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1例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常规西医治疗的35例为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另36例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SCr、尿素氮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疗效确切,可推广。
关键词 早期慢性肾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
慢性肾衰竭是由各种原发或是继发肾脏疾病致慢性、进行性地肾实质损害,并由此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及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呈不可逆的进展,最终会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危及患者身心健康,甚至是生命[1]。早期慢性肾衰竭多采用药物治疗,但西药的副作用较大,患者用药依从性欠佳;因此,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延缓病情的进展尤为关键。本文主要研究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慢性肾衰竭的效果,并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将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71例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的35例作为对照组,本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0:15,年龄范围为49-67岁,平均(57±1.26)岁。另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36例作为观察组,本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9:17,年龄范围为48-66岁,平均(56±1.69)岁。两组临床资料对比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可作进一步对比分析。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饮食干预及对症支持,与此同时,给予对照组患者阿魏酸哌嗪片口服治疗,一次100mg,爱西特药用炭片口服治疗,一次1.2g,一日三次;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元清肾汤治疗,具体中药药方为:山药30g,红景天15g,大黄、莪术、海浮石各9g,甘草6g,以上方药均用水煎煮后取汁分早晚两次口服,一日一剂,连续治疗6个月。
1.3效果评定
记录两组治疗后患者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SCr)、尿素氮等实验室指标水平,同时,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其中: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SC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20%及以上为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SC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0%-19%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甚至加重为无效[2]。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均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代表,计数资料用百分比(%)代表,只有比较差异且P<0.05时,方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治疗后两组各项实验室指标水平
观察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SCr、尿素氮等各项实验室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各项实验室指标水平(±s)
2.2对比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
36例观察组治疗后19例显效、15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4.44%,35例对照组治疗后14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4.2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临床上,肾衰竭患者的病情发展快,变化迅速,对其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慢性肾衰竭是各类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临床表现,透析、药物等是临床治疗该病的首选,但前者治疗费用较高,且对于早期慢性肾衰竭的效果不太明显;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较多,患者依从性欠佳[3]。祖国医学认为,早期慢性肾衰竭属于“虚劳”、“关格”、“水肿”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湿浊瘀毒等,本次所选用的益元清肾汤中,山药为君药,能够补脾肾之气,又能字样脾肾之阴;红景天作为臣药,不仅能够养肺阴,而且还能发挥活血化瘀的效果;海浮石可化痰通淋,大黄能够起到泻火解毒之功效,而莪术则能够破血消积,诸药合用,能够达到补肺脾肾之气阴,清痰瘀毒之胶结等目的[4]。
由于慢性肾衰竭具有病情迁延反复、病程过长等特点,外加治疗的费用较高,因此患者极易产生心理压力与不良心理情绪,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同患者的沟通,及时掌握其心理情绪的变化,若存在不良情绪,需及时给予疏导,通过交流,逐渐取得患者的依赖及信任;在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爱护及关心,沟通时确保语言的亲切,态度的诚恳,消除患者的防备心理,并使其思想负担减轻;在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消除患者消极、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使其能够正视自身的疾病,建立起充足的信心来接受治疗[5]。
本次研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SCr、尿素氮等实验室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高于对照组的74.29%,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给予早期慢性肾衰竭患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实验室指标水平,而且还能够有效提升治疗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6]。
参考文献
[1]孙苗.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慢性肾衰竭50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4,(03):116-117.
[2]李姣洁,王小琴.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44例临床观察[J]. 湖南中医杂志,2014,(01):45-46.
[3]蔡建盛,苏惠红,严淑珍.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64例临床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3,(17):23-24.
[4]于国良,孙威,魏涛.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8):3143-3144.
[5]余亚敏,刘拥荣,何泽云.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35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2,(06):48-49.
[6]华秀珍.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临床观察[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8):126-127.
论文作者:曲晓花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5
标签:患者论文; 肾衰竭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水平论文; 疗效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7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