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科学团体与科学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中国论文,二三论文,试论论文,团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N09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正发生着中国科学发展史上最有意义的变革,这就是“科学共同体”观念形成并不断加强。自1914年中国科学社成立后,以各种包括单科的、综合的科学学会为表征的“科学共同体”在二三十年代得到全面发展。据统计,1919-1937年成立的各类科学技术团体达到394个。(注:资源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普出版社,1990年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团体》(增补)上海科普出版社,1995年出版。此处所说科学团体主要指各类科学学会和协会,不包括后来成立的以中央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种科学研究机构。)而最主要的科学团体有42个(详见表1)。(注:以下四表均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团体》(上海科普出版社1990年出版)、郭金彬:《中国科学百年风云》(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何艾生:《中国民国科技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等书材料的编制。)正是这些“科学共同体”的建立,才使得处于当时政治局面混乱时期的中国科学,得以不断推向前进。
表1 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主要科学团体一览表
名称成立 成立
发起人
刊物
时间 地点
或负责人
中国科学社①1915 美国 任鸿隽等 《科学》
《科学画报》
中华农学会 1917 上海 陈嵘
《中华农学会报》
中华学艺社 1920 上海 傅式说 郑贞文
《学艺》
(前身丙辰学社)
中华自然科学社
1927 南京 赵宗燠 李秀峰等 《科学世界》
大中华科学研究社
1925吴稚晖
《民国日报》之
《科学周报》
自然学会
1932 东京 余颂光 甘尘囚
《自然学会会刊》
中国科学化运动学会 1933 南京 吴承洛 张其昀等 《科学的中国》
中国技术合作社
1933 上海 沈钧儒等
世界科学社 1934 北平 蔡元培 唐嗣尧
《科学时报》
科学建设促进社
1935 上海 蔡元培 朱家骅等
科学生活社 1939 上海 王天一
《科学生活》
中国地质学会1922 北平 章鸿钊 丁文江等 《中国地质
学会志》
中国天文学会1922 北平 高鲁
《会报》《会刊》
中国气象学会1924竺可桢
《气象杂志》
中国生理学会1926 北平 林可胜
《中国生理
学杂志》
中华海产生物学会
1929 厦门
中国数理学会1930 北平 夏元瑮等
中国测验学会1931 南京 艾伟等
《测验》
中国化学会 1932 南京 陈裕光等 《化学》《化学
通讯》《会志》等
中国物理学会1932 北平 李书华
《中国物理学报》
中国考古学会1933 上海 顾鼎梅等 《中国考古学
会季刊》
中国植物学会1933 重庆 胡先骕
《中国植物学杂
志》《中国植物
学会会报》
中华地学会 1931 上海 葛绥成等 《地学季刊》
中国地理学会1934 南京 翁文灏
《地理学报》
禹贡学会
1934 北平 顾颉刚 谭其骧
《禹贡》半月刊
中国动物学会1934 庐山 乘志
《中国动物
学杂志》
中国数学会 1935 上海 胡敦复
《中国数学会学
报》《数学杂志》
中国心理学会1937 南京 刘廷芳等 《中国心理学报》
中国工程师学会
1930 南京 韦以黻等
中华化学工业会
1922俞同奎 陈世璋
《化学工业》
中国矿冶工程学会
1926翁文灏
《矿冶杂志》
《矿冶专刊》
中华矿学社 1928 南京
《矿业周报》
中国营造学社1929 北平 朱启钤
《中国营造学
社汇刊》
华北工业协会1932 北平 戴乐仁
中国纺织学会1930 上海 朱仙舫
《纺织学报》
中国电机工程师学会 1935 上海 张廷金
中国水利工程师学会 1935李仪祉
