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科学内涵与学科建设_大学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的科学内涵与学科建设_大学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的科学内涵和学科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高等教育论文,科学内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1)05-0062-06

高等教育的科学内涵,主要是回答什么是高等教育的问题,即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内涵、活动范畴和基本规律问题。这是一个涉及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和学科建设全局的重大命题,是人们观察高等教育这个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根本出发点。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对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是不完全一致的,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和学科建设。因此,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

一、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中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专门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中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专门教育。这是关于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比较科学的界定。根据这个界定,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既是一种独立的教育门类,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一个广泛的活动领域。

1.高等教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门类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独立的教育门类,它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第一,教育对象处于青年中后期。由于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中教育基础上实施的,因此,教育的对象主要是18-22岁的青年,教育工作应当遵循青年中后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第二,实施的是专门教育。与普通中小学主要实施一般的科学文化教育不同,高等教育实施的是专门教育,以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高等教育实施的专门教育并不就是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也不就是专业人才。专门教育是相对于普通中小学教育主要实施一般的科学文化教育而言的。在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对学生主要实施的是一般的科学文化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没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学生毕业后可以经过职业培训就业,也可以进入高等学校深造。而高等教育与普通中小学教育不同,实施的是专门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但是,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并不仅仅是专业人才,而是具有全面综合素质(包括基本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高等教育实施的专门教育应当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通识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它既是提高基本综合素质的基础,也是进行专业教育的基础;二是专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独立分析、解决专门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应当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2.高等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

高等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高等科学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高中后短期高等教育四种基本类型,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基本体系。

高等科学教育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骨干,也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和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志,是所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高等科学教育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以学科为基础,二是注重适应性。我国的高等科学教育主要有两种,一是高等基础科学教育,主要指文科和理科教育,二是高等技术科学教育,主要指工程、农林、医药、财经、政法教育。它们都以学科为基础,以高深学问的教学为主,坚持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结合,目标是培养高级科学专门人才,主要强调毕业生要有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和对未来工作的广泛适应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与高等科学教育性质不同的另外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以培养具有熟练技能和适应职业技术变化能力的高级职业技术专门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也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高”,一个是“职”。“高”,决定了它必须以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及其学科为基础,着重进行高智力含量的职业技术教育,这是它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而“职”则决定了它主要强调职业技术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知识及其学科基础注重综合性,围绕职业技术的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这是它区别于高等科学教育的本质特征。我们认为,惟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个词,把“职业”和“技术”联系起来,才能既表明它进行的是“技术教育”,又表明这个“技术教育”是围绕着一定的“职业”进行的,从而比较准确地表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科学教育之间的质的区别。仅仅用“高等职业教育”或“高等技术教育”,都不能明确其与高等科学教育之间质的区别。

3.高等教育是一个广泛的活动领域

高等教育是一个广泛的活动领域,高等教育活动的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方面:(1)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活动是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3)现代大学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要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就必须办好现代大学;(4)为保证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作的宏观管理。(5)为保证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作的宏观管理。以上高等教育活动的四个基本方面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领域:一是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办好现代大学,它要渗透到各个层次、各类学科(专业)、各种类型(形式)中去,侧重一个现代大学个体的教育和办学行为,可以称之为微观领域;二是建设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运作进行宏观管理,它要与不同国家、地区、行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联系起来,侧重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作的宏观管理,可以称之为宏观领域。高等教育的微观领域与宏观领域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它们的共同基础是教育与人、社会、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和创新。因此,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活动,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这从根本上决定了高等教育有两条基本规律:一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人的心理、生理和时代特征协调发展的规律,简称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二是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的规律,简称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

1.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必须与人的心理、生理和时代特征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活动是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是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基础。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对于这条基本规律我们应当全面、正确、深刻地理解。

