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我国情报学研究的拓展之势及其重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世纪之交论文,之势论文,重心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文章在简略地回顾我国情报学理论研究与情报实践互促互进的基础上,探讨了世纪之交我国情报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其研究重心。
关键词 情报理论 趋势 重心
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信息浪潮的冲击和经济体制的转换,使情报学的学科环境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情报学理论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变化。因此,探讨新时期情报学理论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情报理论建设无疑是有益的。
1 我国情报学研究的拓展之势
中国情报事业的创立孕育了中国特色情报学发展的沃土,而情报学研究又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情报事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促互进。我国情报事业经过40年的努力为情报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实践资料,特别是经过十几个春秋的蓄能、孕育和汇流,情报学得到广泛传播,情报学研究力量逐步加强,情报学介绍途径日益扩展,情报学研究领域不断推进,情报学理论探索日渐深化,情报学的宏观走向和战略思考也已受到关注。进入80年代以来,情报学术研究不仅注重理论情报学的研究,而且更加注重应用情报学的研究,引入了一些新的情报发展思路,在改革中为情报事业呐喊,为情报事业献计献策。如1982年初,强烈呼吁发展我国科技情报机检工作的重要性,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促成了国家把全国科技情报检索系统作为一个重要项目列入国家计划,带动了我国计算机情报检索事业的全面发展;1982年底,提出了大力加强情报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受到国家科委的重视,促成了国家科委在武汉大学投资建立培训中心。理论工作者已把情报学的探讨与新观念,新的术语、新理论、新思潮、新流派、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结合起来,可以说是百论建树,交叉渗透,蔚为壮观。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存,它对于情报学学科建设,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都不可低估。
1.1 树立大情报观
情报的概念最早仅局限于科学情报(SI),以后又延伸到科学技术情报(STI)。70年代末,西方一些情报专家在分析后工业社会信息系统面临任务时,提出:信息社会传递的不再是SI,也不再是STI,而是传递科学技术社会情报(Scientif ic Technical &Societal Information即STSI)。信息时代对情报的需求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情报的价值观。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也曾指出“必须把科学技术信息当作包括经济、社会、法律与政治信息在内的巨大信息复合体的部分”。所谓“大情报观”就是指情报复合体的观念。社会情报观一直处于不断地演化中,它对情报学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大情报观在情报界并不陌生,其核心是要求情报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突破早期科技情报的局限,与社会、经济、管理等情报有机结合,面向经济,面向社会,改善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对于推动我国整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情报学应当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深入研究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的情报及其活动规律。
1.2 提出有关情报吸收的新理论
当今社会,人们日益关注人类思维、知识的活动,研究知识的产生和吸收。知识工程、认知科学、情报学的产生就是最好的例证。
如果我们把图书馆视为人类第一代知识存贮体的话。那么数据库的出现则应该当作第二代知识存贮体。应该说,数据库在知识有序化上所做的努力远远超过以印刷物为收藏单位的图书馆。
布鲁克斯曾提出过“知识地图”的设想,未来这种设想在智能化的知识库将会逐步实现。智能化知识库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完善,克服人们在利用和吸收知识上的障碍。这种智能信息检索系统,不仅能检索信息、指示信息源,而且能帮助人们分析和吸收这些信息,成为新的知识。目前的Mapindec和Patstat Plus已向人们展示了知识库的雏型。因此,知识库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然会丰富情报学的理论体系。
1.3 深入信息产业的新层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通信网络的空前繁荣,加速了经济的运转和社会变革。一种新型的智力、技术、知识密集的产业——信息产业正在从传统的第三产业划分为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是指生产与信息相关产品或从事相似服务的产业群体。信息产业主要应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经济目的、具有生产性和服务性;二是具有规模效应的生产、服务群体。
随着信息产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给情报学的发展提出更多的实际问题,需要情报学的理论去证实和发展。情报资源论、信息经济学、情报价值观、情报增值论等理论和学科都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实践得到逐步深化和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从而推动情报学的发展。情报学将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将会更有力地推动社会生产的进步。
信息产业提出了大量的信息经济学问题,同时对微观经济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信息产业的发展还为人工智能、知识工程、认知科学等情报学研究的前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更加广泛的活动舞台。因此,可以说,信息产业必将会对情报学的基础理论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前景。
1.4 开拓文献计量学的新领域
文献计量学已开发的6个定律日渐成熟,充实了情报学的基础理论。文献计量学正在向建立复合型概率模型(GIGPD)方向发展,以此来统一解释6个定律。
文献计量学正在向信息计量学的方向发展。未来信息计量学研究的对象不再是文献,而是数据、知识和信息符号。全文数据库的发展使情报检索不再是指示文献源,而是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因此,建立GIGPD、实现信息、数据的定量化,发展信息计量学会给情报学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1.5 建树情报传播的新学说
今天的时代,情报量骤增,情报成为社会生产的一种重要资源。电子计算机、光通讯技术和新型通信卫星的不断发展,使信息技术进展神速。高度的自动化成为可能,社会化的信息网络系统使信息技术达到高度共享,以至于有人认为,情报的重要性已大于材料和能源,情报和知识成为生产力、经济成就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在社会产品总价值量中,情报价值已超过有形物价值,情报站和情报中心已成为社会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社会的信息化,导致情报学和传播学的研究与探索。情报和传播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情报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运用传播学理论研究情报传播问题开始兴起。它着重分析语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语言符号与所指对象及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和评估情报传播内容的结构、语言特点及其价值,揭示个人理解信息及其整合为知识结构和大众传播对个人、群体、社会产生影响的奥秘等等。在情报传播新学说的建树过程中,孕育着情报学理论新的生长点。
在当代情报学研究领域,除了日益拓展传播途径,不断突破研究领域外,情报学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化。在情报学发展途径、发展动力、发展特点和分类体系等方面已有理论建树,研究触角还迅速伸向科学方法9论层面。
1.6 发散管理科学的新思绪
