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技术开发区类型及建设布局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的类型与建设布局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技术论文,中国论文,布局论文,开发区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高技术一般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光机电一体化及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它应当成为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辐射源,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实验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示范区,培育科技实业家、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功能区,体现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新型社区。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搞好高新技术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高新技术开发区在世界上的兴起与发展,虽然已经有40-50年的历史,但在中国有计划地规划与兴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却是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于80年代中期才提到议事日程上付诸行动的。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83年到1988年,是孕育、准备和试验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8年到1992年,是规划布点、搞基本建设的初创阶段。第三个阶段,从1993年到现在,是各类开发区上规模、大发展的成长阶段。详见拙稿《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的历史回顾》(《科学中国人》1998年第10期34-36页)。

当前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多数只有7-8年左右的历史,1997年高新技术企业近13700家,年末从业人员147万,经济总量和建设规模都还比较小,但却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从1991年到1997年,53个国家高新区的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相当可观。总收入从1991年的87亿元到1997年的3388亿元,增长了39倍,工业总产值达到3109亿元,税收从12亿元到350亿元,增长了36倍。1997年人均年产值已达22万元,比1991年增长34.2倍(注:人民日报记者:《辉煌的十年——火炬计划实施十周年述评》,《人民日报》1998年8月6日)。事实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闪光点”。

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类型

2.1 政策区

一般在大城市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集中地区,区内高新企业可享受各级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其区域范围较大,土地不一定连片,利用现有企业或科研基础进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北京试验区范围为100km[2],在试验区1988年正式建立前,区内已有著名的中关村科学城和北大、清华、北航等名牌大学。

2.2 新建区

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连片建设的部分,管理部门对这一地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企业进园区开发生产。这里又可分两类:一种是独立的新建高科技产业园区,如深圳科技工业园;一种是在大中城市边缘建新城区的新高科技园区相结合,如上海浦东、西安、苏州、青岛等,这种新区范围一般都很大,带有很大的综合社区性质,高技术开发区只中其中的一部分,如上海浦东新区中的张江高科技园和金桥科技园,等等。

2.3 中外共建区

这是中国政府和地方政府吸引外资以外为主的新建高科技园区,典型的如苏州和无锡的中新合建的工业园区,以新加坡模式管理为主。苏州新区和工业园区近三年来进展神速,后来居上。

2.4 大学科技园

在大学校园内及其周边建立的专门从事大学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机构,目前全国已有近30个大学科技园,完成400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初步形成了一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队伍。

2.5 民办科技园

其主要特色是与“官办”的国家高新区不相同,由民营企业家或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带技术项目,吸引港、台和外资合办,一般地域范围和规模较小,但机制较为灵活,有管理上的优势,如上海嘉定、南京江宁、山东日照民办科技园及天津、扬州的留学生高技术工业园等。

除了以上几种占地面积较大的高技术园区外,中国还发展了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及科技一条衔等形式。

上述各类不同级别的园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高技术开发区初步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优势,探索了一条孵化、培育高技术企业,加速高技术成果商品化的新路。其主要作用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①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形成了一大批以电子信息和通讯、生物工程、新材料、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为主要支柱的新产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成为当地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高新区经济增长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增强,为国家和地方增加了现实和潜在的财源。例如1996年苏州工业总产值占苏州市区工业总产值的33.3%,绵阳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4%,青岛高新区占全市16.6%,西安高新区占全市14.3%。②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高技术开发区通过技术和机制的辐射,提升了老企业,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对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③高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当地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深圳、苏州、青岛、郑州、株洲、珠海等许多城市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现代化新城的口号,以“跨世纪工程”进行规划和建设,一批依托高技术产业发展,集金融、商贸、生活、娱乐、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建设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正在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孕育和成长。总之,高技术开发区初步实现了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和产业发展,为中国在21世纪抢占世界高技术“制高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布局与地理分布

高技术产业以智力密集为依托,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等特点。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需具备一定的条件,要求靠近智力密集和工业发达的城市、交通和通讯便捷、环境优美、地理区位优越等等,因此,作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选址、规划和建设布局工作,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成败关系重大。

