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参与民主政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以安徽省黄山市青年政治参与为例_政治参与论文

青年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与发展研究——以安徽省黄山市青年政治参与调查为实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山市论文,青年论文,安徽省论文,实例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07(2009)05-0154-07

一、问题缘起与调查目的

现代文明的主流制度是民主制度,民主制度的基础就是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建设,即政治参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内容之一。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和渠道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把“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称为政治参与[1]。所谓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采取一定的形式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政治生活,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强调“公民的有序参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论断,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十七大报告中则再次强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青年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最具活力的群体,是思想活跃、充满激情、负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群体,其行为往往为同时代其他群体关注甚至模仿;青年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关注青年就是关注未来,拥有青年也就拥有未来”。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样需要青年积极有序地参与。只有广大青年的政治参与,才能使党的主张贯彻到广大青年中去,并通过他们去积极影响其他层面的社会公众,这样政治文明建设才有保障;只有在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活动中,青年才能完成符合现代民主政治建设的现代公民的角色塑造;也只有在积极有序的政治参与活动中,青年才能最终完成社会化过程,形成一定的社会归属感。新世纪的中国青年不仅应当成为现代政治文明的享有者,更应当成为现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创造者,这是时代提出的历史使命,也是现代青年自身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调查方法

1.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青年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现状与发展为主题,以安徽省黄山市青年为调查对象。为使调查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课题组对黄山市所辖三区四县青年进行了抽样,调查对象中既有城市青年,也有农村青年,既有在校学生,也有在职青年。调查过程为2008年7月—8月,共发放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50份,回收率为94.4%。本次调查中,课题组把青年的年龄界定在“18—35岁”之间。问卷共设计问题32题,涉及的内容包括:青年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度,青年对党的认同度和对社会发展的信心,青年政治参与的意识,青年参与政治的具体行为表现,青年政治参与能力等方面(调查问卷样本附后)。课题组除了发放调查问卷外,还邀请黄山市“山越户外运动俱乐部”QQ群部分会员进行网络交流,并分别择定农村青年、企业青年、机关青年、高校学生青年、社团及社区青年等几大群体,进行了规模不等各有侧重的座谈调研活动(个案访谈情况汇总附后)。

2.研究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本次调查课题组主要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具体研究操作中,课题组采用了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的方式。

首先,课题组认为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任何一个地域的任何一群体其自身的发展与其它地域其他群体的发展往往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因此,通过科学抽样,以及对样本的分析,可以推知青年总体的普遍状况。课题组的抽样问卷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其次,课题研究也采用了个案访谈的方式以进一步强化定性分析。在座谈过程中,课题组强调访谈对象的生活、工作环境和教育背景与其政治参与意识、政治参与行为、政治参与能力的内在联系,并以此展开调研。另外,针对近来户外运动在本地青年的业余生活中成为时尚休闲方式,课题组专门选择了一批具有户外运动爱好的当地青年作为访谈对象。具体个案访谈分布情况见表2: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青年对政治生活的关注度、对党的威信的认同度和对社会发展的信心

青年对政治的关注度、对党的威信的认同度和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是青年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总体感知,其本身既是青年政治参与意识与行为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推动青年采取政治参与行为的主观上的影响因素。为此,课题组首先从青年日常生活着手,就青年对政治的关注度进行了调查(见表3):

由表3看到,时事新闻节目是青年选择关注的比例最高的节目,说明青年关注政治生活,能够认识到政治对于现代公民生活的不可或缺性。在调查问卷中,结合本地新市长刚刚上任的重要事件,课题组设计了“目前,在任的黄山市市长是谁”的问题,结果表明准确率达到70.1%,这进一步证实当代青年对社会政治生活较高的关注度。

课题组对“最关注时事新闻”选项的这44.1%的调查对象作了进一步分析,发现对政治的关注度受着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等因素的影响。比如,女性调查对象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时事新闻”选项的比例是34.2%,明显低于男性的比例55%;从年龄上看,18—25岁选择“时事新闻”选项的比例为35.9%,低于26—35岁调查对象的比例49.9%;从职业上看,企业管理人员和公务员选择“时事新闻”选项的比例分别为54.3%、55.8%,而农民、企业职工、科教卫生人员、个体户和学生选择此项的比例依次为37.5%、44%、40.7%、42.6%、37.6%;从文化程度上看,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学、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选择“时事新闻”选项的比例依次为40.2%、18%、51.7%、66.7%;从政治面貌上看,群众、共青团员、中共党员和民主党派人士选择此项的比例依次为41.4%、38.6%、57%、57.1%。

