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回归还是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看洛克莫尔的讲话及其著作_德国古典哲学论文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回归还是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看洛克莫尔的讲话及其著作_德国古典哲学论文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回归还是发展?——评析洛克莫尔的讲演和其《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一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莫尔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洛克论文,马克思论文,讲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Duquesne大学的汤姆·洛克莫尔(Tom Rockmore)教授2002年6月5日分别在中国社 会科学院哲学所和北京大学哲学系以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为题作了讲演并与专家学者 们进行了坦诚的交流,讲演的主要内容以其新著《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注:Tom Rockmore:Marx After Marxism——The Philosophy of Karl marx,Blackwell Publis hing 2002.)为基础,它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末历史剧变所引起的回归马克思的思潮。 社会主义在前苏东遭遇的挫折,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 于前苏联在诠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面所起的主要作用,随着其解体,在国内外部分 马克思主义学者中间同时掀起了回归马克思的思潮。本文通过洛克莫尔的观点,分析这 一思潮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涵义,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 主义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批判作用。

一、为什么会出现“回归”的问题?

这一思潮的出现可能有两种原因,其一是尝试着将前苏东的历史剧变与马克思本人的 理论作一区别,以此从苏东社会主义体制的挫折中拯救马克思的思想。其二是尝试着将 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作一区别,以此将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从长期 以来的庸俗化、教条化氛围中清理出来,使其重现光彩。

洛克莫尔的回归方式是将马克思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区别,他认为长期以来人们 通常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来阅读马克思的,随着前苏东的挫折,自由资本主义势力向全球 蔓延,马克思的思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与我们的时代息息相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所 进行的深刻剖析和批判,即使从今天来看,也是无与伦比的。然而他认为,对我们这个 时代最重要的马克思,却最少地被人们所认识,这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非马克 思主义者,甚至对于反马克思主义者来说都是这样。因为通常人们对马克思的认识是从 马克思主义入手的,而马克思主义对于不同的应用者来说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它是一系 列理论的集合,这些理论主要不是基于马克思,而是基于恩格斯。

因而为了重新认识马克思,必须将马克思从马克思主义那里分离出来,他认为前苏东 的剧变为人们重新认识马克思提供了机遇。他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来看。他认为,恩格斯是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 克思主义具有权威性的解释权。这不仅由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长期合作关系,更主要的 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在政治信念等多方面的共同点使得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 成为他的当然解释者。

而列宁又主要是通过恩格斯认识马克思的,因为在列宁生前,马克思的大部分著作, 例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等 都没有发表。洛克莫尔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在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 判主义》这一哲学著作中,列宁提到了300次恩格斯,而只提到一次马克思,以此说明 ,列宁这一重要的哲学著作主要依据于恩格斯的写作资料和哲学观点。

而斯大林和前苏联的官方哲学则是基于列宁的哲学思想,以及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以适 应前苏联的政治和社会需要。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就逐渐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 马克思主义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异。

其次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来看,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直接 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是黑格尔的杰出学生,而恩格斯只受过较少的正规哲学教 育,对黑格尔了解不多,列宁虽然阅读黑格尔并作了《哲学笔记》,但是洛克莫尔认为 这对于把握一个大哲学家的思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样一种哲学背景的不同必然使 得他们的哲学思想有所差异。有差异并不奇怪,问题是这样的差异意味着什么。

二、为什么说在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形成了区别

洛克莫尔在分析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哲学思想的 渊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反映论而接受,洛克莫尔认为这样的观点来自于 恩格斯的阐释,恩格斯本人是接近于实证主义的反映论者,而马克思本人作为德国古典 哲学的批判继承者,他的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德国古典的主体性哲学传统有着一定 的联系。

洛克莫尔首先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发展线索中分析了马克思认识论观点的基本特征 。在康德以前,客体被理解为是不依赖于主体的存在,人们追求能够把握客观事物的真 实知识。康德开始了一场认识论的革命,他既捍卫又瓦解了传统哲学追求绝对知识的要 求,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反对了启蒙思想家对纯粹理性的迷信和对绝对知识的要 求,他把知识局限于经验中,排除了对世界、对灵魂、对上帝的知识。黑格尔是一个历 史主义者,他试图说明,知识是人的知识,而人的知识是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

