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初探_孙中山论文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初探_孙中山论文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孙中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孙中山提出社会主义思想的背景及其两个方面的来源;第二部分指出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实施办法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第三部分指出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实质及其影响。

关键词 孙中山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弊端 马克思主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来不甘沉沦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但都失败了。中国向何处去?这是近代中国人必须回答的问题。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经过多次挫折、失败后,最终接受了社会主义,实现了他一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变。社会主义思想在孙中山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探源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既是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强烈碰撞的结果。

孙中山生活在中华民族深受中外反动势力压迫的痛苦年代。当他在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潜心奋斗的时候,欧美资本主义的腐朽性早已暴露出来。孙中山在伦敦遇难获释以后,对欧美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研究,认识到了这种腐败现象:“欧美强矣,其民实困。”[①]根据一份统计材料,他说:“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也不止于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等世界。”[②]他看到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恶果:“其施福惠于群众者,为极少之数,而加痛苦于人群者,为极大多数”[③]。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殖民政策。

西方资本主义暴露出来的腐朽性引起了孙中山的疑虑。此时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为人类设计出种种蓝图,其中,社会主义方案使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向往,“社会主义遂大放光明于世界”[④]。社会主义思想也通过各种渠道介绍到中国来,并形成了一股实力强劲的热潮。在这股热潮中,孙中山耳濡目染,深受影响,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对孙中山影响较大的是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

在一次演讲中,孙中山说:“美人有卓治其亨利者……曾著有一书名为《进步与贫困》,主张土地公有,其说风行一时,为各国学者所赞同,其发阐地税法之理由尤为精确,遂发生单税社会主义之说”[⑤],孙中山“对于欧美学者之经济思想,最膺服者为亨利·乔治之单税论,即平均地权之思想所由起也”[⑥]。其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吸收了亨利·乔治这种思想。

对于马克思的学说,有人考证,孙中山在伦敦事件后,就有所接触,对社会主义学说给予极大关注。他研究过《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他说:“马克思之资本论,主张资本公有。”[⑦]随着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深化,孙中山日益认同马克思主义。1905年,孙中山到欧洲去,要去参加第二国际,这显然是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1912年,孙中山在上海社会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发表演说,公开承认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尊敬,并说马克思主义“得社会主义之精髓”。

孙中山将以上二种学说加以吸收、改造,融进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

如果说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所沐浴的“欧风美雨”还符合理性的话,那么,孙中山所面临的“欧风美雨”则具有两种含义:一方面,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其向东方袭来的社会恶果使人们丧失了对它的幻想;另一方面,代替资本主义的新制度日益成熟,现代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在孙中山看来,潜在的社会革命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为避免这种灾难在中国的出现,孙中山坚持认为,现代中国不应该盲目抄袭西方欧美和日本的经验,而应该在设计自己的发展计划时,避免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所犯的错误。

于是,他认为,发展中国经济要吸收社会主义的原则,不要重蹈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之覆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先进的中国人,所有的中国人,正在从欧洲吸收解放思想。但在欧美,摆在日程上的问题已经是从资产阶级下面解放出来,即实行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必然产生中国民主派对社会主义的同情,产生了他们的主观社会主义。”[⑧]孙中山自幼即受西方思想文化的熏陶,所以他的社会主义思想首先来源于西方的社会主义。

研究任何学说都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考察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也是这样。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所谓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为了让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人们所接受,孙中山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到了依据。他认为“共产这种制度在原始社会就已实行了”[⑨],古代的大同主义即是社会主义。他从那里吸收了合理的内核。春秋时《诗经·硕鼠》提出的“乐土”、“乐园”的理想,儒家《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社会,对后世特别是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派势力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统治。黑暗的现实使人们向往公平、美好的社会,产生了思古幽情。孙中山也不可能不受到这种传统思想的启发和影响。1899-1900年,孙中山与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在东京讨论土地问题时,“恒以未来的社会问题及土地问题为资料,如三代之井田,王莽之王田与禁奴,王安石之青苗……均在讨论之列”[⑩],希望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因为“苏维埃主义者即孔子之所谓大同也”(11)。社会主义“实为中国数千年前固有之物,诚能发其幽光”(12)。尽管古代社会主义与现代社会主义有明显的不同,但其合理的内核还是对孙中山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太平天国革命对孙中山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所描绘的农民式的社会主义方案,对孙中山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孙中山常常谈及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认为洪秀全即是社会主义的实践者,而他自认为是洪秀全第二,是太平天国未竟事业的继承者。后来的康有为设计的大同社会主义方案,也对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孙中山在中国近代经济有所发展的情况下,一方面恨资本主义文明所带来的恶果,另一方面因此而向往社会主义,从中取其所需,加以采纳综合改造而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正如孙中山自己所说,其思想“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学说事迹者,有吾创获者”(13),“是集合古今中外底学说,顺应世界的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个结晶品。”(14)

