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就业形势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形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正处在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生产要素结构都面临着重大调整。正视并妥善处理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有效推进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而解决好就业问题的首要前提是如何正确看待我国的就业形势。
一、当前的就业形势
建国以来,我国出现三次较大规模的失业高峰。第一次是建国初期,从1949年到1953年末,全国共登记失业人员332.7万人。 各级政府采取介绍职业、鼓励创业和以工代赈等措施,花了大约5 年时间平抑这次失业高峰。第二次失业高峰出现在文革后大批知青返城时期。1980年全国登记失业人数541万人,其中失业青年占70.6%。 各级政府通过鼓励国有企业建立经营实体、子女顶替和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措施,也花了大约5年时间平抑这次失业高峰。
当前我国正处于第三次失业高峰时期,城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下岗问题十分突出。1997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失业人数570万人。当年新增下岗职工500万人,城镇下岗人员总计高达1151万人。 下岗人员是登记失业人员的2倍以上。从下岗人员的构成来看, 来自国有企业的共有787万人,占全部下岗人员的68.38%,其中来自国有中小企业的为607万人,占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的77.13%。由此不难看出,当前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很高,十分突出的特征是下岗人员持续上升,因此解决下岗问题是平抑此次失业高峰的关键,对国有企业职工进行妥善安置和再就业是解决职工下岗问题的要害,对中小型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进行安置和再就业是解决国企职工下岗问题的重头戏。从全国各级政府目前操作的力度来看,基本解决下岗分流安置问题,平抑此次失业高峰大致也要花费5年时间。
当前城镇企业职工失业、下岗因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1、体制改革因素
我国劳动力长期供过于求。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在企业中沉淀了大量的富余人员。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多年累积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当前下岗人员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纺织、电子、机械、化工等行业。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总量膨胀,供过于求,产品积压,设备闲置,使冗员下岗日益增多。由此可见,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职工下岗人数还会增加,这种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回避不了的,这是打破计划经济“铁饭碗”用工制度必须付出的改革成本和必要的代价。不能遇到下岗压力就否定改革方向,改革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2、结构调整因素
经济的发展都必然伴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我国某些区域的主导产业单一,如森工、煤炭,面临资源枯竭,生产萎缩;某些军工产业在长期和平时期面临军转民的战略调整;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的某些企业需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停产改造;某些竞争性行业的国有经济也需要适度退出。类似上述的结构调整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职工下岗分流,动态转业。
另外,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演进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产业就业容量下降,第二产业就业容量上升;第二阶段是第二产业就业容量下降,第三产业就业容量上升,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就业容量越大。我国当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因此在第二产业职工下岗并向第三产业转岗的总量中,也包含着经济发展阶段必然发生的一定的正常份额。
3、经济发展因素
国内外市场的高度竞争,促进企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要素不断被资本、技术要素所取代。在短缺经济成为历史的前提下,市场暴利逐步让位于均衡利润。为了获取较高的利润,企业必然对劳动要素形成挤压。我国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必然要使大批农民从传统农业游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加上城市用工市场化的普遍形成,城市劳动市场的供需双方都突破了长期以来计划用工制度的束缚,这使国企职工受到了空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和严峻挑战,亿万农民将成为城市未来就业的后备大军,从这一宏大的经济社会背景上说,我国正在进入经济增长快于劳动要素需求增长的历史过程,就业压力沉重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4、劳动力流动因素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乡镇企业普遍进行着升级换代的“二次创业”。科技含量加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用工容量下降,就地吸纳农村富余人员减少。因此农民向城镇流动就业在近期仍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城镇企业感到农民工用工成本低,投入产出比较高,也易于管理,所以一些城镇企业宁肯救济着一批下岗人员,雇佣着农民工,这种状况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民上岗,工人下岗”现象。农民离土,并未失去土地使用权,“钟摆型”亦工亦农式的就业方式使农民在与工人就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工人下岗,便失去了生产资料和就业手段,在思想准备不足和财力储血不足的前提下处于就业竞争的劣势。计划经济对于国企职工包揽就业的承诺,便成了应届政府仍应“偿还”或“赎买”的历史遗产。
