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略论乡村文化建设论文

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略论乡村文化建设论文

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略论乡村文化建设

杨婷婷

(安徽外国语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1201)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关乎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是关键。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存续断层、文化发展滞后、文化传承无力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以文化强村战略为核心,坚持文化强村战略、经济强村战略、人才强村战略以及生态强村战略的有机统一,促进乡村文化健康顺利发展,为新时代乡村建设铸造灵魂。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建设,乡村生态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的发展摆到国家战略的位置进行决策部署,这为我国的乡村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振兴,要把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乡村文化建设关乎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深化农村改革以及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等党和国家重要举措的具体落实。

(一)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坚持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要“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1]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组织建设一个都不能落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2]乡村文化建设就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可以改变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塑造乡村的内涵,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同时对乡村的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拉开序幕。40年来,改革的路径不断深化,各领域的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新时代,改革进入深水区,农村改革也面临险滩暗礁,在农村文化改革方面亦是如此。农村改革在文化建设与发展方面存在着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文化发展无力、文化传承断层、文化创新不足、文化育人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文化建设已然成为农村建设的短板、农村改革的瓶颈,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补足短板、破除瓶颈根本要靠深化农村改革,不能因循以往发展模式,侧重于脱贫致富,而必须拓展认识视域,升级改革思维,把文化建设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让文化改革引领乡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的改革。

(三)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选择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钱袋子”鼓起来,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他们不仅要求在农村有稳定的收入和较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要求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健全的社会保障;不仅要求让农民成为职业,过上有尊严的现代化生活,而且要求农村与城市、农村与农村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在农村发展过程中,通过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优化农民文化生活理念,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等方式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民精神面貌,进而逐渐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求,助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农村新景象。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

《政府工作报告》首先会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接下来,是下一年的工作安排,然后会指出这一年的工作重点。最后表明政府谋求发展的决心。其中频繁出现带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词汇和短语,而且文中会多次使用排比句和无主句[5],这样在形式上更加对仗,而且更能彰显其客观性。另外,在文中,常有大篇幅的说明叙述,经常会出现长句和复杂句。这些长句一般都含有两个或者以上并列的句子,有多个修饰成分,或者存在正反两种情况的对比。

(一)乡村主导文化流失,文化存续断层

目前,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短板,如何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进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是我们迫切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在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中,我们要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以规矩,难成方圆”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来培育文明乡风;我们要以“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各类名家家训来培育良好家风;我们要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与人为善”的和谐思想来培育淳朴民风。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通过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等创建评比活动来推进乡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建设,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让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乡村也能焕发出它们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二)城乡差别比较悬殊,文化发展滞后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深刻阐释了物质生产实践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提出经济决定文化的理论。他认为在没有摆脱劳动第一性时,经济领域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为主要的实践活动,文化的绝大部分是产生于经济领域内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由此推导可知,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以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为前提和基础,通过提高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为乡村文化建设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目前,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坚持城乡均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借鉴城市发展经验,坚持城市反哺乡村、鼓励工业和商业资本下乡,营造乡村的良好发展环境、落实精准扶贫,坚决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等方式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使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相结合,形成城市与乡村相互补充、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的新型城乡工农关系,实现城镇和乡村的共同繁荣发展,真正让农民过上和市民一样的幸福生活。

(三)人才流失严重,文化传承无力

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能够提供更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实现劳动价值和人生抱负的平台,这引发了乡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流出的大多是有较高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大学生和优秀干部等精英人才。目前,留守在乡村的人口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对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文化的建设、发展与传承离不开人,尤其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与社会影响力的乡村精英人才。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精英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的乡村发展道路上也不例外。乡村精英人才以及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本将是现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他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村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践行者和倡导者。伴随着乡村精英人才的流失,许多乡村传统文化面临传承的困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化也难以融入乡村,这对乡村文化建设造成巨大不良影响,精英人才的流失是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瓶颈。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或被消融的文明。中国传统乡村,培育了光辉灿烂、独具价值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泉和重要构成。然而,目前中国乡村正在加速衰退,据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自然村10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相当于平均每一天消失80~100个村落。伴随着中国乡村的加速衰退,乡村主导文化也在日渐流失,并渐次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化缺乏、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中国革命文化淡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乡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乡村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在许多基层组织,乡村文化建设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意识淡薄,党和国家的最新会议精神在乡村宣传落实不足。其次,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单调,形式简单。除了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手机、电视、广播、棋牌构成了村民的主要文化生活,一些基层政府组织的文化活动由于与群众实际需求有差距,群众对此并不热心。再次,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难以满足。多数乡村的文化建设投入比重低,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也经常被挪作他用,文化设施、文化场馆、文化服务严重不足,农民缺少开展文化活动平台。最后,外来文化消解乡土文化。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也更加多元化,以个人利益至上观念为核心,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特点的西方文化也渗透到乡村文化之中不断消解乡土文化,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更加突出的矛盾和更为严峻的形势。此外,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中青年群体流向城市求学或是务工,乡村精英人才的流出,使得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难以传承,面临失传的困境,文化存续断层问题也日渐突出。