中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1936 杭州 黄伯樵
中国化学工程学会
1935 天津 张洪源等 《化学工程》
中国自动机工程学会 1935 上海 张登义等
中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1936 杭州 夏光宇
中华医学会 1930 上海 朱恒璧
中华卫生学会1930 上海 褚民谊
(注:③中国科学社应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共同体,它成立于1914年,但因其早期主要的活动是在美国,直至1919年才正式迁往国内,它在国内的主要活动也正是从此时开始的,而且它在二三十年代的作用非同一般。因此,它自然包括在我们的论述范围之内。)
这些科学团体开展了大量工作,在近代科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事业 各学会大多以联络学者共谋科学研究的推进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为宗旨,发行科学刊物,出版科学著作。如中国科学社发行的最重要的杂志《科学》仅1919-1938年间即刊行了20卷,如果按照任鸿隽的推算标准,以每卷12期每期6万字计算,即有1400余万字;每期除了科学消息、科学诵讯等不计外,以长短论文8篇计算,就有论文近2000篇;假定平均每人作论文3篇,则有作者600余人通过《科学》杂志而以所作与世相见。又如中国地质学会自1922年成立之后,就开始刊行《中国地质学会志》,直至1940年共刊行20卷,共计8000页(每卷平均约400页),插图1000余幅。该刊多刊载纯学术的论文,多用英文,间有用法文或德文的。由于内容充实,质量较高,颇得中外人士的重视,在世界地质刊物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国外重要学术机关团体与之交换刊物的在1936年之前就达到了220处。可见各学会成立后,都将刊行科学杂志,推动科学研究,作为重要工作。与此同时,很多学会还出版各类科学专著,开展各类科学事业。如中国科学社就出版有“科学丛书”、“科学译丛”。中国天文学会也出版“天文学丛书”,后来还正式编纂中国天文学丛书规约。
第二,开展学术交流,推动联络研究 “合群力研究与探讨”[1]是当时各类科学学会成立的重要目的。各学会往往集中了当时最杰出的科学专家,有的学会会员还不受国籍限制,带有明显的国际性。如据1923年统计,中国地质学会“会员计77人,其中包括美籍10人;瑞典5人;俄籍3人;法籍3人;英籍3人;日籍2人;比利时、捷克、奥地利各1人。”[2]又如中国物理学会会员分普通会员、团体会员、名誉会员及赞助会员四种,其中名誉会员即为“国外著名物理学家对本会事业有相当贡献,由会员10人以上之提议经理事会一致通过者。”[3]法国物理学家朗之万(Langevin)即是被中国物理学会选为名誉会员的第一人。各学会成立以后都开展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正如天文学家陈遵妫所说:“凡一切科学之促进,必须相与观摩,以资鼓舞,量力互助,以增效率,庶几集合意见得成系统。”[4]学术交流的途径除了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外,主要是定期举办年会以及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见表2和表3)。1934-1936年还曾三次召开了多学会共同举行的联合年会,这可谓是当时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景观,大大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曾昭抡就化学方面的成就说:“我国近数年来在纯粹及应用化学上之研究成绩,远超过以前半个世纪。”[5]有些论文的学术水平在国内是第一流的,震动了国内科技界。联合年会不仅交流了研究成果,而且在“商讨科学国策”、“团结科学团体”、“考察科学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6]。