接着,课题组对青年对党的威信的认同度和对社会发展的信心作了调查(见表4和表5):

由表4我们看到,当代青年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同度是很高的。

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的态度调查中(见表5),调查对象持有乐观态度的占到56.5%,感到担忧或非常忧虑的占到40.8%。课题组发现政治面貌的不同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定不同的态度差异,一般群众的担忧达到39.2%,共青团员达到37.7%,明显高于中共党员身份的27%。对于这一点,课题组认为中共党员对我党自身的抗挫能力和应变能力充满信心。

2.青年对政治参与问题的认知和青年政治参与的意识

青年对政治参与问题形成基本的认知是其正确理解和实现政治参与行为的前提,是政治参与意识形成的表现。在青年对政治参与问题的认知上,课题组从青年对政治参与重要性的认知、对政治参与内容的认知和对参与渠道的认知三个方面进行了考察。

首先,在青年对政治参与重要性的认知上,课题组设计了一个下述问题:

由表6看到,青年调查对象79.1%认可此次调查的必要性,反映出较强的政治参与愿望。在问卷调查中,一位调查对象还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中国未来的政治接班人是青年一代,对于青年一代的政治素养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社会对于把握青年的政治思维走向很重要,我们青年真诚期待一个公正、廉洁、透明、高效的政治环境,从而引导青年正确走向政坛。”

其次,在政治参与内容的认知上,课题组一方面设计了一些调查青年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问题;另一方面,课题组结合个案的访谈,就青年对政治参与内容的认知的状况作了调查。

由表7并结合个案访谈,课题组发现,青年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画面不断地在现实生活中再现,其中最为活跃的就是青年群体。但是课题组也注意到,相当一部分青年对于政治参与的内容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对选举、谈论政治问题等这一类直接参与政治生活和影响政治决策的行为一致认可为政治参与的内容,但对于参与其他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是否属于政治参与的内容,则存在较大分歧。比如黄山市“山越户外运动俱乐部”曾多次组织参与了地方上的公益活动和社会事务,但其成员大都拒绝认同这属于政治参与。因此,从青年实际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上看,青年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其本身对政治参与内容的不当理解,显然不利于青年政治参与自觉意识的形成。

第三,关于青年对政治参与渠道的认知的调查:

由表8可以看到青年对政治参与渠道的多样性是认知的。其中,“参加合法的社团或青年组织”成为青年愿意选择的最多的一条政治参与渠道。但表9提出了比较严峻的问题,即青年对现实参与政治的机会并未给予很高的评价,相反,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当前青年参与民主政治活动并不多。在个案访谈中,有些青年就提出:人大代表应该更多地走进人民群众中,听取和反映群众的声音。

3.青年政治参与的具体行为表现

对青年参与政治的具体行为的调查,课题组主要考察了青年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青年政治参与的动机和青年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偏好。

第一,青年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我国政治参与形式包括选举、投票、参加政党和政治社团,参加基层自治活动、结社活动、意见表达等等。其中表达政治意见和选举是常见的和基本的两项政治参与行为。课题组从谈论政治和选举两个方面设计了问题,对青年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进行了调查。

由表10看到,虽然经常谈论国家大事或政治热点问题的比例只占到23.4%,但与在日常生活中谈论国家大事或政治热点问题的比例相加达到80.3%,反映大部分青年还是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

由表11看到,总体上青年在发表政治意见时比较偏向一种谨慎态度,对自己的意见在公开场合往往有所保留,积极表达自己政治意见和观点的比例只占到总调查对象的25.2%。“在公开场合发表政治观点时”,选择“真实表达自己观点,不管其是否符合主流观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中有34%的调查对象选择此项,其他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调查对象的比例都在25%左右,尤其是大学文化程度的调查对象中只有21.9%的人选择了此项。也就是说,文化程度越高越会选择谨慎的态度来表达政治意见。

