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几点看法_经济论文

关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几点看法_经济论文

对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几点论文,目标论文,社会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西藏的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李鹏总理说:“加快西藏的发展,不仅是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战略全局的政治问题。”因此,我们考虑西藏问题不仅要从西藏实际出发,还要从国家大局出发,局部只有融合到整体中去,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

1、我国初级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从我国初级阶段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这既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下个世纪中叶以前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邓小平同志“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1979年提出到1987年形成完整的体系。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第一步的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第二个目标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目标是在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6页)这一目标使我国初级阶段的任务更加具体和明确。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等重大政治问题。

1987年,党的十三大宣布,我国第一步目标已提前实现,现在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努力实现第二步目标。小康的实现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目前我区也同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

今年7月,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的发展状况,西藏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全局战略的高度研究了西藏的稳定和发展问题。

西藏和平解放40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特殊的政治、历史、地理条件,起点低、底子薄。横向比较,我区不仅与国内先进地区差距拉大,而且同其它民族自治区的差距也在扩大。据统计,1993年民族自治区地方工农业总产值4158亿元。其中我区只占22.75亿元。就农牧民人均收入而言,1993年我国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00元,比其它民族自治区低175元。目前,我区处于从温饱到小康过渡的艰难阶段,有18个县,48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的贫困面平均在7%左右,而我区高达20%多。针对这些情况,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把支援西藏放在重要位置,为了使西藏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更好的改善,西藏经济实力更强一些,加速西藏现代化进程,本世纪末使西藏人民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中央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大多数群众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实现这一目标的概念是:到本世纪末全区国民生产总值在1993年的基础上接近翻一番,达到6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24.3亿元。年均增长5.5%;第二产业13.5亿元,年均增长15.3%;第三产业31.7亿元,年均增长13.5%。这一目标,是我们党新时期治藏方略,是我区各级党政组织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今后一个时期的行动纲领。

我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中央和兄弟省区的大力支持,我们能够实现10%的增长速度。从1980年到1992年,我区年均增长速度达6%,进入90年代、打破了长期低速增长的局面,1992年和1993年,分别增长7.1%和8.1%。据预测,仅中央已确定投入形成的固定资产,年均增长可达4%左右。今后,为了实现10%的增长速度,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我区资源优势,在不断总结建设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生产力总体水平。

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从国家的大局和西藏的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作出的决策,我区只有超常规的发展,才能改变贫穷和落后的状况。才能缩小与全国的差距,才能完成脱贫任务,使多数群众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实现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

到2000年,我区要实现以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必须从西藏的实际出发,经过调查、分析研究,找出实现目标的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以便克服劣势,发挥优势。

(一)制约因素

1、自然条件恶劣。西藏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自然灾害频繁,交通不便,信息不灵。

2、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落后。我们用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为例分析我区产业结构,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36.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7.75亿元,第二产业5亿元,第三产业13.75亿元。西藏的产业结构是“V”字型,第一、第三产业高,第二产业低。第一产业农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大比重,它是建立在相对规模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发展水平上。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牧业有很大发展,但耕作方式和经济效益仍处于较低层次。从经济形态上看,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牧业市场化程度缓慢。这是因为农牧民缺乏商品意识和农牧业不能提供充足的剩余产品。西藏人口少,靠自身农牧业的产出保证不了城市生活必须品的供应。相当一部分粮、酥油、肉类等基本生活资料靠内地调进。我区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是和平解放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区工业受农牧业制约、起步晚、发展慢。到1993年,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只有13.7%。目前,80%的日用消费品及大部分生产资料靠区外供应。我区第三产业存在的问题是:门类不全,结构不合理,制约因素太多。第三产业中商业饮食业发展较快、而交通,邮电通讯业、仓储业、房地产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慢、有的甚至还是空白。

从以上产业结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西藏经济总量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3、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经济落后。西藏地区总面积120万平方公里,人口230多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2人。地广人稀、制约了市场的发展。导致了商品经济的落后。农牧民远离市场、对畜产品行情了解不多、不及时、买卖交换困难。

4、教育科技落后,人才缺乏,严重阻碍了西藏经济的发展。目前,西藏适龄儿童入学率62%,比全国低35个百分点。全区尚有26个县没有中学,400个乡(区)无完全小学,12万学龄儿童未入学。教育落后,人才奇缺,科技的应用能力,潜在的优势与现实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反差”。许多地区守着宝贵的资源却致富无门。

5、地方财政紧张。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一直靠中央财政补贴过日子,农牧业落后,多数企业亏损,入不敷出,地方财政自给率低、缺乏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实现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中央历来十分重视西藏的发展,1980年和1984年两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西藏发展的特殊政策和措施。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把全国支援西藏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确定下来。中央继续从财税、投资、金融、外贸、农牧业、社会保险等方面对西藏采取特殊优惠政策。