在把握人类知识的历史性方面,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康德借助于无所不包的、超时 间、超历史的范畴完成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然而问题在于范畴是从哪儿来的,如 果要求我们用于把握知识的概念既独立于、但又总是能够把握我们所认识的对象,这当 然是很荒谬的。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地用范畴把握世界,那么范畴本身必须随着世界的变 化而变化。这样,从知识论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突出贡献在于,他放弃了固定的范畴 模式,而使范畴随着我们生活世界的改变而改变。

马克思同样强调了人类感性的自然历史,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由于我们 的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世界,我们就难以在感觉中将我们接受到的东西与我们的头 脑附加给感觉的东西区别开来。马克思对此进一步分析到,我们的感觉也是历史形成的 ,我们的知识离不开历史。

洛克莫尔又从哲学立场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他指出,从康德 开始的德国哲学唯心主义发展形式经过了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而马克思通常被看作 是唯物主义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相互对立的观点,两者不可能都真。然而洛克莫 尔认为,唯心主义对于不同的观察者来说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在分析哲学看来,唯心主 义怀疑外在世界的存在,例如其典型代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20世纪的分析哲学反对这 种唯心主义;另一种非常不同的唯心主义起始于康德,这种哲学认为我们建构了知识的 条件。他认为,如果我们把唯心主义理解为这样的思想,主体在某种意义上产生了它的 世界和它自己,那么马克思就很清楚地是唯心主义者。洛克莫尔的这一骇世惊人之语, 虽然不能为绝大多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所认同,不过这种唯心主义并不怀疑外在世 界的存在,只是认为我们的知识离不开我们自己所创造的历史。

洛克莫尔又分析了与此相反的观点,例如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我们 能够认识物自体,他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本人继承了德国主体性哲学, 而不是反映论的观点。

虽然我们不会认同洛克莫尔将马克思看作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继承者的观点,但 是我们国内目前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没有一个本体论,或者是实践本体论还是物质 本体论的讨论实际上涉及到的是同样的问题,双方都看到了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中的主 体性特征。洛克莫尔从康德主义的立场来理解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为了强 调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性关系,或许他低估了马克思在继承中的批判作用。尽 管如此,洛克莫尔的分析对于我们国内的研究仍然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国内外研究 者在直接走向马克思的过程中,多少存在着一些不谋而合的共同之处,其共同前提就是 人们开始尝试着撇开由于各种政治原因附加的因素并直接面对马克思。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马克思与德 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洛克莫尔一方面肯定了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这本书中的正 确判断,例如卢卡奇指出黑格尔没有看到历史的真正主体,而用超历史的、抽象的神秘 主体来代替它,而马克思却发现了历史的真正主体是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又指出卢卡奇 在庸俗化马克思哲学思想方面所犯的错误,例如,卢卡奇没有能够证明资产阶级哲学试 图解决但是没有解决这些问题,是由于其假设的资产阶级特性;另一方面,他没有能够 说明马克思或者马克思主义解决了这些问题是由于其非资产阶级、或者说无产阶级特性 。

洛克莫尔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问题:第一,康德没有能够认识物自体,第二,这一 问题贯穿于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包括黑格尔,他试图解决但是没有解决,第三,这一问 题最后被马克思解决了。洛克莫尔认为卢卡奇在这三个方面都错了。

从第一个方面来看,康德关注的问题并不是去认识物自体,而是认识现象和客观事物 的关系。因为表象一个事物与认识一个事物是非常不同的,表象一个超越于经验而没有 认识的事物,与认识这一事物是不一样的。原则上我们有可能去表象超越于经验的事物 ,但是如果被表象者不能够在经验中被给予,我们就不可能认识表象与被表象者的关系 。因此卢卡奇认为康德没有成功地认识物自体是错的,虽然康德并没有要去认识物自体 。