由表12看到,当代青年对选举总体是比较积极的。但选择“觉得太麻烦,一般不参加”比重也达到了10.7%。课题组对这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分析,发现青年农民群体、青年企业管理群体、青年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群体和青年学生群体中选择此项的比例偏高,分别为8.8%、12.3%、10.3%、18.5%。结合个案访谈调查,课题组认为青年农民群体参与选举的积极性较低的原因和经济利益有较大的关系。18—35岁的农村青年往往忙于生计,更注重经济利益和经济生活的改善,一般选择在外打工。打工和选举时间发生冲突时,他们一般通过“委托”家人或朋友代为选举。因此,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宣传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性是今后民主政治建设中还需努力的内容。

第二,青年政治参与的动机

青年政治参与的动机,是青年政治参与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动机的调查,我们可以探查到青年政治参与的质量。

由表13、表14不难发现,大部分青年能够认识到政治参与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一种要求。但从表13中,课题组注意到,青年在政治参与中,比较关注自身利益,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质,选择“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为参与社会活动提供知识储备”的比例偏高,从“权利”角度认识政治参与倾向较强,从“义务与责任”角度认识政治参与倾向较弱。

调查发现,17.9%调查对象认为“选举只是一种形式而已”。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在个案座谈中也进行了一定的了解,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当前选举制度在执行中,还存在着不透明、不公开、不完善的地方,影响了人们对选举的信任,也直接影响了人们参与选举的积极性。

第三,青年政治参与的偏好

青年政治参与的偏好,表现在参与内容和参与途径两个方面。从政治参与的内容上看(表15),关注“党和政府的会议、决策”的比例达到69.8%,说明党和政府的会议、决策仍然是青年最为关注的事件。对国际时事的关注度也很高,反映出当代青年政治视野的开阔性。

从政治参与途径的选择上看(表8),“选举”和“参加合法的社团的青年组织”是当代青年比较偏好的两种参与形式。“当公务员”也成为比较偏好的一种参与政治的途径。随着近年媒体的曝光监督发挥了一定的效用,因而也成为青年参与政治的一种新形式。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网络论坛也越来越多地被广大青年接受和偏爱。就网络这样一种政治参与的方式,课题组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查(见表16):

由表16、表17不难发现,网络日益成为人们关注时事、表达政治观点的重要场所。作为占网民用户88.2%的青年(35岁以下的人)的政治参与,畅通的政治利益表达渠道,部分弥补了现实政治表达的“贫困”状态,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成为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今年上半年,胡锦涛主席登录人民网“强国论坛”,公开与网友进行沟通,表明了网络论坛也成为政府获取民意、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网络民意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极大增强了政治信息的传导和反馈系统,日益影响政治决策和高层思考。

4.青年政治参与的能力

政治参与能力,就是指公民参与政治的主观上的能力。课题组在调查中主要考察青年政治参与的自信心、政治参与的责任感、政治参与行为能力三个方面。

第一,青年政治参与的自信心

由表18看到,当代青年总体政治参与自信心不强。通过分析,课题组发现青年政治参与的自信心和青年对自身参与政治所产生的效能感有着密切的联系,效能感越低,自信心越差。对自己参加政治活动的能力评价为“能力很强”的调查对象中,有60.2%的调查对象在回答“您认为青年对国家的关心和参与是否能够影响我国的发展”这一问题时,认为“能,影响很大”;有28.9%的调查对象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认为“能,但影响有限”,两项相加达到89.1%。与此相对应,政治参与效能感低的调查对象中有高达38.8%的比例表现出自信心偏低的状态。

第二,青年政治参与的责任感

由表19、表20看到,当代中国青年有相当强的政治参与责任感,中华民族“以国家建设为己任”的精神在当代青年身上得到充分的发扬和体现。

通过进一步分析,课题组发现教育程度会对青年的政治责任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对“为政府献计献策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个问题上,持“不赞同”、“不表态”或“搞不清楚意见”的调查对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这一层次调查对象的19.7%,而大学文化程度选择这几个选项的只占到这一层次调查对象的5.8%。文化程度越高,对公民政治参与责任的意识越强,呈梯形递进状态。