——财政方面,中央每年给西藏拨款10亿元,此外对基本设施建设及重点工程还有专项款。据统计,1952年到1992年的41年时间里,国家给予西藏的财政补贴和基本建设投入高达200多亿元。

——税收方面,免征农牧业税,除关税、海关代征的消费税和增值税,国家在西藏的其它中央税和共享税的中央部分全部返还。作为日常资金调度留给西藏,据统计,1980年至1992年、全区仅免征农牧业税一项,使农牧民收益2.57亿元。

——金融方面,继续实行优惠贷款利率和低保险政策。近年来,我区开设了专项扶贫低息和贴息,救灾免息代款,1980至1990年,仅信用社累计发放的农业贷款就达7.094亿元。有利地扶植和发展了农牧业生产。

——外贸方面、外贸出口享受全部外汇留成,允许西藏在内地转销一般性进口商品。

——农牧业方面,继续实行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在草场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鼓励个人开垦农田、荒滩、荒坡,实行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政策。对农用生产资料继续实行财政补贴,并逐步增加化肥、农用柴油指标。

——组织全国各省市和中央各部门支援西藏。为迎接自治区成立三十五周年,中央为西藏安排了62个项目,总投资23.8亿元。

2、资源优势:西藏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它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有丰富的皮张、毛绒资源。矿产资源丰富、铬铁矿产居全国第一,森林蓄积量居全国第一,此外,还有丰富的水利优势、太阳能,风能资源。

4、边缘优势。西藏与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缅甸五国接壤,有22个边境县,边境线长4000多公里,现有历史上形成和新开的边贸市场28个,边缘优势是我们发展外贸的良好条件。

5、景观优势:西藏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高原,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群所环护,南有著名的喜玛拉雅山,西有喀喇昆仑山,北有昆仑山脉,东西横断山,7千米以上的高峰40余座,8千米以上的高峰有5座,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是其中之一。许多山除与神话传说有着密切联系外,还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风景。西藏还是举世瞩目的佛教圣地,被誉为“小西天”、人文景观有著名的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名寺。藏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旅游观光者和考察团体,有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

(三)积极开拓、勇于进取,实现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实现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的分析中看出,今后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西藏的诸多弊端都与封闭有关,要加大对内地各省区的开放,不要怕肥水流入外人田,要把肥水引进来。积极稳妥地扩大对外开放。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须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产业结构、稳定发展第一产业。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0万吨,食油达到5000万公斤。农牧民人均收入1200元,农牧业总产值达到31.1亿元。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要明确区域重点开发战略。用“三靠”方针发展农牧业,打好扶贫攻坚战。早日实现小康。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建立和发展有我区特色的工业体系。到2000年,工农总产值达到12.6亿元。发展第二产业的重点是发展有资源优势,区内外长期有市场、受能源交通制约相对较小、经济效益高的采矿业、矿产品加工业、森林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就藏式地毯一项搞上去,其经济效益就十分可观。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尼泊尔的“西藏地毯厂”有2000余家,从业人员30万人。产值在尼泊尔独占鳌头。1991年到1992年出口创汇15188万美元,占尼出口总值50%以上。

超前发展能源、交通、邮电业等基础设施产业’能源的水电为主,改变电力供应不足的状况,消灭无电县。交通运输业以公路为主,重点是骨干道路上的整治,积极发展航空运输业,抓紧做好进藏铁路建设论证和勘查工作。到2000年,邮电通讯建设,要实现县县电话程控化,80%的县进入全国电话自动交换网。发展第三产业,要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第三产业的重点是发展商业,旅游业、科技信息咨询和房地产业。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到2000年,我区要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除稳定发展农牧业外,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1991年,东部地区人均总产值1827元,其中86.2%来自乡镇企业。我区1987年到199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有20%来自乡镇企业。人均现金收入有35%来自乡镇企业。我区的资源优势,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不可多得的优势,从实际出发,加快发展。乡镇企业是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的一条好路子。

3、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树立全民重教的风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2000年,基本实现县县有中学,乡乡有完全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不断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4、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到2000年,我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能不能实现,关键是看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带领群众,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继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培养和造就一批讲奉献、能吃苦、廉洁奉公、团结奋进的干部队伍。这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

总之,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审慎论证后提出来的,既是积极,鼓舞人心的,又是实事求是的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须依靠我区全体党员、干部和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努力。任何“等、靠、要”的思想,盲目排外,封闭自守的观念都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标签:;  ;  ;  ;  ;  ;  

关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几点看法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