以地方特色文化为补充。“地方特色文化是一个区域内经过一定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点和风格的文化现象,是村民们的精神家园。”[6]地方特色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首先,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利用和保护上不忘本来。当下,全国广大农村地区都遍布各种历史文化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小镇等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独特文化资源,提升新时代乡村的文化内涵。其次,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吸收外来。文化需要交流、融合,才能兼容并蓄得到提升。在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上,我们要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借鉴城市文化的先进部分,吸收其他乡村的优秀文化并且积极从国外乡村文化中汲取优秀成果。再次,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上面向未来。文化资源的传承要搭上高科技的列车,通过电视、手机、网络、自媒体平台等途径,以电视剧、电影、图片、表演、广告等为载体,将地方特色文化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帮助公众在凝视这些生活景观的同时潜移默化间接受文化的熏陶与洗礼。

(一)坚持以文化强村战略为灵魂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需要我们切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的宣传教育工作。我们要立足于农民视角,采取符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通过理论宣讲、文艺活动开展、讨论交流会等多样化的形式,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入耳、入脑、入心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我们要引导农民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能够用科学的观点、科学的思维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遏制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阻断各类错误思想在农村的传播,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乡村阵地。

本次入组的36例均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和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15名女性,21例男性,年龄在35岁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52岁。将患者按入院顺序依次编号,随机分为A、B二组,每组18例。病程0.5~6.5个月,平均病程为2个月,其中脑出血病人16例,脑梗死病人20例。患者各项数据均无统计学意义。

三是最终形成体系化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客观数据和资料。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的挖掘、加工、利用、处理和分析等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以上工作流程也将成为财务管理构建的新模式和运作机制。模式的核心在于“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即“数据说话”为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提供基础,财务管理报告中的各项决定和规划能够进一步指导企业运作和发展提供服务。

元宵节之后的一天,深圳几个客户来游桂林,海力又要竹韵做陪,一行人游了七星岩出来,竹韵与一个女客户谈论赞叹着七星岩的神奇,桂林山水的灵秀。走到月牙楼的时候,她正要陪客人登楼观光,却被一位从前曾在威力公司工作过的女孩拉住了,她只好停下来跟这女孩说话。

(二)坚持以经济强村战略为基础

目前,我国最大的结构性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农村与城市差距悬殊,农业农村发展滞后。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6年全国以城镇职工为主体的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为2 362元人民币,而以农民为主体的城乡居民月人均基础养老金仅105元人民币,前者为后者的22倍多,“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仍分别是农村居民的2.71倍和2.23倍”。[3]经济水平是影响文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城乡居民的文化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呈现二元结构。主要表现有:首先,消费观念差异。比如,以安徽省城乡差异为例,据《2017安徽统计年鉴》显示,2016年安徽省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11.39%,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9.23%,城乡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差距明显。其次,文化活动形式差异。农村的文化娱乐主要有听广播、看电视,打牌(包括扑克、麻将)等,城市的文化娱乐活动主要有看电视、看电影、唱KTV、旅游、健身、阅读等。与城市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相比较,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层次不高且形式单调。再次,文化设施差异。农村的文化设施寥寥可数,各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发挥作用有限,许多基层图书室陈旧落后形同虚设。而在城市,公园、电影院、健身馆、文化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已经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构成。与城市完善的文化设施相比较,农村的文化设施单一且落后。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文化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

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然而,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却正面临文化存续断层、文化发展滞后、文化传承无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以经济建设带动乡村文化建设,把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文化建设的机制,城市文化气氛浓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基础雄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加快乡村文化建设进程,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以政府财政支出和民间筹资的方式,在乡村建立完善的教育、医疗、养老、娱乐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乡村基层组织建立设施齐全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活动室等,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充分发挥综合文化站、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为乡镇基层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文化活动平台;在城市组织专家队伍定期为村民提供各类致富经验交流会、技术培训讲座等公益讲座、公益展览,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对“三农”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培养乡土文化人才,扶持民间文艺团体,不断推出饱含乡村气息的优秀文艺作品,展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面貌。充分实现经济对文化的反哺,只有城市与乡村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均衡,城乡人民的身份与心态才能真正平等,乡村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凸显出来。