关于中国高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布局问题,笔者早在1986年6月参加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尚清教授主持会议)所撰写的《对我国建设高技术开发区的几点看法》论文中,便提出了建设高技术开发区40个字的战略方针和分三个层次的布局方案的意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40个字的发展战略方针是:积极稳妥,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清层次,择优支持;南北兼顾,布局合理;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分三个层次的布局方案为:①沿海开放城市选择北京中关村和上海漕河泾,特区城市选择深圳科技园,内地城市选择武汉东湖作为国家的高技术开发区进行建设,重点加以扶持。主要理由是:相对来说,这四个地区综合条件比较优越,各有特点,目前均已起步,发展较快,已有一定基础,国家可以少投资,主要是给予政策支持和规划指导。另一方面这四个地区不仅代表着我国当前高技术开发区的三种不同类型和模式,而且它们的地理分布比较合理,从长远考虑,它们对推动我国高技术开发产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有重要意义。②选择天津、沈阳、南京、广州、成都、西安六个地区作为具有大区意义的高技术开发区试点,主要依靠当地政府和经济集团的积极性和实力进行开发。③对于暂不能列为试点的地区,国家应该作出规划,加以引导,有步骤地进行开发,避免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同时,如果本地区有较大的积极性而且人力、财力、物力条件较好,在不增加负担,不影响财政收入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地方试办与地区经济结合的高技术开发区。例如,目前厦门已成立生物技术科学园,海南已在海口市成立海南科学工业园、福州打算在马尾经济开发区内划出0.4km[2]试办科学工业园等。目前,沿海开放城市一般都搞了技术经济开发区,可利用开发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在其中创办新技术创业中心,作为高技术开发区的生长点。另一方面,可利用大学的有利条件,在校内办科学园或企业苗圃,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注:《改革与发展》(内部讨论)第4期,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局出版,1998年7月20日。)

弹指一挥间,十年时间过去了,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建设布局都比作者预见的要快得多,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是令人欣喜的。总结十多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开发区建设布局的经验,国家科委徐冠华副主任1996年5月在西安召开的市长座谈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归纳出如下6点:①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高新区取得成功的关键。②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区长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③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是高新区的重要任务。④改革开放是高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⑤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是高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⑥人才是高新区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差异比较大,各地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时,一般都充分考虑了当地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实际条件。就目前已建立的开发区情况看,其建设布局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分布在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在内的中心城市。这些城市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比较多,科技力量比较强,工业基础比较好,有大量科研成果需要尽快商品化。例如,北京、天津、上海、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地。

二是分布在工业城市。这些城市有较强的工业实力,但大学和科研机构较少,十分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现有的传统产业,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例如鞍山、大庆、株洲、洛阳、宝鸡、绵阳等地。

三是分布在沿海、沿长江和沿边等对外开放条件比较好,近几年地方经济发展迅速的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可能通过有效地吸引国内外的技术、资金和人才,迅速建立起新的高新技术产业。例如威海、苏州、无锡、常州、厦门、深圳、中山、佛山、黑河、海拉尔等地。

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区(未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中,除西藏、青海外,各省市区均建有不同级别的高新开发区,但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约占全部高新开发区数的3/5左右,其中又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这是我国三大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开发区的建设,与当地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要有一定的经济与科技实力作后盾。

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因此,建在不同地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不论其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都具有不平衡性。以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的华南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江苏、上海、浙江部分地区即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势头异常迅猛,尤其是邓小平南巡后更为这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在广东面积只有1.6万km[2]的珠江三角洲除了有惠州、深圳、广州、佛山、中山、珠海6个国家级开发区,还有东莞和江门2个省级开发区,逐步形成珠江三角洲高新产业带,而在江苏,也形成了苏锡常高新技术产业带。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立在经济发达、技术密集的地区,这些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密集、资金人才密集;它们以开发区为依托,不断吸收开发区内成熟的高新技术,改造原有的传统企业,以企业集团、加工基地等多种形式将区内外企业联系起来,构成围绕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带。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从南向北形成珠江三角洲、闽南高科技走廊、江苏苏锡常、山东齐鲁、京津塘(沽)和辽东半岛6个高新产业带,加上湖南五区—廊和陕西关中地区,全国目前初步形成了8个高新技术产业带(参阅中国高技术开发区分布一览表)。

