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初、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不尽相同,特别是初中新课程有意淡化、弱化了某些语文能力,使学生一入高中便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初高中语文学习“断层”的烦恼。因此对目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
一、初、高中语文教学断层现状
1.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和高考的必考考点,但要求则不尽相同:初中阶段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主要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而高中阶段则要求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质疑。
2.作文教学。
初中阶段要求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高中阶段则要求作文观点要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材,合理安排结构,通过写作实践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诗歌教学。
初中阶段对诗歌教学不是很重视,基本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了解诗歌内容。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分析意象,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审美、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
4.文言文阅读。
初中阶段只要求理解基本内容,淡化了语法、句法、修辞。而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应对措施
1.温故知新,加强对接。
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这样在对高中课文的理解上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文学习,引入语法。
高中学生语法知识的欠缺已是不争的事实,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所以学生补上语法知识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学生实际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能使中学生了解自己母语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母语最基本的结构规律,培养语文素养,确实很有必要。
(1)在复杂多样的课文中学习语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二段,近200字,其实只是一个单句,找出主干就抓住了全段的中心:“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作语法分析,学生就很难抓住要点。
(2)在文言文中把握特殊语言现象。要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必须要有语法知识作保证。即使把大纲中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记得滚瓜烂熟,不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也是不能“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
3.课外阅读,重视摘抄。
虽然说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很宽,但是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便捷的渠道,比如电视、网络。现在让学生回到书本上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要养成每个星期摘抄的好习惯。好的句子,好的段落,甚至好的文章,都要一字一句地抄下来。抄的多了,量变会产生质变,这对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和作文能力会有很大帮助的。这些摘抄,你可以利用最垃圾的时间来完成,这些机械的作业是给你们休闲放松用的。
4.练习巩固,掌握语法。
目前的高中学习除了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外,更具有社会效应的是应对一年一度的高考选拔。纵观以前,预测未来,高考试卷中许多试题和答题都离不开语法知识。
(1)语言知识部分。正确使用词语和辨析、修改病句,实际上大多是对学生语法知识的考查。近几年《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修改病句检测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6种类型,其中大多属于语法毛病。
(2)语言表达部分。对句子扩展、压缩、变换等都和语法有关。
(3)古诗文阅读部分。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运用,文言句子的翻译等,在前文文言学习中已经讲过,也都要运用语法知识。由此可见,高中生要有意识地做一些试题,特别是跟语法知识有关的试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
5.阅读名著,感受经典。
从高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购买、阅读中外名著。到高三为止,最少要读的名著有7部,分别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当然,还有《围城》、《老人与海》等名著也值得细读。到高三为止,要读完文化经典著作,即《论语》、《孟子》。最值得购买的材料有作文素材、学知报、作文报、满分阅读、语基手册、作文通讯等。
总之,高中语文学习是初中语文学习的继续和深入,我们既要紧扣《大纲》和教材,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又要面对现实,瞻前顾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只有认真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与过渡,才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决胜高考。
论文作者:姜雪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7月总第2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语法论文; 高中论文; 知识论文; 文言论文; 自己的论文; 阶段论文; 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7月总第2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