第三,审定科学名词,促进科学的规范发展 这些科学学会一成立后,就将科学名词的审查和编订作为自己的重要事业之一。科学名词的审定虽然从1916年中国科学社设立名词讨论会就开始了,但到20年代后期,科学名词的审查逐渐向分科发展,形成了由各学会自谋解决之势。如中国天文学会在1929年第8届年会后,就成立了天文名词编译委员会;又如中国物理学会1932年一成立,就成立由萨本栋、严济慈、王守竞、饶毓泰、张贻惠所组成的译名委员会,他们在北京多次开会讨论研究这项工作。1933年在上海召开中国物理学会第二次年会上,会务会议即讨论了国立编译馆请该会审核物理名词案,又推定吴有训、周昌寿、何育杰、杨肇、裘维裕、王守竞、严济慈等7人组织名词审查委员会。从1933年开始,该学会组织还常设物理名词审查委员会。在以后每次年会上,几乎都有议及审定物理名词或改选物理名词审查委员会之事宜。
第四,奖励学术成果,鼓励科学研究 为了鼓励青年科学家的研究和写作兴趣,进一步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许多学会都想方设法地设立科学奖励基金(见表4)。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大事,它有效地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开展,对于年轻科学家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表2 二三十年代中国主要科学团体年会一览表
学会
届次
时间和地点 论文数
备注
第五届
1920年南京
1919年本社人数435人
第六届
1921年北平
第七届
1922年南京
第八届
1923年杭州
中
第九届
1924年南京
至本年会员人数达648人
第十届
1925年北平
国
第十一届
1926年广州
第十二届
1927年上海
科
第十三届
1928年苏州
第十四届
1929年北平
至本年会员人数达981人
学
第十五届
1930年青岛
第十六届
1931年镇江
社
第十七届
1932年西安
第十八届
1933年重庆
第十九届
1934年庐山
至本年会员人数达1500人
四学术团体联合年会
第二十届
1935年广西
六科学团体联合召开
第二十一届 1936年北平
七科学团体联合召开1937-1939年
停开
中
第一届
1935年上海 4 年会暨成立大会
国
第二届
1936年北平 14 这次年会与中国科学社、物理学会、
数 化学会、动物学会、植物学会、
学
地理学会联合召开
会
第三届
因抗战爆发直至1940年才举行
第一届
1932年北平 10 年会暨成立大会
中
第二届
1933年上海 33 截止1933年3月会员人数为88人
国
第三届
1934年南京 40
物
第四届
1935年青岛 42 至此届年会会员人数为197人
理 第五届
1936年北平 48 本次年会为中国科学社、中国数学
会等7个科学团体联合年会
学
第六届
(不详)
会
第七届
1939年昆明 26
第一届
1933年南京 7
中
第二届
1934年
国 第三届
1935年南宁 16 六学术团体联合年会
化
第四届
1936年
53
学
第五届
1937年
48 1937年会员人数达1297人。抗战
会
第六届
1938年
14 开始后,几乎所有的群众学术团
第七届
1939年
79 体都不得不停止开年会,但中国
化学会自1937-1945年一直都坚持
每年召开年会,而且到会人数还不少。
第一届
1923年北平 27 年会期间举办学者演讲会5次
第二届
1924年北平 37 年会期间举办学者演讲会3次
中
第三届
1925年北平 19 年会期间举办学者演讲会1次
第四届
1926年北平 22 年会期间举办学者演讲会4次
国
第五届
1927年北平 29 年会期间举办学者演讲会3次
第六届
1929年北平 24 年会期间举办学者演讲会1次
地
第七届
1930年北平 21 年会期间举办学者演讲会1次
第八届
1931年南京 23 年会期间举办学者演讲会2次
质
第九届
1932年北平 38 年会期间举办学者演讲会2次
第十届
1933年北平 28
学
第十一届
1935年北平 32 年会期间举办学者演讲会1次
第十二届
1936年南京 29 年会期间举办学者演讲会2次
会
第十三届
1937年北平 62
第十四届
1938年长沙 41
第十五届
1939年重庆 69 年会期间举办学者演讲会1次
第十六届
1940年重庆 98 年会期间举办学者演讲会2次
中
第一届
1934年庐山 40 成立会暨第一届年会四学术团
国
体联合年会
动
第二届
1935年南宁 90 六科学团体联合召开本会论文
物
占各团之首
学
第三届
1936年北平 117 七科学团体联合年会本会提交论
