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认知基础创新教学方法&数字识别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字意识策略初探_数学论文

把握认知基础,创新教学方式——认数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认知论文,教学方式论文,策略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效的策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数的认识”教学就承载了这一个重要任务.培养数感要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经历过程,形成数感

儿童的数学认知规律通常要经历“直接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这一过程.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要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做支撑.在认数教学中,应让学生从丰富的直观实物上去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然后在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数的概念;最后从抽象的数再回到具体的数,让学生对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形成数感.

1.经历从现实情境抽象出数的过程,建立数感

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通过实物与数的对应认识自然数.比如,“10的认识”教学,我首先出示了主题图.

主题图上有人和许多物体,让学生仔细数一数,分别数出图上的人和鸽子.一方面让学生积累认数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感受数产生于数(shǔ).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画面上的人和鸽子,数量都是10.接下来,利用圆片这个半具体半抽象的物体来表示物体的个数.10个人、10只鸽子、10朵花等的个数都是10,都可以用10个小圆片来表示,表示一类等价集合的元素个数,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这样,学生借助主题图和圆片,从中体会10是有意义的数学符号,从而完成了从具体现实情境抽象出数的过程,形成数感.

又如,我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安排一个猜数游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师:我想了一个几十几的数,你们能猜中吗?

学生开始时猜数:35、63、81、……显然,这样猜无章可循,很费周折.然后,根据一个学生猜的是45,教师有意识地提供引导.

师:小了.(75)大了.(65)大了.(55)小了.(57)你猜对啦!

这个游戏看似简单,学生却乐此不疲.而游戏中包含着朴素的“区间套”原理,可以让学生体会逐步逼近的思想,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学到了一种问题解决的策略.

2.沟通认数、读数、写数之间的联系,发展数感

在认数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包含着多方面的要求.如果能够有效沟通认数、读数与写数之间的联系,就会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建立.例如,徐群老师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中,利用我国古代的“千字文”设计了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数的意义.

“估一估这篇文章(图1)大约有多少字?并用自己的方法数一数.”学生开始的估计是无序的、凌乱的,学生对数量的感知差异是明显的.当教师为学生圈出包含100个字的范围时,就为学生搭建了估计数量的平台和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相继建立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10个百是千(图2)的进率概念,对数的组成有了结构化的认识.此时,当教师要求学生找出这篇“千字文”中的第358个字,学生自然选择“大处入手,逐步细化”的方法:先数出300,再在第4个百里数出5行(5个10),最后在第6行中数出8个,第8个字就是要找的第358个字.这种方法本身就是学生数感的体现.这个过程中,部分学生会出现典型的错误(在第3段中数出第5行第8个汉字),教师引导学生辨析,就能进一步细化学生对数的掌握.找字或找某个字所对应的数字(序数)的练习,可以将认数、读数、写数综合在一起,不仅提高了认数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二、创设“数境”,发展数感

所谓“数境”,可以理解为基于数的认识,进行数学运用的情境.就像语言学习的“语境”一样,语感经常是在具体的“语境”中获得的,数感的培养也可以基于一定的“数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数感的获得才是有效的.

1.把数感培养融入到数的整体环境中

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数基础,在头脑里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数的零碎认识,因此认数教学需要把这些零碎的认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数有整体的感知,从而达成数感的培养.如在“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数基础,教师一改常规的数小棒认数教学模式,直接切入正题.

“小朋友,我们班里有几个同学?”“会写36这个数吗?”教师让学生把这个数写下来,并明确这个数比以前认识的20要大,比100要小.再让学生想一想:“比20大,又在100以内的数,你还认识哪些?”“像这样的数还有很多很多.老师把100以内的数都请出来了.”媒体出示100个杂乱无章排列的数(见右栏图3左图).学生觉得太乱,这就有了整理的欲望.有的学生想从小到大排列,有的想从大到小排列,还有的想10个一行排列.在师生的交流中,整理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把这些数按照每行十个、排十行,将1~100的数整理成图3右图.接下来的数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等知识始终围绕1~100这一“数境”展开.

