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缩小中美制造业能力差距的证据与战略意义_劳动生产率论文

21世纪初中美制造能力差距缩小的证据及战略含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据论文,含义论文,差距论文,初中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制造业的增长潜力有多大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问题。目前对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判断就是基于现有的生产能力,而不是考虑未来市场的巨大需求对制造业能力扩展的强大支持。对中国制造能力的估计应当超越今天的认识,要从工业化规律来思考大国制造业长期增长和规模扩大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更要从与主要工业化大国制造业规模变动的比较中发现中国制造业的增长趋势。趋势,就是对未来发展的重点把握,也是超越目前经济增长战略所强调的资源对中国发展约束的观点。要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能够迅速接近工业发达国家,核心因素是制造业人均生产规模和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发达国家相似。

当今世界,美国的制造业规模是最大的,这是美国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所在的根本原因。2003年,美国商务部部长宣称,增强美国制造业是美国总统的首要目标。“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脊梁和国家安全的力量所在。”①实际上,美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不仅没有放弃制造业,而且大大扩大了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把提高制造业竞争力作为基本战略。所以,将中国与美国制造业进行比较具有非常积极和现实的意义,它有可能揭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潜力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本文的研究目的来说,我们所关心的是美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什么?以便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结构特点进行对照,更要从美国制造业的增长重点中找到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未来方向是什么?我们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展开深入的讨论,究竟中国制造业在过去数年内是怎样变动的?未来数年的趋势又是怎样的?

一、中美制造业产值差距缩小的证据

美国政府是高度重视制造业的,认为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基石,一个健康的制造业部门是在美国创造更好工作、支撑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活标准的关键。②今天,美国仍然是全球工业制成品的技术领先生产者。

中美制造业产值的比较研究不是当今世界的兴奋点,这并不意味着此问题是无关紧要的。我们以数据为基础所作的比较将证实,现代制造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中国迅猛地发展。③2005年,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估计,以工业增加值计算,美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21.1%,而1993年占21.4%,只是略微下降。其下降的幅度之少超出任何人的想象,表明美国并没有如通常所言的向非工业化国家转变,而是继续保持着制造业竞争力的工业强国。过去15年间,全球制造业格局变化的最显著特点是中国制造业份额的跃升,从1993年的3.5%增加到2005年的8.75%,增加了一倍多。④2005年,以国家制造业规模来划分,美国继续留在全球最大制造商的宝座上,其次是日本,中国居第三位。可以预料的是,中国制造业占全球份额的上升并不是基于低附加值的制造业规模扩大,而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产业的超常发展。

1.制造业增长的截面数据比较

我们将对表1的中美制造业产值进行比较。⑤1998年,美国制造业产值为39866.73亿美元,当年中国制造业产值仅为7079.54亿美元,产值只是美国制造业的17.76%。任何竞争格局和竞争对手的确定,是在相同能级上进行的。截止到20世纪末年,与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较,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是很小的,也就不为工业化国家所关注。

1998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生产能力的扩展是异常迅猛的。以美元计算的制造业产值从1998年的7079.54亿美元剧增到2005年的26592.26亿美元,七年之内增长了2.76倍。中美制造业产值增长率的巨大差异使中国制造业产值从1998年只占美国的17.76%提高到2005年的66.6%。⑥2007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增加到35.36万亿元,约折合为46505.90亿美元。⑦

中美两国制造业产值数的比较只是反映了制造业的规模,我们更想知道中美两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即中美两国制造业的发展重点究竟是相似的,还是有很大差异?中美两国制造业是参照国际工业组织标准分类的,因而行业分类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基本金属工业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业;计算机及电子产品在中国制造业分类中是电子及通信设备业;机械工业包括普通机械和专用设备部门;其他制造业包括文体用品、工艺美术、废旧资源利用等部门;我们在统计时将仪器仪表制造业列入电气设备产业。

我们对表1中美两国制造业产值的部门结构比较后,可以提炼出若干看法:

