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人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由于这个时代是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的时代,是重估一切价值,改变人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确立新的价值目标的时候,因而也是人的发展的时代。前苏联哲学家格里戈里扬认为:在人类生活(内容和条件)和社会历史进行转折的紧急关头,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人的全部精神力量和肉体力量时,人的问题必然尖锐地提出来,迫切地要求予以回答。①马克思也曾说过:人是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的承担者,表现者和实现者,是一切活动和一切关系的基础和本质。因而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人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承担者和实现者,是它的基础和本质。人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马克思的设想,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人的个性即人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关系的丰富。在改革开放中正在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推动人的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减少了人的依赖性,增强了人的独立性,从而推动了人的个性的发展

个的个性,即个人的自我意识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的素质、品格、气质、性格、情感、能力等等的总和。马克思曾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本身发展关系的角度,把社会历史划分为三大形态(阶段):第一是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属于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亦称自然经济形态;第二是以资本主义为典型的商品经济形态,第三是产品经济、自由经济和时间经济形态,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与这三种经济形态相适应,人本身的发展也呈现出三种形态:第一形态是人的依赖关系,人的原始的丰富性和个人自我牺牲;第二形态是在物的依赖关系基础上的个人独立,利己主义及其畸形发展;第三形态是在生产力和个人能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人的依赖关系”,劳动者基本上没有人身自由,尤其是封建社会,个人生下来就被特定的社会关系所束缚,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状况使得进入生产过程时,每个人已被既定的等级、地位、角色和身份所规定,他只能扮演固定的角色。因此,这种缺乏个人独立自主性的人身依赖关系,不仅反映了社会中的极不平等,而且对人的发展,也起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因为它不允许社会成员自由地多方面地发展自己,也排斥了人这一主要的生产要素进行多种结合的机会。

人的个性要发展,必须首先冲破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在客观上创造主体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条件,形成主体依存和发展得以依赖的全面的社会关系,在主体上获得人格的独立,唤醒个人的自我意识。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就必须利用和发展起社会分工、交换和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首次实现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的解放。在这里,超经济的统治和奴役关系不再成为主导形式,“人的依赖纽带、传统差别,教育差别等等事实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它在客观上不仅一方面通过商品(市场)经济机制,创造了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雄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商品(市场)经济机制造成了人对丰富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依赖,它使个人和个人能力必须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一表现在交换价值上—一来实现和证实,因而它必然使人的社会关系和能力通过物的社会关系和能力来实现和证实。它在主体上使劳动者获得了人身(人格)独立,使人成为市场的独立主体。资本所有者、独立生产者、自由职业者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不待言。雇佣劳动者也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是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形式上独立的主体。“工人是作为消费者和交换价值实现者与资本相对立,是作为货币所有者、作为货币,作为简单的流通中心与资本相对立—一他是无限多的流通中心之一,由此他作为工人的规定性硬消失了。”②显然,在物的依赖关系这一社会经济形态里,由于它驱动着人对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也就使得个人意识得以确立。但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经济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虽对人的个性的发展具有实质性的进步意义,然而,人的个性的发展并不充分和全面。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社会分工导致了两个方面的结果:一方面,由分工造成的各个个人的力量的分散性和彼此独立性,使它们的整体转化为一种社会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它们分离的物的力量,这样便使人的劳动失去自主性变成异化劳动;另一方面,分工使个人能力发展畸形化,因为这种分工把人限制在一定的活动范围之内,并长期从事固定的操作,久而久之造成人的能力的畸形发展。因此,要真正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必须确立一种新的经济形式,能使人从对物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全面发展起人的能力。以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实行全面的占有,从而使人的劳动成为自主劳动。这只有在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三形态中才能得以实现。

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优越性的发挥是一个过程,因而人的个性的发展也相应地具有阶段性。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从被奴役的制度下解放出来的中国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从而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有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中国人民个性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我党逐步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广大人民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努力探索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人的个性发展的第二阶段;党的十四大,明确地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战略举措又使我们摆脱长期“左”的思想观念束缚,走出“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误区,真正地换脑筋,从而为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迈出决定性的一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人的个性发展在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经济形式和根本前提的同时,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和根本推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精神文化实质,是赋予企业……独立自主权,使企业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走向市场,以市场和价值规律为取向,参与市场竞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对人的个性和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另外,在过去单纯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经济运行的主体,企业和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仅仅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和企业人员的切身利益脱节,这种缺乏必要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状况,必然限制人的个性的发展。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有机结合起来,产、权、利能实现某种程度的结合,并且市场经济内在地要求人充分发挥其能力,要求做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以承认个人,企业利益的合法性和个别主体之间的差别性为前提,它必然呼唤民主意识和平等意识,人道意识等等,从而推动人的个性的发展。

