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观念的转变与撒拉社会的发展_撒拉族论文

论观念的转变与撒拉社会的发展_撒拉族论文

论观念变革与撒拉族社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撒拉族论文,社会发展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83(2002)03-0075-05

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如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素质等等。然而,在同等条件下,一个民族的整体的观念与该民族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观念是行动之父。”进步的观念、健康的心态,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加速器,是一种不竭的动力;而落后的观念、不健康的心态,则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绊脚石,是一种无形的阻力。因此,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转变不适应新形势的一些陈旧观念,对于推进各民族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观念变革与撒拉族发展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撒拉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既有一些良风美俗观念,也有一些不适应新社会、新形势的陈规陋俗。这些观念不是他们生来就有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由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该县位于青海省东部,东接甘肃临夏,南临甘肃夏河和青海同仁,西靠尖扎,北与化隆、民和隔河相望,正好处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全县群山环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地理单元。干旱少雨是该县气候的最大特点,滚滚黄河虽然从脚底流过,但在生产力低下的过去,撒拉族却无力利用这一天然水利资源。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撒拉族勤劳勇敢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也只有具备这样的性格才能适应这种环境,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发展下来。

在过去六、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撒拉族不但所处的自然环境十分严酷,而且所处的社会环境也相当严峻,周边民族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与撒拉族迥然不同,而且人多势众,在没有正确的民族政策的封建时代,随时都能对其构成威胁。更严重的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特别是清朝统治者对撒拉族采取了歧视、压迫政策,激起了他们的反抗,结果遭受统治者残酷镇压,血腥屠杀(如乾隆年间、咸同年间、光绪年间均发生过这样的事)。这种历史遭遇一方面造就了撒拉族不畏强暴、勇敢顽强的民族性格,同时也使他们一次又一次地领教了权力的威力,从而形成了对权力的敬畏和向往心理(即对权力既恨又爱)。因为,他们从历次反抗清朝残酷统治的斗争经历中,深切体会到:没有权力,民族和个人的尊严难以保证,社会的公正也难以实现。这也是撒拉族民族传统和诸多观念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生存环境原因。

关于撒拉族的优良传统和正面的品格,本人曾在一篇题为《论撒拉族的民族性格》(注:见《青海民族研究》1998年第2辑。)的文章中全面加以阐述。在此将着重探讨撒拉族与民族发展密切相关的并需要转变的十个观念。

1.幸福观 幸福是任何人、任何民族都追求的目标。但什么是幸福?每个人、每个民族的看法却千差万别。撒拉族由于过去数百年来所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社会环境相当严峻,温饱和生存对他们而言始终是最大的问题,也自然成为最大的渴求,满足了这种渴求,就意味着幸福生活的实现。所以,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亲朋好友之间见面,彼此问的最多的话是:吃的够吧?全家平安吧?如果对方回答,粮食够吃,全家平安,这就意味着全家幸福,仅此而已,别无他求。这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存和生活状况,使撒拉族成员在潜意识中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对一个人来讲,吃穿和安全是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重要的,谁同时具备了这二者,谁就拥有了幸福。现在,改革开放已20多年了,撒拉族也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一部分人甚至率先富起来。但观念往往落后于实践,在大多数撒拉族人的潜意识中,幸福的概念仍然是吃饱穿暖、平安无事,舍此无他,所不同的只是衣、食、住、行、用要更好一些。这种观念也不能说不好,只是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正在飞速发展的新形势,而且对于一个处在正常社会中的正常人来讲,这种对人生的期望和要求实在太低了,所以,需要转变这种旧观念,需要树立一种新的、内涵更加丰富的幸福观。笔者以为,这种新的幸福观至少应该包括:在吃好穿好住好的基础上的对精神与文化多样化的追求,如通过求知、治学,提高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挖掘自身潜力,发挥创造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培养多种健康的兴趣和爱好;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帮助老弱病残;有钱人还可以捐资助学、兴办幼儿园和敬老院、兴建博物馆和图书馆等等。人是血肉之躯,离不开物质财富,但人又是有思想有灵魂的存在物,所以,人同样离不开精神文化。

