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杭扇王星记的百年历史论文_,徐诗雯,曾航

浅析杭扇王星记的百年历史论文_,徐诗雯,曾航

徐诗雯 曾航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杭州“文房四宝”的西湖龙井、都锦生丝绸、王星记扇子和张小泉剪刀了,其中王星记扇子作为杭扇的代表历史悠久,是杭州城市生活的一大文化亮点,里面记载了杭州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典故。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使传统手工艺品在现代生活和市场经济中得以传承和发展,是事关民族传统手工艺和文化存亡的问题。作为中华老字号的“王星记”扇业已走过了百年历史。经历了各种历史的沧桑,其传统手工制扇工艺仍保存的较为完整。通过考察记录“王星记”制扇工艺中具有传统特色的黑纸扇等等,并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 杭扇 王星记

一、百年纸扇工艺

宋代,许多画扇艺人和制扇工匠随着宋室南渡,聚集于杭州,此时的扇子名目繁多,有细画绢扇、细色纸扇、影花扇、藏香扇、漏尘扇……”,并且涌现出很多的著名商号,据吴自牧《梦梁录》的记载:著名的商号有“徐茂之”、“青蔑”、“周家”、“陈家”等。杭州清河坊之东有一条巷,叫扇子巷,长逾 1 公里,是当年制扇作坊集中之处,扇子巷之名沿用迄今未改,也就是在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河坊街的旁边,可见当时杭州扇子行业的兴盛。直至明、清时期,杭扇的发展已达到顶峰,扇业工匠遍布杭城,作坊有50余家,工人 5000 多名。林芳儿、张子元、舒莲记、王星记等都是当时的名牌店坊,采取前店后厂的生产经营方式,分布在当时的扇子巷、太平坊、保佑坊、三元坊、官巷口、羊市街等市商业中心,这些地名都一直沿用至今足以看出当时杭扇的影响力之大,很多扇子还作为贡品或出口国外。[1]民间有做草扇、蒲扇、竹编扇的,但更多的是制作和经营纸扇,其中最大的一家是扇子巷的张子元扇庄。杭州兴忠巷有座扇业祖师殿,据殿内碑文记载,祖师殿内供奉老艺人共 462 人,又据民国初年的《中国实业志》记载:清中叶杭城营纸扇业者,总计有 50余家,工人之数达四五千人,可见当时杭州城扇业规模之大。

二、王星记的历史溯源

“王星记”扇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杭州王星记扇厂的前身,就是当年的王星记扇庄,始于清朝它的创始人王星斋,祖辈从事制扇业,自幼学艺,20 多岁时已成为制扇名匠。尤其是他制作的黑纸扇,在意大利米兰、巴拿马和西湖万国博览会上屡次得奖,在国内外享誉盛名。早在明清时期就出口国外,并曾作为杭州特产进贡宫廷,故杭州黑纸扇又称“贡扇”。“王星记”扇子以其精湛的工艺、迥异的功能、高雅的情趣使之与杭州的丝绸、龙井的茶叶相提并论,并被誉为“杭州三绝”而闻名天下。

