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羞怯”论文

浅析“羞怯”论文

浅析“羞怯”

刘 荣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摘要] 羞怯是指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或者抑制,会妨碍个体对人际目标或职业目标的追求。前人研究表明影响羞怯的因素有人格类型、家庭教养方式和文化等,并且羞怯与适应不良、攻击、孤独等呈显著相关。目前主要的干预方法有认知行为干预、社交技能训练和家庭干预等。未来研究需继续探索影响羞怯的因素,并基于各理论设计方案对羞怯个体进行干预。

[关键词] 羞怯;心理学;干预研究

羞怯作为一种较普遍的气质特质,轻度、适度的羞怯是正常现象,但过度、泛化的羞怯会影响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如有些羞怯个体很难与他人正常交往,进而发展成社交焦虑、社交障碍等。一项调查表明:有习惯性羞怯的美国成人约40%,他们几乎在任何的情境中都表现出羞怯,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且这一占比还在渐渐提高[1]。宫瑞莹等的研究表明羞怯体验在中国人中更加普遍。虽然羞怯不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但羞怯会给人们带来各种困惑(如适应不良、社交回避等),故羞怯越来越受到诸多国内外心理学者的关注。

一、羞怯的概念

在心理学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对羞怯有不同的定义。

Crozier(1979)指出羞怯个体的突出特征是他们倾向于用更多的时间来监控自己的感觉和行为,担心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不佳,因而非常焦躁不安,强调了羞怯个体的认知和情绪,忽视了引起羞怯的情境和行为。Coplan和Armer(2007)提出羞怯是指在处于新颖的社会环境中和感知到社会评价时的小心谨慎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趋避冲突[5],强调了引起羞怯的情境、羞怯个体的认知和情绪,但忽视了羞怯个体的行为。Henderson和Zimbardo认为羞怯指“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或者抑制,会妨碍个体对人际目标或职业目标的追求,表现为过分的自我关注、全神贯注于个人的想法以及某些情绪和生理的反应”[1]。Henderson和Zimbardo从引起羞怯的情境、情绪、认知、行为和生理反应对羞怯进行了全面的定义。因此,目前各研究者经常使用的是此定义。

二、羞怯的测量

国内外学者对羞怯进行测量时,主要采取行为观察法、先前行为评定法、自陈测量法等。

“她从我们家走的时候,好几天了,你问我姐呀。杨警官,你穿上警服真帅呀,没想到小宋真有这么大面子,这点事儿至于你们这么大动干戈吗?还有什么事快说,我还要上课呢。”说着已经站起来了。

综上所述,羞怯可以直接对个体的攻击性、适应等起作用,也可以通过某些中介作用发生作用。

个体的经历与羞怯有关。若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遭受重大的负性事件、同伴的排挤、重要他人(家人、教师、同学)的负面评价等,则不利于个体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认知,进而容易产生羞怯的表现。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孤独感在生活事件与羞怯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生活事件发生得越多,应激越强,越容易产生焦虑、孤独情绪,进而导致较高的羞怯水平[4]

自陈测量法常用的量表有斯坦福羞怯量表(Stanford Shyness Scale)、Cheek&Buss羞怯量表(Cheek&Buss Shyness Scale,简称CBSS)。

三、羞怯的影响因素

人格对羞怯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人格特质中神经质能显著正向预测羞怯,外向性对羞怯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责在外向性对羞怯的负向作用中起调节作用,即对常使用自责应对方式的个体而言,越内向越容易形成羞怯的人格特质[2]。但精神质与羞怯的关系尚不明确。自控力与羞怯有关,自控力水平较高的个体能够随时监控自己所处的环境及自己的状态,并作出适当的调整使自己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中。研究发现,当面对令人紧张的社交情境或惩罚时,自我控制水平高的羞怯儿童能主动监控及调节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谦逊、不张扬等更加合适的方式表现自己[3]

申喆(2018)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视角下对小学中年级的待优生(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结果表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干预对改善小学中年级待优生羞怯状况的效果明显。积极心理干预羞怯是否可推广到其他年龄段还有待验证。

虽然近5年来,我国对于英语词汇学习研究的论文成果为数并不算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下从研究内容分类的四个方面来具体说明。