2.消费观 消费问题不光是一个如何花钱,花钱多少的问题,它关系到生产、交换、分配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它能反映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撒拉族在过去由于自然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下,所能生产出的产品十分有限,加之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视挥霍浪费为犯罪,故节俭成为其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基本特征,不过,节俭是贫穷导致的结果,是过穷日子的要求,而不是他们自觉的选择。其实收入越低的人,越会产生一种对高消费的渴望,这种原始的渴望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导致了这样一些认识和观念的误区:第一,将财富直接等同于消费资料,财富的增加直接表现为消费品的增加,换言之,富裕仍然直接以消费品的拥有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来表示。第二,把消费品的增加、生活的改善视为生产的惟一目的,生产就是为了消费,这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新形势下导致了一些新的消费倾向: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人情消费、红白消费和享乐消费的急剧增长。人情消费名目繁多,亲朋好友之间、甚至同事之间:结婚要贺喜、乔迁要贺喜、升官要贺喜、孩子满月要贺喜、孩子升学要贺喜、店铺开张要贺喜、朝觐归来要贺喜……而且水涨船高。办婚事、讲排场、比阔气愈演愈烈;办丧事,大吃大喝,违背初衷。人们不堪其苦。

与上述几种消费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文化消费几乎是空白。笔者在循化调查时发现,在很多豪宅中,各种时兴家俱和高档家电应有尽有,却不见一个书架,甚至很多干部的家里也是如此,稍微好一些的,也只是在崭新的书架上摆放着几本六七十年代出版的厚厚的精装本《马恩列斯全集》、《毛泽东选集》和单位发的《邓小平文选》。物质上的富裕和文化上的贫穷,反差之大如天上地下。这种消费方式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主要的后果是:由于盲目消费,难以形成积累机制,很难扩大再生产,从而陷入了生产——消费、消费——生产的简单循环之中。

显然,这种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是不利于民族发展的,因而也是需要转变的。那么如何转变呢?适度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人情消费、红白消费都是必要的,但要量入为出,适可而止。今后应该增加文化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把多余的钱用来购买图书资料、家用电脑,用来搞文化旅游,如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以及名胜古迹等等,以便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素质。

3.择业观 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择业倾向能够反映其人生追求和理想。众所周知,日本的大和民族原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但明治维新以来,这个民族逐渐开始转变观念,现在的大和民族大多以当教师、工程师和科学家为荣,这些职业已经成了全社会羡慕的职业。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与日本不同,如果说大多数中国人以当官为荣的话,那么,撒拉族更是如此。大多数撒拉族成员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只要有可能,从政当官是首选,其次是当经理、老板,第三才是文教、卫生、科研、工程等领域的工作,最后是工人、农民。在撒拉族大多数成员的心目中,一个主任医师、教授、高级工程师还不如一个科长的地位高。有一个流行颇广的笑话(其实也是事实),说的是有一位撒拉族群众,看见邻居家一个大学毕业生当老师有些年头了,于是就很惋惜地问道:“这么多年你还是一个老师啊?你还没有工作啊?”在相当多的撒拉族群众眼里,只有在党政机关上班,才算有工作,才算真正的“公家人”。

那么,从政当官在撒拉族人的心目中的份量为什么这么重呢?他们为什么把当官看得高于一切呢?有人也许会说,当官实惠多。笔者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在目前的体制之下,当了官的确有很多实惠,可并不是所有的科长的收入都高于主任医师、教授和高级工程师的收入。但无论如何,官就是官,知识分子就是知识分子,不能相提并论,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究其根源,这种观念与撒拉族的历史遭遇和生存环境有关。

撒拉族成员将当老板、当经理作为仅次于当官的第二种选择,也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关,他们曾长期饱尝过缺吃少穿的痛苦生活的滋味,饱受贫穷之苦的人对富裕生活的渴望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当老板、当经理最能满足这种渴望。至于医生、工程师、教师等知识分子之所以在他们心目中地位不高,是因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似乎与清贫联系在一起,与他们所渴望的富裕、地位无关。

毫无疑问,撒拉族的这种择业观和择业倾向,虽有其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一面,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这种择业观如果长期得不到转变,就会影响民族的健康发展。从政当官,本是一种社会分工,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总得有一部分人出来于这个行当。但“官”既然是一种社会分工,它的需求量(或者说职位)总是有限的,而且,什么样的人能当官,什么样的人能当什么官,都有相当的条件和要求。现在的问题是,撒拉族的绝大多数成员不论自身的条件如何都在跃跃欲试,都想谋取这一位置,这样,其结果可想而知:把一个民族那么多人的精力、智力、财力、甚至创造力,白白消耗在这样一个狭小的天地里,此其一;其二,因为有太多的人在想方设法争夺“官位”,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人心不稳。这种择业观的负面影响已经产生。如果说,整个中国的状况是“大政府、小社会”的话,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据统计,1978年全县总人口为75678人,机关干部总数为411人,总人口与干部之比为184:1;1998年总人口为11.3万人,干部总数为2474人,总人口与干部之比为45:1。也就是说,20年来人口增长35%,而同期干部增加360%。虽说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撒拉族的择业倾向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个干部队伍里面还有别的民族,但撒拉族是该县的主体民族,撒拉族的干部相应地占多数。“大政府、小社会”的直接后果是,加大了县财政的压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1978年为每184人负担一个干部,而到1998年就要求每45个人负担一个干部,这对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与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人员精干,办事高效的政府形象背道而驰。

