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断裂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_哲学论文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断裂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_哲学论文

马克思同黑格尔的决裂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黑格尔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阶级斗争、自然科学的发展及黑格尔哲学内在的矛盾性,是马克思在思想上同黑格尔最终决裂并超越黑格尔的客观基础。除此之外,在主观方面,与马克思的实践精神密切相关的科学的批判精神,也是马克思同黑格尔决裂,从而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因素。

(一)

马克思在抛弃了康德和费希特的“自我”哲学之后,便转向重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和辩证发展的唯心主义哲学上来了。他企图在这里找到一把理解现实的钥匙,然而,结果却并未能使他如愿。正如马克思在无法用黑格尔这把钥匙打开理解现实之门时所体会的那样:“在研究国家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为,而且就象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马恩全集》等一卷第216页)这样, 现实就迫使马克思必须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以创立更能理解现实,更为科学的理论。因此,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在新婚燕尔之际,进行了顽强的科学研究,并展开了对黑格尔哲学,特别是他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的认真剖析和尖锐的批判。这时的主要著作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在批判过程中,逐步确立证明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为劳动人民利益的辩护中,发现了黑格尔国家,法的唯心主义观点同物质利益的矛盾。黑格尔认为,国家和法是符合他的“绝对精神”的,社会的一切现象应由这种国家和法的精神来说明。而马克思却发现,社会的经济现象是一切现象的基础。马克思曾经对自己这一时期的思想作过总结,他说:“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产关系,这种物质的关系的总和,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区社会’”(《马思全集》第13卷,第8页)。其次,是关于社会发展的观念。黑格尔认为,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绝对观念”的升华,发展的原因在于精神自身的矛盾运动,而马克思发现,社会发展的原因是由于社会自身的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它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一种社会制度必然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发展。第三,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马克思在自己的论证中充分说明了法律、政治和理论这些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都由经济、财产和私人利益所决定的,但政治、法律和理论都不是消极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马恩全集》一卷460页)。另外, 他还指出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称自己是本世纪哲学的同时代人,而不是本世纪的历史的同时代人。揭示了自己理论对于自己时代的相对独立性。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同时已远远地超出了黑格尔,他已不向《莱茵报》时期那样,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以公理、法律等,为人民群众辩护。这时,他的世界观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马克思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是极深刻的。当时普鲁士国家的思想界也为黑格尔的哲学所统治,它对于整个国家的影响也是极深的。因此,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在实现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之后,马克思继续对黑格尔加以清算和批判。这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恩合著的《神圣的家族》等著作中。如果说,第一次批判的成果使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道路上树起的第一座里程碑——实现了自己世界观的方向性的转变,那么这一次批判的成果则在于使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的道路上树立起的第二座里程碑——进一步说明了历史的发展,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进一步结合起来。因为,这次批判中展示出与以前两个不同的鲜明特点,第一,以前的批判着重于黑格尔的辩证法,而这次则着重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第二,以前的批判只限于哲学本身,而这次的批判出了哲学的范围,用政治、经济的事实、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追踪马克思走入、走出黑格尔迷宫的轨迹,不难看出,他正是在不断地对黑格尔发起批判和清算中完成这一过程的。所以可以认为,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在他与黑格尔的决裂及创立自己科学的理论体系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对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决裂及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起了巨大的作用,这关键在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首先,实践是批判精神的源泉。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实践的产物,是当时阶段斗争的需要,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那里碰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所谓“盗伐林木”的问题。当时,德国莱茵地区正处在资本的原始积累的阶段。那些转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地主,为了筹集资本,对农民展开了更加疯狂的掠夺,他们把过去公有的树木据为己有。于是农民便奋起反抗,砍伐树木。而为地主撑腰的莱茵省议会竟把这诬为“盗伐”,并制定了处罚的法律,致使数十万农民成为“被告”。政府和议会的行为,使一向主张自由的马克思十分愤怒。他以黑格尔哲学为武器,在报纸上对议会和政府进行强烈地谴责和批判。但是,以黑格尔的哲学为武器,而这个本来应该体现理性要求的国家法,为什么在现实中总是为经济上占优势的社会势力服务呢?这个问题使马克思感到困惑不解。十几年后,他在回顾当时的情形时写道:“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马恩选集》第2卷第81页)。其实,这件“难事”也是一件好事,也正是这“难事”动摇了黑格尔哲学在马克思心目中的地位,推动了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及其对黑格尔的批判,从而打开了通向历史唯物论的大门。后来,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进一步批判也正是当时斗争的需要。当马克思完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转变并积极地制定、宣传自己新的世界观的时候,当年黑格尔派鲍维尔一伙却在关于历史、无产阶级及唯物主义的“批判”上,继续坚持唯心主义,坚持黑格尔的思辩哲学。因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以后与恩格斯合写的《神圣的家族》中,着重批判黑格尔思辩的辩证法。

其次,马克思坚持了辩证的批判方法,正确地处理了批判与继承及“破”与“立”的关系。

黑格尔哲学体系本身内在的矛盾,使得黑格尔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判。然而唯有马克思第一个、第一次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黑格尔进行了改造、继承性的批判。费尔巴哈以自己的人本主义为武器,对黑格尔的哲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否定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否定了上帝,确立了人的地位,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他在否定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同时,却连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一概否定,从而在批判黑格尔的道路上多走了一步,造成了自己理论体系一个极大的缺陷——即形而上学性。而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的同时,则吸取了黑格尔理论体系中的“合理内核”——即它的辩证法思想,从而获得了认识世界的强大武器,丰富了自己的理论。

另外,马克思的批判一开始,就有着明晰而正确的目的,他不是为了纯粹地批判而批判,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因为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黑格尔的体系发生了冲突,而马克思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为寻求一种新的理论,并以这种理论来说明世界、改造世界而展开对黑格尔批判的,即为了“立”而“破”。马克思曾在其中徘徊过多时的青年黑格尔派,他们也对黑格尔进行过批判,然而,他们的批判由于轻视实践,缺乏明晰正确的批判目的,因而终究未能跳出黑格尔的圈子,并以致使他们的批判与其说是批判,倒不如说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发挥与完善而显得更确切些,当然,这里并非全然否定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意义。

(三)

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当时社会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马克思所具有的、相比较与前人独特的批判精神,拯救了被形而上学及唯心主义一笔抹杀了的人类历史上许多思想精华,并且谱写了人类思想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历史时代,改革需要改革精神。改革精神产生于改革实践,它是一种多重精神的复合体,而马克思主义的特别是马克思本人在同黑格尔决裂过程中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批判精神是其构成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改革,本质就是要摧毁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的、政治的及文化的思想和体制,它要求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尊重实践,吸收古今中外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所以,只有以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为武器,方能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标签:;  ;  ;  ;  ;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断裂与马克思的批判精神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