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背后的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奖论文,茅盾论文,矛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位得主的回答
近年茅盾文学奖遭遇批评愈来愈大,不仅遭到了非茅盾文学奖得主的作家的批评,一些茅盾文学奖得主也并非对它完全赞同。4月6日,茅盾文学奖得主刘心武、刘白羽、陈忠实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用委婉的方式对茅盾文学奖表达了不满和异议。
笔者多次联系采访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均未果。叶蔚林在2000年第二期《文学自由谈》指出:“实话实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当年获茅盾文学奖就有点勉强。尽管老莫写作勇气可嘉可佩,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但读过《将军吟》的人,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粗糙之作,人物有概念化倾向,艺术性较差。只因当时胡禾木读了,大加赞赏,于是就获奖了。并不是因为老莫已不在人世,死无对证,便不负责任随意贬低他。好在老莫有自知之明,生前曾面对面地对我说过:“老子运气好,搭帮胡乔木,得了矛盾奖。”
笔者:刘心武先生,你的小说《钟鼓楼》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请你回答,你的《钟鼓楼》获茅盾文学奖够格吗?
刘心武:作家写作并不是为了获奖,我本人也没有争取。我的《钟鼓楼》是出版社推荐的,我是同意的,说明可以参加,当然我认为获奖是正常的。我没有办法左右各种奖项的贬值,我的那一届包括李准的、张洁的,我觉得很好。后来对茅盾文学奖的议论多了,我心里很难过,搞得我们得奖是很不光彩的事似的。我只能说,我们那一届是合理的。
笔者:刘白羽先生,请你谈谈茅盾文学奖。
刘白羽:别的可以谈,这个问题不好谈。
笔者:为什么?
刘白羽:不是有许多议论嘛,这个问题很复杂。
笔者:有人认为,你的《第二个太阳》没有资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你对此怎么看?
刘白羽:我不谈,我不谈,我不谈……
笔者:陈忠实先生,我只想问一个问题,你的《白鹿原》(修订本)获得茅盾文学奖,但参评时修订本还没有出来。请问你究竟喜欢《白鹿原》修订本还是《白鹿原》?
陈忠实: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
笔者:啊?
陈忠实: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
重温茅盾遗愿
1986年12月10日,诺贝尔去世。他在遗嘱中对文学奖的要求是奖给“文学方面曾创作出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尽管诺贝尔文学奖有遭人非议的地方,但评奖基本坚持诺贝尔的遗愿,即作品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而茅盾文学奖的评选结果与茅盾的遗愿有很大的距离,甚至违背了茅盾的遗愿。
1981年3月27日,著名作家茅盾逝世,留下了其于1981年3月14日致中国作家协会信中立下的遗嘱——
“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25万元(一说30万元——笔者注)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1981年10月,中国作家协会决定启动茅盾文学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茅盾文学奖越来越暴露出与茅盾遗愿矛盾的“矛盾”。其矛盾的焦点是,茅盾遗愿设立文学奖的目的是“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事实上,越到后来,一些也许是优秀的,但不是“最优秀的”作品进入了茅盾文学奖。
那么茅盾文学奖究竟如何产生的呢?