先前行为评定法适用的年龄范围较广,即让同学、教师、家长等根据某一个体的先前行为对其羞怯程度进行评定。在对羞怯与同伴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采用同伴提名的方法让班级学生对羞怯进行互评。将所有学生对某一个体的羞怯评分相加,总分越高,羞怯程度越高。但个体是否羞怯,主要是根据其主观体验来评定。在研究中若只使用先前行为评定法,则不能很准确地对个体羞怯程度进行评定。

前人在关于羞怯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发现前脑和大脑边缘系统,尤其是额叶和杏仁核中央核区的兴奋性是影响羞怯行为模式的重要因素。定量遗传学研究表明,羞怯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受遗传的影响[5]

羞怯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情感支持等会在孩子形成自我认知的过程中产生影响。羞怯儿童的父母对孩子较少地表达情感关怀,并且更多地使用惩罚或干涉以及倾向于否定儿童或对其作出负面评价等。韩磊等的研究表明,母亲惩罚严厉和父亲过度保护能显著正向预测羞怯水平,父亲情感温暖则有利于孩子羞怯水平的降低。在父母过度控制中长大的孩子,其羞怯程度较高。

四、羞怯的结果变量

家庭干预。Rapee等对父母进行了6次干预,每次由临床专家进行90分钟的讲解。第一节课以增强家长干预的积极性为目的,之后专家通过讲授转变认知的相关知识,指导家长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养育孩子的实践中。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孩子相比,干预组孩子的社交回避显著降低。通过对羞怯幼儿的父母进行认知干预,转变父母的不合理认知和行为(如过度保护),进而改善幼儿的羞怯水平。

音乐疗法。邓林园等运用音乐疗法对羞怯青少年进行干预,并与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音乐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均能显著降低个体的羞怯水平,音乐疗法的延时效果优于认知行为疗法。由于该研究样本量较少且样本来源单一,故这一研究结果能否大范围地推广到其他的群体中,还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支持。

羞怯与亲密关系:羞怯可能会阻碍成年早期亲密关系的发展。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论可知,20岁左右是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个体往往会进入大学生活或开始工作,他们会遇到新的同学、同事和恋爱对象。王莹在研究羞怯与情侣关系满意度的关系中发现,女生的羞怯程度负向预测自身,男生的亲密关系满意度,但未发现男生的羞怯对自身、女生的亲密关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9]

羞怯与攻击:羞怯通过孤独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留守中学生的攻击;安全感在羞怯与攻击之间起调节作用。羞怯不仅直接影响受欺负,也通过社交回避-被他人容纳间接影响受欺负。个体的羞怯程度可以正向预测敌对倾向,羞怯也可以通过同伴侵害对偏执思维的影响预测敌对倾向[10]

行为观察法主要用于评定幼儿的羞怯。对青少年和成年人来说,羞怯是一种主观体验并可对自己的羞怯程度进行评定。但是幼儿却很难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因此需要成人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进而对其羞怯进行评定。赵悦彤等在对幼儿的羞怯进行干预时,通过父母和教师对幼儿在干预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观察后对幼儿的羞怯程度进行评定。

五、羞怯的干预研究

羞怯会给个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惑,故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设计了一些干预羞怯的方案并付诸实践。

在评估行业尚不十分规范的时代,签署本人未承办业务的评估报告可能见怪不怪。但是,这一行为是明显不符合职业道德的,也为评估基本准则所禁止。因此将其上升到法律层面,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进一步明确规定,评估报告应当由至少两名以上承办该项业务的评估专业人员签名并加盖评估机构印章。评估专业人员不得违反这一规定,签署本人未承办业务的评估报告。

(6)肉可食。“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同菜蔬一样。”上帝自己吃烧肉的烟,也自然允许人类吃肉。吃肉与吃素都不成问题。由此农业(该隐)被保护,牧业也被保护,亚伯被杀隐喻农业和牧业之间有矛盾冲突,中国的中原农耕与北方牧民之间时断时续的战争证明了这一点。但农业与牧业毕竟是人类的生存手段,在文本故事中也表现为兄弟,它们不该相互残杀。

所以,他重新六足踏地,身体下压,以便让节足积聚足够的力量。一颗颗骷髅头撞击在他的身体上,与他的硬甲磕碰,发出“当当”的响声,他感到自己的身体快要被这种撞击震碎,但他咬紧牙关,丝毫不为所动。

认知行为干预。吕慧芳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初中生的羞怯进行干预,在干预后期还对学生进行放松训练(呼吸放松、肌肉放松)。结果表明认知行为干预对初中生羞怯的改善有显著的效果。张哲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对大学生的羞怯进行干预后,证明了认知行为疗法对降低羞怯有效。

