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障碍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障碍论文,中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走出“早恋”
少男少女一进入中学,花季般鲜艳的年华着实有着太多的骄傲与活力,“早恋”的藤蔓也便有了疯长之势,被缠绕的滋味又岂只一个愁字了得。
与六七十年代不同,如今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已成普遍问题。据调查资料统计,我国初中阶段有早恋现象的人数占初中学生总人数的30%,究其根源与背景,绝非十分复杂。
首先,是青春期的来临,伴随身体发生的一系列显著的变化,他们的心理活动也显露出极为微妙的征象。对异性产生浓厚的兴趣,借助所见所闻来了解异性身上独特而神秘的东西。同时,也总想试着去寻找异性朋友。而空前活跃的流行文化内的许多不健康因素也就趁机充斥了思维想象空间。中学生的一些可贵的特点,比方说可塑性强、变化性大就尤为令人担忧了。因为,自我克制能力、鉴别是非的能力恰恰又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加之面对学校升学标准的巨大威慑下产生的厌倦与压抑,及与父母缺乏沟通,使得一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难以发现自身的价值。对家庭失望、烦燥空虚、进取心下落,少年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把目光投向别处,其中有些就转向对异性的追求上来。这是不奇怪的,另外,攀比和虚荣心也是早恋的一种类型。
早恋的中学生是极为敏感的。内心情感的波澜强烈又沉重。于是,他们无一例外地滑入缠绵悱恻的朝朝暮暮中去了。乌市铁路局中学一位初中学生是这样描述的:“我们班有一位男生,长得特帅,歌唱得也特棒,同学们都非常喜欢他。但是,我觉得他对我特别好,看我的眼神和别人不一样。我们一起散过步,一起看过电影,我心里对他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一天看不见他,心里就发慌。我知识自己有这种感情是不应该的,因为这已严重地影响了我的学习,但是我怎样才能克服呢?”这就是比较朦胧的早恋,很典型。而有的男女生已然半公开化地建立了恋情。雁字频传,电话诉衷肠,人约黄昏后等等诸如此类,可谓不让成人。笔者当年一位学习优良的男同学因沉湎于单相思不能自拔而神经错乱,实堪叹惋。
许多教师和家长一遇到学生早恋,似乎如临大敌,紧张万分。想方设法恨不能一刀剁之。其实,少年们出现早恋是正常的心理活动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够正确予以指导,早恋并不可怕。
前些日子,电视里播放了两部反映中学生生活的电视剧《校园先锋》和《十七岁不哭》非常不错。片中也涉及到早恋这一话题,剧中很鲜明地揭示了一个起码的道理:不能把早恋的学生看成坏孩子,更不能简单粗暴歧视他们。少年的困惑和矛盾是相当难以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春期是一个带有“危险性”的人生阶段,曾经有人把这一阶段称为“危险的十四岁”。少年在这一阶段,一方面想摆脱成人的束缚,想独立;一方面,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呼唤着长者的指导。
因此,长者们只有成为孩子们的朋友和知已,才能带领孩子们顺利闯过“危险”的年龄关。切不可以私拆信件、暗窥日记等手段伤害他们的心灵。倘若老师和家长将心比心,想想自己昔日的少年时代,也许就不难理解孩子们的早恋行为了。
作为中学生,不防多去寻求老师、父母和同学的帮助,或者理直气壮地求助心理医生。在《十七岁不哭》当中,那位老师对十分伤感的女主人公说了一段精彩的话:“就像与同学们坐火车去一个地方,半道上,窗外有动人的景致,如果你禁不住停下来观赏的话,也许失去的不只是一段时间。所以,生活中,我们必须坚定地割舍掉一些东西。”还应当肯定,少年们也亦具备自觉的反思和理智,只要把握好自身需要的是友情而不是爱情,就一定会走出早恋的沼泽。
成长的烦恼
临近中考,乌市某中学初三年级的小王死活要看心理医生,令父母大吃一惊。好端端的,为什么非要看医生?而且还要看心理医生。于是母亲左哄右劝,想打消孩子这一古怪念头,孩子坚决不从,而且点明要到乌市第四人民医院去看心理医生。万般无奈,家长只好带孩子来到了医院。在医生和蔼温柔的目光下,小王道出了心中的烦恼。“我今年15岁了,可妈妈从来都把我当孩子看,不信任我,不准我交朋友,不准我自己上街,我真苦闷死了,现在快中考了,妈妈天天在耳边唠唠叨叨,我哪有心思坐下来复习功课呢?”
