从来不用车。但是Kravtsova 想主人公乘的车与中国神话载日之车可能有些关系,所以她很仔细分析古代的日崇拜及与日有关系的神话概念如扶桑,若木,后羿射日,但以为后羿不是楚国神话人物。作者同意英国S.Allan教授的看法, 以为桑是殷人的图腾。Krartsova 在研究羲和生日神话与日车神话概念以及屈原的《九歌》时得出结论说:(1)楚国本地有日车神话, 该神话主角是东君;(2)楚国神话中的日车概念类似古代印度Asvinau兄弟神话;(3 )因《离骚》主人公乘日车,所以他出游之描写与萨满教完全不同。

作者继续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描述神秘出游之作品,如《穆天子传》及后羿见西王母,多利用屈原《天问》、《远游》及汉代赋之传统及汉末三国时代以来的游仙诗。

分析中国山水诗之时,Kravtsova指出中国自然感悟特征。 中国山水诗歌中表现的自然观有两个来源,一是汉赋保存的南部信仰,另一是道教抒情诗,这都是Kravtsova之书上部的内容。

第二部谈到中原诗歌传统、古代中国对诗人创作的看法,诗人天才是天帝(帝喾)赐的,诗歌创作与帝王崇拜,诗歌与乐礼关系,汉代郊庙歌辞等问题。有专门一章中讨论儒教对诗歌看法的形成,儒教诗论对汉诗的影响,儒教诗论演变等问题。

Kravtsova专门研究南部诗歌传统形成, 中国文学史中的《楚辞》地位,《楚辞》与汉赋的关系。最后一节谈《楚辞》这个辞集的结构及其深意,结论是《楚辞释文》有较复杂的内部结构。为了探讨外部组织,论者利用数字的方法(《楚辞》分为两部分,1至8文及10—17文,每部分包括三个“九”字等)。结构之深层可能与五方空间概念有关系。作者还认为《楚辞》中数字暗示汉代宇宙论及宗教仪式,所以《楚辞释文》这部书是汉朝编的,不是唐代文学之作,大概是王逸编的原作。

虽然笔者不能同意Kravtsova的某些结论, 如南部传统有印欧之基础及一些古代神话解释,或对《楚辞释文》结构的解释等问题,但需要承认目前为止Kravtsova之书是俄国汉学最丰富的, 参考了许多中国资料及现在中国与西方学者研究成果而有创造性的、可以引起不少争论的综合性著作。Kravtsova之研究还附有她自己译的古诗(《诗经》17 首,汉乐府7首,《楚辞》四个作品,汉赋三篇及唐前抒情诗。 她的译法与前人完全不同,如译五言诗时企图在俄文句子中也保留五个实字(虚字不算),保留所有的中国诗歌表现方法(如对偶、重叠等),这也是新的尝试。

L.Eid lin教授的博士论文:《陶渊明及其诗歌》〔17〕(1967年)与其他评论陶渊明创作的书在写法上完全不同。此书既有翻译又有研究。除了引言和诗人生平及创作道路之外,这部书大部分是陶诗译文、详尽的翻译说明,大量的注释,并对当时已有的西方译文(德、英、法)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Eid lin利用了一切中国传统的注释, 包括罕见的,如董氏注。董氏注本是上海的著名教授郭绍虞借给他的(后来他还给郭绍虞教授,但听说不知哪儿去了)。Eid lin 论陶渊明的著作是研究加翻译的样板;译文很确切,而且证据十足,没有许多西方译者常犯的错误和主观性。

研究部分包括陶渊明生平与创作的重要问题,如陶渊明传记的问题,如最早的《宋书·隐逸》中的陶潜传·梁·萧统写的陶渊明传,《晋书》、《南史》及无名氏《莲社高贤传》(6世纪)中的陶渊明传。Eid lin把诸传作比较,指出每个传记特征及共同点。作者认为可以从陶渊明的诗中得知不少有关他的生平知识。Eid lin 分析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此外他还专门研究钟嵘与萧统对陶诗的评价。