2.创设数运用的实际情境

建立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离不开运用数的实际情境.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体会数的意义,正是数感培养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

如强震球老师执教的“整万数的认识”,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安排了使用大数的情境:一辆汽车需要20万元,那20万元大概多少钱,感觉感觉.对这样的一个大数目,学生仅仅通过想象是很难有感性认识的.于是教师紧接着出示1叠一万元的人民币,让学生体会100张100元是一万元,也就是一叠,1万、2万、3万……20万,20万元就是这样的20叠,这样就对20万形成一个初步的体验.强老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让学生继续想象,20万元还可以买什么?如果一套课桌椅的价钱是100元,那么20万元可以买这样的几套?想象一下,把这些课桌椅排起来,什么感觉?这样教学,学生对“20万”就有了基于自己经验的理解.

笔者认为,大数的认识尤其要注意回到实际生活情境中来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哪些很大的数,让学生也用相关的情境来说一说这个数有多大.

三、数形结合,发展数感

学生的数感是不能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感受和体验.对于较小的数,可以通过实物、图片,使物与数一一对应,采取数实物的方式建立数感.而对于大数,可以借助线段、图形、数轴,通过估一估、画一画等方式,拓展数感培养的空间,使学生对数的认识有新的体验,从而获得数感的发展.

1.数“物”结合,将数量感性化,构建数感

在感受一定数量物体的多少时,可以“物”为载体,通过估数活动,将数量感性化,让学生体会具体数量的大小.如“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可以安排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现场出示(不是课件呈现)一瓶红枣,让学生估计一下大约有几颗.一开始学生的估计都是原始经验的表达,差异很大.接下来,教师又出示一个装20颗红枣的同样的瓶子,再让学生猜整瓶红枣的数量.此时,学生估数就有了一把“尺”,就能够由部分推测整体.估计出一瓶红枣的数量后,教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引发学生继续思考:如果瓶子里装的是大核桃,一瓶大约可以装几个?如果要在瓶子里装100颗的东西,选择什么物品比较好?

这一系列问题,使得该环节不仅仅停留在感受100个物体的“多少”上,而是将其价值体现得更加丰富,在“变”与“不变”的追问中,让学生初步体验“部分量变化了,总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的道理.这种源于生活的问题,经过教师的提炼,成为了很好的数感培养的素材.

2.数形结合,将数量直观化,培养数感

借助图形让学生感知数的相对大小,是数感培养的新尝试.这种数形结合的方式即便在低年级也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化”理解和思考.同时,这种方式有效沟通了“数”和“形”领域的联系.

如在“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这条线段长表示6000,那么这一小段大概是多少?(图4)

学生估计出大约是2000.此时,教师把这一小段表示的数改为3000(图5),追问:整条线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大约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在这样的“数境”中,学生感悟到部分量和总量的依存关系,体验了变化的相对性、关联性.课堂教学显示,效果是明显的.同样,用其他几何图形也能处理好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比如,出示一个正方形表示8000,那么该怎样在里面表示出3600?请学生涂一涂.学生对这种数形结合的形式感到很新奇,大部分学生也有能力独立解决这样的问题.可见,在进行数感的培养过程中,也要力求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活动经验,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借助一定的载体得以显性化,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3.数轴沟通,将数“立体化”,发展数感

通过数轴来认识数的顺序和相对大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直角坐标系的初步渗透,让学生体会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数的认识更加丰富,更加立体化.如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时就可以安排这样的环节:在下面的数轴上找出56、200、800大约在什么位置.(图6)

要找出56、200、800这些数的对应位置,学生需要观察数轴上数的特点,分析数轴上数的大小关系.0~100这一段表示了100,可以先找到50所在的位置,也就是0~100的中间,那56在50的右边一点点.找200也不难,200比100大,比500要小,从100开始,再往右一个单位距离即可.800比500大,要往右3个100的距离,数轴不够长,可以先让学生在数轴外的地方指一指,然后课件延长数轴.找出这几个数后,教师又追问1000会在哪,1000的后面会是什么数呢.再次让学生借助数轴感受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数的相对大小以及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同时,不在数轴上的大数促使学生想象数轴的延伸,这又和数逐渐变大的趋势结合在一起.

数感的培养应该渗透在小学数学的各个学习领域,长期关注.数学课程标准也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在不同的学段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在数的认识教学中的探讨仅仅是数感培养的一方面,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标签:;  ;  ;  ;  

把握认知基础创新教学方法&数字识别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字意识策略初探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