文再居各团体之冠第四届年会直至
1943年才召开
表3 二三十年代中国部分科学团体参加国际科学大会一览表
科学团体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会议名称 派遣成员
中
1926.8 美国绮色佳 国际植物学会大会张景钺
国
1926.11 东京泛太平洋第三次科学会议 竺可桢
科
1929.5 爪哇泛太平洋第四次科学会议 竺可桢、胡先
骕、翁文
灏、黄国章、寿
振黄、陈焕镛
学
1930.9 葡萄牙
国际人类学考古学会会议 刘咸
中
1922.8 布鲁塞尔
第13届国际地质大会
翁文灏(提交
了4篇论文)
国
1926.5 马德里
第14届国际地质大会
(不详)
地
1929.7 南非第15届国际地质大会
(不详)
质
1933
华盛顿
第16届国际地质大会
葛利普、丁文江
学
1937
莫斯科
第17届国际地质大会
翁文灏(大会副
会 主席及煤田地质
组主席)、黄汲清
(大会专题组主席)
中
1925.7 英国剑桥
国际天文协会第二届大会 张云
国
1928.7 荷兰来顿
国际天文协会第三届大会 余青松、赵进义
天
1935.7 法国巴黎
国际天文协会第五届大会 高均、潘璞
文
1938.8 瑞典国际天文协会第六届大会 余青松
学
1929.5 爪哇万隆
第四次太平洋科学会议
余青松
中国
姜立夫(因姜
数学会 1936.7 阿斯洛
国际算学会大会 氏急于返国,未
果前往。但会员
中有论文寄往,托
人宣读)
表4
二三十年代中国主要科学团体的科学奖励一览表
团体
奖金名称
备注
高君韦女土 高君珊社友捐赠,奖给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地
中
纪念奖金
学五科,每年择定一科轮流给奖
考古学奖金 北平社友捐赠,专给是年考古学成绩最优的学者
国
爱迪生电工 电工科社友捐赠
奖金
科
何育杰物理 蔡宾牟等社友捐赠
学奖金
学
梁绍桐生物
学奖金
社
裘可桴、汾
龄父子奖金
范太夫人奖金 范旭东捐赠,专为资助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每年
500元
中
葛利普奖章 1925年学会理事长王宠佑为纪念他的老师葛利普教授
捐款设立的,每二年授予一次,这是近代中国地质学
会的最高学术奖。1926年首次授予葛利普本人,以表
国彰他“对于中国地质和古生物学方面的贡献”。第2次
(1927年)授予李四光,由于他完成了《中国北部之
地 蜓蝌》这部古生物学巨著。第3次(1929年)授予步达
生,以奖励他在周口店中国猿人的研究工作中做出的卓
质越贡献。此后获奖的有丁文江(1931年第4次)、德日
进(第5次)、翁文灏(1935年第6次)、杨钟健(
1937年第7次)等
学
赵亚曾先生 1930年设立,规定只能用于科学研究。1932-1937年获
研究补助金 奖的有黄汲清、俞建章、田奇与徐光熙、计荣森、
会许杰、孙建初与王曰伦等
中国 丁文江纪念 1936年设立,每二年授予一次
地质
奖金
学会 学生奖学金 1940年设立,专门为各大学地质系四年级学生设立
中
隐名奖金
奖励天文学著作,1927年赠授一次,送审著作共7种,
国得奖者为常福元所制之盖天仪;又于1935年赠授一次,
天送审著作共11种,得奖者为陈志元之ABC天文学(即
文陈遵妫著星体图说,国立编译馆)
学
淡园奖金
第一目的在补助中国出席国际天文协会者之旅费,倘
会政府正式派员出席,则遵照附议,此项奖金奖励研究
中国古代天文之著作
中
费耕雨先生 授予有关昆虫方面的研究论著
纪念奖金
国
许叔玑先生 授予农业经济方面的论著
纪念奖金
农
黄聘珍先生 授予有关农业化学的论著
纪念奖金
学
梁叔五先生60 授于林业科学著作
寿辰纪念奖金
会
孙玉书50寿 授予有关棉作的论著并用以资助对棉作有研究的学生
辰纪念奖
出国留学
总之,以近代学会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的普遍建立,形成了有效能的科研群体,加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大推动了科学研究的发展。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已经基本形成,它标志着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真正开始和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