Eid lin认为陶诗直接反映诗人的生平, 作者引用陶诗试图重拟陶渊明义熙二年,即解印去县之前的生活,然后研究诗人“归去”之缘因及分析《归去来辞》的意义。作者专门讨论陶渊明对自然的看法及他对生命与死亡的看法(诗人怀疑赤松子与王子乔长生不老,从儒教态度来看道教、佛教对身体与灵魂的看法(据陶渊明写的《形影神三首》及其他诗)。

Eid lin教授认为, 在陶渊明诗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陶氏对道德与贫苦的看法。Eid lin 教授不同意有的学者认为陶渊明思想来自道教(如朱熹以为陶氏思想基础是庄子与列子),或相反,有人以为陶氏是儒教之诗人。他以为陶渊明的世界观是较复杂的,他是奇特的,具有民主思想的儒士,不愿作官,是一位归田不成的道家典型的消极的隐士。

Eid lin教授特别详细分析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 这个作品与《列子》描写的大禹到终北国不同。终北国中人不要劳动,而陶渊明描述的乌托邦之土人家与一般的人一样要耕田,但是不要读书。Eid l-in以为陶渊明想读书是失去了自然本性。《列子》描述超自然的情况,而陶渊明描述可以得到的幸福生活,虽然不知怎么达到幸福的生活。阮籍的无君无官之说,鲍敬言之无君论(见《抱朴子·外篇》卷48)为《桃花源记》奠定了基础。儒教与道教二元思想同时影响陶渊明,《桃花源记》体现了儒道思想之影响。

Eid lin也研究历代对《桃花源记》的评价及看法,如唐代王维、 韩愈、曹唐(《题武陵洞》),章碣(《桃源》);宋代苏轼(《和桃花源诗》),王安石(《桃源行》)、方回(《桃源行》)、明代袁宏道等文人的看法。Eid lin教授的书是一部非常可靠的、 很有分量的陶渊明创作研究。1995年白俄罗斯Minsk城再版了此书, 这类专题过去很少有再版的机会,Eid lin这部专著的再版说明不少读者对此有兴趣。

海参威的女研究家T.Tomikhai于1988年在莫斯科出版了一本关于 庚信的小册子。〔18〕这本书叙述庚信的生平,研究他的山水诗、他的诗歌同民歌的联系、他的怀古咏史之诗,分析庚信诗的格律。作者认为,庚信晚期的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思想;正是爱国主义的题材成为他后期生活的主导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引起风格上的变化。总的来说,Tom-ikhai的著作首次把这位有意义的诗人介绍给俄国读者。

还有一部评述唐代之前诗歌的著作《谢灵运》〔19〕(1980年)。作者是L.Bezhin.汉学家,写短篇和中篇小说,现在事实上成了著名的俄国小说家之一。他的这部著作是一部写得很生动的中国诗人生平传记的范本,书里展示了4至5世纪中国文化的特点、关于风流的概念、由风流而演释出来的“狂”的概念,还有人的行为是奇行的问题。Bezhin也考察崇情、长寿观。作者在长篇绪言里描述谢灵运的祖先、他的前人和导师,包括同谢家十分接近的画家顾恺之。作者仔细描述谢灵运的诗人生平,展示他性格上的矛盾(他既是风流才子,又是显宦、阴谋家,身兼隐士,熟知佛道之说)。Bezhin的结论是谢灵运的诗政治内容比初看起来要丰富。谢灵运对大自然的接受与传统的美学观紧密联结在一起。Bezhin同意西方研究家的说法:中国的山水诗(包括谢灵运)同西方的山水诗有一系列共同点,但他认为也有许多不同点,这些不同点同思维结构有关。例如,在中国,对自然界的感受从来也没有达到欧洲那样主观化的程度。在中国,自然界没有脱离人,因为三才(天、地、人)是和谐的、统一的。诗人的“我”没有提到自然力之上;与欧洲不同,人没有被看作自然界之王。总的来说,Bezhin的这本著作,同Maljavin的著作一样,都是作为《东方作家和学者》丛书出版的,向俄国读者介绍了一位4至5世纪杰出的诗人。

