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蓬安中学校 6378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新课改油然而生。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策略,实现减负增效,做到有效教学。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必须本人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本文中,笔者以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初中历史教学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促进初中历史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建议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为此,我们如何落实这些理念,贯彻这些思想,在实践中优化教学方法,改进传统常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为创新教学的必然内容。
一、强化课前预习,夯实基础知识
对于学习来说,熟能生巧,学生如果能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在课堂上就会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轻松的学习课堂内容,其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很高了。传统的常规历史课堂不可否认也有学生的预习工作,但那种预习只是学生自己盲目的阅读,胡乱的翻看教材,几乎没有什么收获,更谈不上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了。按照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也需要强化课前预习,夯实基础知识,这里的预习就不同于常规课堂的预习工作了,它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预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根据已经了解的尝试及教材的内容提出问题,确定需要了解的对象,然后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探究程序,进而在信息化的今天通过有效的途径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在自主探究时,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给学生提供所需的资料及提示相关信息,起着活动的活动的辅助者和组织者的作用,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盲目无序的预习,有利于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预习工作时,引导学生设置这些探究问题: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针对走私鸦片,林则徐是怎么做的?战争是因为他而引起的吗?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战争失败对我国的影响有哪些?我们又什么会战败?学生带着这些探究问题进行预习的话,一定会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让位学生,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有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特征,注意力有时候很难集中,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革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课改要求初中历史课要实现合作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合理分组,科学搭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合作有竞争,这里可以开展一些问题竞赛,主体辩论赛等方式来实现。传统的历史教学一般是格式化的复制性教学,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言听计从,没有学习的主动权。新课改下,我们要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体验式教学和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如讲到新中国的成立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视频,反应新中国成立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共和国建立中的艰难和困苦以及我们一些不屈不挠的英雄事迹,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善于观察利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名西方史学家说过:“学习历史的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历史材料的无限兴趣。”其实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样,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只要拥有了学兴趣,那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就会如虎添翼。因此,在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景,尽量选择与教材有关而又是同学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努力缩小学生与历史的时代距离,使之由被动的“死记”变为主动的“理解”,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注意倾向的目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激活求知欲。如讲到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时,引入当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进行探讨,从而引起学生共鸣,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在历史课教学中,历史教师适时补充史料,增强趣味性。如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可以从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说起,这样就会在教师的有效导入下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历史课堂,巧妙地使用名著中的妙语也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讲《鸦片战争》中的清朝战败的原因,在历史课堂,老师可以引用《红楼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来表达历史故事和表现的意义。
四、创设条件,实现体验式学习
历史知识的活化有许多途径,比如说创设情景,如实物演示情景、图片、表演再现情景、语言描述情景等。例如在讲述玄奘西行时有老师就通过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由于这是一部学生非常熟悉的电视剧,所以他们一下就进入了状态,有的学生甚至还跟着哼起了歌曲。教师由此而提问《西游记》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要去哪儿?去干什么?”这样不仅烘托了主题、渲染了课堂气氛,而且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通过体验发现知识。比如讲述我国四大发明中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就可以让学生用磁铁和缝衣针按照一定的程序制作简单的指南针,从而激发他们了解古人是如何制作指南针的强烈兴趣,对知识的进一步讲授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教育家赞可夫也曾经提出“凡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从兴趣而来的东西,凡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克服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由此可见,求知欲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主要力量,更是其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国军.浅谈初中历史的创新性教学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2016(01)
[2]李伟艳.初中历史实现创新教学的相关对策探究[J].新课程学习,2017(06)
论文作者:陈婷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历史论文; 兴趣论文; 激发学生论文; 新课改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