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闲暇教育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闲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收稿日期:1995—09—01
自1995年5月1日开始,我国实施每周五天工作制,人们的闲暇时间更多了。闲暇时间的增加,一方面为中小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如果利用不当,反而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这样,如何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中小学闲暇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谈些看法。
一、什么是中小学闲暇教育
闲暇教育问题是随着人们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加而提出的。目前,关于闲暇教育的内涵大致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闲暇教育就是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教育;另一种认为闲暇教育是一种提高、充实人的精神境界的教育活动;还有一种意见认为,闲暇教育就是教会人们如何有效利用闲暇时间和如何提高闲暇时间的利用质量的教育[1]。在这三种定义中,第一种定义把闲暇教育与学校教育完全对立起来,明显忽视了在学校中也可以开展闲暇教育;第二种则是从“提高、充实人的精神境界”这一功能角度界定的,显得过于宽泛。我们认为,第三种定义较准确地揭示了闲暇教育的内涵。那么,什么是中小学闲暇教育呢?所谓中小学闲暇教育,就是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养成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习惯、技能和技巧,从而提高闲暇生活质量的一种教育。
关于中小学闲暇教育的任务,在美国有两派主张。一派以里查德·克劳斯为代表,认为中小学闲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娱乐技能技巧,把重点放在学校的具体娱乐科目和活动上,诸如游戏、各类体育活动、户外消遣活动、音乐、戏剧、舞蹈、绘画、娱乐、比赛等等。另一派以P·李伯曼、琼·曼蒂和奥杜姆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教会人们如何利用闲暇的技能、技巧固然重要,但是,个人在闲暇生活中的幸福与否、质量高低,决定性的因素不是他们是否掌握了娱乐的技能,而是他们的闲暇价值观,它支配着一个人对闲暇生活方式的选择。因此,这一派强调,闲暇教育更应重视确立闲暇价值观和闲暇生活方式[2]。我们认为,这两种主张都是不够全面的。缺乏科学的闲暇价值观,中小学闲暇教育在实施中难免失之零碎、散乱、肤浅甚至庸俗化;但只有科学的闲暇价值观,而缺乏一定的利用闲暇的技能、技巧,这仍达不到闲暇教育的目的。通过闲暇教育,既应帮助广大中小学生树立起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念,也要在符合个性需要的前提下,向他们传授一些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与技巧,使他们逐渐掌握一些交际技能、文艺技能、体育技能、旅游技能和鉴赏技能等,满足他们精神上的发展和享受之需要,从而使其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精力充沛、生活愉快的社会公民。
二、为什么要重视中小学闲暇教育
闲暇生活的质量和方向,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品德、智能和人格的发展。与社会要求和学校教育目标一致的闲暇活动,起着增长社会知识、开扩眼界、陶冶情操、发展特长、审美娱乐等育人作用;而庸俗的、无聊的闲暇生活,则易使中小学生思想混乱、道德堕落、行为失范,甚至会违法犯罪。由此可见,闲暇教育无论对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素质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小学闲暇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
1.个性发展功能。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和交往是个体个性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健康、生动活泼的活动和交往有助于中小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闲暇教育正是通过指导学生的闲暇活动和闲暇生活交往,比如阅读健康向上的课外书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设诗书鉴赏与评论课讲座、组织科技发明创作、安排丰富多样而又洋溢着健康情趣的休闲游乐活动,以及各种健康、积极的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进而使学生树立起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和文明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否则若不进行闲暇教育,学生就有可能参与和沉溺于一些低级庸俗、伤风败俗乃至扰乱治安的活动,很难想象沉溺于这些活动中的学生的个性会得到健康的发展。此外,闲暇教育对于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培养他们独特的个性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通过闲暇教育,可以满足广大中小学生因人而异的多种需要,提供他们展示才能的广阔天地,并能够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起他们敢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促进其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
2.社会化功能。根据社会文化学的观点,社会文化大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最终要经过与个人有直接交往关系的微观环境的三棱镜折射,才能产生具体效应。这样,中小学闲暇教育就可以根据青少年学生闲暇活动的特点和出现的偏差,调适教育管理方式和对策,帮助他们实现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例如,当前的歌星影星热、流行歌曲热、言情武打小说热等,成为为数不少的中小学生闲暇生活的主要关注对象和活动内容,对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意识、情操有一定的腐蚀作用。通过闲暇教育,学校就可以组织教师及时研究中小学生的这种闲暇偏向,通过教学、广播、专栏、讲座向他们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与引导,帮助他们分清精华与糟粕、合理性与局限性,引导他们的闲暇生活由自然的低级层次向文明高雅的层次升华,从而促进他们的社会化。