第一,1998年,中国所有的制造业部门产值均大大低于美国制造业,其中也包括许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第二,到2005年,中国的纺织业、服装业产值已经超过美国,其中美国纺织业产值不到中国的二分之一,服装业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中国的非金属矿产制造业产值也超过了美国;而中国基本金属工业产值为3590.09亿美元,比美国1716.45亿美元多一倍以上。如果以实物产出来衡量,1998年的中国钢材产量为1.07亿吨,到2005年增加到3.78亿吨,2006年和2007年又分别上升为4.69亿吨和5亿吨以上。

第三,美国有八个制造业产值出现明显下降:纺织业、服装业、纸制品业、印刷业、金属制品业、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和运输设备业。而美国有四个制造业产值明显上升:石油冶炼业、化学产品、塑料及橡胶制品。

第四,中美两国制造业内部结构有不同的重点。以2500亿美元产值来划定产业规模的大小,美国六大制造业构成了制造业的主要产业:食品、饮料和卷烟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计算机及电子工业,运输设备业,机械工业。如果以2000亿美元产值来计算中国制造业的主要部门,那么六大制造业是:食品、饮料和卷烟业,化学工业,基本金属工业,机械工业,计算机及电子工业,电气设备业。与美国相比较,中国的石油工业和运输设备业产值相对较低,而基本金属工业产值已经大大超过了美国。

毫无疑问,中国制造业的所有部门在1998-2005年间出现了“全线和全速前进”的格局。一方面,我们看到纺织和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出有大幅度增长(1.93倍和1.66倍),其他的如食品、饮料和卷烟业(1.67倍)、印刷业(1.68倍)也出现了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产出增长率最高的并不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以增长率依次进行排序:计算机及电子产品(4.58倍)、基本金属工业(4.39倍)、石油冶炼业(4.21倍)。这些部门才是真正高增长的制造业,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2005-2007年间,以美元计算的中国制造业产值增长了74.89%。其中石油冶炼工业增长了111.40%,基本金属工业增长了89.51%,机械工业增长了87.17%,运输设备工业增长了86.10%,纺织业和服装业分别增长了59.26%和62.84%。回顾过去近十年的制造业结构变动特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明显和超常增长才是中国工业化的新趋势。

2.来自增加值的证据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中美两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对中美两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进行比较(见表2)。总体上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2.86倍,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则经历了3.7%的负增长。不同的增长率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缩小与美国差距的根本原因。199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1811.53亿美元,只是美国13929.52亿美元的13%;到200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6991.42亿美元,与美国制造业增加值13415.4亿美元相比,上升为美国的52.12%,使增加值的差距大大缩小了。到2007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12323亿美元,是美国制造业增加值16158亿美元的76%。⑧

依据中美两国制造业增加值的部门结构变动特点,生产规模的主要差异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类制造业生产规模要远大于中国。2005年,美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是2418.75亿美元,中国是1024.05亿美元,生产规模为美国的42.34%;美国计算机及电子产品增加值是1200.13亿美元,中国只有698.53亿美元,为美国的58.21%;美国运输设备业增加值是1476.95亿美元,中国是467.61亿美元,为美国的31.66%。再对照表1的数据,2005年中美两国的计算机及电子产品产值分别是3295.33亿美元和3381.73亿美元,美国的产值只比中国多86.4亿美元,而美国的增加值则要比中国多504.6亿美元。这是中美两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实际反映。在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状况下,我们不应苛求与高收入国家拥有相似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只要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而且日益缩小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本身就是制造业能力提升的实际表现。

2005-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从6991.42亿美元增加到12323亿美元,增长76.26%。如果以1998-2007年计算,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5.8倍,略高于工业产值增长的5.57倍。

过去十年的经验观察告诉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中国制造业部门的增加值增长率确实是很高的。究竟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多少呢?对制造业的部门劳动生产率作深入比较能够给我们展示一幅新的图景。

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差异

劳动生产率反映了在一个生产函数中使用的劳动力投入的效率,即单个要素投入的增长对整个生产率增长做出的贡献。资本积累是为了增加未来的产出和收入而将一定比例的当前收入留作储蓄并进行投资的结果。新的工厂、机器、设备及材料增加了一国的“资本存量”,使得提高产出水平成为可能。当然,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可以提高质量,从而对劳动者提高其生产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两大因素改变了传统经济增长模型中的要素概念,即要素质量才是决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原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真正因素。

