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灾难论文,内涵论文,语文教育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对于中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雪害、人祸、异难、震灾等接踵而至的灾难,无论其规模、强度、密度都令整个社会始料未及,对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都将是长久深远的。
灾难给我们带来的物质、精神和情感上的创伤,已经有目共睹,无需多言。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跨越创伤,对自然、对民族、对国家和社会进行全新认识,以及建立在种种灾难基础之上的关于人情、人性、人文乃至生命价值的重新思考,那么我们将获得新的动力去创造未来。
作为承担母语教育重任的语文教学而说,灾难是一种难得的学科建设的契机——固然这种契机稍纵即逝,但其深刻的穿透性决不容我们忽视。
一、灾难赐予我们一本难得的语文教科书
当灾难与我们不期而遇时,它同时也为我们解决了一个令语文老师无奈已久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鲜活性问题。灾难面前,大自然所展示的无法抗拒的残酷性是鲜活的;灾难面前,生命所表现的脆弱和坚强是鲜活的;灾难面前,民族和社会所体现的悲情心、同情心和团结心是鲜活的。鲜活的内容,还包括灾难发生后,我们每时每刻都能从媒体上接收到的那些令我们刻骨铭心的视听材料:小男孩敬礼的画面,手机上母亲的短信遗言,废墟中教师用身体保护学生的定格姿势,以及总理饱含深情的抚慰和总书记发自内心的振臂高呼。
这些鲜活的内容弥补了平时教科书的不足,也拉近了学生和语文的距离。灾难发生后潮水般奔涌而至的信息中,有大量内容与语文教育相关。这本难得的教科书的每一鲜活的内容无不写着语文教育的关键词:悲痛、怀念、生命、珍惜、感动、无私、坚持、勇气等等,而这些关键词又有哪一个不是我们早就想通过语文教育,迫切渴望写进学生心灵的关键词?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教科书至少带给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科教育内容:(1)文字内容(包括各种各样的有关灾难的文字信息);(2)文学内容(包括诗歌在内的多种多样的有关灾难的文学作品);(3)文化内容(包括思辨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有关灾难的文化素材)。
这本教科书其实早就有了许多名称:《生命》或者《大爱》。灾难自然是这本教科书的始作俑者,但是国家、民族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本教科书的亲笔撰稿者和编写者,而我们的媒体和众多的传播信息的形式和手段,替代了纸本的教科书,社会也充分发挥它的公共职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这本教科书得到了最大空间的畅销和重印。所以,如果给灾难这本教科书以“难得”和“鲜活”的评价的话,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共识。但是共识的结果,就是启发我们要用好用足用透这本教科书。
对于语文学科教育而言,我们的任务是在珍视的前提下,把这本教科书所赋予的宝贵教学内容用心地教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教到生命的深处。
二、灾难为语文学科教育环境带来改善
如果说灾难让我们意外收获了一本难得而鲜活的人文教科书的话,这也仅仅是令我们从教育内容方面辅助了语文教育,但事实上远远不只在于内容上的添补,其对于语文教育环境的建设所创造的契机,我认为更应当引起我们珍视。
这种契机对于学科教育环境改善的意义,首先体现在灾难拓宽了语文教育学科视野,并且极大地凸显了语文教育的学科地位。课堂小环境方面,灾难为语文教育带来的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令以往让师生感到相对平淡、空洞的语文课堂教育环境骤然变得鲜活和丰富起来。这种变化也必然直接激发学生和老师教学的积极性,语文教育的视野也骤然开阔。而在学科的大环境方面,灾难所带来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又同责无旁贷的语文学科责任紧紧关联起来,这也直接凸显了语文教育的学科地位,这对于增添语文学习的自豪感而言,正是一个难得的契机。
这种契机对于学科教育环境改善的意义,其次体现在灾难使得语文学科知识与信息传递模式和语文学习方式的多元化,这令语文教育环境充满灵动性。以往的语文学习中,以教科书和教师为核心的信息传递模式,在灾难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媒体为主流的信息传递方式直接将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接收方式令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学习和思考积极性迅速增长。比信息接收多元化更能刺激这种积极性的,还有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如默哀、书写寄语、朗诵、生命思辨、上网留言、课堂募捐以及和灾区学生共同学习等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课堂变得难以想象地灵动起来。同时我们还能看到比之更可喜的学习方式的变化:习惯于被动参与学习的学生,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大大增强。
这种契机对于学科教育环境改善的意义,还充分体现在灾难令我们的学科不得不重新定位学科教育的本质,重新审视学科教育“效率”的深意。如果说灾难之前我们的语文学科教育环境确实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那么其本质原因也许就是一个:那就是我们过分地将学科知识的掌握当成了第一。在这样的前提下,语文学科教育的环境不可能真正出现蓬勃生机的局面,因为教师是沉重的,学生是压抑的。而正是在这样的学科教育环境下,语文学科所要达到的人文教育的重要目标肯定会被严重挤压。所以,这种学科教育环境下我们所追求的“效率”二字,是确实应该被打上引号的。但是灾难时期,我们的老师能亲身感受到学生在灾难时期的人文情怀,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参与。我想每个语文教师都不会再将“分数”和“成绩”等当做评价学生和考量课堂学习效率的唯一。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一定会重新思考学科教育的本质,重新审视学科教育“效率”的深意。因为在这种时候,语文学科教育环境能让我们的教育对象真正收获什么,懂得什么,也许谁都会理解其分量到底有多重。我想,这样的思考审视是有助于语文学科教育环境向更良性的方向发展的。
三、灾难促成教育对象人文情怀的成熟积淀
当然,我们关注灾难时期语文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发生的变化,目的最终还是要将目光放回终点:语文学科借助灾难这本难得的教科书,到底能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成长和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认为,这种良性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灾难以其鲜活而丰富的人文内容,必将促使我们的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净化,在思想上得到沉淀,在人格上得到完善,在生命价值观上得到重塑。百年难遇的灾难在给学生们脆弱的心灵带来创伤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笔丰厚的人文财富,这种财富能加速学生在情感等多方面的成长成熟。