系统管理理论是大生产的产物,最佳管理思想是现代化管理思想之一。现代情报管理系统是一个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网络体系,这在客观上提出了情报管理现代化和最优化的要求,其中,有情报管理体制的高效化问题,有情报管理人员的素质的高质量问题,有情报管理程序的最佳组合问题;现代化管理已涉及运筹学、科学学、系统论、数学经济方法、模拟方法、价值工程、效用理论等多种方法,情报管理方法的进一步科学化已是必然趋势;以计算机为中心,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运用系统工程等新的科学理论,使情报生产、组织、管理全盘自动化,已成为情报管理手段自动化的基本特征。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情报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无论是宏观情报管理、微观情报管理、还是情报管理理论、概念和信息手段,都在向新的高度发展,逐步实现情报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开创情报管理的新局面。因此,在未来的情报学研究中将发散管理科学的新思绪。
1.7 情报与社会关系的新思考
情报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及人类管理、决策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情报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情报过程与其它社会过程已密不可分。因此,发展中的情报学研究情报与社会关系,情报需要与社会的关系,情报交流与社会的关系,情报技术、信息产业与社会的关系等,以探索情报的发展方向,预测情报信息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将发生什么重大影响,并研究人类应该怎样对它控制和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并避免可能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我国情报学研究的十几个春秋,是情报学广为传播、大力发展和学科理论研究力量迅速崛起的岁月。十几年来,情报学研究领域不仅涌现了源源不断的成果,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成果向整个情报学理论研究体系展示了蓬勃的拓展之势和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
2 世纪之交我国情报学研究的重心
在20世纪与21世纪合拢之际,科学—经济—社会—文化大背景将出现新的图景,情报学的发展将置于新的坐标上,情报学研究者的心态将随着新世纪的跨越而震颤。主客体结合的新的“世纪之交效应”将促进跨学科探索,使情报理论界适应系统综合的新趋势。在目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新形势下,形成了相应的情报学研究的重心。
2.1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情报需求研究
在情报学的发展过程中,用户及其需求的研究一直是情报理论研究中最基本和最永恒的主题。这也是情报学的研究颇具凝聚力,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情报学的研究以及情报系统的建立将更加突出和强调“人的因素”。现在有人开始探讨“无纸社会”的问题,即使真有一天技术发展到一个手提箱可以容纳一个图书馆或文献中心的地步,这时,情报理论研究的主题应该是什么?只能是应该向手提箱中装什么的问题以及怎样装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问题。可见,不论在什么时候,用户情报需求都是情报理论研究的重心,时代与环境的变化可能使研究内容变化,但研究的主题却不会变。
2.2 信息服务业发展战略与结构调整研究
信息服务业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是增长快、需求广、效益高、省能源和无公害的战略型产业。它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国力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我国信息服务业,为经济转型开拓我国信息服务业的效能和增值市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各级政府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智力投资。因此,对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成为新时期情报理论研究的重心,围绕这一重心将以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与结构调整为热点展开。
2.3 面向高速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
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三者及其相互渗透、连结、联合而形成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网络,是名符其实的一场网络革命,而网络革命实质上是电信革命、计算机革命、软件革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的综合反映。网络革命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数字通信替代模拟通信,微机替代主机,电子信息替代人工信息,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电一体”、“三网合一”的发展潮流。网络革命不仅推动了原有信息网络的根本性转变,更重要的在于它是实现国家范围内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世界范围内信息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最有效的途径。
90年代,随着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建设和全球网络化的兴起,面向高速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尤为突出。这需要综合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信息科学、情报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从经济、人文、技术三个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研究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有序化,这是当前乃至未来最有影响的课题。
2.4 面向21世纪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研究
21世纪将是由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21世纪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制高点将是信息管理人才培养及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强经济建设,努力提高生产力,增强国民经济实力,通过信息资源开发来获取更大利润。据有关专家测算,信息产业投入产出比是1:2.17,增加一个单位信息要素投入,对国民经济贡献是增加物能要素15.8倍,美、德等发达国家,对信息产业投入1元资金,能在国民经济及其它部门激发出2—8元的产出,我国的投入和产出比是1:6.78。目前,先进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占GNP的比重达40%—60%,年增长率是传统产业的3—5倍。据此,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力图抢占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制高点,优先发展信息产业。90年代初,美国信息部门的从业人数已占总就业人数的75%,预计本世纪末将达到80%。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九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有关专家预测,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增6%的前提下,“九五”期间我国信息产业的增值占国民生产值的比率,可能从1982年的15%上升到30%以上,信息部门的从业人数,将由目前的8.8%上升到20%以上。目前,全国经济信息化格局已初步形成,“三金工程”正处在紧锣密鼓的实施之中,第一批24个省市的“金桥工程”已建站联网,广东于今年2月已完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初稿”,深圳市已提出构建“信息城”的战略目标,上海的“三个一”人才工程已经启动,如此等等。在这火红的年代里,在产业界、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技术市场等都设置了行业系统信息机构,仅信息咨询公司已有7万多家,从业人员110万人。正由于信息经济这一驱动,我国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就业流向已发生了变革,市场需求机制不断调节着人才应用流向。据此,本世纪末到21世纪,我国将面临着千百万人才的信息管理教育问题,而目前的教育能力及教育主体的这种需求显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如何培养社会经济信息化所需的各类专业适用人才,提高专业队伍素质,是一个急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文献信息管理类专业责无旁待。在学科建设方面也都有深化改革的任务,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使我们的专业教育更紧密地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尤其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