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的中外目标差异及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外论文,差异论文,目标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04)-04-0036-10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的规模和力度都大大地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一方面我们在利用跨国公司,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也在利用我们,因而是一种相互利用。不仅如此,在相互利用中如果“双输”或者“一赢一输”,其本身都不可能持续下去,只有“双赢”才能使这种相互利用继续前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外资并购中的“双赢”,而忽视了外资对我国企业的并购中中外双方所追求目标的差异。《1999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有必要认识到TNCs(跨国公司的)和政府的目标并不一致:政府试图促进本国范围内的发展,而TNCs试图增强其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力。因此,并不是所有的FDI都总是并自动地符合东道国的最佳利益。有些会对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该报告列出的这些目标差异都只是外在的目标冲突,中外双方还有更深层次的目标差异。
一、中外双方并购目标差异的对比分析
(一)中国利用外资并购的目标
对于中国利用外资并购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有这样的相关阐述:“通过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进海外各类专业人才和智力。”
许多年来,我国大多数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效率低下,资本金不足,社会负担沉重,市场竞争力缺乏,严重困扰着经济的发展。利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有利于实现企业和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制度创新,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我国迫切需要这样的跨国公司来并购国内企业。归结起来,中国利用外资并购的直接目标如下:
1.引进国外资金,弥补中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我国国有企业有40万家,资产存量达10万亿元,如果对他们全部进行资产重组,至少需要4万亿元资金。这笔巨额资金不仅国家难以负担,企业的现实状况也使之难以在国内筹集到。而通过吸引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国企改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同20世纪80、90年代利用外资组建合资企业(建立一个新企业)方式相比,吸引外资并购国有企业,重在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并通过重组国企,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组国企包括调整国企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资本结构和组织结构。在明晰产权关系后,外资并购国企会主动注入优质资本、先进技术、设备等,改善国企管理,优化资本结构,以快速实现提高效率和资本增值的目的。外资重组国企的结果,必将使企业存量增加、我国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3.引入先进管理,推动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国有企业改制多年,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未能明确,政企未能分开,治理结构不合理。外资购并国有企业有助于明晰产权关系,有利于国有企业的企业制度创新。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会通过并购的战略整合,把国有企业纳入自己的内部化管理,进行组织人事和制度的彻底改组和改造,建立起规范的董事会、经理和监事会治理结构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鼓励跨国公司收购国有企业,有利于促进它们把国企改组改造作为母公司的整体利益看待,向其控股的国企所在新子公司输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尽快提升国企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4.扭转国有企业的低效和亏损局面,尽快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入世后,国有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一些国有企业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扭转亏损的情况下,通过把全部或者部分股权出售给外资,经过外资注入资金和优质资本进行改组改造,可以迅速实现扭亏为盈。同时,外资收购国有企业,为国有资产和国有股退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的目标
在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背景下,跨国企业也希望通过并购中国的企业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分享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利益;而且中国存在大量低效益的国有企业,跨国公司期待并购这些企业后可以提升效益,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并购的直接目标如下:
1.加速业务扩张,取得产业发展上的协同效应。跨国公司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之一是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原材料价格低等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延伸企业产品价值链。现在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是为了更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这些资源,降低经验成本曲线,获得最大的产业协同效益。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为的是在产权交易中获得更大收益,并通过产权交易达到产业上的协同。而进行业务上的战略整合和加速主业扩张是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取得产业发展协同的重要手段。
2.实现竞争的后发优势,抢占中国市场。中国市场潜力大,投资环境持续改善,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先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企业取得了直接投资的先发优势。于是,较晚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特别愿意采用收购企业的方式,缩小同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以获得后发优势。
3.适应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转变,寻求新的市场机遇。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等法规。这些政策已经破除了外资只能采取间接方式并购中国企业的限制,确立了外资并购的合法地位。
另外,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还有一般跨国并购的目标和特征。如:绕过关税壁垒和贸易摩擦,实现内部化管理,降低交易费用;降低跨国公司进入新行业的障碍,减少原有企业的抵制,避免引发价格战;实现合理避税。另外,如果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亏损企业,还可以根据国际惯例,利用亏损递延条款享受东道国的免税政策。
根本上说,跨国公司进行战略并购的最终目标是依托于对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及全球战略优势的寻求,通过各种直接目标的实现最终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动态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并且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二、中外目标的实证考察
为了更明确说明中外双方目标差异,我们利用Logit模型来对中外双方的各自目标进行实证考察。
(一)理论简述(Logit模型)
二元选择模型(binary model)是定性响应模型的一种,它是基于累积逻辑分布函数建立的。设定形式为:
P[,i]为给定x[,i]的取值时,主体会做出某项选择的概率,即随着x的变化,主体做出某项选择的概率会如何变化。这里面,β是需要估计的参数,估计方法为极大似然法。
(二)数据设定(注:文中并购案例数据来自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和盛洪主编《最新中国企业并购经典案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
我们认为,中方政府可能具有的行为心理因素有:第一,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第二,拯救陷入泥潭的企业;第三,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第四,推动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外方可能具有的行为心理因素有:第一,追求股权控制,扩大优势;第二,开拓新的市场,抢占市场份额。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Y,表示跨国公司并购是否成功。如果并购成功,Y=1;其他,Y=0。解释变量分别为:
x[,1]:并购对象的所有制形式(如果为国有企业,x[,1]=1;如果为其他形式,x[,1]=0),这一变量用来考察上述中方第一个因素。
x[,2]: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状况(经营良好x[,2]=2;经营一般x[,2]=1;经营较差x[,2]=0),这一变量用来考察上述中方第二个因素。
x[,3]:并购后的管理形式(如果为股份制,x[,3]=1;如果为其他形式,x[,3]=0),这一变量用来考察上述中方第三个因素。
x[,4]:并购对象所在行业(鼓励x[,4]=2;允许x[,4]=1;限制x[,4]=0,(鼓励、限制、禁止、允许:按《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分类),这一变量用来考察上述中方第四个因素。
x[,5]:并购协议中中外双方的控股比例(x[,5]取值按外方持股具体比例),这一变量用来考察上述外方第一个因素。
x[,6]: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追求程度(明显是市场追求x[,6]=2;中间类型x[,6]=1;明显不是市场追求x[,6]=0),这一变量用来考察上述外方第二个因素。
各变量的具体取值如表1。
表1 各变量取值情况
(三)模型估计结果
1.单变量分析
如果对选定的六个变量同时作Logistic回归,因为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每个变量都不显著。为了分析每个变量对跨国公司并购成功概率的影响方向(即变量的增加会提高还是减少跨国公司并购成功的概率),我们分别对每个变量作Logistic回归,结果如下:
括号里的数字为z统计量,六个方程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每个变量在跨国公司并购行为中的作用是显著的。同时,所有回归系数均为正数,这说明了每个变量的增加均会提高跨国公司并购成功的概率。