1.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差异

现有的研究表明,1978-2002年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在4%左右。当然,关于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有着不同的看法。⑨我们讨论的重点是集中在中美制造业的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动方面,要解决的是中国制造业内部结构下一步调整的方向。

就美国看,1959-1973年间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3%,1973-1992年间只有1.4%的年均增长率,克林顿执政期间(1993-2000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7%。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1世纪初则延续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⑩,多数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

1998-2005年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了18.2%,与制造业增加值的3.7%的负增长率相比较,表明正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支撑了美国经济的增长(见表3)。从制造业的部门来分析,除了计算机及电子产品、运输设备业外,所有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均出现了提高的趋势。因此,制造业部门迅速上升的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经济最大的实力所在,也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多种收益:制造业和经济中其他行业的更强竞争力,才会带来更高的实际工资和持续提高的生活水平。正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制造业的就业数逐渐下降。制造业对美国经济来说仍然是关键性的,每个人和每一个产业均要依赖制成品。此外,制造业部门的创新与劳动生产率上升所提供的收益远远超出了产品本身。

我们在对照中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动特点后,有三个要点应予以阐述:

第一,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78倍,既显示了生产要素得到了更加有效的利用,又表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增强是以劳动生产率提升为基础的。毫无疑问,如此高的增长率是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共同提高的结果。

第二,与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相比,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很低,即使在纺织、服装、皮革制品、木材制品、家具等劳动密集型部门,美国劳动生产率仍然是中国的6—8倍。如果与1998年进行对照,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在七年之内有了长足的进步,从1998年仅为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4.68%提高到2005年的13.38%,增长了近两倍。进一步说,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存在表明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当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美国接近时,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也就与美国接近了,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也会趋于一致。

第三,就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来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仍然是全球最高的。1998-2005年间,美国的石油冶炼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化学工业提高了30.8%,基本金属工业提高了30.8%,电气设备工业提高了20.5%。2005年,中国石油冶炼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6.3%,电子工业是美国的7.32%,电气设备工业为美国的12.02%,基本金属工业是美国的20.79%。因此,美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比中国高得多。

2007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17975美元/人,比2005年增长了52.71%;如果以人民币计算,则增长了41.75%。表明中国制造业进一步缩小了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2.劳动生产率的部门特点

每一个国家的制造业都有其独特的部门结构,从而使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内部差异更能反映一国制造业的发展重点。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资本密集型部门: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2005年分别为516409美元/人和215297美元/人。即使撇开2005年的石油价格波动,1998年的美国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是246222美元/人和164561美元/人,也是最高的。美国的四大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是机械工业、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和运输设备业,它们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并不大,而且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也不大。其中计算机及电子产品和运输设备业的劳动生产率在1998-2005年间还出现了下降现象,前者从93788美元/人下降为92603美元/人,后者从86590美元/人下降为83822美元/人,分别下降了1.3%和3.2%。1998年,计算机及电子产品是美国除了石油工业和化学工业之外的所有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部门,到2005年则下降为第9位,比食品、饮料、卷烟业还低一些。反映美国制造业的部门结构在1998-2005年出现了较大的变动。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部门结构略微不同于美国。一是石油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其他制造业,2005年达到了32515美元/人;基本金属工业劳动生产率从1998年的3975美元/人大幅度上升到2005年的24530美元/人;化学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在2005年也达到了15769美元/人。石油工业和基本金属工业是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最高的部门。二是中国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的计算机及电子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1998年和2005年分别为7300美元/人和15889美元/人;运输设备、机械工业和电气设备业的劳动生产率也属于比较高的。三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因此,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部门结构中具有非常明显的重化工业化倾向,即石油工业和基本金属工业劳动生产率遥遥领先于其他分支部门。2005-2007年,中国石化工业、基本金属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要比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提高得更快。

我们知道,对中国来说,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积累,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以及技术进步的速率。显然,单单依靠机器的积累不可能导致相应的产出增长。资本和劳动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两大要素的质量均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那么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将是很大的。可以肯定,中国制造业的产出高增长,主要不是由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的增长决定的,而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决定的。