羞怯与适应:前人研究表明羞怯与成长过程中的适应不良相关。适度的羞怯不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过度的羞怯可能对个体的适应与发展造成种种障碍和困扰(如学业、学校、婚恋、择业等),甚至导致社交焦虑等障碍,严重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与发展[6]。张梅研究发现中学生的羞怯与社会适应呈显著负相关。陈英敏等的研究表明:同伴依恋在高一学生羞怯和学校适应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羞怯部分通过学业求助态度经学业求助行为影响学业适应[7];羞怯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学校适应,也可以通过同一性延缓、扩散和获得3种状态间接对学校适应产生影响。羞怯与同伴关系不良、孤独、抑郁呈正相关,而与自尊呈负相关;羞怯男孩面临的心理适应风险高于羞怯女孩[8]

提高社交技能。羞怯与社交自信、社交技能呈显著负相关。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羞怯儿童在言语和非言语表达中习得适宜的应对模式。社交技能训练还可以帮助羞怯个体提高社交自我效能感,降低社交焦虑水平,增加社交活动。社交技能训练对羞怯的干预效果尚不一致,该方法是否可以降低羞怯水平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验证。

近年来,国内学者高峰强等人对羞怯与其他变量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较多具有实践意义的结论。

一旦预警机构发出警报,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地质灾害警报专家组的意见采取相应的措施。经分析,地质灾害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比较高,对人们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那么相关部门应当适时采取应急避让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撤离周边居民,并将其安置在相对安全的地区,最大程度地保护周边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

六、研究不足及展望

通过对羞怯的相关研究进行整合后发现,国内学者对羞怯的研究只有10多年的历史。深入研究羞怯影响因素的较少,大多数研究旨在澄清羞怯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使用不同的干预方法对不同的羞怯个体进行干预后的效果存在差异,需要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三年来,企业大力宣贯合规管理重要意义,制定合规管理制度,组织全员学习《诚信合规手册》和《通用法律禁止性和规范性指引》,签订诚信合规承诺书;建立并完善合规管理信息平台,构建合规管理体系框架;在线完成全员合规培训、上下级合规培训及合规评价;组织合规管理人员和新入职员工合规培训,推进合规管理工作规范开展。明确并强化“管业务必管合规”的责任制,把合规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业务部署、业绩考核及职务晋升之中,促进合规业务部门合规责任落实。

(一)我们从某一方面研究影响因素之余,需要综合考虑先天遗传、后天环境、个体认知等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羞怯的影响。

(二)对羞怯的干预方法中,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已得到实证支持。但社交技能训练对羞怯的干预效果尚不一致。积极心理干预、音乐疗法等是否切实可降低羞怯,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支持。未来的研究需加强对羞怯的干预研究。

(三)目前大多研究都关注羞怯造成的消极后果,把羞怯与适应不良、孤独、焦虑等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羞怯的积极作用。羞怯个体过度关注自己,避免了不必要的社交活动,那么羞怯个体是否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是否更容易在某一事情上有所成就等。基于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表明羞怯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Henderson,L.,Zimbardo,P.Shyness: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M].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8.

[2]韩磊,高峰强,贺金波.人格与羞怯的关系: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J].心理科学,2011(4):889-893.

[3]Xu Y,Farver J A M.“What makes you shy?”:Understanding situational elicitors of shyness in Chinese childre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9,33(2):97-104.

[4]谢玲平,邹维兴.焦虑和孤独在生活事件与大学生羞怯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8(3).

[5]陈英敏,高峰强,韩磊.羞怯:来自行为遗传学的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7):1220-1228.

[6]Coplan R J,Liu J,Cao J,et al.Shyness and school adjustment in Chinese children:The roles of teachers and peers[J].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17,32(1).

[7]陈英敏,刘忠花,李亮,等.高中生羞怯与学业适应的关系:学业求助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150):69-76.

[8]周颖,刘俊升.3~8年级学生羞怯与心理适应之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2015,38(4):861-869.

[9]王莹,赵锦哲,高峰强,等.羞怯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基于成对数据的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26(4):784-787.

[10]Miller R S.On the nature of embarrassability:Shyness,social evaluation,and social skill[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10,63(2):315-339.

[中图分类号] B8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118-02

◎编辑 马燕萍

标签:;  ;  ;  ;  

浅析“羞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