3.社会整合功能。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份,学校校风虽决定于社会风气,但在一定意义上讲,学校校风也影响着社会风气。中小学闲暇教育通过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积极的闲暇生活方式,并满足他们的精神文明之需要,这对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保持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进行中小学闲暇教育
中小学闲暇教育的组织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里仅就中小学闲暇教育的内容、方法、原则作简要概述。
1.开设闲暇教育课程。闲暇教育的课程应明确规定以什么样的内容和活动来进行闲暇教育,它是实现闲暇教育目的,完成闲暇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与学校教育课程一样,闲暇教育的课程设置亦可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闲暇学科课程主要是向中小学生传授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和一些闲暇生活的基本知识。闲暇活动课程则以组织培训学生利用闲暇生活的技能、技巧的活动为主,大体上包括以下四类活动:一是陶冶情操、充实精神境界的活动,比如阅读小说、学习书法、欣赏戏剧、影视等;二是有意义的体育活动;三是科技创作发明活动;四是社会实践和交往活动。
2.改革闲暇教育的方法。中小学闲暇教育的方法,应在内容具有时代气息、学生喜闻乐见的基础上,寓教于学、寓教于乐,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中小学应通过什么方法、手段进行闲暇教育,在国外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主张以灌输既定的闲暇价值和行为方式为主,他们的理由是,为了免除人们自己去发现该价值观所要经历的痛苦,使他们不必再冒选择不理想的价值观的风险,而直接把某一价值体系的正确价值观传授给他们。另一种意见截然相反,他们认为,在开放的多元化社会中,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所有的价值都是相对的,闲暇教育的方法只能是分析各种闲暇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澄清每个人的需要、兴趣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闲暇生活方式[3]。根据我国的实际,我们认为中小学闲暇教育的方法应以疏导、渗透为主。
以前,人们对中小学生闲暇中的不良活动,习惯于用“禁、堵、防”的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他们滑向不健康的闲暇活动,但这终究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常常出现禁而不止、堵而不绝、防不胜防的情况,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况且今天的中小学生也不同以往,他们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好奇心重,独立自主意识强,使得“禁堵的”的教育管理方式受到挑战,稍有不慎,表面的禁绝就可能会演变为逆反心理和畸形的闲暇活动。由此可见,学校在作必要的禁止的同时,更应把闲暇教育的着眼点主要放到正面疏导上,在了解学生闲暇需要及其走向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帮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闲暇生活的诱惑,引导他们的闲暇需要由自然的低层次向文明健康的层次发展。
此外,中小学还要注意从各学科教学的角度,挖掘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思想内容和生动事例,从而把闲暇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只有这样,中小学闲暇教育才会改变以往那种靠理论灌输的方法,而成为一种理论上的教导、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上的实践和情感上的交流。也只有这样,中小学闲暇教育才能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达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
3.遵循闲暇教育原则,增强实效。真正搞好中小学闲暇教育,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来进行。
(1)科学性原则。它要求闲暇教育应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既不能盲目采取强制性措施,横加干涉,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从实际出发,在正确引导中进行控制和优化,具体表现在方向正确、内容充实、方法得当、形式符合学生特点等方面。
(2)教育性原则。闲暇教育一定要有利于中小学生科学闲暇价值观的形成和积极个性的培植,要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凡是没有教育意义或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都应禁止学生参加。中小学闲暇教育,必须要牢记以育人为本。
(3)整体性原则。由于闲暇教育的内容、任务复杂多样,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配合,多管齐下,而不能搞“单打一”。开展闲暇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事,它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及家长的合作才能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此外,中小学闲暇教育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应协调与课外活动、德育、管理的关系,以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搞好闲暇教育。
(4)学生主体原则。闲暇教育应根据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来组织,并给他们充分自由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使他们真正成为闲暇教育的主人。同时,由于学生之间在个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中小学闲暇教育还应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分类、分层次进行,而不能搞“一刀切”。
注释:
[1]张新平:《关于闲暇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1987年第2期。
[2][3]柳平:《美国关于闲暇教育的研究》,《外国教育动态》1986年第5期。
标签: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