2.多变量分析
因为选取的六个变量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为了分析它们的共同影响,我们采用加权系数法。构造一个统一的变量x,x=0.2x[,1]+0.05x[,2]+0.05x[,3]+0.3x[,4]+0.2x[,5]+0.2x[,6]通过上面的回归结果与经验分析,我们令六个变量的权数分别为0.2、0.05、0.05、0.3、0.2、0.2。然后以y对x作Logistic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通过z统计量可知,变量x是显著的。
(1)期望-预测分析
下表是被解释变量y的期望预测表:
表2 期望—预测表
估计方程 常数概率方程
y=0
y=1 y y=0 y=1
y
P(y=1<=0.5) 0 0
0
0
00
P(y=1)>0.5
123
24 1 23
24
总数123
24 1 23
24
正确个数 023
23 0 23
23
正确百分数0.00 100.00
95.83
0.00
100.00
95.83
错误百分数100.000.00 4.17100.00 0.00 4.17
总收益* 0.00 0.00 0.00
收益百分比** 0.00 NA
0.00
估计方程 常数概率方程
y=0
y=1
y y=0 y=1 y
Y=0期望个数
0.07 0.75 0.82 0.040.961.00
Y=1期望个数
0.93 22.2523.180.9622.04
23.00
总值
1.00 23.0024.001.0023.00
24.00
正确比例 0.07 22.2522.310.0422.04
22.08
正确百分数6.85 96.7292.974.1795.83
92.01
错误百分数93.15 3.28 7.03 95.83
4.177.99
总收益* 2.68 0.88 0.96
收益百分比** 2.80 21.2312.02
注:*表示总收益是以估计方程相对于常数概率方程来讲预测正确百分数的变化来计算的。
**表示收益百分比是以估计方程对于常数概率方程错误百分数的改进来计算的。
从表2可以看出:
上栏是按照0.5的概率分割点来划分正确预测与错误预测,进而评估模型。实际观测值y=1的个数为23,而估计方程预测的y=1的个数为23,正确率为100%;实际观测值y=0的个数为1,而估计方程预测的y=0的个数为0,正确率为0%;整体来讲,正确预测个数为23,正确率为95.83%。而按照常数概率模型预测的结果与估计方程的结果相同,因此估计方程同常数概率模型相比,总收益为0%。
下栏是按照模型的期望值进行评估。按照估计方程,y=0的期望值个数为0.07,实际个数为1,正确率为7%;y=1的期望值个数为22.25,实际个数为23,正确率为96.72%。按照常数概率模型,y=0的期望值个数为0.04,实际个数为1,正确率为4%;y=1的期望值个数为22.04,实际个数为23,正确率为95.83%。因此,估计方程同常数概率模型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对于y=0的情况,正确预测改善了2.68%,错误预测降低了2.8%;对于y=1的情况,正确预测改善了0.88%,错误预测降低了21.23%;整体来讲,正确预测改善了0.96%,错误预测降低了12.02%。
(2)按照0.5的概率分割点来计算,当y=0时,估计方程实际得到的估计方程与常数概率方程相比,在预测跨国公司并购成功概率方面没有区别,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所选取的数据中,只有一家y=0(深发展),而且很难发现这家公司的解释变量与其他公司的有什么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将此异常值忽略不计。下图是实际y值与根据模型预测的y值比较:
图1 模型预测与实际值比较图
从预测值来看,除最后一家外,其他公司预测概率均在90%以上,如果以0.5的概率为并购成功与否的切点,那么前23家公司均与预测相吻合。
3.变量的边际影响分析
表3和图2显示了变量x在每个取值点上对y的边际影响,即x每增加一个单位,跨国公司并购成功的概率将会增加的数值。因为x是x[,1]~x[,6]六个变量的线性组合,因此x[,1]~x[,6]对y的边际影响可以直接由表3乘以其相对应的权数即可,如表4所示。
表3 变量x对y的边际影响
取值点取值点 取值点
10.160851 90.035210170.032499
20.064888100.040325180.068763
30.102373110.052353190.077161
40.063642120.120324200.112265
50.040335130.039689210.058192
60.142882140.033964220.039632
70.045966150.035210230.050334
80.038906160.038906240.132143
图2 变量x对y的边际影响变化趋势图
表4 x[,1]~x[,6]对y的边际影响
x[,1]
x[,2] x[,3] x[,4]
x[,5] x[,6]
1 3.2170170.8042540.8042544.8255263.2170173.217017
2 1.2977610.3244400.3244401.9466411.2977611.297761
3 2.0474500.5118630.5118633.0711752.0474502.047450
4 1.2728400.3182100.3182101.9092601.2728401.272840
5 0.8067020.2016760.2016761.2100540.8067020.806702
6 2.8576380.7144090.7144094.2864572.8576382.857638
7 0.9193270.2298320.2298321.3789900.9193270.919327
8 0.7781180.1945300.1945301.1671770.7781180.778118
9 0.7041990.1760500.1760501.0562990.7041990.704199
100.8065100.2016270.2016271.2097650.8065100.806510
111.0470550.2617640.2617641.5705831.0470551.047055
122.4064860.6016220.6016223.6097292.4064862.406486
130.7937710.1984430.1984431.1906560.7937710.793771
140.6792820.1698200.1698201.0189230.6792820.679282