在我国商业发展史上,产销结合的手工业作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清末时期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更是促成杭州手工作坊的发展。王星记扇庄也是由手工业作坊起始的。杭州王星记”创始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创建之初名为“王星斋”扇庄。其创始人王星斋(1850—1909年)祖父、父亲都是扇业工匠出身于三代制扇工匠之家,他在继承父辈手艺的同时,经过苦心钻研,到了二十多岁已成为当时杭州制扇业中的一个砂磨名匠。后被专为当时大型扇庄舒莲记加工高级泥金花扇的工匠陈益斋看中,招为女婿,将长女陈英许配给他。陈英在其父传授下,技艺极高,是扇子的贴花洒金妙手。一把扇子要成型,扇骨、扇面都要经过砂磨。砂磨是制扇工艺流程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带有关键性的一环。贴花洒金也是加工泥金扇的一道主要工序。因此,王星斋和陈英这对当时制扇业中的巧匠能工一经结合,就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婚后,王星斋在其岳父帮助下,不再替别人做工,而是精心选购一点货坯,经过夫妻二人精工细镂,制成扇子后零星贩卖。当时,能做高级花扇的作坊不多,王星斋夫妻制作的扇子特别精巧,独具一格,销售很快。1893年前后,王星斋去上海城陛庙开起一月季节性的小扇子店,每年到扇子旺销季节,王星斋将家庭作坊中所做扇子,运到上海去出售,并兼做点批发。当时人手少,资本有限,每年出品不多。但是,王星斋夫妻选料认真,制作精细,所产高级花扇,深为宫廷贵族和文人墨客喜爱。因其夫妇制作的黑纸扇工艺考究、制作精良常被作为杭州特产进贡朝廷,故黑纸扇又被称为“贡扇”。远至京津一带也有顾客前来订货,随着名声和销量的不断增大,此时,王星斋扇子的销路已经打开,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王星斋”也由最初的手工作坊发展为中型的制扇工场,与当时杭城生产著名黑白光扇的张子元、舒莲记等并驾齐驱,成为杭城扇业三大名庄之一。王星斋扇庄后改名为王星记扇庄,有形和无形资本积累不断增加,终于创立了“王星记”品牌。1901年他到北京,正式设王星记扇庄,增加了扇子的品种,扩大了销售范围。他本人也由制扇手工作坊的小业主,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商业资本家。

宣统元年(1909年),王星斋病故,其子王子清继承父业。他发扬本庄名扇的优秀传统,率先以檀香木为材料,取西湖名胜“西泠”、“玉带”、“双峰”为名制作檀香扇。至今我家中仍然还有好多把檀香扇,不仅香气袭人更使人心旷神怡,1929年,王子清向政府注册了“三星”商标,同时在杭州太平坊开设规模为四开间门面的王星记扇庄,并不惜重金大做广告宣传。王子清大胆承揽了相当一部分的批发、门市业务。在抗日战争前后,王星记抵御了日本扇子带来的市场冲击,击败了同行业的竞争,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王子清还抓住了杭州举办西湖博览会的良机加以宣传,并在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的殊荣,从此声名远扬。在博览会期间,王星记扇子被选购一空,还接受国外两年定货,外销市场自此打开,生意日益兴隆,业绩超过原执杭城牛耳的舒莲记扇庄,被人们誉为“扇子总汇”。

解放前期,由于社会动荡,王子清移居香港,王星记交由其子王雄飞经营,生意转为黯淡。1952年5月,杭州城舒莲记、马学记等扇行因资不抵债而先后倒闭,王星记便成了杭州传统扇子制作仅存的代表。1956年王星记扇庄进行了公私合营,并被收归国有,王家人全部移居香港。1958年,杭州市政府发文成立王星记扇厂,选址在杭州义井巷,广招失散的王星记制扇艺人,恢复和扩大生产,并在杭州闹市地段———湖滨路开设了门市部,恢复启用王星记扇庄原商标“三星”牌,使得王星记扇业得以传承。1966年,王星记扇厂更名为杭州东风扇厂,众多传统工艺扇被斥为“封、资、修”,门市部遭销毁,损失惨重。“文革”结束后,1977年复名王星记扇厂,此后扇厂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2]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扶植下,王星记扇厂招回失散艺人,在清河坊开办生产基地,在西湖边湖滨路开设门市部,企业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我国制扇业中产量最大、花色品种最多的综合性扇厂,被人们誉为“美丽、辉煌的扇子王国”。

20 世纪 90 年代后,受市场经济和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王星记扇厂一度面临生存发展的困境。2000 年企业进行改制,重新焕发青春与活力,涌现出多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获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评比金银铜大奖 68 个,2001 年被评为全省首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品种,2008 年制扇技艺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参考文献:

[1]俞剑明.杭扇古今谈[J].今日浙江.2003年6月

[2]仪德刚,李海静[J].中国科技史杂志第28卷.2007年.第1期

[3]魏彬冰.文化遗产[J].浙江档案.2009.第2期

[4]张科等.江南扇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9月.第 22 页

论文作者:,徐诗雯,曾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浅析杭扇王星记的百年历史论文_,徐诗雯,曾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