由以上人的个性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人的个性的发展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形式,才能使“依赖型”人转变为“独立型”人,并为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大推动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人的能力的发展,“软弱型”的“老实人”吃不开,“能力强”、“强者型”的人受到欢迎

人的个性的发展依赖于人的能力的发展。而人的巨大的潜在能力的发挥又依赖于社会所创造的条件尤其是文化上的支持。我国自秦汉以来的封建文化的核心是权本位,它对下层是以如何统治人和驾驭人为核心,对上层则是以如何提高皇帝或官吏的社会地位并维护其权力权威的统治为核心,这种文化迫使每一个传统的中国人不得不努力去寻求仕途上的显赫功名,并把能做上官看做是施展宏图抱负和事业上取得最大成就的阶梯,因而人的能力的发展不可能得到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人摆脱了封建制度压迫,但又受旧的思想观念和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计划经济体制操纵着人们的情感、意志、思想和行为,养成了民众层的依附意识,即人们一味地依附于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服从于官僚主义式的特权、等级、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从而使许多的人缺乏处事为人所必需的个人独立判断能力,独立选择能力和承担个人或社会责任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不能把工作目标和个人物质利益挂起钩来,个人在工作中既无自主权,又没有压力和动力,这就很难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很难使劳动者真正正确发挥其主观能力性。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则把人的能力的发展作为文化的核心。因为这种体制的建立,从经济学实质上讲,是使企业走向市场,使其成为经济运行的主体,但就其精神文化实质来看,则是把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从对旧体制的依附下解放出来,使其走向市场,并成为经济运行的主体,给每个经济主体以发展和选择的自由。具体地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使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独立的经济主体,这就必然促使人凭其能力从事经济活动,凭其能力进行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根本是人才及其能力的竞争),凭其能力发展自己和获得经济选择的自由,获得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性。离开人的能力,人在市场经济中便无立足之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经营管理,而且它还使企业具有经营管理的独立自主权,如果人缺乏相应的能力,不仅其自主权难以实现,而且也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其直接目的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其途径和方式是调整和变革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关系,完善生产方式,实行生产管理,配置各生产要素的最佳结构;二是发展个人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生产者自身能力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实际上,就人是生产的主导因素,人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者而言,个人能力的充分发展都应是生产力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分配领域注重按有效劳动分配,而有效劳动来源于人的能力。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促进人的能力的发展,“软弱型”的“老实人”会越来越吃不开,而“能力型”、“强者型”的人会日益受到欢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打破人的封闭状态,逐渐形成人的开放状态

“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是马克思人的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人的发展需要很多条件:教育、科学技术、闲暇时间……。因而社会关系对人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不发达,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男耕女织,使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自给自足就被当作一个经济原则来坚持,扼杀同外部的一切经济联系,因而在这种封闭型和经济环境里,出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产生了“树之谷,艺之麻,养有牲,出有车,无求于人”的理想生活方式。但是以商品经济为内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型经济,开放性是它的本性。商品经济是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生产,即产品是为了交换,以取得交换价值为目的,因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以基本上在一个生产单位内实现,而商品生产却不可以。商品生产在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必须首先了解本地和外地的市场供求情况,行情的变动。为了推销产品和购买再生产所必要的原料,必须到处奔走,突破任何地方性的限制,直到进入世界市场。市场经济越发展,对外开放的程度就越大。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使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从贫乏走向丰富,从封闭走向开放,并在生活方式上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从而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同时,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给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旧体制下,实行铁饭碗式的固定工制,工人如同农民一样,被固定在一个生产单位。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遵循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既开放物化劳动市场,又开放活劳动市场,推动着物质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劳动者个人可以根据个人的才能、特长、兴趣和意愿,独立自主地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并在选择中锻炼自己,使自己的个性和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另外,由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共同富裕、集体主义道德等原则贯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始终,因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在使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的同时,消除由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而造成的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人的精神的贫乏、空虚和堕落,并使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同无数的其他个人,从而也就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往,使个人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开阔视野,刷新观念,充实和提高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是以商品经济为内容的,在市场经济环境里,如果处理不好,它也会给人的发展带来诸种负效应,比如商品拜物教思想、货币拜物教思想、利己主义等等。因而,我们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绝不能把人的发展混同于个人的绝对自由,更不能从反对束缚人的发展的封建残余走向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就目前而言,中国社会还苦于市场经济不发达,也还苦于人的发展跟不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时,我们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主要的,因而要注意增加人的发展的含量,将人的发展包含在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中。

标签:;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