二、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孙中山看来,社会主义与民生主义是一回事,只不过是对Socialism 一词的翻译不同而引起的差异,二者都是解决人民生活、国计民生、社会生存、社会经济等问题的。我们根据孙中山的著述、演讲、谈话、通信等,概括出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如下:

1.在这个社会里,土地、铁路、矿产、银行等归国家所有,人们共同占有一切,没有阶级、剥削,没有垄断,没有两极分化,没有贫富悬殊。

2.工业发达,生产自由。人们各尽所能,自食其力,各得其所,分业操作,家给人足。

3.自由、平等、博爱。幼有所教,壮有所用,老有所终,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就是孙中山所描绘的民有、民治、民享的社会主义社会。

如何实现这种社会主义呢?孙中山定了两个办法:第一是平均地权,第二是节制资本。

第一个办法“就是政府照地价收税和照地价收买”(15),就是“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国家,为国民所共享。”(16)国民党改组时则进一步规定了平均地权之要旨:“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按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孙中山就是希望通过平均地权,征收单一税,以达到土地国有的目的。后来孙中山更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措施,让广大农民占有生产资料。

第二个办法就是节制资本,即节制私人资本,避免私人资本垄断、操纵国计民生。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节制资本之要旨在于:“凡本国人及外国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在节制资本的同时,还必须发展国营实业,制造国家资本。孙中山认为,发展实业的方法很多,“第一是交通事业,像铁路、运河都要大规模地建筑;第二是矿产,中国的矿产极其丰富……一定要开采;第三是工业,中国的工业,非要振兴不可”(17)。此外,孙中山还强调国营实业的计划性、机械化大生产及引进外国技术的重要性。根据这些论述,孙中山认为:“有了国营实业这个大原则,才可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18)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与避免资本主义特别是与避免其恶果紧密相联的。

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是人类社会历史的长足进步。但是资本主义文明与其他文明一样,在反映人类进步的同时,也隐藏着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危机。孙中山认识到了这种现象。他说:“社会问题是文明进步所致,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吃紧。”(19)鉴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提出要反对资本主义,避免资本主义文明的恶果,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因为,资本主义发展导致垄断,造成贫富不均,“蹂躏天赋之人权,而增少数富豪之私利,”(20)导致社会革命发生的趋势。孙中山认为,在中国现在虽还没有大资本家、大地主,文明程度不高,社会革命暂时还不会发生,但“与其至于已成之势而社会革命,何如防微杜渐,而弭此战争之祸于未然乎?”(21)所以要防止资本主义。1905年,孙中山拜访第二国际,也表现出了这种思想。当时记者报道说:中国人“不希望自己成为机器的牺牲品,中国的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他们要在将来建立一个没有任何过渡的新社会,他们吸收我们的文化,而不成为它的糟粕的牺牲品,换句话,由它们的中世纪的生活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22)。孙中山就是把不经过资本主义而直接由中世纪过渡到社会主义当作自己的革命目的的。他说:“吾辈为人民之痛苦而有革命,设革命成功,而犹袭欧美日本之故辙,最大多数人仍受痛苦,非吾人革命之目的。”(23)

在孙中山看来,在中国避免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是比较容易的。因为中国“资本家未出,障碍物未生,因而行之较易。”(24)他说:“处今日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资本家可矣”,“至我国资本家有资财数千万者国内实鲜其人,欲解决土地问题,我国今日正一极佳时期也。趁此资本未发达,地价未增之时,即行解决,较之欧美其难易未可同日而语”(25)。因此,他提出“睹其祸患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26)一举实现社会主义。这是多么美妙而天真的设想!

孙中山在设想他的社会主义时,常涉及到马克思主义。那么二者的关系如何呢?

