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性论文,不良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自8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者开始直接面对学校教学教育活动进行学习不良儿童的类型、成因、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教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近五年来,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已成为一个前沿课题[1],关于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行为问题)的探讨,近年来的研究已表明了它的复杂性[2—4]。这里,拟把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性视为一种结构,包括社会交往、社会认知(尤指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尤指行为问题)等内容,把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作为其社会性发展的基础;社会认知中的核心—自我概念作为其社会性发展的内部动力因素,而社会行为中的行为问题,如适应不良以及焦虑、攻击、违纪等,作为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行为外显。在此研究假说基础上,探讨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试图揭示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般规律。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四所普通小学、二所普通中学中随机抽取班级,从班级中进行分层取样。学习不良儿童入组标准为:主课(语、数)平均成绩居全班下第一个百分位以内(10%);班主任和主要任课教师对其学习能力和品德操行的综合评定为“学习不良”(或曰差生);年龄在10—15岁之间;智商(IQ)在90以上;没有明显的躯体或精神疾病。共抽取被试211名。
2.2 研究变量与工具
在深入现场进行观察、访谈,并参考、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基础上,选用业已被证明为有效、可靠的量表,结合预测和调查研究,将其总结成本研究使用的问卷。测量内容包括:①被试的社会交往,包括被试的同伴关系(价值观量表,同质性信度系数△=0.6409;同伴压力量表,△=0.7148)、亲子关系(父母依恋量表,△=0.629;父母监控量表,△=0.7341)和师生关系(社会支持量表,△=0.8496)三方面;②被试的自我概念(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0.8545;各分维度量表同质性系数均高于0.6);③被试的社会行为(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的教师用表。违纪△=0.7589;体诉△=0.4713;不成熟△=0.7767;焦虑强迫△=0.7503;攻击性△=0.8886)。本研究选择同质性系数△>0.6的项目作为本研究将要讨论的内容。
2.3 施测
采取以学校为单位、班级为单元、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为了保证研究质量,采取以下一些必要措施:首先,挑选心理学硕士为主试,并进行培训,统一指导语。其次,采取自愿作答的方式,对不愿回答的题目可以不答。施测时教师一律离开现场,以避免教师干扰被试回答问卷。测查时间约为40分钟。
3 结果与分析
3.1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交往的特点
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包括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三方面。
从表1可知,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交往各分维度上的年龄特点表现如下。
注:*P<0.05;**P<0.01;***P<0.0001:下同。
表2说明,学习不良儿童的年龄对社会交往中的同伴价值观、遵从同伴和依恋等分维度影响较小。即学习不良儿童对同伴关系的看法、服从同伴压力以及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并不随年龄而发生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父母对其行为的监控程度随着年龄增加有较大的改变,小学四、五年级(10—12岁)和初中一、二年级(13—15岁)的学习不良儿童在父母监控维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
3.2 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特点
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性别差异上(见表3)。
表3表明,女性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在其各个维度上略高于男性学习不良儿童。女性学习不良儿童在道德伦理观、宗教信仰和好坏是非的看法上,比男性学习不良儿童具有更明确的意识。此外,女孩对自己作为家庭成员一份子的价值感和胜任感也比男孩更为清楚、明白。
在年龄特点上,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表现出个性与共性统一的特点。
从表4可以看到,在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上,随着年龄增加,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水平不断提高;在自我概念的生理自我(PH)和社会自我(SO)维度上,各年龄段无显著性差异;在自我概念的道德伦理自我(ME)、心理自我(PER)、家庭自我(FA)、自我认同(ID)、自我行动(B)和自我总分(TOT)维度上则有着显著性差异(P<0.05,P<0.01或P<0.001)。
3.3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行为的特点
本研究中探讨的社会行为特指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如经常性的说谎、逃学、偷窃、打架、违纪等。
学习不良儿童和行为问题的性别特点主要反映在表5中。
从表5可见,总体被试中,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男孩子大大多于女孩,这与Harris的研究结论一致[5]。男、女学习不良儿童在行为问题的违纪、不成熟、和攻击性维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行为问题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应有所区别,且每一年龄段,可能有某种占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的品德或行为问题[6]。本研究中,学习不良儿童在行为问题上也表现出类似的年龄特点(见表6)。
表6表明,四、五年级的学习不良儿童主要的行为问题是违纪行为;初一、初二年级学习不良儿童主要的行为问题是攻击性行为。这与调查研究获得的资料和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4 讨论