12岁的小女孩子雯雯,从小乖巧听话。可是有一天,她却突然拒绝去学校读书,非要在家自学不可,说是害怕见人。父母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天底下还有害怕见老师、同学的孩子,不行,得强迫她去学校,无奈中孩子服下大量安眠药企图自杀……家长才不得不求助于心理医生。
乌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生宋瑛在电台做心理学咨询节目,她常常会遇到中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譬如:学习跟不上怎么办?考试失误了怎么办?被同学们误解怎么办?老师不喜欢我怎么办?当不上班干部怎么办?朋友不理我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长的太矮怎么办?……一系列为什么,怎么办,足以令人眼花缭乱了。
曾经有一位16岁的男孩子告诉宋大夫,他发现父亲有了第三者,简直痛苦极了,不敢面对自己的母亲,更不知如何面对父亲,羞辱、气愤、无助,却找不到合适的人诉说。
谁来帮助他们呢?父母、老师、同学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有时候遇到一些问题,举目环顾,却不知道能和谁真正交流,激起共鸣,这种在人群簇拥时所感到的寂寞孤独,相信不少人在年少时都有同样的感觉。
孩子们到底怎么了?在成年人的眼里,他们的行为和思想是那么的不可理喻,实际上,如果我们站在宽容和平等的立场上,就会理解到,这正是成长的代价,也是成长的烦恼。
心理学上,一般把12—18岁称为青春期,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年龄阶段,也可以说是人生最富于变化而最不稳定的时期。
孩子们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变化感到难以适应,从心理上产生了“自我不协调”的冲动。他们开始借用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身体,其心理发展开始摆脱小孩的依赖性,力求自主,开始崇尚理论,喜欢判断批评。交织在心理的是羞怯、孤独、反抗和自豪,于是乎,会变得沉默寡言、害怕见人、拒绝父母的教导,尝试交异性朋友。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人格发展的紊乱无结构倾向,简言之,就是性格变“坏”了,变“怪”了。我们常常发现原来很听话的孩子变得动不动就与大人顶嘴,原来的一些好习惯如讲究卫生、遵守纪律等等都发生了变化。其实,这只是孩子的一种自我抗拒和自我表现方式之一。
那么,我们如何对待孩子的这些问题呢?首先,我们得了解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学特点,见怪不怪,沉着应付。其次,要明白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虽然表现出或多或少拒绝成人的帮助,帮助他们摆脱困惑,渡过难关,帮助他们适应社会,认识自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力图走进孩子的心灵,不要把孩子的爱仅局限在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因为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平等的、敞开心扉交流的伙伴,是一个能专门聆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并给予鼓励帮助的知音。
孩子们确实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作为成人,我们所给予他们的,除了物质支持外,只能是理解、支持、鼓励和关怀。如果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父母感到束手无策时,别忘了心理医生,也许他们会助你一臂之力。
化解自卑
中学生在心理成熟过程中,常常缺乏知识和经验,对自身与社会环境关系缺乏客观认知而产生己不如人,自己是无用的,没有能力等等的自卑心理。在心理咨询实践中,中学生因自卑心理而导致的忧郁情绪和退缩行为十分常见。
事实上,自卑心理倾向人皆有之。人一生下来,面对的就是一个无能为力的世界,需要大人们的帮助才能生存下来。世界是伟大的,而自己是渺小的观念从小便在幼稚的心灵里扎下根,而后逐渐长大,在学校、社会里我们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产生种种的对比和竞争:身体、容貌、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学习成绩、金钱等等。可以说没有一个人能在这些方面都取得胜利,在不同的层面上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如人的失败体验。某些人不作客观分析,把这些事实一概归于自己的无能,或把自己的某些失败泛化到自身的一切方面,结果久而久之,觉得自己没有用,什么也不成,便成为习惯思维,自卑心理也就养成了,对于有自卑心理的人来说,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活着是痛苦。
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天生气质不同,自卑心理倾向在个人间是有程度差异的。但就患上自卑心理的青年人来说,都是因为对事实的不正确认知而使自卑渐成一种人格特征。因此如果去掉消极情绪的干扰,冷静下来,应用理智对客观进行正确判断,对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自卑心理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1、在克服自卑、塑造自己健康心理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许多事实我们是无法改变的,要改变的是我们的思想观念,而在思想观念上,人是有能力主宰自己,拯救自己的。一个自卑的人,由于长期错误认知,形成习惯性的、僵化的思维方式,对于失败采取痛苦、逃避反应,使自己的人生日益钻进牛角尖,走进死胡同。这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卫方式,于事于己都不利,是一种放弃自我力量的表现,自卑的人要改变自身状况,必须通过坚持和毅力由理性力量战胜非理性力量,改变过去的思维习惯,建立新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方式。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说的就是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从困难与挫折的思想纠葛中摆脱出来,这样也许就能发现一个新天地。
2、对自身条件的客观评价。自卑的人只看到缺点, 整日为之烦恼,结果缺点没有消失,连优点也被遮盖了。事实上,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优点与缺点并存。长期受自卑折磨的人要发现自身优势,可以这样做:首先好好发掘自己以前成功的经验,总结出自己的长处。其次先做一些自己容易做到的事,总结经验,获得信心,而后努力去干一些对自己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3、对于自身成败要有客观态度。 人们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直接影响其后的发展。对事件的成败进行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一,决定成败的因素众多,有些我们无法控制,有些机会、机遇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古人曾经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其二,失败是个程度问题,高考差一分而落选,这对高考录取来说是失败了,但相对高考要求来说,这种失败并不是很惨,只要充满信心继续努力一年,再考成功率是很高的。其三,成败可以互相转化,问题关键就在于对失败是否是客观冷静的态度。其四,一次失败并不是一个人的彻底失败。有时我们尽力而为了,仍不可避免失败,此时我们坦然接受好了。但这种失败是一件事或一点上的失败,而不能说:“我完全失败了”,这种失败的扩散泛化是一种不理智的态度,对个人是极为有害的。
4、对自己严格要求,但不要苛求。为远大目标约束自己的行为, 才能获得成功。但许多自卑的人往往过犹不及,对自己过分苛求,觉得自己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样样都胜于他人的优秀人物。而这种缺乏客观基础的想法在现实中轻而易举就会碰壁的,结果因怕失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行为退缩,对自己进行彻底否定。其实自己与别人在许多方面都有共同点,别人与自己一样重要,有价值,何必要求自己事事胜过他人。
5、重要的是把握好今天。自卑的人不是对过去遗憾、悔恨, 对将来担心、忧虑,就是整日生活于自己虚幻的世界里,今天的宝贵时间在无所事事中流失。人们常说:过去的不能改变,未来的不可确知,唯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快乐来自今天现实,干一些自己感到成功,感到快乐的事。充实的每一天会使你忘却烦恼,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脚步坚实的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