(1)教育目标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标准。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宏观结构、教育内容和培养模式主要是由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的,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而且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效果是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基本标志。因此,必须遵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合理地划分高等教育的层次、学科(专业)和类型,正确地确定新时期高等教育各个层次、学科(专业)和类型的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具体地体现在教学计划之中。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标准来确定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2)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本质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成长的普遍规律,其本质是要求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在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中,“德”是指品德,核心是健全的人格。广义的品德还包括人的情感、意志、行为等基本心理要素。简要地说,品德,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泛指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基本态度,包括政治方向、为谁服务和如何做人这三个基本方面。“智”是指才干(含学识和才能),其核心是人们认识、适应、改变外界事物和环境的一种综合智能,主要包括自学能力、选择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人的综合智能的充分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基础。“体”是指体魄,包括健康的体质和健全的心理两个方面。健康的体质是指人内在的旺盛精力、长期从事艰苦工作的耐力和对疾病侵袭的抵御能力。健全心理的内涵更为广泛,包括自我意识、对理想的追求、人际关系、挫折承受能力等,在当代它往往成为人们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应当肯定,在品德、才干、体魄三者中,品德在任何社会都是居于首位的,但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人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品德、才干、体魄的辩证统一。

(3)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活动是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这主要是因为:

第一,教学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是构成教育、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主要矛盾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关键是要解决教学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高深学问的教与学的活动,并不仅仅是教的活动,也包括学的活动,既要充分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和成才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把高深学问的教与学的活动作为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比较好地反映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第二,以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活动为主是高等学校永恒的办学规律。

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活动是高等学校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提高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活动的质量是高等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办学规律。现代大学与传统大学的主要区别仅仅在于高深学问的内涵和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由中世纪的以传统的人文教育和培养精神贵族为主转变为在现代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门教育,以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

第三,在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活动中必须坚持注重提高素质的教学观。

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是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活动的三项基本任务。现代大学教学观的突出特点是以“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为指导,针对当前教育工作中实际存在的过度专业化和功利主义倾向,坚持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在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基础上把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第四,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活动的实质是文化的传递、内化和创新。

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文化的传递、内化和创新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高深学问的教与学活动,既包括了教师传递高深学问的一面,也包括学生把外在文化内化为自己的全面综合素质的一面,其中,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即文化的传递、内化和创新,才能培养出时代所要求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4)现代大学个体的教育和办学行为是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微观基础。

尽管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不仅是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还有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和引导社会前进,教育的本质也并不就是现代大学的本质。但是,现代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服务和引导社会前进这四项社会职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现代大学的教育行为与现代大学的办学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共同基础是高深学问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所以,要培养好人才就必须办好现代大学,而要办好现代大学就必须遵循现代大学的办学规律。

2.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

由于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社会所要求的,因此,高等教育必须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建设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宏观人才模式。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是高等教育的又一条基本规律,对这条基本规律,特别是对其中“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也应当有全面、正确、深刻的理解。

第一,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和环境相适应。

社会总需求与教育总供给之间的矛盾,是高等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社会需求和环境相适应,是高等教育发展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高等教育的适应应当是全面的适应: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人的发展需要;不仅要适应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还要适应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建设的需要;不仅要适应当前和近期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可以预见的中、长期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在数量的发展,即规模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要从结构、质量和效益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求得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辩证统一。

第二,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需求和环境的制约。

发展是硬道理,但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是由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的,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制约,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目标、体制和模式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需求决定的;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它可能向高等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其总规模应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相适应。因此,只有社会(主要是经济)向前发展了,教育才能相应地得到发展;只要社会发展了,教育必然或迟或早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应当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

第三,在一定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还会对社会需求和环境起反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一方面,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活动是培养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事业,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它不仅适应而且应当引导社会向前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应当遵循的第三条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是使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是文化的主体,教育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一种活动,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以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求高等教育可持续地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社会所要求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以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正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新的重大理论问题。

要使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和环境可持续地协调发展,必须加强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作的宏观管理,而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作进行的宏观管理是通过对现代大学个体的教育和办学行为进行的宏观管理实现的。所以,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作进行宏观管理,一定要努力把宏观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与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现代大学的办学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和运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建立健全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运作的宏观调控机制。这个宏观调控机制主要是:确立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服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适合国情的教育发展战略;采取正确的教育增长方式;明确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把转换机制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重视和加强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

由于人们对高等教育科学内涵和基本规律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也有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认为,由于高等教育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重点主要在宏观方面,涉及众多的学科,因此,不可能有一个覆盖全局的、独立的高等教育学,只能是在运用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门学科对高等教育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由众多学科构成的学科群。所以,高等教育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仅仅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有机的整体。