150.7041990.1760500.1760501.0562990.7041990.704199
160.7781180.1945300.1945301.1671770.7781180.778118
170.6499810.1624950.1624950.9749720.6499810.649981
181.3752650.3438160.3438162.0628981.3752651.375265
191.5432250.3858060.3858062.3148381.5432251.543225
202.2452940.5613240.5613243.3679422.2452942.245294
211.1638400.2909600.2909601.7457601.1638401.163840
220.7926340.1981580.1981581.1889510.7926340.792634
231.0066750.2516690.2516691.5100131.0066751.006675
242.6428680.6607170.6607173.9643022.6428682.642868
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因为选取权数的原因,x[,1]、x[,5]、x[,6]的边际影响是相同的;另外,因为我们构造了统一的变量x,因此每个变量边际影响的变化趋势也是相同的。
从表4中我们可以发现,在x[,1]、x[,2]、x[,3]、x[,4]四个变量中,x[,4]对y的边际影响相对其它变量更为显著,也就是说,在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并购时,由限制行业到允许行业、或者由允许行业到鼓励行业,更能导致并购的成功,这也就说明了,在东道国的几个目标中,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相对更为明显。其次就是变量x[,1],在跨国公司所并购行业由其它性质企业到国有企业转变的过程中,要比其它方面的改变更能促成并购的发生,这也说明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是中方的另一重要目标。x[,5]、x[,6]由于选取权数的原因,导致边际影响趋同,但通过其数值也可以发现,它们对y的边际影响也是较大的,从而说明了跨国公司对所有权和市场的追求是较为强烈的。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如下结论:
(1)由单变量分析的结果可以知道,由于六个变量都是显著的,因此也就说明了中外双方的六个目标在并购的动因中都是存在的。
(2)由变量的边际影响分析结果可以知道,中方四个目标中,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最为强烈的,其次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而外方的两个目标即对股权(体现了对优势的寻求、利用、发展)和市场的追求也是强烈的。
三、中外目标的冲突分析
由以上分析就可以知道,由于根本目标与直接目标都存在差异,必然会导致中外双方在外资并购上的几大冲突:
(一)经济主权冲突
并购过程中关于持股比例的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必然追求控股权的获得。从近期跨国公司购并的动向也可以发现,跨国公司对公司控制权的要求日趋强烈,持股比例不断提高。
跨国公司之所以追求控股权,首先这是其追求动态的、持续竞争优势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跨国公司的战略重点已经从对静态竞争优势的关注,过渡到对动态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视。跨国公司要把中国企业纳入到其全球的网络之中,这就要以对其所有权的控制为前提。其次,这是其控制技术扩散,保持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如何控制先进技术在企业内外部的扩散,是跨国公司最关心的问题。为了确保技术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跨国公司更倾向于采取独资或控股的形式来我国投资。再次,这是整合企业文化的需要。由于两国文化的不同,决定了中外企业必然在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劳动力素质等诸多方面存在摩擦,为了实现对中资企业的有效整合,跨国公司倾向于取得中资企业的控股权。最后,中国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中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主体。若由中方控股的话,很容易出现企业不能保证股东利益的现象,从而损害跨国公司的利益。
但是,中国政府的目标之一在于通过跨国并购,来增强国内的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国民经济的整体实力,从这个目标出发必然要取得企业的所有权。尤其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作为行业的排头兵,是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代表,从产业的角度看,如果一揽子完全退出,势必会影响到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所以对于这些企业来说,中国在购并中要寻求控股权。这一点在战略竞争行业(如汽车、化工、电子等)、战略资源行业(如石油、有色金属)和战略高科技产业(如航空航天、基础电子等)尤其明显。
(二)价值链冲突
“价值链”这一术语首先是由波特(M.E.Porter)提出的。在跨国经营中,价值链各环节的跨国分布衔接形成行业内的国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依据的是各环节对生产要素配置的比较优势。跨国公司依据各国不同的比较优势,分别将其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放在不同的国家,从而导致国与国之间在同一价值链上进行不同环节的分工。