可以认为,写作这本书时,Bezhin考虑到创作另一部题为《风流名士》(1982年)的书〔20〕。这不是一部描述3至4世纪一个诗人或画家的书,而是描绘文人生活方式的书。这种文人大部分情况下是诗人,或者画家。为此,Bezhin考察一系列对理解风流至关重要的世界观问题,如生活是艺术,生活观,各种思维模式和生活模式,艺术家行为的怪癖性,隐居生活的理想,寻找长生不老,情的概念和对待爱情的态度,对待酒、自然界的态度,关于生与梦(梦中生、忆中生)的观念。作者还研究诗人对语词(语词是一种游戏、语言幽默感、妙语)的态度,如对艺术家外貌、衣裳,对游戏、音乐、舞蹈的态度。他还利用鲍照(写情感、罪责、梦、回忆)、潘岳、嵇康、阮籍等诗人的诗作为例子。这本著作材料丰富,对理解当时中国诗人文艺创作的特点无疑是有益的。尽管看起来很奇怪,俄国汉学家对唐诗研究并不多。虽然V.Alexeev 院士很早在1911年发表了他评注李白山水诗的文章,1916年出版了重要著作《诗人论诗:司空图诗品研究》〔21〕,1923年为他的弟子Ju.Tshju-tskij编译的《唐诗选》写了序言与注释,他并没有出版关于唐诗的专著。其他弟子,如上面提到的Eidlin教授许多年翻译研究白居易之诗,编出了许多白居易诗选,写了很有趣的研究性的序言,可惜没有出版关于白居易的专著。但他1946年发表了《白居易诗中的对偶》〔22〕的论文,他利用西方学者对偶分类法研究白居易律诗中的同义性对偶(即两行之字、词、语法对偶),对称的(即每个词相比,如上行写大,第二行“小”字等)及语法上的对偶(即句法同,而字、词中无对偶)。E-id lin教授还谈到中国诗中除了两行中对偶还有一行中的对偶。作者作了这样的统计:他译的836行中,有85行中有对偶(有同义性的, 也有对称性的),但是行中对偶比起两行中的对偶没有那么严格。

另一个Alexeev院士的弟子O.Fishman教授1958年出了一本叫做《李白:生平与创作》〔23〕的介绍李白的通俗小册子(遗憾的是,她那部硕士论文《欧洲对李白的研究》(1946年),至今未出版)。除此之外,还可提出一本通俗小册子——也是Alexeev院士的学生、 现圣彼得堡大学教授E.Seribrjakov 论杜甫的小册子《杜甫评传》(1958 年)〔24〕和L.Bezhin的杜甫详尽的传记(1987年)〔25〕。 这部传记是从30年代就开始出版的《名人传记》丛书之一。

1984年新西伯利亚市出版了一本青年布里亚特学者G.Dagdanov《王维创作中的禅宗思想》〔26〕,本书试图研究王维同佛教和尚的联系。作者证明说王维差不多是唐代唯一在庙里受到教育的中国大诗人。 Dagdanov指出王维在禅宗里看到了创作上自我表现、 精神上完善的新的可能性。王维一生的全部创作都在努力寻找禅、诗、画之间的和谐。达氏提出佛教作品的几个范畴:

(1)宣扬隐居主题、具有佛学色彩的作品;

(2)描绘同佛教和尚友谊主题的作品;

(3)鲜明地表现出看破红尘、世俗皆空的作品;

(4)表达诗人相信因果报应和来世转生的作品;

(5)表现诗人在选择佛、道及其他学派之间动摇不定的作品;

(6)可以姑且称之为“庙诗”的一组作品;

