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快利是语文教育的最大敌人_语文教育论文

速成快利是语文教育的最大敌人_语文教育论文

急功近利乃语文教育之最大敌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急功近利论文,之最论文,语文教育论文,敌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高中语文教育急功近利之现状

我一直认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是知识更细化、能力更强化,而更细化的知识和更强化的能力,是在日常教学中循序渐进实现的。但残酷的现实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背离了语文教育的学科本质和规律,呈现出强烈的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色彩。具体表现如下:

(一)忽视对教材文本的深入解读,代之以所谓的学案式学习

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文本解读是基础,更是根本。学生的基础强化积累,情感的熏陶升华,认识的提高深化,思维品质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形成等等,都是在深入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可是,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因着某个自封为教育家的记者的华丽包装和倾情推介,某省某学校的个案做法便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全国得以推广,并被一些学校的负责人极力神话,强令包括语文在内的所有学科都必须搞学案式教学。其他学科搞学案式教学究竟科学不科学,我没有发言权,但语文学科在学习教科书的阶段也强行搞学案式教学,我是坚决反对的,因为它不顾语文的学科特点,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我经常看到,课堂上我们老师对课文走马观花一笔带过后,便急急忙忙地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上的内容。试问,在语文课堂上,连课文都不深入去读,这还是语文课吗?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究竟能得到什么?

也许有人会说,搞学案式教学成效显著。对这种观点,应该辩证分析,而不能以偏概全盲目附和,甚至以讹传讹。对于总复习而言,由于学生需要按照考点对相关资料和知识进行整合,搞学案式教学的确很有效果,但也不能忽视学生完整的阅读和写作训练。对课文的知识层面而言,学案式教学也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你把课文的知识点一总结,编成题目一训练,考试撞到了,学生自然就做对了。这或许就是学校某些领导和急功近利的部分老师(以急于“建功立业”的青年教师为主)大力推崇学案式教学的原因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知识只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极小部分,而绝对不是全部。学生学语文更多的应该是对他们长远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东西,如理解、分析、综合、感悟、熏陶和表达,而这些靠学案式教学根本解决不了,只能靠对课文的深入解读来实现。如果我们仅仅为了自己的所谓业绩,靠学案赢得短期效应,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我们就是千古罪人。

(二)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代之以题海式的机械训练

学生解答语文题目尤其是主观题的能力,本质上以阅读能力为前提。因为,只要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该记住的也就记住了,需要理解的也能准确理解,并能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筛选、分析、综合;最后或简答,或详述,都不是什么问题。可以说,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在为学生解题奠基,奠基工作搞得好,起高楼大厦才有可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更遑论起高楼大厦了。

很可惜的是,现在很多老师(甚至包括一些资深名师)或迫于方方面面的压力(主要是学校的和家长的),或出于自身名利(地位、奖励、发展)等考虑,总想把学生的成绩迅速搞起来。于是,最原始也是短期最见效的法宝——题海战术——就被拾起来了,机械训练被奉为圭臬。君不见,从高一开始,学生手头就集有《××配套练习》《××单元检测》《××方案》《××设计》《××金榜》《××兵法》《××考卷》《××高考××模拟》等等,资料书名,可以罗列几十个。这还不算,老师还要自己编许多训练题或检测题,甚至有的老师偷偷要学生购买或复印大量资料。于是,学生本来就有限的时间完全被挤占了,一天到晚在各科作业中疲于奔命,题目都应付不过来,哪来时间读书?

那么,学生经过题海战术训练后,结果又怎样呢?无可否认,短期内确实有一定效果,特别是非能力题。但效果也止于此罢了,因为除极少数有天分的学生能举一反三(其实这部分学生你就是不搞题海战术,他自己适当做题,也能举一反三)外,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是做过的原题会做,稍加变化就做不出来了,因为他们没有阅读能力做基石,只会做死题目,不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三)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代之以模式化的技巧传授

语文学习,除了感受语文美的魅力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因为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育良好的思维品质自然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良好的思维品质一般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敏捷性、灵活性、整体性、深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通过有效的语文学习,可以逐渐养成并强化。具体而言:

1.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应注意:①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能生巧,这是思维敏捷的基础。②有超前意识,学生应在老师讲解课文或相关问题之前主动思考,把课堂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思维训练的活动。③限时思考、讨论、回答和作业,不能拖拖拉拉。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应注意:①经常让学生感受并思考事物的多样性、相对性、可变性和可逆性。②面对关键问题,以发散思维的方式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探究问题的多种原因,设置事情的多种结局等。③激励学生用学过的语文知识来解释新的问题,培养迁移能力,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

3.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应注意:①站在系统的高度学习知识,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经常进行知识总结,如病句的常见类型等。②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③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在融会贯通中提炼知识要点,领悟其关键、核心和本质,如总结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等。

4.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注意:①追根究底,凡事都要去问个“为什么”,坚决摈弃死记硬背的方式。②弄清事物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③因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繁芜抓规律,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如通过王熙凤在贾母面前关心黛玉的表演,认清“凤辣子”的性格特点等。④积极开展问题探究,养成深钻细研的良好习惯,并经常撰写一些小论文。