在孙中山看来,他的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广博的体系,它容纳了许多种思想。在起草国民党一大宣言时,孙中山曾说:“本党既已服从三民主义,则所谓社会、共产主义与集产主义均包括其中。”(27)于是他说:“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大同主义。”(28)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他的思想中的一个部分,自己的思想、目标及方法比马克思要高明。他以为国共两党合作时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及俄国取得政治革命成功后又采用新经济政策,是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及俄国的胜利。

孙中山的这种认识,一方面表明他没有认识到两种思想体系的区别,另一方面也表明孙中山是向往并接近马克思主义的。孙中山早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后公开承认对马克思主义的尊敬,说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之上乘”,“得社会主义之精髓”。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成为现实,也使孙中山进一步向马克思主义靠拢。他说:“我们要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和外国有相同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安乐,都不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要不受这种痛苦的意识,就是要共产。”在“民生主义演讲”中,他说:“我们今天来分别讲共产主义和民生主义,可以说共产是民生主义的理想,民生是共产主义的实行。”(29)国共合作时,有人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反对马克思主义,孙中山便批评说:“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也是社会主义”,“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能说和民生主义相冲突,而且是一个好朋友”,“国民党既是赞成了三民主义,便不应该反对共产主义,因为民生主义的目的就是众人能够共产。”(30)可见,孙中山是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的。

但是,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区别仍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在宇宙观方面,前者坚持民生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但我们认为民生史观和唯心史观是不同的,它很接近于唯物史观,因为其中有许多唯物的色彩;其次,在经济学上,前者属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范畴,后者属于科学的社会主义。按照列宁的说法,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其“国有化”的措施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再次,在理想的现实性上,列宁说前者是主观社会主义,带有空想的色彩,后者则是科学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等等。

尽管二者存在较大的区别,但孙中山的社会主义表明他是积极进取的,是在向马克思主义靠拢的。于是,宋庆龄说:“他始终是社会主义者。”

三、对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是符合世界历史潮流的,是现实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李大钊当时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指出:“要问中国今日是否已具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须先问世界今日是否已具有实现社会主义倾向的条件”,“现代世界的经济组织,既已经资本主义以至社会主义,中国虽未实行欧美日本等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而一般平民间接受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压迫,较各国直接受资本主义压迫的劳动阶级尤为苦痛,中国国内的劳资阶级间虽未发生重大问题,中国人民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已发生在这劳工运动日盛一日的风潮中,想行保护资本家的制度,无论理所不可,抑且势所不能。再看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人家已经由自由竞争发达到必须社会主义共营的地位,我们今天才起首由人家的出发点,按人家的步数走……在这种形势下,要想存立,适应这种共同生活,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31)

据此,我们认为: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当时国际上“摆在日程上的问题已经是从资产阶级下面解放出来,即实行社会主义的问题”(32)。这种情况下,中国必然受国际社会的影响,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正是这种历史趋势的产物。

但是,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而是一种主观社会主义。它名义上口头上讲社会主义,但实际上是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孙中山讲的平均地权,土地国有,节制资本等,并不是社会主义,而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他向往社会主义,向往美好社会,这是他内心的美好愿望。他反对资本主义,但不反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而只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恶果,反对资本家垄断,反对“陷社会于竞争悲苦之境”的垄断,反对资本主义种种弊端在中国的出现。他同情无产者,关怀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福利,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社会改良主义。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反映了中国革命所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而且也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表明了他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希望,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懂得中国的问题最终不可能由资本主义而只能由社会主义来解决。由于他的思想是“真正伟大的思想”,“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中国共产党“细心地辨别、保存和发展了他政治纲领和土地纲领的革命的民主主义内核”(33),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成为孙中山伟大思想和伟大事业的真正继承者。孙中山的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派别不同,它不是阻碍而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它接近马克思主义,扩大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作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为中国思想界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扩大了人们对世界及其历史进程的了解。人们从此开始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东方其他地区的新道路,而且最终也找到了自己的路。

注释:

① (26)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1986年版(以下引孙中山言论均见《孙中山全集》,不再注明),第21页。

②孙中山:《在〈民报〉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③孙中山:《心理建设》。

④ ⑥ ⑦ (21) (25)孙中山:《社会主义派别与方法》。

⑤ ⑩冯自由:《二民主义与三民主义》,《革命逸史》,第二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⑧ (32) (33)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⑨ (15) (17) (28) (29) (30)孙中山:《民生主义演讲》。

(11)孙中山:《致犬养毅书》(1923.11.16)。

(12) (20)冯自由:《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革命逸史》,第四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

(13)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14)孙中山:《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

(16)孙中山:《同盟会宣言》。

(18)陶百川:《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台湾)中周出版社,1942年版。

(19)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22)[英]伯纳尔:《1907年以前的中国社会主义》,《近代史资料》,1977年第3期。

(23)胡汉民:《胡汉民自传》,见邱权政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4)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27)崔书琴:《孙中山与共产主义》,(台湾)传统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31)李大钊:《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标签:;  ;  ;  ;  ;  ;  ;  ;  ;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初探_孙中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