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学活动因其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及开放性等特点为广大幼儿所喜爱,在探究性式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材料的选择与投放,注重材料的安全无毒,种类多样、数量充足、同时又具有层级性和探究性等要求。本文就以材料在科学活动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分析材料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得到应用,才能提高材料在科学活动中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科学活动 材料 选择 投放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8-0030-01
在新《纲要》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中,首先提出的就是要求幼儿能够"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脚,探究问题"。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以及要求幼儿运用感官,动手动脑,都需要环境和材料作为依托。
1.根据教育目标、内容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
1.1 遵循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目标原则。
科学活动是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形式之一,在集体活动状态下以分组形式进行,活动遵循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原则,重视幼儿通过自身的活动,主动获取经验的过程,尤其要注重激发和维持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这是幼儿园科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也是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的前提。因此笔者认为: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内容,选择安全卫生、一定数量的适合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并适宜投放、科学合理地使用材料,使幼儿充分地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才能有效支持孩子的操作活动,维持孩子的科学探索兴趣,并能有效促进每个幼儿科学素养的早期养成。如在例1科学活动中,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连接,因此最关键的是在材料的准备和提供上,教师应该为幼儿准备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熟悉的、一切可以进行连接的物质材料。在例2科学活动中,选择哪种球更合适,经过思考和比较,因为想要体现球易滚动站不稳特性,相比下乒乓球重量轻,这个特点最突出,所以最后排除掉其他球类而选择了乒乓球。
1.2 恰当的投放方式是幼儿获取科学经验的关键。
科学教育重在让幼儿通过操作、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因此活动中只有教师提供适应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才会吸引幼儿去探索,更能引起幼儿的欲望。由于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材料的选择与投放也应依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别是材料的数量、摆放的位置等都应有所区别与侧重。材料的数量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索过程,所以要对材料的数量、种类进行调控。在例1中,笔者发现幼儿会对熟悉的、简单的材料一味地反复操作,于是对辅助物品连接的材料进行了增加,如纸条、夹子、回形针等。各种材料的的摆放也经过精心考虑,把便于连接的材料放在一起,使幼儿好找好用。反之操作材料远离幼儿的生活,或者超出幼儿的年龄阶特点和认知规律,虽然浪费很多时间讲解,但幼儿并不感兴趣。例如:在中班的一次有关物体弹性的探索活动中,师生共同收集了松紧带、弹簧、橡皮筋、海绵、乒乓球、木块、石头、铁钉、布等材料,教师问幼儿哪些材料有弹性,一些幼儿说乒乓球也有弹性,因为它能弹得那么高;另一些幼儿则说乒乓球没有弹性。这时,老师犯难了,因为从理论上讲,乒乓球应归于没有弹性的物体一类,但从直观上说乒乓球又是有弹性的。解释来解释去,幼儿还是不理解,最后不了了之。究其原因,是乒乓球作为材料不适宜在本次活动中投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在实施具体教学过程里,熟悉各类物质材料。
同时教师需要熟悉教学时操作的材料,这里的熟悉包括对材料可以如何操作,这样如果现场幼儿出现各种操作方式自己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在活动中,让幼儿熟悉材料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熟悉材料的时候,把幼儿的注意力更多放在知道有哪些材料。如例1中,在幼儿第一次尝试两样物品的连接时,我特地拿出衣夹、订书机、回形针,问幼儿"这是什么?怎么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将这些生活中的物品的使用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操作中。正是由于有这一环节的进行,后面幼儿得以有了五花八门的连接方法。
2.选择激发幼儿探索欲望且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
《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科学探索活动的内容就要取材于幼儿身边感兴趣的内容。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探索未知的基础,因此我选择的科学活动的操作材料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感知过的或触摸过的材料,引发和保持幼儿对材料的探索欲望。如例4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常见的纸盒,引导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发现、猜测纸盒内的物品。这样,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与材料产生了共鸣,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尊重、接纳个体差异,通过操作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或提供难易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感兴趣,并获得成功感,才能激发并维持每个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如例3,中班科学活动《小球站稳了》材料的提供,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选择帮助小球站稳了的材料也是由浅到难,逐级递进。第一次的材料投放的是瓶盖、光碟、胶棒、毛根、橡皮泥等很容易操作的材料;第二次探索的材料是每人一张彩纸,希望幼儿在同一种材料上出现不同层面上的探索。在实践中发现,第二次探索中幼儿也充分使用了第一次投放的材料与彩纸进行搭配。投放的材料看似平凡,但激发了幼儿的动手尝试兴趣;由于材料是幼儿熟悉的。每个幼儿在操作中都有成功的体验,这些都极大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同时这其中隐含的价值也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到科学探索并不高深莫测,探索就在身边。因此,适时的投放材料、恰当的投放方式、材料的重复操作性,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功能,维持幼儿探索的兴趣,充分让幼儿与客体相互作用,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幼儿认知结构的的不断建构,有效地提高科学教育目标。
3.科学筛投材料在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价值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科学活动的精髓,也是我国科学教育宏观目标之一。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实践与验证,让幼儿通过实践操作,反复使用材料,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并表达真实的感受,从小养成良好的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态度。如在例3"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碘酒》"中,幼儿通过实验,验证哪些食物含有淀粉,有的幼儿对苹果是否含有淀粉发生了争议,于是在小结的环节里,教师和幼儿一起实验验证,分析判断,最后得出苹果上的颜色是碘酒本身的颜色,苹果不含淀粉。所以科学地筛投材料为开展科学活动的提供重要前提,有选择且丰富的材料能引发孩子进一步思考,也能给予孩子一定的选择空间。因此,自选式、开放式的材料,更便于幼儿取放、幼儿选用,给孩子的实验带来一定的自主性,充分体现孩子的主动性。
总之,材料投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必须不断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调整、补充,同时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也至关重要。只有准确地了解了科学知识,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材料、提供材料,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柯普兰.《儿童怎样学习数学——皮亚杰研究的教育含义》.
[2]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
论文作者:杨艳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
标签:幼儿论文; 材料论文; 科学论文; 操作论文; 活动中论文; 乒乓球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