5.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应注意: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充满自信、不迷信权威的品质。②多进行抓中心思想或主题的训练。③进行判断、推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训练。④训练多角度考查、评价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比如,对《琵琶行》中的琵琶女这个人究竟要怎样认识等。

6.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应注意:①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②增强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③注重思维的发散训练,在思考问题和解题练习中,尝试多变换角度,使用多种方法,走出与众不同的路子。

如果学生具备了上述思维品质,只要老师对不同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稍加点拨,学生自然能心领神会,举一反三。可现在却是本末倒置: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大讲特讲解题方法,有的甚至将解题方法搞成各种模式,包装成秘籍和宝典,向学生贩卖。结果怎样呢?学生是掌握了很多技巧,记住了很多术语和套路,但解题时不是记不起来,就是生搬硬套。于是只好反复训练,最后靠时间战术和题海战术,硬是把学生训练成了死板答题的机器;遇到能力型的活题就茫然不知所措,陷入“少慢差费”的学习怪圈。即使有得高分的学生,也往往是高分低能。

(四)忽视学生语文学习独特的情感经验和审美体验,代之以大一统的标准感受

高中生的语文学习,除去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更多的是阅读品味。学生在阅读品味中得到感悟,受到熏陶,形成相应的思维能力、情感经验和审美体验。思维能力在前文已经谈到,故不再赘述。而情感经验和审美体验,是非常主观性、个性化的东西。即便面对同一对象,每个人的修养、经历、个性、心情甚至性别不同,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不同的甚至差异很大的个体感受,我们应该宽容对待,承认其合理性。这既是对人的尊重,也是符合不同人认知事物差异性规律的。也唯如此,才能显示出语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比如,对于林黛玉的美,有人认为是一种清新脱俗的柔美,有人认为是一种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对于王熙凤,有人认为她有一种泼辣干练的张扬之美,有人认为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恶毒女人。你能说这些观点不对吗?

可是,在我们很多人的日常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练习答案和考试标答中,个性化的体验和解读是被有意无意地漠视甚至摈弃的,取而代之的是大一统的标准答案。因为这样做老师省事,又和考试尤其是高考严扣标答、采点给分的做法统一,何乐而不为?但是,这不能成为我们忽视甚至漠视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理解文章或作品的独特感受的理由。毕竟,我们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更有灵性的人才,不是在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将来的社会建设和发展,国家的复兴和昌盛,都寄希望于他们。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没有自己独特思想和感受的人,何来创新,何来丰富多彩?社会失去创新和多彩,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五)忽视学生思想情感语言的个性表达,代之以千篇一律的套路表达

既然学生是独特的个体,那么每个人即便对非常客观的同一对象的感受都不一样,何况是思想情感丰富的语文学习呢?因此,符合语文学科客观规律的表达,应该是在基本思想和情感不出现偏差的情况下的个性化表达,即允许差异甚至不同,而不应该是一个模子一个套路。

但残酷的现实是,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我们总是在按照不同的题型给学生传授千篇一律的固定套路。诚然,不同类型的题目,是有一定的逻辑思路和先后步骤的,将这些教给学生是很必要的,对学生应试也是很有效果的。但我们很多老师已将这些基本的逻辑思路和先后步骤,细化到题目设置的各种不同类型,细化到每一步用哪种句式、哪些词语的地步,包括作文也是如此(关于作文严重模式化及其危害的问题,可参见笔者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7期的文章《作文新八股结构批判》),搞得学生答题时还要想究竟用哪种模式好,甚至不顾题目实际情况,按模式的步骤和词语生搬硬套,结果时间也耗费了,得分还不能令人满意,颇有点让人大失所望。用行话来说,这叫“活题死做”!

二、高中语文教育急功近利原因剖析及化解策略

任何形式的急功近利,根本上都是源于对世俗利益的追逐,高中语文教育亦不例外。具体而言,是学校、社会、家长、学生、老师自己等多方面原因造成和催化了高中语文教育急功近利这个怪胎。

就学校层面而言,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在与其他同类学校的竞争中立足并显示出一定的优势,要赢得良好的声誉,根本上要靠教育质量。而当前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真正管用的且被社会认可的就是高考成绩。于是,社会各方面的要求和压力,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等,都传递给学校,学校便从校级领导到中层干部再到年级组负责人,层层传递这种压力,且层层加码,到老师这里,已经是压力山大了。老师要交差,要在每次考试或测验中班级成绩位次靠前,要在会上受表扬至少不被批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在日常语文教育教学中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

就社会层面而言,人们对什么是人才似乎存在着一种“偏执狂”般的认识,认为考取大学尤其是考取名校的才是人才,根本就不知道或者即使知道也选择性忽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在此前提下,评价一个学校,自然只看高考成绩,看一本上了多少人,看名校上了多少人,甚至连比例都不管,只看绝对人数。这种偏执认识,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学校,传递给老师,其“负能量”不容小觑。