茅盾文学奖每一届的《评奖条例》都有变动,笔者所能够看到的第五届矛盾文学奖的评奖条例中,似乎并没有明确说明茅盾遗愿——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繁荣长篇小说创作。而事实上,以往获奖的基本上是现实主义作品。茅盾文学奖成了茅盾现实主义文学奖。茅盾的故乡、浙江文学院创作研究室主任洪治纲在《无边的质疑》中指出——
历届茅盾文学奖没能真正评选出“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自然无法真正体现出茅盾先生的初始愿望。这种距离是不言自明的。问题是,这种距离不仅从评奖结果上来认识,它实质上也体现了这种评奖背后某些观念上的局限性,虽然他(指茅盾——笔者注)自身的创作一直在遵循现实主义的审美原则,但他从来没有在任何文章中对其他创作原则进行过否定,而且他的《腐蚀》等作品还曾积极地尝试过一些现代叙事手法。他在要求设立文学奖的那封信中,最后一句是“我衷心地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如果我的理解没错,这里的“繁荣昌盛”是指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多元并存、相互融汇的创作格局。他老人家“衷心祝愿”就是这样一种繁荣,可我们的评奖离他的愿望究竟有多远不是显而易见的吗?——纵观18部获奖作品,我认为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四个方面——对小说叙事性过于片面强调;对现实主义作品过分偏爱;对叙事文本的艺术价值失去必要的关注;对小说在人的精神内层上的探索、特别是在人性的卑微幽暗面上的揭示没有给予合理的承认。
老人评委“力不从心”
对比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和评委会成员的名单,就会发现,代表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的茅盾文学奖,原来是一群“老人”评选出来的。评委会成员基本特点是——
1、评委普遍“老龄化”。
2、大多数评委已经疏离文学工作, 这些人是不折不扣的“前文学工作者”。
3、就第四届来说,很少有活跃当时文坛的评论家参与其中, 陈建功、雷达等少数几位除外。
4、所有的评委有不少是各部门的官员。
5、据了解,这些评委的产生,并不是民主推选出来。
6、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力不从心的“老人评委”, 还包括令人尊敬、德高望重的巴金。
既然如此,由这批“前文学工作者”评选出来的作品,自然带有“前文学”的气息,不那么令人满意了。作为第一、二、四、五届的评委会主任的巴金(第三届未设评委会主任),对评奖也同样力不从心。据了解,在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时,作为评委会主任的巴金托人告诉评委们,茅盾文学奖应该“少而精”、“宁缺毋滥”,但当时似乎没有人理会,一下子评选出6部作品。接着巴金一直因为健康原因, 没有办法过多地参加评奖。令人无奈的是,第五届矛盾文学奖的评委会主任依然是——巴金。
审读小组名实谈
按照评选条例,茅盾文学奖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部作品中,由审读小组筛选出20—30部作为候选篇目,再交给评委会最后守夺。
从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审读小组成员来看,基本是属于资深出版家、资深编辑家、文学评论家,年富力强,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的编辑、出版和研究,而且对整个文坛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且自身艺术素质较高。
但他们是个审读小组,他们说话算不了数,名不正言不顺,多多少少有点“陪太子读书”的味道。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审读小组确定的20多部候选作品中,有的是比较靠前的,甚至全票通过的作品,却可能根本不会获奖;第二,没有列入审读小组推出的候选作品,评委会也可以经过3名以上评委的提议, 在经过评委会以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取得不少于半数的票数后,可在审读小组推荐的书目以外,增添备选书目。有时,审读小组的意见和评委会的意见相差很大。据介绍,第三届、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都有没有进入审读小组推出的候选作品范围,但也获了奖。
在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中,这批由优秀编辑家、评论家、出版家组成的审读小组,在138部参评作品中,推出了25部候选作品。 其中全票通过的是:《长恨歌》(王安忆)、《尘埃落定》(阿来)、《第二十幕》(周大新),另外的得票居前的几部是《许三观卖血记》(余华)、《高老庄》(贾平凹)。这个体现审读小组的意愿的名单肯定也会引起社会的争议,但基本会符合大多数读者的意愿。但评委会最后的评选结果如何?那只有走着瞧了。
1999年8月已经评选25部候选作品出来,但现在却没有了下文, 呈现出一副“难产”迹象。一种说法是,有关方面因为对候选篇目不满意而暂停。另一种说法是,因为评委的名单难以确定而搁浅。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本届茅盾文学奖出现“难产”呢?笔者专程赴茅盾文学奖评奖办公室采访。
评委调整三分之一
4月7日,在中国作家协会,笔者采访了茅盾文学奖评选办公室负责人、评论家牛玉秋女士,她向笔者提供了一份最新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
问:现在对茅盾文学奖批评得很多,你对此怎么看?
答:茅盾文学奖不是政府奖,政府奖有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茅盾文学奖每一届评出,很多人说三道四,说明大家对茅盾文学奖很关心,这是好事。假如一个奖评出来,没什么反应,就不正常了。实际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一直是畅销的,说明读者还是欢迎的。这句话我不知对来采访者说过多少遍,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一家媒体刊登出来。
问:为什么经常有人把茅盾文学奖误认为是政府奖呢?