另外,社会保障制度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差异较大,也影响着国有企业下岗人员的流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多年来政出多门,相互分割,尚未复盖城镇企业的所有职工。因此,一些国企职工下岗人员继续留恋本企业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待遇,虽然长期下岗,但也不愿意与单位解除劳动关系,流入有岗的企业中去,致使下岗期拖长,难以迅速实现再就业。
二、对中近期就业趋势的展望
宏观经济的发展、结构调整的力度及社会稳定的大局直接关系到我国中近期就业发展趋势。由于因素众多、盘根错节,相互影响,在这里只能对未来3 年的劳动力供求和下世纪之初的就业态势作一个大致的展望。
1、城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但有可能避免失业压力进一步上升
从全社会劳动力供求关系来看,按照趋势外推的方法推断,若按经济增长速度年均增长8%设定,“九五”期间就业岗位增加5007万个; 而根据现有的人口统计数据推断,我国劳动力资源1996年至2000年间的年均供给是2030万人。如果扣除当年退出劳动年龄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约950万人,每年将净增劳动力1080万人。两相比较, 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
目前的就业压力主要集中于城镇。未来3 年我国城镇就业中的劳力供给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九五”期间城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每年增加新就业人口350万,3年达1050万;二是预计未来3 年内每年至少继续下岗300万,3年达900万;三是未来3年继续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据专家估计仍不少于1000万;四是需要安置的企业下岗职工(1997年结存1151万)和城市登记失业人口共约1500万;以上四项合计到本世纪末劳动力的供给可高达4450万。从城镇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看,90年代以来每年均在700-800万之间,按此匡算,今后三年约为2100-2400万个,同上述四项供给相比,供大于求的缺口在2000万以上,但略大于上述前两项的需要,这一情况表明,如果安置和再就业工作作得好,有可能避免城市失业压力进一步上升。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城镇新创造的就业机会趋于下降,这一势头如进一步发展,将不利于缓解近期的失业压力。
2、就业观念明显改变, 就业模式多样化的格局将会进一步发展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就业模式有三大特点:一是社会劳动参与率明显高于市场经济国家,但工资水平低,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二是名义失业率低,但隐性失业(冗员)严重,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三是就业渠道单一(只能进入国有或集体单位工作),难于满足城镇就业需要,不得不以职工下放和知识青年下乡的方式,两次向农村大规模释放劳动人口。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上述传统就业模式的特征正在淡化,单一的就业渠道将让位于多样化的就业方式,无论处于何种所有制单位,无论是被机关聘用还是自谋职业,凡能获得报酬的正当社会劳动都将被开辟为就业途径;隐性失业将会逐步显现,登记失业率将有所上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双职工的家庭就业结构将会让位于多样化的家庭就业结构,过高的社会劳动参与率也会有所降低,并逐步趋于市场经济国家的正常水平。就业格局的上述变化将引起就业观念的相应变化,合理的失业率和社会劳动参与率将逐步为社会所认同,并将反映在择业、收入和消费等方面。
3.就业重心进一步向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转移
先就产业结构而言,我国第二产业相对过剩,第三产业明显落后。目前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26.8%,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50%的水平。今后的趋势是第二产业的失业、下岗人员大部分向第三产业转移,少部分还将向第一产业回流。据预测,从1995年到2000年,第三产业就业者的比例将由24%增长到29%。
再就所有制结构调整而言,我国国有经济正在进行战略性改组,收缩过长的战线。就业结构也会适应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方向演变。“八五”期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主要来自非国有经济。1997年,仅个体、私营企业吸纳的就业和下岗职工就达353.55万人,展望“九五”及下世纪初,非国有经济仍将是吸纳就业的主要空间。
4、就业压力的区域分布将向均衡方向发展
目前城镇企业失业、下岗人员呈现如下态势:城镇登记失业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下岗人员与区域国有经济比重成正比。东部发达地区、大城市失业率低,经济实力强,就业渠道较多,下岗人员的安置和再就业相对容易解决;而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一些老工业基地以及某些产业单一、资源面临枯竭的地区,失业、下岗问题较为严重,就业渠道比较单一,解决起来难度较大。在某些失业、下岗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可能出现突发事件,影响社会安定,对此应保持清醒的估计,采取预警措施。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失业人口的流动,局部地区过大的失业压力将会逐步扩散,并转化为低失业地区的流动人口压力,形成内地的失业压力和沿海的流动人口压力并存在的格局。受城镇失业率上升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也会相应放慢。
5、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并引起工资水平和消费行为的变化
大批失业、下岗人员的存在,将会明显抑制劳动密集行业的从业人员收入的增长以及他们的收入预期和消费行为,高技术产业、金融、邮电、电力等行业,私营业主、经营者和一些特殊职业者将会保持较高的收入和收入增长势头,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将呈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也会影响社会的收入预期,提高储蓄倾向,降低消费倾向,并将引起消费结构的相应变化。消费需求增长平稳,市场竞争更加尖锐,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投资拉动。
面对上述就业格局的变化,今后几年以优先考虑安置城镇下岗人员与促进再就业作为就业政策的重点,加大再就业工程的力度,以平抑这次失业高峰,为实现国企改革的战略目标创造条件。从中长期来看,解决就业问题的治本方针是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积极地开拓新的产业,培育新的消费需求,启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发展经济和增加就业之间良性循环。
本刊收到稿件时间:199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