从第二个方面来看,这一问题贯穿于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只是部分的正确,因为它只是 开始于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他认为我们只能够认识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所带给我们的事物 ,《纯粹理性批判》和后来的黑格尔、马克思都是试图从这一方面寻找出路。

从第三个方面来看,卢卡奇正确地指出了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对后来的影响,但是卢卡 奇对于物自体问题的论述是不正确的,一方面,康德并没有试图去认识物自体,另一方 面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时候也没有试图去关注和解决商品的物自体问题,相反,通过商 品,马克思提供了深刻的对当代工业社会经济结构的认识。如果马克思的理论对于理解 当代工业社会具有关键性的意义,那么这并不意味着他能够解决德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问 题,或者他能够解决康德的问题,能够认识商品并不意味着能够认识物自体。

洛克莫尔认为马克思主义被看作是完整的世界观,它作为不同于一般的或资产阶级的 哲学,解决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资产阶级哲学所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一种完整的 世界观并非就是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简单地否定资产阶级哲学当然要比理解他们更 容易。在前苏联,人们仅仅根据谁提出了某一理论来判断其正确或者不正确,这样就形 成了一个很狭隘的权威圈子,排除其他人的思想,僵化和教条由此而渐盛,这样一种风 气自然也感染了其他受前苏联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对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再认识

洛克莫尔认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那里往往被简单化为马克思 仅仅从黑格尔那儿继承了辩证方法,实际上,两者的内在联系要丰富得多,也有趣得多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认识论方面,洛克莫尔主要分析了黑格尔对于马克思批判政治经济 学所起的作用,马克思在讨论政治经济学时提出的很多有趣问题是从黑格尔那里受到的 启发,同时指出马克思在一些根本问题上与黑格尔是对立的,这种对立首先体现在国家 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上。

在黑格尔那里,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从法的意义上来看,是自由理念的现实,私 有权利和财富依赖于国家的权威,特殊利益在国家这一总体形式中得到实现。马克思认 为黑格尔用逻辑关系来研究经验现实的关系,颠倒了家庭和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因 此黑格尔离开了真实的人类主体,没有看到私有财产决定国家而不是相反。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黑格尔的逻辑分析忽视了重要的经验内容,国家和其他事物最终 是由市民社会决定的,而市民社会的核心问题是私有财产。换句话说,市民社会通过私 有财产决定了国家而不是相反。因此认识当代社会必须从基于财产关系的经济关系开始 。黑格尔虽然看到了经济的作用,但是他没有看到经济在当代社会的基础作用,因为他 对私有财产进行了错误的解释。

黑格尔将私有财产看作是在当代社会捍卫自由生活的基本条件,它是通过国家的法在 市民社会得到保证的,但是马克思将财产看作是在将来的社会发展自由的基本条件,而 在将来建立这一社会的可能性基于对私有财产的废除。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对市民社会重 要性的低估和仅仅只从合法性的意义上来理解财产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如果私有财产 是当代工业社会的先决条件,那么其次便是财产的合法性问题。

黑格尔用私有财产的合法化来论证当代工业社会的基础,马克思同样把私有财产看作 是当代工业社会的核心因素,但是由此作出了当代资本主义将走向自我否定的推论。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由于没有抓住财产的经济作用,也就同样没有认识社会和人类自由 的关系。在黑格尔那里,只有当个人的财产在正义的体制中受到合法的保护时,人们才 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黑格尔在市民社会内理解法的形成、契约关系的形成,他关注的是 私有财产的合法化。马克思首先将财产看作是资本,包括对生产工具的占有。生产工具 以及资本和劳动的分化是商品生产,并由商品生产导向资本积累的两个必要条件。从现 实的意义上来看,马克思既没有为一般的财富进行辩护,也没有将特殊经济关系中的私 有财产作为实现整个社会自由的基本条件。因为现实中的私有财产最多保证了少数财产 私有者的利益,而增加了他们和其他人的差异。从长远的意义上来看,马克思将财富看 作是使人们能够重新获得控制社会经济因素的前提条件。资本主义依赖于私有财产,这 奠定了马克思后来对私有财产与资本关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 矛盾将引导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