(7)诗人根据佛教团体和个人要求写的散文和诗歌(偈等)。

禅诗和偈诗都是Dagdanov这本小册子详细研究的对象。

1991年G.Dagdanov出版了新的一部专著研究孟浩然,题为《中世纪中国文化中的孟浩然》〔27〕。这个标题不是偶然的,因为作者介绍唐代诗歌各种形式,如古诗、乐府、律诗、排律、绝句等,也详细介绍唐代佛教等孟浩然创作之背景。Dagdanov是Eid lin教授的弟子, 他写的这本书也利用他老师写陶渊明研究之方法。因为我们知道关于孟浩然的生平不多,他利用孟浩然的诗来修复诗人的传记,补《旧唐书》的记载,也介绍其他诗人,如杜甫、皮日休及苏轼对孟浩然诗的评价。Dagda-nov引译孟浩然很多诗,与Eidlin教授一样,引每首诗,注释它,分析它,描述事件与诗人生平联起来,设专门一章谈孟浩然在长安写的诗,下一章题为《陶渊明:理想之形象》。Dagdanov以为唐代诗人注意到前时代文学遗产之时他们特别提出陶渊明的自然、归田之思,他的自由的生活。Dagdanov分析孟浩然诗中的陶渊明诗的形象,作者以为“对孟浩然来说,陶渊明不仅仅是他努力仿效的理想形象,他的生活中许多片断是同诗人陶渊明的名字联在一起的,他在欢乐之时,在悲哀之时,都求助于陶渊明。”

Dagdanov设专章研究孟浩然的世界观,特别详细说明孟浩然的佛教观,诗人对佛教的兴趣及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问题。 作者以为孟浩然诗46首可称之为“佛教诗”。孟浩然常用佛教术语、佛教形象、佛教思想,特别是浮生之义;探讨了“无生”、“灭”与佛教“涅槃”之关系等问题。Dagdanov也专门分析孟浩然描写佛庙之诗,虽然孟浩然在佛教方面,特别对佛教思想、哲学、神秘观念有兴趣,但对佛教仪式没有兴趣。他常去佛庙,喜欢与和尚谈话。作者专门研究唐诗、孟浩然诗中的佛教隐士的形象。总的来说,Dagdanov的书较全面地介绍分析了孟浩然创作道路,引译很多从前没有译成俄文的孟浩然的诗。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著作外,还有些评论整个唐代诗歌的专论和单篇论文,如Eidlin教授写的很精确的唐诗概论一文〔28〕;V.Suhkorukov关于王维的文章〔29〕等。80年代Serebrjakov教授开始研究女诗人之创作。他从唐代薛涛开始,编了薛涛诗用词频率辞典。后来把薛涛词汇与同时期张籍诗词汇比较,结论是薛涛的诗语汇接近于张籍的语汇,但在个别的语意词源结构上有区别,即哪些概念薛涛比张籍用的多一些,如“天象、天体”一类的词,薛涛用18个词表示,共用了112次; 而张籍一篇篇幅相同的诗文,只用10个词表示,共用了42次。这类的研究在俄罗斯从前没有人作过。但总的说来,俄国对唐诗的研究不够充分。这里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唐诗多如瀚海;研究工作复杂;俄国唐诗专家Eidlin教授多年来打算写一部论唐诗的书,但可惜的很,始终未能如愿。