现以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为例略作介绍,以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早在1989年,广东省就制定了“三点一带”发展高技术产业计划。三点即为深圳、广州、中山分别建立高新开发区,一带是在珠江三角洲建立高技术产业带。1992年又在佛山、惠州、珠海建立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江门、东莞两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近年又新建一个省级开发区——肇庆高技术开发区,为珠江三角洲高技术产业带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1996年5月在西安会议上进行的53个国家级开发区1995年18强评比中,在珠三角的6个国家级开发区全部入选。从广东整个经济发展态势看,珠三角产业带已成为广东经济的强力加速器。五年来,珠三角的6个国家级开发区共投入建设资金近90亿元,形成土地面积30多km[2],完工建设面积400多万m[2],进入开发区的企业2000多家,高新技术项目480项,共实施“火炬计划”130多项。如今已涌现出全国最大的微型计算机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片式电子元件基地,全国最大的生物工程药物群体,世界最大的立体彩色照相机生产系统等一批气势如虹的高新技术产业。

以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地的电子信息龙头骨干企业为依托,珠三角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其中,仅深圳市计算机及相关企业已有1500多家,1995年深圳市计算机行业产值达到112.5亿元。从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和发展速度诸方面衡量,深圳已成为中国大陆最富有生机的计算机生产基地。1997年深圳高技术产业产值达474亿元,占深圳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5%。而科技工业园1997年产值117亿元。

近年来,珠三角产业带,以计算机生产为代表的信息设备制造业已先后建立起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公司。长城、联想、广东北电、TCL、华源、华为等已发展成为集团性大公司。日本NEC、精工爱普生、美国IBM、康柏、康诺及新加坡温兄弟集团、德国西门子海曼等跨国公司和大集团纷纷来投资或建立合资公司。据统计,仅深圳计算机行业外商投资企业就有394家,占深圳市计算机企业总数的1/4左右。这些国际性大集团的进入,给珠三角产业带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扩大了产业规模。1995年,珠三角产业带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达520亿元,其中程控交换机生产能力达1000万门,居全国之首。此外,微型计算机、磁盘、光纤、商业收款机等电脑产品继续在全国独占鳌头。

总之,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1995年广东高新产品产值达673亿元,比90年代初增长12倍。近年来其产值、出口值和利税额已连续三年居国内首位。过去几年年平均增长速度达55%,1997年广东生产高新技术产品2000多种,高新技术产值111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9.02%。高技术产品销售收入1060多亿元(其中出口占41.87%),实现利税146亿多元,年平均分别增长58.26%和56.26%。1997年广东高技术产品出口值高达43.4亿美元,雄居全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十强之榜首(从第二位的北京开始,出口额都在10亿美元以下)。

当前,广东确立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珠江三角洲为重点带动东西两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布局。“九五”期间,广东将大力加强高新产业的全方位国际经贸合作,计划到2000年全省高新产品产值达到2200-2400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11%-13%,出口额达到约700亿元,预计五年间,全省高新高新产业时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00到450亿美元(注:亚太经济时报,1996年12月17日)。

限于文章的篇幅,在此不可能将八个高新技术产业带及众多的开发区一一详加介绍。但归纳起来,应该指出,中国的高新技术开发是借鉴国外科学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自身特点而发展起来的。因而从一开始主要是在一些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创办,其区域选择也多是在这些城市的智力、技术密集的地区,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多数由政策区(城市建成区)和新建区构成,而且政策区面积占绝对优势。政策区的存在,对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小企业的成长以及高新区的资金积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发展,原来规模较小的新建区已不适应发展,不少高新区在政策区与新建区的比例上作了相应调整,扩大了新建区的规模和范围(例如,深圳高新技术园区以深圳科技工业园为基础,扩大为11.5km[2])。其后兴办的一些高新技术开发区有的选择在对外开放条件好、经济迅速发展的沿海城市,有的选择在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大多集中在大企业内部的工业城市。后两种城市兴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区域,要么没有政策区,要么政策区即使有区域范围也较小。因而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域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政策区—→政策区与新建区基本均衡—→新建区为主(注:李志远: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模式,中国科技论坛,1998年第4期)。

4 结语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人类社会已开始迈向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经济第一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而知识和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涵。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知识经济产生的温床,也是知识经济发展区域的重要标志。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

综观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十多年的建设历程,已建立起53个国家级开发区,61个省级开发区及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等不同层次共10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基本完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布局,也就是形成了中国走向21世纪的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的新格局,构成了中国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一个世界级经济大国的基本框架。这一布局现在看来并不那么显眼,但具有战略意义;它的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取得越来越广泛的共识,并为世人所瞩目。

标签:;  ;  ;  ;  ;  

我国高技术开发区类型及建设布局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