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嘉禾县人民医院 424500)
摘要:目的 探究阿替普酶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对其一般资料进行整理。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其均采取阿替普酶和阿司匹林治疗。其中,A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0.6mg/kg,在30min内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B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0.6mg/kg,在60min内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C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0.9mg/kg,在60min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对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替普酶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剂量以0.6mg/kg,时间控制在30min内,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保证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阿替普酶注射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
引言:
在近几年临床工作中收治的脑卒中患者数量快速上升,其已经成为临床致死最高的一种疾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更是临床发生率较高且危害较大的一类疾病,这种疾病通常具有发生突然且对患者影响较大等特点,一旦发病,患者死亡可能性相对较高[1]。在临床对于这类疾病多采取溶栓治疗,治疗的时间越快,患者生存的希望越高且脑部功能缺损的可能性越小。而在溶栓治疗的药物选择上,目前趋于多元化。阿替普酶作为一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药物,其能够与纤维蛋白结合,形成纤溶酶来达到溶解血栓的目的。而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个体的差异或者其他干扰因素,导致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使得其临床推广受到限制。笔者结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就阿替普酶在治疗中的剂量与时间差异所导致的治疗结果不同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对其一般资料进行整理。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40例。
A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43~71岁,平均年龄(56.92±4.32)岁;
B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42~73岁,平均年龄(56.29±4.12)岁;
C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在41~73岁,平均年龄(56.18±4.52)岁。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诊断标准[2];(2)患者发病时间在4.5h以内;(3)患者无血压过高的状况,且在未服用过其他干扰药物;(4)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加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其均采取阿替普酶和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为口服,剂量为每日100mg,1次,连续服用3个月。其中,A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0.6mg/kg,在30min内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B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0.6mg/kg,在60min内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C组患者采取阿替普酶0.9mg/kg,在60min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在治疗后,需要对患者进行颅内CT检查,以对其颅内出血状况进行观察。
1.3 评价指标
根据两组患者的NIHSS变化来进行疗效评估,其可以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层次。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体征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在基础性疾病覆盖面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发率逐年上升。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近几年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由于这类疾病发生突然且病程进展较快,将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较大的威胁[3]。且在既往临床观察中发现,多数患者即使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能够保证生命安全,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脑部神经缺损现象,从而导致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下降[4]。溶栓治疗作为治疗这类疾病的常见措施,在近几年以阿替普酶作为主要溶栓药物,这类药物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激活纤维溶酶的活性,使得血液循环得以保证,血栓状况得到缓解,脑供血得以恢复,相关症状逐步改善[5]。而在我院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同剂量的阿替普酶注射剂使用,在用药结果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在给药时间上存在不同,药效发挥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区分。从本次实验结果上来看,以0.6mg/kg,时间控制在30min内,相较于大剂量的用药,更符合国内人的体质,降低了其他不良反应的诱发。同时,在用药剂量降低的情况下,患者的医疗成本也能够得到控制,使经济压力缓解,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剂量以0.6mg/kg,时间控制在30min内,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成本,保证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洁,朴翔宇,吴悦.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9,14(04):553-557.
[2]崔金凤,常连选,晋红宾.阿替普酶不同给药方式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06):82-83.
[3]胡永利.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9,16(04):68-69.
[4]胡善娜.阿替普酶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04):5.
[5]王自然,郑梅,赵广建,杨代群,雷红艳.阿替普酶注射剂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05):391-394.
论文作者:廖新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5
标签:患者论文; 缺血性论文; 脑卒中论文; 静脉论文; 统计学论文; 剂量论文; 给药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