显而易见,撒拉族的这种择业观念是需要转变的。首先,要开阔视野,登高望远,要看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分工是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的每个行当都有自身价值,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在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领域展示风采、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从政当官固然能显赫一时,但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过程中,未必人人都能挤得过去;就是挤过去了,未必人人都能创造辉煌。与其这样,不如另辟蹊径,另谋出路。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把目光应该更多地投向那些最能发挥知识价值的领域,来选择自己的职业,给自己以更合理的定位。目前,撒拉族已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分子队伍,但这个队伍仍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缺少高级知识分子,尤其缺少高科技领域的知识分子,如农业、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能源新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光电子与激光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等等,今后应向这些领域进军,并有所作为。同时,在教育学、医学、工程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学、史学等领域,也应有自己的专门人才,最终形成一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知识分子队伍。这对撒拉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当然,撒拉族也需要工人、农民、商人等等,但那也应该是现代的工人、现代的农民和现代的商人,并且三者都需要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支撑。

4.人才观 任何一个团体、任何一个民族都重视人才,所不同的是对人才的认定标准,也就是说,这个民族认为是人才的人,在另一个民族眼里不一定就是人才。那么,在撒拉族心目中的人才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概而言之,是一些能够直接带来实惠的人,前者如官员、老板、经理等;后者如文艺、体育方面的明星。这两种人(尤其是前者)是他们谈论最多的人,不要说干部,就是农民也会对这两种人津津乐道。至于那些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人才的教师,甚至是优秀教师,则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也很少有人谈论。在这种人才观念和社会氛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尤其是一些优秀教师纷纷改行,弃教从政。还有一大批教师在想方设法准备离开教师岗位,想去当行政干部。对于大多数大、中专学生而言,当教师是种无奈的选择,而不是内心的愿望。显然,这种人才观念不利于撒拉族的发展,它必然会导致干部趾高气扬、教师自惭形秽,使教师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妨碍了民族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撒拉族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树立官员是人才,教师和其他知识分子更是人才,凡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是人才的新观念,才能推动撒拉族社会的更快发展。

5.成功观 成功观与人才观密切相关,人人都有成才愿望,成才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在这一思维方式驱使下,在大多数撒拉族人看来,官员、老板、经理才是成功人士,把权力、金钱与成功完全等同起来。如果有人告诉他们,某人是一位科技专家,他们便问:拿多少钱?管多少人?如果拿钱不多,也不管人,他们就摇摇头。不难看出,转变成功观刻不容缓。应该让撒拉族干部群众懂得: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种成功;当老板、办企业,成为纳税人,是一种成功;教书育人,造就人才,是成功;当工人敬岗爱业,生产出合格产品,是一种成功;把子女培养成才,也是一种成功;搞发明创造,造福社会,更是一种成功。

6.择偶观 天下男女都想找个有出息的人做自己的终身伴侣。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各不相同。撒拉族一般都比较看重对方的家族、家庭、人品等,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相当多的人朝着郎“财”女貌的方向发展。如果对妇女的要求只停留在外表上,那么,她们内在的素质怎么能提高呢?

7.审美观 撒拉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尽管他们的生存环境比较恶劣,尽管他们的历史充满波折和苦难,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美的追求。再穷的人也会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把胡须修得整整齐齐,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至于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则更看重美。有的喜欢养各种奇花异卉;有的喜欢雕梁画栋、美化居室;有的喜欢阿文书法;妇女则喜欢刺绣,她们能在袜子上、枕头上绣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撒拉族还天生喜欢音乐,爱听爱唱“花儿”(西北民歌)。然而,我们在赞美其爱美天性的同时,不得不指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美的理解还比较狭隘、比较肤浅。比如,一提到美,绝大多数撒拉族人想到的便是美的外表、美的旋律、美的居室、美的色彩等比较直观的东西;而对更深层次的美则缺乏感受力和鉴赏力。换言之,对外在的美,对美的形式感受力较强,而对内在美,对美的内容则感受力较弱,如对人格之美、精神之美、史学之美等方面的感受就比较迟钝了。不言而喻,撒拉族对美的感受以及对艺术认识的局限性与他们整体的文化素养有关。