第二种思路认为,由于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对于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高等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参与,但这不属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范畴,而主要是别人的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上,阐述这个规律的学问就是高等教育学。由于高等教育与外部的关系变动性大,内部关系相对比较稳定,因此,高等教育学之根必须扎在本体和内部,这才是高等教育学安身立命之地。

应当说,这两种思路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一种思路强调了高等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需要运用多种学科对其进行研究,高等教育必然是一个学科群。第二种思路则强调了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活动是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和基础,对其活动规律的研究应当作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重点。这些观点都是正确的。但问题主要在于,第一种思路否认了高等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第二种思路则把对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说成是别人的研究领域。这些观点显然是不科学的。

我们认为,由于高等教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门类,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一个广泛的活动领域,整个高等教育活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有机的整体,所以,不应该把目光仅仅盯在高等教育内部,也不应该把内部看作本体,而把外部看作是别人的研究领域,应当既把高等教育看作是一个广泛的研究领域,又把高等教育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高等教育不仅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其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而且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1.以问题研究为基础

教育问题,就是在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由于高等教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过程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高等教育必然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领域,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必须以问题研究为基础。只有把社会所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众多问题,包括微观和宏观,一个一个地研究清楚了,才有可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学科建设。

2.以哲学认识论为武器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一定要以哲学认识论为武器,以人的解放、发展和完善为研究对象,深刻揭示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和环境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具体地说,高等教育活动中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人为本与服务社会;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和环境;文化的传递与文化的内化和创新;微观搞活与宏观调控。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其核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应当贯穿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全过程。

3.以多学科研究为中介

多学科研究,是在广泛开展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以哲学认识论为武器,在深刻揭示高等教育活动诸多矛盾的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按照学科门类进行系统整理和概括,逐步建立起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必须指出,尽管多学科研究在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但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自己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多学科建设是从问题研究过渡到最终目标的中介和桥梁。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扎实的问题研究作基础和长期积累,就不可能很好地开展多学科研究;同样,如果没有扎实的多学科研究作基础和长期积累,也难以建立高等教育自己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4.以建立理论体系为目标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在广泛开展问题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以哲学认识论为武器,通过理性思维和科学概括,从哲学和时代的高度逐步建立起高等教育自己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多学科研究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在一定的学科基础上侧重工作体系,而前者则在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新建立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是对高等教育这个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的高度抽象和概括。

为了把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进一步引向深入,尤其是为了从哲学和时代的高度逐步建立起高等教育自己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在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提倡求是和牺牲精神。

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是一项战略任务,需要我们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这就需要提倡一种精神——求是和牺牲精神。求是,就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就需要一种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牺牲,就是要自甘寂寞,不为名,不为利,自觉为科学而献身。在目前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到处充斥着功利主义倾向的情况下,搞研究,特别是搞学术究,没有一点求是和牺牲精神是坚持不下去的。

第二,正确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问题研究与学科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既要以问题研究为基础,又要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要把应用研究、改革实验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着重开展应用研究,同时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实验,在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二要把管理、决策与研究结合起来,把科学研究引入管理、决策过程中,努力实现管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既要重视继承和运用普通教育学中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工作的基点应当放在对高等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的研究和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上。所以,开展高等教育研究工作需要两支队伍的密切结合,多数人着重开展应用研究,进行改革实验和决策研究,少数人侧重进行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这两支队伍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同时反对两种倾向,既要反对忽视理论应用的倾向,也要反对忽视理论探索的倾向。那种片面强调注重理论应用而忽视理论探索的倾向是不可取的。

第三,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高等教育既是一种独立的教育门类,有着丰富的内涵,也是一个广泛的活动领域,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完全靠我们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去创造。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学术观点是非常正常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坚持学术自由,营造一种良好、宽松的文化、学术氛围,鼓励研究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研究工作者提出不同观点,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争辩,允许不同改革方案的积极实验,既要允许批评,也要支持反批评,努力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局面。

第四,要高度重视学术研究。

如上所述在高等教育研究工作中,难点是进行学术研究。学术研究的重点不是建立一般的工作体系,这是多学科研究的任务,而是在问题研究和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新建立高等教育自己独立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是一项战略任务,必须集中一支精干力量,早下决心,尽早着手。这才是我们高等教育学科的命根子。

标签:;  ;  ;  ;  ;  ;  ;  ;  

高等教育的科学内涵与学科建设_大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