首先,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对于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无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成长在都市,因为欠缺灾难的感受,也就欠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当然很难谈得上对生命的珍惜。我们经常目睹孩子对周围的一切表现出的满不在乎的心态。甚至对亲人冷漠,对学习和未来的无所谓的态度。而当灾难降临时,生命的话题也活生生地摆在了孩子们的面前:举国哀悼的场面和电视、报纸上每天都在更新的庞大的伤亡数据,让他们不得不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因此,用灾难来警醒我们孩子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恐怕再也找不到比之更合适的方式了。
其次,是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确立。因为欠缺磨炼,今天的孩子们心理和情感上的脆弱也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但是很显然,心理脆弱仅靠目前形同虚设的心理课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是,语文学科老师们通常肩负着语文和心理教育的双重责任。但是没有鲜活的内容,再好的语文老师想要做好这两件事都是举步维艰的。灾难在给我们送来最好的人文教材的同时,也奉上了心理教育教材。在一个个生动的废墟故事面前,学生们没有理由不给自己的心灵补上困难和挫折教育一课,没有理由不为自己收藏坚强与勇气。
再次,是责任意识的培养和大爱情怀的重新点燃。如何利用语文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帮助学生点燃这个时代需要的大爱情怀,也是我们语文学科长期以来的困惑之一。当灾难降临时,关于责任、关于爱、关于感动甚至关于民族高于一切的鲜活的材料,也接踵而至了,这中间还包括诸如“范跑跑”引起的相关责任话题的讨论。在这样的材料面前,我们发现,以往的困惑都在迅速化解。而让这些内容轻而易举地植入学生心扉的,并不是说教,而是灾难这个事实本身。
在教学效果上,灾难使学生们对母语文化认同感和人文素养的深度积淀,也是不可忽视的。灾难发生后,媒体以各种形式的表达方式,如消息、通讯、评论、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甚至包括电视上主持人特别时期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明星艺人们在演出现场集体的朗诵内容,等等,都在前所未有地为我们的学生开设语文补充课堂。这些都是难得的,难得之处就是灾难令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和人文素养这个大天地里,迅速成长起来了。
四、灾难赋予了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情怀
灾难面前,语文教师应当怀有怎样的教育意识?这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因为灾难里许多内容都跟我们的语文教育密切相关,都跟我们语文教育一直以来苦苦追求的境界密切相关,也跟我们语文教育对学科困惑的解答密切相关。作为解决教学内容的困扰,灾难是一个契机;作为突破学习方式的困扰,灾难是一个契机;而对于我们教师冲出理念上的瓶颈,又何尝不是一个难得的契机?我想,我们既责无旁贷又应该有所作为。
(一)作为人文传播者,应树立向学生播种人间大爱的使命情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弘扬爱的光荣传统。灾难带给我们民族、社会和国家巨大伤痛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大爱的鸿篇巨卷。语文教师,是最基层的人文传播者,理应是最直接的人间大爱的播撒者。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们比任何人都更有理由,也更有责任抓住灾难这一契机,向学生的心灵深处播撒这一最需要种植的美好种子。作为基层的人文传播者,我们应当比其他人更早更牢固地树立这种使命情怀。
(二)作为民族一分子,应树立向学生浇灌民族信仰的时代情怀
语文教师同时也是母语的使用者、传授者,更是民族一分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向学生介绍和展示在灾难面前全体华夏儿女所表现出的民族心、民族情。上至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百姓,在民族深受灾难创伤的时候,正是这种民族心、民族情让全国人民、全世界的华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这种时候,教师的民族信仰和情怀是最能影响学生的,是最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爱民族的情操的。
(三)作为学科教育者,应树立向学生进行价值培养的责任情怀
新课程改革大纲将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为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关键词所包含的内容意义深刻,对语文教师而言可谓责任重大但实现难度也大。但是在灾难时期,我们想要实现这一学科育人目标也许并不难,因为无论哪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可以寻找到令我们满意的教育素材。重要的是,作为语文教师,担负着教学责任之外,更担负着育人的重要责任,我们应当忘却功利,淡化分数,勇敢地把这种责任情怀牢牢地树立起来。
作为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有更多的意识需要树立,我们在树立灾难时期语文教育者的特殊使命时,或许也会暂时失掉一些我们固守的东西,造成一些遗憾和疏漏。但我认为,相对于民族的大灾难和对灾难时期那些失去的生命而言,相对于灾难面前那些可歌可泣的人或事而言,我们的情感不可过于保守,我们的思维不可过于迟滞,我们的视野不可过于狭窄。也许,只有当灾难过去很久以后,我们回过头来看时,我们才会知道,灾难其实对于我们的学科教育是多么的珍贵,而灾难时期我们的所作所为又将是多么值得回味。
温家宝总理曾给灾区学生亲笔题写“多难兴邦”几个字,这简单的几个字可谓内涵丰厚。其实对于灾难时期的中国教育而言,又何尝不能说“多难兴教”?灾难时期的中国语文教育又何尝不能从这几个字中找到学科建设的深刻内涵?灾难发生已是无法挽回的事实,灾难最终被人遗忘也将是事实。我们可以面对灾难和遗忘灾难,但决不能淡忘灾难带给我们的启示。尤其是对我们提供的学科教育而言,这种启示更不能淡忘,而灾难给我们的教育契机,我们更应当紧紧抓住,否则,失却的将不仅仅是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