答:这种误解是有理由的。在于它的全国性、作协主持、工作受中宣部领导等原因。严格地说,中国作协不是政府机构。
问:请问审读小组能够每人全部读完所有作品吗?
答:能够,因为这些人平时就在阅读。
问:评委会委员能够把25部作品全部读完吗?
答:这是个问题,有些评委年纪已高,要他们全部读完有困难。但评委中有一半人参加了初选的审读小组,这一半人读完这25部作品没有困难,另外的人负担重。
问:在评奖过程中有没有出现托关系、走后门的现象呢?
答:文学评奖本身的标准不同。如果评选把一部明显的、不够水准的作品放上去,是毁自己的名誉。茅盾文学奖是要上文学史的,从目前来看,评委还是非常珍惜自己的名声的,因为这些人如果想通过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去获取利益,不如去搞影视,他们去搞影视没有什么困难。
问:请问第五届的评委名单出来了吗?
答:已经出来了。
问:评委中主要有哪些人?
答:换了三分之一,增加了不少年轻的评委。
问:我可以看名单吗?
答:我刚才请示了领导,现在还要请示上级,如果可以,马上给你发传真。
问: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有难言的苦衷吗?
答:没有。
牛玉秋还告诉笔者,茅盾文学奖的最后评选于今年5月份启动。 对本届评委的班子有1/3的人进行调换。
改革才是出路
茅盾文学奖受到了圈内圈外的质疑,有人问王朔,你的作品是否有可能获茅盾文这奖?王朔说,你不要害我呀。而余华则表示,中国还有什么文学奖?事实证明,一些获奖作品已经被人遗忘。在采访中,大量的圈内圈外人士对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表示不满。4月9日,笔者在榕树下文学网站散发有关茅盾文学奖的帖子,但回应者寥寥无几。
茅盾文学奖越来越辜负茅盾的一番苦心,越来越辜负读者的信赖。洪治纲认为,必须对茅盾文学奖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他指出,首先确立明确而科学的评审标准,即坚持艺术原则立场;共次是强调对多元化小说审美理想的积极推崇,尤其是对一些具有探索意义的作品给予积极的重视,文学的先锋精神尤其值得关注;对于评委的组成,有必要进一步民主化、制度化,有效提高审读小组的预选权力。
著名评论家陈晓明指出,应当慎重对待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应当防止小圈子化。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在高校的文学教材中很少被提到或根本不被提到,茅盾文学奖不能进入大学学术传播渠道,就有可能走向难以为文学界大多数人士及广大读者认同的小圈子。
多次参加茅盾文学奖审读小组的白烨则认为,茅盾文学奖的症结,问题出在评选,根子在于体制。把问题最终归于体制,是因为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过程的组织尤其是评委队伍的组建,都是中国作协考虑各种因素来具体操持的。既要考虑所谓的权威性,又要考虑所谓的平衡性,结果就不能不选聘年事已高的、各门各派的评委,至于这些人是否熟悉长篇创作和熟谙长篇艺术,至于评奖能否真实反映长篇小说创作的现状与已有水准,基本上管不了也顾不上。以这样一种机制去运作茅盾文学奖,前景很令人担忧。可行的办法是中国作协从评奖中淡出,代之以茅盾文学奖基金会作为主办单位,以民间的方式予以运作,以年富力强的评论家、研究家、编辑家组成主要评委会,这或可会给这一每况愈下的文学大奖带来些许起色。
背景新闻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
届次作品发表时间获奖作品作者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
东方
魏 巍
第一届1971—1981 李自成(第二部) 姚雪垠
将军吟 莫应丰
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
芙蓉镇 古 华
黄河东流去 李 准
第二届1982—1984 沉重的翅膀(修订本) 张 洁
钟鼓楼 刘心武
少年天子
凌 力
平凡的世界 路 遥
第三届1985—1988 都市风流
孙力、余小惠
第二个太阳 刘白羽
穆斯林的葬礼
霍 达
白鹿原(修订本) 陈忠实
第四届1989—1994 战争和人
王 火
白门柳 刘斯奋
骚动之秋
刘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