不过宋代诗词可以说运气不错。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圣彼得堡大学E.Serebrjakov教授专门从事宋诗词的研究工作。 他选择陆游的创作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题目。首先他把陆游的诗《入蜀记》译为俄文并做了注释〔30〕。这个译本于1968年出版,即在《入蜀记》英译本在美国出版之前。英译者曾经专门写信给笔者,要求寄给他一本Serebrjakov 的俄译本,想利用谢氏在翻译过程中的探索成果。Serebrjakov 不是简单地将陆游日记译出并加注释,而是描述了研究这部日记的情况,附于书内。Serebrjakov指出,陆游的日记同地理著作无疑有共同之处,但在 日记中,作者鲜明与独具一格的个性表现得更明显,显示出陆游追求自然界美的享受。同时,正如这位研究家指出的那样,大自然常常以间接的形式出现在陆游的面前——反映在前代诗人的创作里。 笔者想, Serebrjakov 教授在这里抓到了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每一块石头,每一眼清泉,每一座山,已经被诗人咏颂过或者被画家画过,因此山水已经不仅仅作为原始大自然的一小块,而同时又像一座“纪念碑”,使人联想到某个伟人,常常是诗人。[按:难怪与历史传说和名人传说常常联在一起的地名传说,在中国民间文学里流传很广。 JSerebrjakov教授从《入蜀记》着手,然后全面研究陆游创作, 写了一部关于陆游的博士论文(1973年)并于同年发表了一部专著《陆游生平与创作》〔31〕。这是有关诗人陆游的详尽传记,考察陆游的宦海生涯和他那巨大的诗歌创作遗产,从早期诗作开始。谢氏强调指出陆游关于诗人天职的论断——为祖国服务、为同胞服务,即爱国主义,在很多方面受到儒教思想的局限。谢氏在不同年AI写作了不少单篇评论陆游的文章,例如以陆游为例论述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性、论述陆游诗中的比喻。在研究陆游之后,Serebrjakov教授转向研究10至11世纪的诗歌, 即晚唐及宋初的诗歌。这项工作的成果是1979年出版的著作《中国十至十一世纪的诗词》〔32〕。这是评论该时期诗歌——词的形成的一部重要研究著作。首先是《花间集》,南唐词人的创作,王禹偁、苏舜钦、梅尧臣之诗,欧阳修在诗与词两个文体的发展中的作用。谢氏不仅分析诗词的内容及其体裁规则的区别,而且特别注意格律、平仄交替的问题;他强调联想在词中的作用,例如韦庄填的菩萨蛮,其中影射和借用了不少前人的形象和诗句。Serebrjakov教授在研究梅尧臣的创作时指出, 梅氏赞成诗词要表现新思想,不同意西昆词派。Serebrjakov 详尽地分析梅尧臣的格律诗,某些形象语词的渊源(如青苔出自李白诗)、梅尧臣思想的起源及他对王安石的态度。作者在分析欧阳修的词时得出的结论说,靠了欧阳修文学实践,从体现的主题和思想的丰富、艺术手法之多彩,词开始接近于诗。总的来说,Serebrjakov 教授的这部著作展示出晚唐和宋初(10—11世纪)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时期,值得专门的研究与详细介绍,这不是一般性的宋诗介绍而是有相当高的创新价值的学术著作。I.Serebrjakov同时研究宋代女诗人的创作,如韩希孟之诗, 以为这是很有天才的女诗人。韩希孟的名字很少人知道,连谭正璧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里也无她的名字。

俄国对明诗的研究很不充分。只能提一提尚未发表的I.Smirnov 的硕士论文《论高启》(1978年),发表了一些文章和翻译了高启与其他明代诗。〔33〕

最近I.Smirnov译完了清代沈德潜编的《明诗别裁》全本, 并写了沈德潜选诗的标准及中国历代编诗选诗之原则,同时也研究沈德潜诗选序言及其他从前所编的诗选序言,研究的目的是企图阐明中国传统诗歌美学评价的标准。

清诗是差不多全未研究的领域,只有关于黄遵宪的一篇文章(V.Semanov教授写的)〔31〕及海参威远东大学女硕士T.Zajats女士写的一本题为《秋瑾——生平与创作》的小册子(1984年)〔34〕这本小册子是第一次在俄国介绍秋瑾的诗歌及她的革命思想。(有趣的是日本长崎俄侨出的《VOLJA》(自由)1906年7月5日发表了秋瑾的一封信。)

T.Zajats分析秋瑾诗词,注意到秋瑾创作中的传统形象及其变形 (如剑的形象也有传统的意义,也有新的革命的意义)。她的诗在描写花之时(主要的在创作初期)暗指人,大多数指女人等等。秋瑾也用不少新词汇,她的诗与她的散文有关系,Zajats以为秋瑾创作中也有启蒙主义的因素,也有浪漫主义的特征(当然是中国式的浪漫主义),可说秋瑾创作是传统因素与启蒙主义及浪漫主义因素的结合。Zajats的书较全面地介绍秋瑾的创作(包括散文)。