8.交际观 撒拉族在整体上是一个喜欢朋友、热爱交际的民族。以广结善缘、高朋满座为荣;以孤僻冷漠、门庭冷落为耻。而且大多数人在朋友之间讲忠信、讲义气。交朋友也不限于本族,而是敞开胸怀,广结各族朋友。不过,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在交际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倾向,如重实惠、轻道义;重利益、轻感情等等。显然,发扬撒拉族重友情、讲信义的交友传统,转变庸俗的、不文明的交际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应提倡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界别、不同行业之间广交朋友,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9.宗教观 众所周知,撒拉族是一个笃信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在民族的形成、民族团结、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疑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有的研究者认为,撒拉族是一个桀骜不驯的民族,如果没有伊斯兰教的约束,这个民族将更难管理。此话不无道理。不过,就很多撒拉人而言,他们对宗教的理解还有肤浅的一面。这方面的主要表现为:重教派意识,轻个人修养;重宗教仪式,轻宗教哲理。今后应强化宗教的劝善戒恶的普遍性价值,淡化教派间的个性差异。

10.教育观 对教育的态度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上九个观念,实际上是撒拉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具体体现。人类对教育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不重视教育到重视教育;从只重视学校教育到提倡终身教育。从整体上来讲,撒拉族对教育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认识得还不够透彻,还没有从根本上、从战略上去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教育状况堪忧,教育任务艰巨。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0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比全省人口比例平均水平低11.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3%;文盲半文盲在全县总人口中的比例高达45.3%,比1980年上升2.74%,文盲半文盲绝对数净增将近1万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撒拉族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差是制约撒拉族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因素。作为文盲和半文盲的劳动者,一般视野狭小,信息不灵,因循守旧,没法接受新事物,不懂新知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凭老经验来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不能搞现代农业,就连如何使用化肥、农药都不懂。在乡镇企业中,低文化程度的劳动者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不会操作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低文化程度的经营者(如厂长、老板)不懂得现代的企业管理,习惯以小商、小贩、小作坊的方式搞经营,凭经验来掌管企业,凭记忆来管理财务,其结果必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败下阵来。文化素质差,不但制约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社会的进步。

撒拉族在整体上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差,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更有思想观念的原因。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撒拉族在思想上对教育的重要性虽然有所认识,但认识还很不到位。在很多撒拉人看来,人生的追求无非是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既然通过经商做买卖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何必还要上学苦学十几年,苦干几十年呢?这种观念越是在较富裕的地区,越流行。

对大多数撒拉人来说,对学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很不够,至于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就更谈不上了。大多数撒拉人,无论是群众还是干部,能利用闲暇时间自觉看书学习的人极为罕见,中学、大学毕业以后,能继续学习的人也微乎其微(为获得文凭而被迫学习的例外)。他们既不买书,也不借书。他们在对书籍冷淡的同时,却对电视表现出异常的热衷,许多人的闲暇时间不是用来看电视,就是去串门、喝茶、聊天。无庸置疑,这种不太重视教育、不太喜欢学习的观念对民族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要想使撒拉族跻身于国内外先进民族之林,必须重教育、抓学习。环顾四周,我们就会发现,世界上凡是先进的国家和民族都没有不重教育,不抓学习的。美国自1945年以来,产出增长的一半以上得益于技术进步,即人口素质的提高。日本1860年明治维新以来开始的工业化,是以大力推进教育与技术培训为基础的。二战后,日本经济虽面临崩溃的边缘,但在教育上却舍得花大钱。从1950年到1972年,日本教育经费增长了25倍,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9倍。就连同属青海海东地区的乐都县,对教育的重视也令人钦佩,仅拿教育投入来说,1995年至1997年县财政拨付教育经费分别是当年财政支出的33.2%、34.48%、36.48%。投入逐年增加,并远远超出循化县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上万名学生从这里迈进了省内外高等学府,目前已成为青海省和全国的教育先进县。

综上:在以上对撒拉族十个观念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幸福观、成功观是核心,教育观是根本。只有使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普遍得到提高,才能转变陈旧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心态,进而促进民族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2-03-26

标签:;  ;  ;  ;  ;  

论观念的转变与撒拉社会的发展_撒拉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