第三,青年政治参与的行为能力

青年政治参与的行为能力,主要是指青年在政治参与中所表现出的理性精神能力。“参与的含义是亲自参与,是自发自愿的参与。也就是说,参与不只是属于,更不是非自愿的被迫属于。参与是自发的。”[2]自觉自愿、通过自身理性判断,采取政治参与行为是一种较高政治参与行为能力的表现。课题组依然从选举和政治意见表达两种基本政治参与形式的角度,设计问题,进行调查(见表20、表21)。

从表21看到,55.8%的调查对象试图根据“个人判断”进行投票,反映出青年具有一定的理性判断能力。但也有14.2%的调查对象是按照“上头”的意思来处理选票的,其中15%是青年农民、9.9%是青年工人、14.8%是青年企业管理人员、15.8%是青年公务员、20.7%是青年科教卫生人员、13.2%是青年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自由职业者、10.7%是青年学生。

表22则表明,青年调查对象在政治参与中缺乏积极主动性。

在个案访谈中,青年们理性的政治参与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被问及“投票时,最看重候选人的什么方面”时,青年们大多指出首先会考察候选人的能力,但同时青年们也指出,在投票时,还会看候选人是否与自己个人利益相一致、与自己的“关系”如何。课题组认为青年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表现出较为成熟的政治理性,但功利性也是比较明显的。

四、问题与建议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不同青年在政治参与中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多样性、多层次性是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状态的一个总特征。具体而言,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现状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暴露了当前青年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第一,热情与冷漠并存。一方面,当代青年对政治有较高的关注度,政治参与总体上呈现出健康、积极、稳定的发展态势,对党和政府充满着信任,对中国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对国家兴亡有很强的责任感;但另一方面,在政治参与行为中,总体表现比较冷漠,政治参与的程度和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特别是政治生活中某些假、大、空的做法和一些使大学生明显感到力量不足、无法改变的不合理的政治现象,往往导致他们主动地放弃对政治的参与,或以消极的态度来应付了事。相对于政治参与的公民责任,青年们更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上,提高生活收入,或者在闲暇时间更倾向于选择娱乐休闲的方式进行自我放松。与政治参与活动和公共事务相比,人们的个人事务常常成为一种“更迫切的情感”和“敏感性的惯性”[3]。

第二,理性与功利并存。一方面,青年在政治参与的具体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理性,能够认识到具备较强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是现代民主国家发展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把个体自觉自愿的参与过程作为是否真正体现民主的最重要的表现,能够从个体理性判断的角度,严肃地参与政治生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青年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显现出较强的功利性,较多地从“政治参与”是公民的权利角度,而非从“义务和责任”的角度参与政治;较多地关心政治参与是否能给个人带来实际的利益的角度,而不是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角度来参与政治;实际参与行为中相当多的青年缺少一种主动服务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公共精神”。青年对政治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缺乏长远和理性的目光,造成政治认知的直观化、浅表化和政治评价的功利化,决定了其政治参与的最终目的和积极性。

第三,现实与理想并存。青年对自身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的自我评价是客观的、现实的,他们承认,由于受价值观、社会地位、知识结构、能力和政治参与机制等因素的影响,青年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仍然对政治参与充满着理想与期待。青年们期待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政治参与观念和意识(在问卷中,当被问及“青年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您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时,有47.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青年政治参与的观念和意识”);期待着青年的“政治素养”能够得到提升,社会能够把握好青年的“政治思维走向”;期待着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美好未来;期望国家的政治环境能够进一步做到公正、廉洁、透明,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的高效性;期待国家的政治生活更加合理,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实现依法治国。

基于以上调查总结,课题组认为扩大和提升青年政治参与的关键在于健全相关制度,帮助青年克服政治参与冷漠态度和提升政治参与能力。具体而言,在扩大和提升青年政治参与方面,课题组提出以下路径与建议:

1.完善法律制度,保证青年政治参与的常态化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加之我党对青年的成长一向非常关心,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青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初步形成了青年政治参与的基本制度框架,但由于各种原因,具体体制的配套性不够,往往停留在空泛的原则上,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对于政治参与要完善现行法律制度,进一步将青年政治参与的形式、内容、程序等用比较精细的法律制度来明确规范,并对原有的参与制度提供一些讲求实效的配套措施,使青年的政治参与得以具体贯彻实施,从而避免参与的随意性与偶然性。目前比较紧迫的是健全和完善选举制度,特别要出台一些措施,保证青年在各类选举中都有一定的当选比例。同时,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信访、监督、听证、参与立法等政治参与机制,也应该进一步完善,使青年的政治参与意愿能够有效施展。

2.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培养青年主动参与政治的意识

政治参与作为一种大众参与,既要有从上至下的政府的鼓励,也要有广大青年自下而上的主动参与,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扩大和提升青年政治参与的现状。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著作中曾经指出,民主性格创造民主政体,寡头性格创造寡头政体,并且永远是公民意识越好,政体越好。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民主形式的实现程度和该国公民的意识状态是密切联系的。现代民主政治是一种大众参与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本质上是“人民当家做主”。具备相应的政治责任感,积极主动参与政治生活是现代民主政治体制发展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必然要求。它意味着我们的青年要从公民身份出发,由消极性的权利保障观念进展到积极性的公民参与中,也就是英国当代著名政治学家以赛亚·伯林所倡导的从“消极自由”过渡到“积极自由”的阶段。其实,政治并非少数人的活动专利,而是牵涉众多人们激情与利益的事情,需要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年的广泛参与。思想往往是行动的向导,要扩大青年的政治参与行为,前提在于先得有青年政治参与的浓厚意识。为此要注意引导青年从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的高度提高对政治参与的认知水平,自觉强化政治参与意识,让政治参与成为青年平日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弃的生存理念、生活要素、生命元素之一。

3.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持续增进青年政治参与技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公民主体意识增强,政治参与要求提升。为此,首先要解决青年政治参与要求与政治参与能力之间的矛盾问题。我们可以建立和完善常态的教育培训机制,开展一些公共讨论,帮助其形成对国家、制度的认同感,形成一定的政治参与认知,提升青年参与公共事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在青年品格教育中强调积极公民责任与民主的价值关系。我们要倡导青年通过各级团校以及党校、行政管理院校、社区文明学校、市民学校等场合,注意学习掌握相应的社会民主管理特别是民主政治的意识、知识、基本技巧,同时优化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其它各类民间社团组织在扩大政治参与方面的功能设置,以持续增进青年的政治能力,使青年的政治参与方式选择更加现实可行。我们还可以让我们的青年参与到学校、社区的志愿服务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习政治参与的技能。

4.进一步搭好平台,为青年提供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

满足公民日益提升的政治参与要求,要求政府建立和完善政治参与制度,进一步疏通渠道,为青年有序的政治参与搭建平台。我们可以改良一些具体的制度,比如,让人大代表更多、更真实地反映各种利益要求,从而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帮助。同时,扩大和提升青年政治参与的根本途径存在于政治体制和民主机制改革完善上,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要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等方面,为更加自觉主动的青年政治参与创设适宜的社会环境,在政策制定中不断学习如何纳入更多的公民参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社会认同度,并借以增进公民参与的深度和能力。尤其在基层民主建设的建设中,注意提升民主建设的程序化、正规化、合法化。

青年在政治参与的经历中提升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增加政治参与的效能感。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制度性措施,拓展青年政治参与的渠道,比如鼓励一些青年社团组织的发展。社团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其成员往往具有较高的认同感,社团的决策能够听取和照顾其绝大多数成员的意愿,其开展的社会事务往往能够得到成员的积极响应,从而可以帮助掘进青年政治参与的深度。“民主广度与深度的扩展部分是由于争取会员资格而激励起来的自觉性,而且这种自觉性在共同学习、游戏和生活过程中不断获得加强”[4]。

总而言之,提升和扩大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政治参与能力,需要我们着眼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着眼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一个长远和全面的规划,逐步推进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的进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也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伟大工程。

标签:;  ;  ;  ;  ;  ;  ;  ;  ;  ;  ;  ;  ;  ;  ;  

青年参与民主政治的现状与发展研究&以安徽省黄山市青年政治参与为例_政治参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