总的可以说,中国古典诗歌在俄国的研究还不够。无论哪一个时代哪一个朝代,都有很多尚未研究的大诗人,也没有人专门研究中国诗歌发展规律、格律、韵脚等问题,至于诗学手段(比喻、形容语及其他诗词表达手段)差不多几乎没有人问津。只有有名的中国语言专家S.Yak-hontov(圣彼得堡的教授),研究过一些六朝时代的韵脚问题及古典诗歌(以唐诗为例)语法〔36〕。希望将来有人研究这些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注释:

〔1〕Vasil'ev V.P.《Ocherk istorii kitajskoj literatury》(《中国文学史纲》);St.Peterburg.1880.P 459—472。

〔2〕Vasil'ev V.P.Primechanija ma tretijvypusk 《Kitaj-skoi khrestomatii》(中国文选第三辑注释).St.Peterburg.1882(石印本)。

〔3〕《Antologija kitajskoj liriki 7—9v.v.》(《7—9世纪中国抒情诗选》),Moskva-Peterburg.Vsemirnaja literatura.1923。

〔4〕BoTsjui:《Chetverostishija》(绝句), Moskva. Goslitisdat.1949。

〔5 〕关于编出的古典诗歌俄译本参见:李福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苏联(小说、戏曲)》,学生书局,1991年;田大畏编的《俄译本简明表》,129—132页。

〔6〕〔7〕Vasil'ev V.P.《中国文学史纲》P457—458。

〔8〕〔9〕参阅前注《中国文选第三辑注释》P8—9:P51。

〔10〕 Fedorenko N.T,《Shiching》iego mesto v kitajskojliterature(《诗经》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Moscow.Izda-tel'stvo vostochnoj literatury,1958。

〔11〕Fedorenko N.T.:Chü Yuan.Vremja i tvorchestvo:Isto-ki i problemy tvorchestva(屈原.他的时代与创作.创作根源与其他问题),Moscow.Nauka.1986。

〔12〕Lisevich I.S.Drevne-Kitajskaja poezijai narodnajapeshja (Yue-fu kontsa Ⅲ v do n.e.nachala Ⅲ v.n.e.) (中国古代民歌与诗歌(汉代乐府)),Moscow.Nauka.1969。

〔13〕Zenin S.V.Kitajskaja anonimnaja aforisticheskaja poezija Czhanr "yao" s drevnosti do 17 veka (中国佚名警句式诗歌:古代至17世纪“谣”研究)论文提要,Moscow.1992:Zenin S.V.:Istoki zhanra "yao"(谣体裁之起源)——"Literatura i kul' tu-ra narodov Vostoka",Moscow,Nauka,1990,51—67页。

〔14〕Cherkasskij L.E.:Poezija Tsao Chi(曹植诗歌研究), Moscew.Izdatel' stvo vostochnoj literatury,1963。

〔15〕Maljavin V.V.:Yuan Chi(阮籍),Moscow,Nauka,1978。

〔16〕Kravtsova M.E.:Poezija drevnego Kitaja. Opyt kulturologicheskogo analiza(古代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文化学分析 尝试),St.Peterbury,Peterburgskoe vostokovedenie,1994。

〔17〕Eid lin L. Z.:Tao Yuan-min i ego stikhotvorenija.(陶渊明及其诗歌),Moscow.Nauka.1967。

〔18〕Tomikhai T.X.:Yü Hsin(庚信研究),Moscow,Nauka. 1988。

〔19〕Bezhin L.E.:Hsch Ling-Yün (谢灵运研究), Moscow,Nauka,1980。

〔20〕Bezhin L.E.:Pod znakom vetra i potoka(风流名士),Moscew,Nauka,1982。

〔21〕中文介绍参见笔者写的《苏联研究中国文学理论概况》——《中国文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集》,钟彩钧主编,中央研究院,台北,1992,321—322页。