4.1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性别特点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学习不良女孩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略高于学习不良男孩。性别角色分化影响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个别方面,本研究表明,学习不良儿童在自我概念的道德伦理自我和家庭自我维度上,学习不良女孩高于学习不良男孩,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来源于社会对男女性别不同的评价和待遇,以及性别模式化教育。男、女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在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行为问题的出现频率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学习不良男孩出现的行为问题多于学习不良女孩。研究中表现,在行为问题的违纪、不成熟和攻击性维度上,男孩出现行为问题的频率大大高于女孩。这个研究结论扩展和深化了麦克比和杰克林等指出的,男性在身体上和言语上都比女性更富于攻击性的论断。同时也反映了行为问题作为社会交往和自我概念交互作用的产物,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社会性发展的结果。
4.2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点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说来,随年龄递增,儿童社会性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则有所不同。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总体发展趋势上与此相似,又具有一些独特的地方。①年龄递增,对学习不良儿童社会交往中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无显著影响,但父母对其监控程度有所加强。本研究表明,随着年龄递增,学习不良儿童的社会交往的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其中父母监控最为明显。从10、11岁到13、14、15岁是一个飞跃,从11、12岁到13、14、15岁又是一个飞跃。不同年龄阶段,显然存在着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亲子关系,但这种发展趋势并不一定都是上升,有时会出现反复。②年龄递增,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从总体上不断得到提高,且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自我概念发展内容。本研究指出,从10、11岁到14、15岁,学习不良儿童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小学五年级到初一、二年级是道德伦理自我形成、发展的主要时期。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开始确立道德伦理价值观;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是家庭自我形成的主要时期;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一、初二年级,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是家庭自我形成的主要时期;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一,初二年级,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是自我认同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阶段。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能更有效地进行自我描述,这对于促进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很大作用。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一、二年级,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是其自我总分,即决定自我接纳程度并据此行动的重要时期[7]。在上述不同年龄自我概念发展各维度上的飞跃,表明其自我概念已经初步形成。③年龄递增,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有所增加。本研究表明,年龄变化对学习不良儿童的行为问题并无显著影响,这从另一角度揭示了行为问题是学习不良儿童普遍存在的现象,至于其总体上的上升趋势,恰恰说明了其发展的累积性。
4.3 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
根据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国内外学者迄今为止尚无人提出学习不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年龄区域。从研究中发现,小学四、五年级(10—12岁)到初一、二年级(13—15岁)学习不良儿童父母监控程度不断加强,而在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上变化不明显;在自我概念的发展上,从小学四、五年级到初一、二年级在道德伦理自我上有很大改变,从小学五年级(11、12岁)到初二年级(14、15岁)在心理自我上有明显改变,从小学四、五年级到初二年级在家庭自我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从小学四年级(10、11岁)到初一、二年级,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对自我认同上出现一个飞跃,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一、二年级、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二年级在自我总分上有明显改变;且上述所有方面,都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虽从总体上看,其自我概念发展是不断提高的,但这种提高有快慢、大小之分。相对而言,六年级(13岁左右)自我概念的发展处于较稳定状态,或者说这是自我概念出现飞跃的一个过渡期;从总体上考察,小学四、五、六年级(10—13岁)的学习不良儿童中占主要地位的行为问题是违纪行为,初一、初二占主要地位的行为问题是攻击性行为,随着年龄增加,行为问题有一定的上升趋势。
由上述结果可见,小学六年级(13岁左右)是父母监控程度变化、道德伦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总分发展和行为问题出现多少的关键期,因而这可能也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年龄区域。我们认为主要理由如下:一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发展,生活水平和营养条件的提高,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有所加快,其生理成熟年龄提前了一、二年;相对应的其社会性发展速度也有所加快。13岁左右的儿童处在生理与心理成熟的关键期。二是13岁左右的儿童处于“心理断乳期”或“心理危机期”,其内部不断增长的成长、发展与适应需要与现实不断产生矛盾,学习不良儿童在这些矛盾面前无所适从,如果此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引导不当,往往容易为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埋下伏笔;而学习不良儿童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其常常处于各种矛盾的焦点上和夹缝中。三是六年级是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迅速发展、发生飞跃的过渡期,在上升的趋势中表现了相对的稳定性,这恰恰反映了其内部心理矛盾的相互作用,再加上此时父母监控程度加强,行为问题开始出现的频率增加,社会文化、大众传媒影响加大等因素,促使其成为社会交往、自我概念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四是把13岁左右的学习不良儿童作为其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整体性(holistically)、顺序性(sequence)、差异性、交互性、累积性(cumulative)、延迟性和可塑性等基本规律。同时也与本研究的访谈和个案研究等资料基本吻合。