(三)坚持以人才强村战略为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8]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如果没有人才的支撑,乡村文化建设只能是一句空话。乡村精英人才根在乡村,他们了解乡村,对乡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在大城市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长期在城市的求学、工作与生活经历使他们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与人脉资源,接受了城市先进的开放的文化,熟悉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则。他们既能够恪守仁义,又能改革创新,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可以担当重要角色。他们可以将自身的知识阅历、文化积累、城市资源带回乡村,成为城市和乡村之间文化交流、融合、共同发展的桥梁。充分发挥乡村精英人才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激发新时代乡村活力。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鼓励乡村精英人才回归乡村,积极参与当代乡村文化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是离退休人员叶落归根。离退休人员有阅历、有声望,有资源,充分利用乡村可以提供更天然的居住环境,更健康的绿色食品,更暖心的邻里关系等特点,帮助他们解决在乡村的养老、住房等问题,鼓励离退休人员回归乡村,充分发挥他们在调解乡村邻里纠纷,构建淳朴民风、文明乡风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农村大学生就业创业。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且富有创新精神,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对于大学生回归乡村,我们不仅要重视“引进来”,还要着重解决“留得住”和“培育好”问题。通过放宽准入门槛、加大招募力度、制定成长计划、完善薪资福利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基层组织建设,引领基层文化建设;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回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事业,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再次是城归农民工安置就业。2017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87亿,农民工基数庞大、年富力强而又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一方面,通过政府财政扶持的方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在乡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工回流;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彻底变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成为一份有吸引力的新型职业,提高农民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

(4)增强创新意识。作为主要是在内河航道护岸施工项目上的施工企业,创新的落脚点是在施工工艺的改进上,如我们在护岸墙身的钢模板一侧,加设了一根角钢,减少了模板在移动过程中,对混凝土边角的损坏;间隔式自动喷淋养护的使用,既满足了养护要求又减少了基坑内积水。这些“微创新”工艺,就很好地提升了工程的施工品质。

(四)坚持以生态强村战略为保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10]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1]乡村的发展不能重蹈城市的覆辙,以拼资源、拼消耗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是要把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5]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乡村生态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生态强村战略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要注重保护田园风光,田园风光是乡村发展的最大特色,统筹兼顾乡村田园风光的保护和乡村环境整治,少砍树、不挖山、不填湖、不乱拆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让农村更像农村,着力为村民打造天蓝、水绿、山青的美丽家园。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要注重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加大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力度,合理布局乡村房屋、水网和道路,减少农业种植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着力为村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获得感高的幸福家园;乡村生态文化建设更要注重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新时代农村建设不是舍弃传统的翻新,而是继承传统的创新,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照搬照抄、千村一式,每个乡村的发展都要注重传承和保护自己特有的优秀的村落文化和民风习俗,打造特色乡镇,体现农村持久吸引力和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

[2]骆郁廷,刘彦东.以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N].光明日报,2018-05-08(11).

[3]叶兴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亿万农民的热切期盼[J].求是,2018(14).

[4]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6]邸敏学,任晓华.乡村振兴的文化之维[N].光明日报,2018-05-25(11).

[7]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8]习近平就深化发展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EB/OL].新华网,2016-05-06.

[9]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N].人民日报,2018-02-06(01).

[10]专家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政策解读)[N].人民日报,2014-01-02(02).

[11]习近平谈生态文明10大金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5-23(05).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O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from the Angle of Rural Rejuvenating Strategy

Yang Tingting
(Marxism School,Anhui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Hefei 231201,China)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oncerns about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in our country.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rejuvenatingstrategy,the country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the key.At present,our country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faced cultural existence fault,lagging cultural development,cultural heritage weakness,etc problems,seriously affect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ntry rejuvenating strategy.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village culture,we should take strong cultural village strategy as the core,adhere to the organic unity of strong culture strategy,economic strong village strategy,talent strategy and strong ecological village strategy,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mooth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e,and casting the soul for therural construction of new era.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rural ecological cultur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E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573(2019)01-0022-05

收稿日期 :2018-06-20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2015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视觉文化的意识形态研究”(SK2015A661);安徽外国语学院2018年度校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教育研究”(Awjy2018016)

作者简介 :杨婷婷(1986-),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

责任编辑:母爱英

标签:;  ;  ;  ;  

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略论乡村文化建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