而家长呢,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的影响,由于一些家长因自己没有考上大学或没有考上大学名校而存在的补偿心理,加上还有一些家长存在的攀比心理,使得绝大部分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能客观看待和正确定位,期望值太高,直接要求孩子考上什么什么学校,要求老师要如何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考上希望并不大的学校。从而将这种过高的期望值变成巨大压力,施加到孩子和老师身上,直接促成了急功近利的供求小市场。

孩子们又是怎样的呢?他们怀揣着儿时的梦想,在高中做最后的拼搏,以期考上理想的大学,最终做出一番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来,怀揣梦想去奋斗,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可惜,在残酷的社会竞争的映照下,在家长的压力下,生长式的学习变成了揠苗助长式的激烈竞争;而我们社会“病态的激励式教育”(健康的激励式教育是让孩子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前提下对人生充满自信)让孩子们一味盲目自信,不能客观理性看待自己的学业水平、学习能力和能够考上什么级别的大学,都认为自己能考上心仪的大学,于是人为增加了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压力。落实到学习上,就有了要有立竿见影效果的内在需求,因此想不急功近利都不行。

最后说说老师自己。教师这个特殊职业崇高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使然,加上自我实现的需要,老师都是很好面子的,总想做到最好而被同行、领导、学生、家长高看一眼。这本是很正常的,无可非议。但是,在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衡量人唯一标准的今天,老师的正常心理便被严重异化了。学校的评先表彰、公开的成绩数据、学生的评教评学、家长的择班择人等,都使老师们不得不为自己的荣誉而战;而职称评定、工资晋级、各类奖励等,都与学生成绩直接挂钩,老师们又不得不为赖以养家糊口或过得更好一点的“利”而拼搏了。

一言以蔽之,正是追名逐利的世俗文化环境和以上方方面面的压力,使得学校形成了成绩与名利捆绑的环境,最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急功近利的气场和漩涡,即便是有思想和教育理想的人,深陷其中,也很难独善其身,有人文精神的语文老师同样也不例外!这真是一件让人忧心如焚的事!

那么,怎样才能破坏这急功近利的气场,走出漩涡,化解语文教育急功近利的戾气呢?上上之策莫过于自上而下改革高考制度和评价机制,形成正常的社会心态和健康的舆论导向。但这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远大理想在心中供奉着,在现实中在可预见的未来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只要社会环境和高考制度不改变,也别想把希望寄托在学校方面。那么,借一句被说滥了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改变不了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也就是说,目前只有我们广大语文老师才能够对语文教育的急功近利说“不”。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首先,语文老师要提升自己责任感、使命感的境界。我们经常对学生说,“我这是为你好”,这句话既实在又煽情,常常能打动学生,因为它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显示了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而我们急功近利搞时间战术、题海战术、套路战术的时候,常常也是用这句话来化解学生心中的怨气。但是,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才是真正为学生好。不错,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弄一个“好看的分数”特别是高考取得好成绩,这是在为学生好。但是,如果仅仅是为分数而分数,牺牲了对学生一生发展和幸福起关键作用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审美情趣、人格精神等,你还能说是在真正为学生好吗?所以,我们应该既注重短期内学生成绩的提高,又要注重语文教育的长效作用,并且应该把后者当成重头戏。这才是对学生真正的好。如此,我们也就提升了自己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境界。

其次,要在语文教育理想的导引下,尊重学科规律。既然选择了语文,就应该有一点语文教育的理想。当然,每个人的语文教育理想都会不同,比如湖北省教研室著名特级教师秦训刚先生的语文教育理想就是“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有人”指关注学生的尊严,满足其心理和发展需求;“有书”是把学问做好,掌握课程内容的逻辑)。我想,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起码应该把“善待语文”作为自己基本的语文教育理想。何谓善待语文?就是认清语文(母语教学)的特点,掌握语文教育的规律,发掘语文的人文意蕴,张扬语文的独特魅力。形象一点说,就是以语文为师,以语文为友,以语文为爱人,不要急功近利用学案、题目、考试来肢解语文。做到这些,也就尊重了语文的学科教育规律,不会将语文教学搞成可量化操作、反复机械训练的理科教学。做到这些,学生语文能力自然会提高,能力提高了再适当引导,何愁语文成绩上不来?

最后,语文老师要超脱一点,淡泊名利一点。既然选择了语文,就应该知道,语文是给我们心灵滋养的学科,语文教师就是精神上的富翁物质上的乞丐。因为母语教学的特点决定,语文是靠日积月累才能终有大成的渐进式学科,又是人人似乎都认为自己会听说读写懂得它的学科,所以别想有多少人求你补课赚点外快,也别想学校领导如何如何重视你,给足你数学一样的课时(按教育部规定,语文和数学是等课时的)来提高成绩,获得荣誉。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淡泊淡泊再淡泊,在坚守中给学生以语文素养和能力,在坚守中给自己以人性的高贵而已!

呜呼,勿复重纷纭,言尽于此!知我罪我,一任诸君!

标签:;  ;  

速成快利是语文教育的最大敌人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