〔22〕Eidlin L.Z.:Parallelism v poezii Po Ju-yi (《白居易诗中的对偶》)——《Trudy Moskov skogo Instituta Vostokovede-nija,Moscow.Izdatel' stvo,Moskovskogo Instituta Vostokov-edenija,1946,vyp.3,169—180页。

〔23〕Fishman O.L.:Li Po.Zhizn'i tvorchestvo(《李白:生平与创作》),Moscow,Izdatel' stvo vostochnoj literatury, 1958。

〔24〕Serebrjakov E.A.:Du Fu:kritiko-bio-graficheskij oc-herk(《杜甫评传》),Moscow,Goslitizdat,1958。

〔25〕Bezin L.E.Du Fu(《杜甫》),Moscow,Molodaja gvar-dija,1987。

〔26〕Dagdanov G.B.:Chan-buddism v tvorchestve Wan Weja(《王维创作中的禅宗思想》),Novosibirsk,Nauka,1984。

〔27〕Dagdanov G.B.: Meng Hao-jan v kulturesrednevekovogo Kitaj(《中国中世纪文化中的孟浩然》),Moscow,Nauka,1991。

〔28〕Eidlin L.Z.:Tanskaja poezija(《唐代诗歌概论》),Literatura narodov Vostoka.Moscow.Nauka.1970.130—175页。Tanskaja poezija(《唐代诗歌》)—Poezija epokhi Tan.Moscow.Khodozhestvennaja literatura.1987.5—24页(《中国文学丛书·唐诗卷序言》)。

〔29〕Sukhorukov V.T.:Poezija Wang Wei' ja v russkikhperevodakh(《评俄译王维诗》),Klassicheskaja literatura Vos-toka.Moscew.1972.200—223页。

Poety kruga Wang Wei' ja(《王维周围的诗人》), Vostochn-yjal' manakh.Moscow.Khodozhesivennaja literatura,1979.vyp.7:Elementy social'noj kritiki v poezii Wang Wei'ja(《王维诗中的社会批评因素》),Teoreticheskic problemy izuchenija litera-tur Dal'nego Vostoka.Moscow.1978.185—194页。

〔30〕Serebrjakov E.A.:Lu You.Poezdka v shu(陆游:入蜀记》),Leningrad.Izdatel'stvo Leningradskogo Universiteta.1968。

〔31〕Serebrjakov E.A.:Lu You.Zhizn'i tvorchestvo(《陆游 生平与创作》),Leningrad. Izdatel'stvo Leningradskogo Uni-versiteta,1973。

〔32〕Serebrjakov E.A.:Kitajskaja Poezija 10—11 vekov.Zh-anry shi itsy(《中国十至十一世纪的诗词》),Leningrad.Izda-tel'stvo Leningradskogo Universiteta.1979。

〔33〕Smirnov I.S.:Iz istorii poezii kontsa 14 veka (R-annij etap zhizni i tvorchestva Kao Ch'i(《14 世纪末诗歌之一页:高启初期创作研究》),Voprosy vostochnogo literaturovede-nija i tekstologij,Moscow,Nauka,1975,163—172页。

〔34〕Semanov V.I.:Antiimperial sticheskie motivy vpoezii Huang Tsung hsian'ja——《黄遵宪诗歌中的反帝主题》。

Vzaimosvjazi literatur vostoka i Zapada. Mosckva.Izdatel' stvo.vostochnoi literatury,1961.81—118页。

〔35〕Zajats T.:Zhizn'i tvorchestvo (《秋瑾——生平与创作》),Vladivostok,Izdatel' stvo Dal'nevostochnogo Universit-eta,1984。

〔36〕Jakhontov S.E.:Gramatika Kitajskikh stikhov (《中国诗的语法》)——Teoreticheskie problemy i zuchenija literaturDal'nego Vostoka,Moscow,Nauka.1974。

标签:;  ;  ;  ;  ;  ;  ;  ;  ;  ;  ;  ;  

俄罗斯中国古典诗歌研究_诗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