三、制造业的就业净变动差异

在评论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时,美国经济学家阿伦·杨的研究认为东亚经济的劳动力增长率显著高于人口增长率,这种增长主要来自劳动参与率的上升。众所周知,不同于成熟的工业发达国家,整个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制造业部门的劳动力参与度仍然在提高。发展经济学家也看到了这一现象:随着平均收入从人均750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上升到7500美元,制造业劳动力和城市人口占总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重都会上升。(11)

2004-2007年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数量仍然是增加的,这符合工业化发展规律。劳动力数量的大幅度增长是工业生产能力扩大带来的,更是中国市场对工业产品的巨大的需求上升带来的。200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2490美元,预期未来15年的制造业就业仍然会增加。

表4列举了中国和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数的详细数据。2004年,中国全部工业劳动力数为9309.94万人。如果以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进行统计,2004年的制造业劳动力数为5219.54万人,而2006年则达到了6536.89万人,比2004年增长了21.79%;2007年则增加到6855.51万人,比2006年又增长了7.84%。(12)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的规模比美国要大若干倍。2004-2006年间,一方面是中国制造业的各个分支部门普遍经历了一次就业创造的过程。除石油冶炼和化学纤维工业外,绝大多数制造业劳动力均超过了100万人。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创造的就业数比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更多,例如电子及通信设备业新增劳动力达到171.67万人,电气设备业新增105.41万人,分别增长了51.49%和57.31%;机械工业新增劳动力为95.9万人,增长18.53%。同期,纺织业和服装业新增就业数分别是106.27万人和57.31万人,增长了20.47%和17.90%。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也出现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

2004年,美国制造业劳动力数为1411.7万人。制造业中的最大就业部门是运输设备业(175.4万人),食品、饮料、卷烟业(164.8万人),金属制品业(146.9万人),电子及通信设备业(130万人),机械工业(112.5万人)和化学工业(87.2万人)。可见,美国制造业的劳动力分布是以技术产业为主的结构。从制造业的就业净变动角度考察美国制造业,则发现就业数在下降。例如美国2000年第四季度至2003年第三季度制造业减少了将近260万个就业岗位,即减少了15.1%的就业数。其中就业岗位数减少最多的是计算机与电子工业,达到46.7万人;其次是金属制品、机械工业和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减少了29.3万人、28.5万人和26万人;基本金属和电气设备业也分别减少了14万人和12.5万人。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缝纫业和纺织原料制造业也分别减少了17.8万人和10.9万人。(13)

中美两国制造业就业数的净变动呈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正在进行工业化的中国继续创造了大量的制造业就业岗位。如果以国有和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统计,2004-2006年新增了1137.35万个就业岗位,劳动力增长了22%。如果以22%的增长率来测算全部制造业的劳动力数,将达到9858万人,净增就业岗位1778万个。

我们看到,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仍然在增长。对中美两国制造业劳动力数量的净变动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差异的分析使我们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即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增长趋势。对照1998-2005年中国制造业增长的相关指标,显示制造业产出增长2.76倍,工业增加值增长2.86倍,劳动生产率增长2.78倍;而劳动力的数量仅仅增长了约50%。2005-2007年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以美元计算增长了52.71%,以人民币计算增长了41.75%;工业增加值从57231.49亿元增加到93704.11亿元,增长了63.73%;而劳动力数从5935.26万人增加到6855.51万人,增长了15.51%。(14)当制造业产出的增长远高于劳动力增长时,再次证明了中国制造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的继续增加仍然是一种趋势,而劳动力的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是同步进行的,其中质量的快速提升将是主流。

四、结论与战略含义

过去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的产出大约翻了三番,这是技术变化的结果。新增长理论已经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了,说明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过程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内生结果。技术进步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增长。技术创新会使报酬倍增,即一倍的资本、劳动和创新存量的投入,会得到多于一倍的产出。如制造业劳动力增长了50%,资本增长了1.54倍,而产出则增长了近2.76倍,人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2.86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本身就表明技术因素所发挥的作用。(15)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有重大差异的是,中国技术类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密集型部门,并且产出的高增长也主要集中于资本和技术类产业。因此,积极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发展的主要方向。实践表明:一方面,我们看到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产出更高;另一方面,技术类产业所创造的就业更多,劳动生产率更高。那么,对资本和技术类制造业的重视程度应当超过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关注。