跨国公司以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就是要将中国企业纳入其全球价值链之中,发挥中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实现其全球价值链的有机整合。但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技术及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目前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这样就会导致跨国公司将其价值链中增值较小的环节放在中国进行,造成中国企业长期处于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不利于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于中国的许多大型企业而言,其本身的产业特性非常明显,具有较为完全的价值链体系,如果只是被动地整合、嫁接,有可能丧失企业原有的战略发展方向,丧失企业的自由品牌,不利于中国国民经济整体实力的提高。
要实现引入跨国并购的根本目标,提升国内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中国企业在并购以后应处于跨国公司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而不是一些辅助性环节。从而导致了中外目标在价值链方面产生了冲突。
(三)市场结构冲突
中国引入外资并购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国内市场的可竞争性,提升行业市场绩效,增加消费者潜在的静态和动态福利。这种可竞争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竞争性。跨国公司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研发力量强大,必然对国内同一行业内现有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从而促使他们提高效率。二是潜在的竞争性。由于政策性壁垒的废除,跨国公司随时可能通过并购进入国内市场,形成对国内企业的潜在压力。
但是,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可能带来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导致垄断的产生。这种情况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在跨国公司通过收购兼并进入时,兼并后的公司大于原有的规模,从而导致新购并公司的销售增加,市场份额的增加;二是跨国公司进入后,导致集中程度的提高。这主要有以下情况:(1)由于在规模及其他方面的优势,跨国公司进入后的战略通常是兼并当地竞争对手。(2)当地企业为了对抗跨国公司的竞争,也往往采取两种策略:一是推行防御性战略,即通过联合经营等方式对抗跨国公司;二是由于实力相差悬殊,从而退出该行业或者被跨国公司兼并。这两种策略都会导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3)跨国公司在获得了当地市场的主导地位后,往往会针对当地企业滥用反竞争行为,对新企业的进入建立更高的壁垒。
当然,跨国并购是否会导致市场集中度的增加,还要取决于其他许多方面的因素如东道国政府的政策。政府为了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为跨国公司提供一些保护性市场,而这种吸引外资的政策和做法往往会导致集中度的提高。为了避免跨国垄断的产生,中国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激励与规制政策,以尽量实现引入跨国并购的目标。
四、降低目标差异的政策
(一)政府的激励政策 激励政策是政府给跨国公司提供的可测定的经济优惠,但不包括投资的歧视性政策。激励措施主要包括:(1)财政激励,如降低公司收入税率、投资与再投资补贴、减免税收、加速折旧、免征进口税等;(2)金融激励,如政府拨款、信用补贴、政府资本参与等。如果东道国政府能为跨国公司提供较为优惠的激励政策,能够吸引更多跨国公司的投资和减少跨国公司减少和抽回投资,这样就能在和其他地区的引资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我国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引导跨国公司的并购方向,使跨国公司的并购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升级、区域的均衡发展及国内市场绩效提高相联系,从而缩小中外目标的差异。它的具体做法是对跨国公司并购的行业及区域实行不同的优惠措施,引起跨国公司并购成本的差异,从而影响其并购决策,最终使其并购方向与中方导向相一致。
(二)政府的规制政策 规制政策是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投资所受到的政策性约束。主要包括:(1)对外国投资者规定的进入及成立条件,产权和控制权要求:部门限制;批准与报告;经营条件;待遇标准。(2)对外商的主要保护:国民待遇;法律保护;资金转移、利润寄回及资本投资;依照国际协定处理投资争议。(3)公共部门私有化;并购政策;贸易政策;环境保护。(4)东道国参与国际一体化的进程。
我国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限制跨国公司的并购方向,与激励政策一起,共同促进跨国公司的并购与国内利益相结合,缩小中外目标的差异。它的具体做法是对国内一些战略产业和重要部门进行投资限制,禁止或者限制跨国公司的并购,从而限制其不利影响,促使中外目标相一致。
(三)政府的关联政策 所谓关联,是指外国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通过市场关系所长期形成的一种供给方面的契约。关联政策主要针对:(1)高技术和高附加值制造业,如电子和软件;(2)研究与开发、劳动力培训;(3)已经与当地供应商存在关联的大型跨国公司。
通过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关联,大量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从外国子公司转移到当地企业,这样我国企业就有可能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态的、持续性的竞争能力,从而能充分的发挥引入外资并购的积极作用,最大可能的缩小中外目标的差异。
标签:边际收益论文; 概率计算论文; 预测模型论文; 边际收入论文; 政策影响论文; 边际效应论文; 投资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