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非智力因素论文

重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非智力因素论文

重视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视论文,智力因素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验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人能否出类拔萃,起主要作用的往往不是他的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德行、毅力、精神和体质。

非智力因素何以会产生这样重要的作用?道理其实也很简单。首先,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体魄,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人的身体就象一辆载重汽车,没有血肉躯体,当然谈不上去装载什么知识,但光有血肉躯体,而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就象汽车没有一个好的发动机一样,只能载有限的东西跑有限的路程,这样无疑使一个人丧失了可以获得成功的多种机会。初露才能,却感叹力不从心或英年早逝的憾事,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发生。其次,作为非智力因素的人格则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动力源泉。人生价值的创造、理想的追求,需要有一个动力系统的支撑,这个动力来自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由于人们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往往是一个曲折的、经常遭受挫折和失败的过程。在时常面临挑战的人生旅途中,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很可能会在距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偃旗息鼓,顽强的性格和坚韧的毅力此时便成为至关重要的力量源泉。同时,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毕竟有限,许多事情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借助于社会的力量才能解决。而能否得到他人的帮助,就取决于个人自身的品行。自尊者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他人和乐于助人者也往往能得到同样的回报。一个自私自利、刚愎自用,疑神疑鬼,目空一切的人,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帮助,只有在别人还不了解他的德行时才有可能。再次,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关系来看,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反过来会促进智力因素的提高。强健的体魄带来充沛的精力,充沛的精力带来旺盛的求知欲,旺盛的求知欲使人自觉泛舟无涯学海。当然追求知识不是乱石投河,因为知识的作用并不是源于知识本身,而是源于人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种掌握和运用又源于人的一种内在的自觉,源于对世界、社会、人生的特定理解,即源于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如果说,这样的分析仍显抽象的话,那么我们再从毛泽东这一妇孺皆知的伟大人物的成功中,看看非智力因素教育的重要性。

毛泽东是现代中国的一代伟人。研究他成为伟人后的理论和实践,对社会有意义;研究他成为伟人前的思想和行动,对人生有启迪。毛泽东青年时期求学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该校把德、智、体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宗旨,在这种教育氛围下,青年毛泽东把“身心并完”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他一方面十分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并为此孜孜不倦,博览群书;但另一方面,他反对重智、轻德和体的片面做法,认为没有体,智就失去了载体;没有德,智就失去了方向。换句话说,他十分重视培养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包括独立思考和行事的态度、敢于斗争的性格、面临困难时的意志力、自律精神和健康的体魄等。从1917年一师开展的“人物互选”活动结果可以看出,毛泽东当时不仅在“文学”、“言语”、“才具”等智力因素方面出类拔萃,在“自治”、“胆识”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首屈一指。二十年后,毛泽东作为一位成功者回顾青年时期所受教育的意义时,特别提到了道德教育和体格训练的重要性。导师杨昌济那种高尚的道德、坚定的信仰和“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的情操,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青年时期这种师传生受树立起来的信念和不屈精神,使毛泽东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坚韧不拔,三“落”三“起”。而早年通过爬山、游泳、洗冷水浴等炼就的强健体魄,使他支撑住了“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其中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会有目前人们心目中的毛泽东。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成功,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每个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出类拔萃。但在这种热切心理的背后,许多人似乎不自觉地走进了一个误区,即把智力因素看作是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于是有了热门的智力开发,有了只会读书不会干家务的孩子,有了只计较考试成绩,而体力日衰、性情古怪、责任感淡漠的学生。造成这一情况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有主观原因。事实上,经过激烈的竞争和严格筛选而进入大学的学生,其智力水平并没有很大的差异,学业上的起点是基本一样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是完全相同的,为什么最终学习的成绩和思想行为表现会有显著的差异呢?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远大的抱负、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自律的能力、强烈的责任感等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既然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会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那么,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教育本身的反思,即现代教育中如何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涉及到教育体制方面的问题并非本文所能涉及,仅有选择地谈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究竟该如何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拥有这样一种认识,即非智力因素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意识是行动的导航器,没有想到自然也不会做到。把信念当作空洞之物的教师,显然不会教学生去追求崇高的东西;同样,把运动视作是浪费体能和时间的教师也不会鼓励学生去锻炼。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现代教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是在过程上体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在内容上达到德智体的综合。其次,把这种教育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程中,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到这种思想不仅是教师个人的认识,也是人类思想史上获得一致的共识;不仅是一种经验概括,而且是一种理论总结。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把学知识与学做人统一起来,除了书本知识、考试成绩以外,把自身的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和理性追求。第三,把这种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师自己的行动之中,做到身教言教的统一。教师开设一门课,不管是思想品德课,还是新闻写作课,不管是社会科学方面的课,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课,他都担当着培养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任务。

事实上,教书与育人总是相互联系而不能分开的,任何一门课的教学过程都必然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教师在讲台上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水平、教学态度乃至待人接物,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讲课中学到了天文、地理、数、理、化等方面的具体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智力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衣着、行动、谈吐以及对学生的态度、对周围人事的评价中,学到诸如责任、公正、自律、认真、刻苦、事业心、爱等等品质或者与此相反的东西。

此外,对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方法,西方的一些研究成果是可以利用和借鉴的。比如在人格培养和道德教育中,以认知心理学为依据,使认知能力在个体道德和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得到确证的做法等。由于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道德分析、道德判断,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直接告诉其结论。所以,道德认知能力包括道德理解能力、评价和选择能力的培养便成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西方在学生个性、人格教育中注意微观的、实践操作模式的研究,强调学生的自主活动的价值,并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行为实践来体现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以促进自身的人格完善。如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运用问题讨论法、反省法、个案研究法等等,都是具体以学生个体参与和自主活动为道德教育的方法论特征的,突出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和自我教育的能动作用,这无疑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正是我国学校德育所缺乏的。

总之,教书是为了育人,但是迷信智力因素的误区,往往使人把教书理解为传授知识,这是教育理念上的最大误区,虽然已引起教育界普遍的关注,但至今并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思想染濡给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涵义。否则,怎么会有教师是“世上最崇高的职业”或“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样的说法呢?

标签:;  

重视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_非智力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