这样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对立就由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引向了人类社会与自由 的关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两者之间的对立已经蕴涵了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 论战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和黑格尔都关注历史进步和自由问题,但是马克思更加深刻地从社会分化的角 度看待合法的私有财产在带给人们自由方面的局限性。马克思从两个方面看到了这一局 限性:第一,由于阶级分化现象的存在,私有财产并不能给无财产者带来自由;第二, 承认私有财产对经济关系的基础作用,并不能够将个人从当代工业社会的经济压迫中解 放出来。在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下,人们被迫进入他们不愿意进入的角色,即无论 他们自己或者其他人都难以自由控制的角色。对于这种非自由状态,同样可以从两个意 义上来理解,其一,每个人都被动地受着利益驱迫的控制,其二,没有人能够真正地控 制经济运行的结果,问题的这一方面马克思受了亚当·斯密的启发。

显然,马克思从不同于黑格尔的角度来理解自由:与黑格尔从财产法的建立是保证自 由的前提条件相区别,马克思认为生产手段的发展是人类获得自由的历史前提条件,人 类对经济程序控制的先决条件是发展经济,从而带来后经济的自由王国,使人类在不受 经济动机驱迫的状态下自由发展他们的能力。

自由地追求利益,或者从利益的驱迫中获得自由,这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对自由涵义认 识上的区别,两者同样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但是马克思对人类历史的认识超出了黑 格尔的境界。

然而马克思也有误解黑格尔的地方,洛克莫尔认为,由于受了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 思反对黑格尔用一个假设的主体以取代真正的历史主体。费希特影响了黑格尔,并且费 希特在重新思考真正的认识主体是人类自身这个方面纠正了康德,而在费希特的基础上 ,黑格尔大大地发展了这一理论。因此黑格尔实际上比马克思和费尔巴哈理解的更加接 近费尔巴哈的立场。

另外洛克莫尔指出,马克思的经济学概念也受了黑格尔的启发,为了区别部分地或者 暂时地使用某个事物,黑格尔通过对物的无限制使用假设了所有权的概念。黑格尔关于 财产异化的概念也启发了马克思,黑格尔把异化看作是一个人对自己财产的放弃,指出 只有当一个人在财产中物化了自己的时间、活动、现实、人性时,才能与其财产发生异 化。通过异化,一个人将他的存在、他的普遍性活动、他的现实、他的人性变为另一个 人的财产。马克思关于商品凝结了人类劳动这一思想显然是受了黑格尔物化概念的启发 ,并且最初在异化劳动的意义上论述了剥削的涵义。在黑格尔那里一个人的本性和意识 是不能够异化的,因为它们不是客观物体,只有物化了的东西才能够异化,而马克思在 这一意义上进一步发展了类的异化概念,不能物化的东西也被异化了。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批判关系显然是复杂并且是多方面的,认识这一关系 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前提,然而仅仅认识这一关系又不足以理解马克思的人类解放 思想,因为马克思这一思想的形成已经预示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

四、结束语

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历史剧变,加速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一方面国 内外同时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论调,然而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依 然存在,并且以更加深刻的方式日益激化,人们又同时意识到马克思的思想对于我们时 代的重要性。正是为了将过时了、庸俗化和教条化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的 思想区别开来,在国内外同时掀起了回归马克思的旋风。国外的如“找回马克思”,国 内的如“重读马克思”、“回到马克思”、“走近马克思”等等。在这样一种回归思想 中,国内外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意识到马克思提供了最为深刻的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 武器,而这样的批判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也是无与伦比的;其二,将马克思本人的思 想与庸俗化、教条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开来。尽管国内外学者由于现实社会 背景的不同,对于回归涵义的理解是大不相同的,然而简单的回归并不能完全回答我们 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因为我们的时代毕竟与马克思的时代有了很大的区别。从这一意义 上来看,回归,或者说正本清源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回归还是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看洛克莫尔的讲话及其著作_德国古典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