2.从有关中美两国制造业发展和内部结构特征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美国制造业中的石油冶炼业、化学工业的生产能力比中国要大得多,多数的技术类产业能力也要比中国大。相对来说,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的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若干部门已经或者正在超越美国,这反映了中国工业所拥有的市场规模优势和相对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同时也要看到,随着中国工业化浪潮在更广阔的空间展开,包括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在内的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将继续扩大。第二,无论从制造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还是从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数据来看,中国制造业是远低于美国的,这其中也包括了纺织和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美国制造业已经是高度的“资本”化了,高劳动生产率本身和劳动生产率的继续提高依赖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所以,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要在未来数十年接近和达到美国水平就需要进行持续的大规模投资,加快资本积累。如果没有一个高的投资率,没有一个高的人力资本积累率,也就不可能产生制造业的高劳动生产率。

3.从中美两国制造业产出规模的比较来看,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已经有了显著的扩大。以增加值计算,从1998年为美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13%提高到2005年的52%,又提高到2007年的76%。但是如果以人均制造业增加值衡量,2005年的美国达到了95524美元,中国只有12779美元,中国不到美国的七分之一。2007年,中国人均制造业增加值提高到17975美元,也只是2005年美国的五分之一。显然,评估和预测一国制造业生产能力,不能以国家来衡量其发展前景,而应当以人均数来测定。那么,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扩大的空间是巨大的。毫无疑问,随着中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生产能力的继续扩大,中国与美国制造能力的总体差距将以极其快速的方式继续缩小,世界工业实力将重排座次。

我们在对中美两国制造业能力差异迅速缩小的证据进行充分的研究后,发现真正可以被称为“战略含义”的是下面的重要问题:未来20年,在中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将扩大到美国一倍以上的过程中,将是工业大国和工业强国进入“暴风骤雨”式竞争的新时代。就产值规模来说,届时中国可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商。(16)这就需要中国有一个迥然不同于今天的全新的工业发展战略,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全球资源配置战略和全球市场战略。

注释:

①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Manufacturing in America——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to US.Manufacturers(January 2004)5.

②美国政府在21世纪初对美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做了全面的分析,特别明确地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挑战。指出美国政府所做的一切是要创造出有助于支撑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和更强有力的经济增长。见美国商务部的专项报告(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Manufacturing in America——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to US.Manufacturers,January 2004).

③中国制造业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等。美国数据来自Daniel Ikenson,"Thriving in a Global Economy:The Truth about U.S.Manufacturing and Trade," Cato Institute,August 28,2007,以及相关的美国统计资料;美国政府的网站;国际机构如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物及其网站。

④《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第502—503页。

⑤中美制造业产值的比较采用美元值,根据当年的汇率中间价来折算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增加值、利润等数据。

⑥1998年和2005年的汇率(中间价)分别为8.2791元/美元和8.1917元/美元,这一期间不会产生因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升值导致以美元计算的中国制造业产值迅速上升的问题。当然,如何测算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份额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根据表1中美制造业产值的计算,那么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份额应该比目前世界银行所公布的8.75%要高得多,见世界银行:2007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第198—200页。

⑦这是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统计的,通常占全部制造业产值的75%左右。《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第486页。2006年美国工业产值是50199.64亿美元。见http://www.census.gov.

⑧《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第486—487页,见http//:www.ceicdata.com

⑨易纲、樊纲、李宏:《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⑩杰佛里·法兰克尔、彼得·奥萨格:《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282页。

(11)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69页。

(12)《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第488—489页。

(13)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Manufacturing in America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 Address the Challenges to US.Manufacturers (January 2004)20.

(14)《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第510—511页;《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第486—487页。

(15)这一领域的实证研究,可以参见殷醒民:《技术扩散效应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产值达到了405177亿元,折算为53286亿美元。见《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第485页。2005年,美国工业产值(value of industry shipments)是47420.77亿美元;2006年是50199.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5.86%。如果以年增长率6%计算,那么美国2007年工业产值大约为53211.62亿美元。因此,中美两国的工业产值是接近的。http://www.census.gov.

标签:;  ;  ;  ;  

21世纪初缩小中美制造业能力差距的证据与战略意义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